- 相关推荐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1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①食用
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饰品
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③药用
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
(2)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
①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学习目标二:观察蝗虫
观察大屏幕上的蝗虫图片,并结合教材P15图5-16观察蝗虫身体的形态结构。
1、观察蝗虫的身体
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2)说出1至9的名称。
(3)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4)教师进一步提问:坚韧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呢?
2、观察蝗虫触角、足及翅的特点
3、蝗虫的呼吸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将两只蝗虫分别放在甲、乙两支装满水的试管中,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朝下,乙试管中的蝗虫胸腹部朝下。提问:甲和乙两支试管中哪一只蝗虫先死亡?为什么?
学习目标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
1、食用
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
2、药用
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3、仿生
人们生活中的诸多发明都离不开仿生学,而许多利用仿生学的例子中离不开昆虫,例如模仿蜻蜓的翅痣用于消除飞机颤振,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冷光制作荧光灯等。
4、有些节肢动物可传播疾病
例如蚊、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课堂小结
通过思考题完成本课小结:
1、你知道美丽的珍珠是怎样孕育的吗?
2、蝗灾为何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
3、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
(1)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2)运动器官是足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
(2)有害
二、节肢动物
1、主要特征
(1)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2)足和触角均分节
2、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
(2)有害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2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跟环节动物有密切的关系,软体动物门种类很多。它们的身体柔软而不分节,具有皮肤延伸而成的外套膜,体表有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石灰质贝壳,具有保护作用。这是软体动物长期适应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的结果。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于环节动物的祖先。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但节肢动物的分节是异律分节并且有外骨骼,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是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常见的无脊柱动物。
(2)概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
河蚌和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课前准备
课件、蝗虫模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观察引入:课前,教师准备一些蚯蚓、水蛭、沙蚕、河蚌、田螺(或蜗牛)以及乌贼的图片。课上先将环节动物的三张图片依次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问:“它们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同时提问:“这些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蚯蚓等能够很快地答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但对于河蚌等未曾学过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言,不要急于解释,学生的回答越不一样,其兴趣性就越强。在掌握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授课
(一)软体动物
1.初步认识软体动物
刚才说到的这些动物,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世界的第二大类群。河蚌、扇贝、文蛤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软体动物。下面我们就以河蚌为例来认识软体动物
2.河蚌的形态结构
首先让学生观察河蚌的形状,再用手触摸贝壳的硬度,边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贝壳能够保护河蚌内部柔软的身体。接着问“贝壳是怎样形成的呢 ”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再观察贝壳内部结构并了解其作用并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3.其他软体动物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其他软体动物形态结构如:蜗牛、乌贼。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软体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他们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奠定基础。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软体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二)节肢动物
1.从实物引入:首先将蝗虫标本展示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向学生讲明,从而引出节肢动物。
2.观察认识几种节肢动物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这些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的形态结构
教师根据课上所讲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最后归纳出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等等。例如,在观察外部形态时,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蝗虫身体可以分成几部分?”“头部有些什么结构?”“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点?”“雌雄个体的腹部末端相同吗?”……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
当观察头部时,教师可以提问:“蝗虫头上的这对触角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之后,教师讲出答案:它是蝗虫的嗅觉器官,不信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蚂蚁做的剪去触角的小实验,留作课外来完成,要求下节课汇报你的实验结果,学生对此会非常感兴趣。下面一个证明胸腹部的气门是蝗虫呼吸器官的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做,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还可以将两个小实验设计成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写出论文在课上宣读。
4.其他节肢动物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其他节肢动物形态结构如:蜘蛛、虾等。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节肢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他们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节肢动物主要特征奠定基础。
5.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节肢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一、软体动物
1.河蚌
(1)生活环境:淡水
(2)呼吸:肺
(3)运动器官:斧足
(4)外套膜的功能
(5)珍珠的形成
2.蜗牛:用腹足运动,两对触角,贝壳呈螺旋形
3.乌贼:用鳃呼吸,足特化为碗,贝克在外套膜内
4.其他软体动物
5.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节肢动物
1.蝗虫
(1)身体分部:头、胸、腹三部分
(2)口器:咀嚼式口器
(3)运动器官:三对足,两对翅
(4)外骨骼:支持和保护作用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5)对人类的危害
2.其他节肢动物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后反思
学生对蝗虫很“熟悉”,有着极大的兴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能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3
知识目标:
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我们适应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和视频资料、模型。
教学过程:
质疑: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软体动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的容板书到黑板上,先让同学之间质疑,老师不做回答。
播放一段有关软体动物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软体动物的类型和生活状态,对于软体动物大致形成一个概念,从心理上消除在学习之前的一些错误认识。
自主学习:趁热打铁完成练习册中自主学习容。
播放幻灯片进一步认识和学习软体动物的知识。
出示河蚌的标本和挂图
学生先自主学习有困难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河蚌的部结构,并质疑:
提问:你觉得河蚌柔软的身体靠什么来保护?
提问:是否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这种保护结构?
提问:软体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小结: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
知识拓展:同学们是否知道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出示河蚌贝壳部的珍珠和珍珠形成的原因,河蚌的外套膜可以分泌珍珠质,形成河蚌贝壳里面光亮的珍珠层。当外套膜受到沙粒或者异物刺激时,珍珠层会分泌大量珍珠质把异物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光彩夺目的珍珠。
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软体动物,增加学生知识面,有乌贼为了逃避敌害而喷射烟雾的图片,还有很多不同的外形很奇特的贝壳。
练习:大册子中精选题目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课:
出示一组节肢动物的图片。从而引出:在动物界中有一个种类最多的类群,这就是节肢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是最高等的。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动物的80%以上。
二、课本中P14-15页观察与思考
要求:先自主学习完成p15页中两个问题(有问题再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以上思考对节肢动物和昆虫有了一定的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拓展知识:老师补充:节肢动物门又分为四个纲
节肢动物的分类:
通过多媒体出示节肢动物分类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还可以分为昆虫纲、珠形纲、多足纲和甲壳纲。并且还配有相应代表动物图片,让学生知道哪些节肢动物才属于昆虫。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理解了昆虫和节肢动物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引入昆虫纲的学习
先质疑:节肢动物中有一个种类的动物是最多的,是什么?
学习昆虫:蝗虫
出示蝗虫的图片
提问:(先自主再合作)
1、通过观察结合课本P15页的插图完成下列题目: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
(2)说出图中1 至 9的名称
(3)摸过蝗虫的同学交流你的感觉?这种结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4)这样外骨骼包着身体就限制了发育,怎么办?
(5)蝗虫的靠什么完成呼吸?
总结:昆虫有哪些特征?
四、质疑:
为什么昆虫在节肢动物中所占的数量最多?
五、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互相补充先说,看视频补充。
练习:课本P17第四题(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解完成小活动)
小活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身体和四肢分节的优点,可以挑选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一下,在躯干和四肢都不打弯的情况下,来进行走路、奔跑等各种动作。从而感受节肢动物在自然界种类之多的原因。
课堂反思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体表通常有坚硬的外壳。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壳或者骨骼,它们骨骼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
3.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有的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出现蜕皮现象。
猜谜语:“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两根感觉须骨,里头是肉外是”是什么动物?
因此,昆虫与节肢动物的关系是:节肢动物包含昆虫
例:如 我 们 七 中,包括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八年级又有1-13个班。
练习:大册子中精选题目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河蚌、蜗牛及乌贼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同时了解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2.在观察各种软体动物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和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本章重点及分析:
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万多种,其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亦有很大差别。那么,它们为什么都是软体动物呢?这就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即通过具体动物来揭示软体动物类群的共同特征。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而乌贼则生活于海洋中,虽然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这就是都有贝壳和外套膜,而贝壳又是由外套膜分泌产生的。所以,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共有的和特有的结构,在教学当中应该重点强调外套膜这个特殊的结构,并明确它在动物体内的位置,这样会使学生较容易地观察到,无论是河蚌、蜗牛或乌贼,其外套膜都包在内脏团外,起到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2.本章难点及分析:
生物的生活环境相似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生活环境不同却具有相同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太容易接受了。教材中列举的三种动物恰恰如此。淡水中的河蚌,陆地上的蜗牛和海洋中的乌贼是不同环境中生活的软体动物的典型代表,要让学生理解它们是“一家”就是本章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外套膜是“一种”结构而不是“一个”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包在内脏团外的一层膜,动物的种类不同,这层膜的形状、薄厚会发生差异。例如:河蚌的外套膜是两个,而蜗牛及乌贼的外套膜是一个;乌贼的外套膜很厚,是肌肉质的,河蚌的则较薄,而蜗牛的外套膜却是一层透明的薄膜。所以,外套膜好比我们穿的衣服,有薄有厚,有长有短,但无论它什么样,它都是衣服而不是别的什么,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外套膜也就理解了什么叫做软体动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由于本课介绍的是一个特殊的动物类群,所以,引言要简单明确,用时一般不超过本课时间的十分之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具体内容,本课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
(1)图片观察引入:课前,教师准备一些蚯蚓、水蛭、沙蚕、河蚌、田螺(或蜗牛)以及乌贼的图片。课上先将环节动物的三张图片依次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问:“它们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同时提问:“这些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蚯蚓等能够很快地答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但对于河蚌等未曾学过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言,不要急于解释,学生的回答越不一样,其兴趣性就越强。在掌握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心理变化为:熟悉→陌生→猜测→期待,是一种猎奇的心理,是这种引入方法的依据。实践证明,这样的引入法生动、简单,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且做为引入关键的图片对于任何一位生物教师都能够绘制,在不易得到实物或标本的偏远地区,此方法也是简便易行的。
(2)实物观察引入:这种引入的方法需要一些实物或标本,在沿海或靠近天然水资源的地区容易做到,但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及一些偏远山区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视条件而定,实物或标本的最大优点是直观,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所学的对象,不易产生偏差,如形体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等。实物观察引入的方法设计与图片观察引入相似,只不过将图片换成了实物,这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有效。
2.新课的设计:
当我们用精心设计的引言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课程的主题要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精彩。否则,平淡的讲述会很快使学生厌烦,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们不应该忽视。
(1)首先是教学地点的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实验室,也可以在普通教室。(如果学校距海边、河边或湖边很近的话,也不妨走出教室,到贴近软体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去观察了解。)
(2)选定适当的教学方法:由于教材中在本章设计了一个观察实验,但课时又不允许我们单开一节实验课。所以,一般是将实验与讲述相结合,采取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即边观察实验,边讲述有关知识内容,这对于容易找到实验材料的.学校不成问题,但对于很难找到实验材料的学校,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宜,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实验材料,观察就成问题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挂图来进行教学,只不过效果要差一些。
(3)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由于各种条件对教学方法的实施起着限制作用,在此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讨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所以,只以图片教学为例来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因为这是绝大多数教师可以做到的。
①课前,教师可以从教学参考书中选取河蚌、蜗牛和乌贼的形态图和结构图,绘制或复印若干份。(以两个或三个学生一组图片为宜。)
②在引入本课主题之后,将图片发给学生,并提出观察要求,如:先观察三种动物的外形,再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一步大约需要10分钟。
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结果,首先应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动物进行描述,从形态到结构,三种动物都要描述,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够准确地描述,通过描述强化学生对所观察动物的印象,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准备。
④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例如:“三种动物形态结构各异,但为什么都是软体动物呢?”“既然是同一类群的动物就必有相同的特征,你能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吗?”“河蚌和蜗牛都有较硬的贝壳,但为什么称它们为软体动物呢?”“河蚌与乌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而蜗牛生活在陆地上,它用什么来呼吸呢?”……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依次进行讨论,问题可以一个个地提出,提出一个,讨论一个,解决一个。当问题讨论完了,要求学生了解的有关软体动物的知识内容也就全部展示给学生了,这其中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针对一个知识点,最后归纳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上,这一步大约需要20~25分钟。
⑤关于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方面,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软体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台展示由贝壳制作成的工艺饰品,组织学生制作材质。设疑长有贝壳的动物有哪些呢?评价后简单介绍这类生物为软体动物,顺势导入本节课教学。(河蚌、蜗牛、扇贝、田螺等。)
(二)新课教学
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分发的实物小河蚌,教师询问:它有什么结构特点?(河蚌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顺势讲解外套膜,及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关系。追问贝壳的作用,讲解双壳类软体动物。
2、组织学生观看河蚌运动的相关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河蚌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2)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学生结合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后回答。
(学生1:河蚌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学生2:河蚌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
教师总结河蚌这类双壳类的主要特征。
3、展示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与河蚌的区别是什么?教师顺势讲解特殊的软体动物。(没有贝壳)
4、引导学生观察所有软体动物,总结得出主要特征,并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升
通过给生物进行分类的方式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五)布置作业
课下动手利用贝壳制作小礼物,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6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 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标本、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的分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如蜗牛、河蚌、蝴蝶、螃蟹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
(2)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引出课题: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 讲授新课
(1)软体动物
① 展示蜗牛、河蚌、乌贼等软体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
② 讲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③ 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工业原料等。
(2)节肢动物
① 展示蝴蝶、蝗虫、蜘蛛、蜈蚣等节肢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
② 讲解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③ 介绍节肢动物的分类: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甲壳纲等。
④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药用、传粉、科研等;同时也有些节肢动物会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等。
3. 课堂小结
(1)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强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观察身边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这些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节肢动物的分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生物的视频,引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话题。
(2)展示一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讲授新课
(1)软体动物
① 展示蜗牛、河蚌、乌贼等软体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
②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如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等。
③ 讲解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运动方式、取食方式等。
④ 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如食用、药用、观赏等。
(2)节肢动物
① 展示蝴蝶、蝗虫、蜘蛛、蜈蚣等节肢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
② 引导学生分析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如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等。
③ 讲解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
④ 介绍节肢动物的分类,如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甲壳纲等。
⑤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如食用、药用、传粉、科研等;同时也指出一些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如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等。
3. 课堂小结
(1)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强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身边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节肢动物的分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生物的视频,引出软体动物的话题。
(2)展示一些软体动物的图片,如蜗牛、河蚌、乌贼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讲授新课
(1)软体动物
① 展示蜗牛、河蚌、乌贼等软体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
②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如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等。
③ 讲解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运动方式、取食方式等。
④ 介绍软体动物的常见种类,如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等。
⑤ 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如食用、药用、观赏等。
(2)节肢动物
① 展示蝴蝶、蝗虫、蜘蛛、蜈蚣等节肢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
② 引导学生分析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如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等。
③ 讲解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
④ 介绍节肢动物的分类,如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甲壳纲等。
⑤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如食用、药用、传粉、科研等;同时也指出一些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如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等。
3. 课堂小结
(1)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强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身边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它们的主要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相关文章:
比和比例的教案02-09
小兔和狼教案11-16
羊和狼教案11-21
狮子和鹿教案11-11
《猫和兔》教案11-09
《狮子和兔子》教案11-11
《蝉和狐狸》教案03-12
开花和结果教案03-12
《狼和小羊》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