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时间:2022-11-21 17:03:10 教案 我要投稿

《爱莲说》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莲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莲说》教案15篇

《爱莲说》教案1

  一、导入新课: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 颐 蕃 濯 亵 逸 鲜

  2、理解 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授课

  1、朗读: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 蕃 濯 亵 逸 鲜

  大家齐读两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译文并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检查译文: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4、理解内容:

  (1)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

  讨论归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的这些特点写在了黑板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3)小结: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 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4)举例说明: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5)归纳主旨: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四、布置作业:

  A(学优生):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B:(中等生):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完成练习册。

  反思: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菊 —— 莲 —— 牡丹 托物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言志

《爱莲说》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爱莲说》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淤()泥洗濯清涟()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二、指导学习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状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能够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能够讨论,实在不懂的能够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探究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老师综合归纳: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述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那里我们能够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讲:语言组合构成文章,怎样使语言到达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4、文中对莲花的描述有什么作用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那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用心的教育好处。我们应持续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巩固练习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爱莲说》教案4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一课时

  程序: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教案5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莲说》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诗词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学过的关于莲花的诗句,预设学生回答: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等诗句,以此引出课题。

  四、初读

  I.了解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介绍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的道理。

  2.朗读:节奏、停连、名家范读

  3.感知课文内容。

  五、析读

  层次一: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内容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袤玩焉。

  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哪些性格?(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外观;高洁、正直)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链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

  香气: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能否删掉“独”字?(独是“唯独,只”的意思,删掉的话就不能体现作者对莲花喜爱的热烈;“独”字也表现了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

  3.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喜爱之情)

  内容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上一句是对莲花的描写,那么这一句直接议论莲花的是哪一部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2.谁能来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追求?(“悠然”二字,于平静之中,寻到一份超脱世俗的心境)

  3 .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追求赞同吗?(对于陶渊明的不苟同世俗的人格赞同,但是对于他的隐逸、避世却不赞赏)

  4.作者对于喜爱牡丹的富贵者又是什么态度呢?(拜金主

  义对财富和权利的追逐,作者对此表示唾弃与鄙夷)

  层次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大家觉得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气节)

  2.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

  3.这种通过描绘莲花,表达自己志向的方式是什么手法?

  (托物言志)

  4.拓展: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引申: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菊花(隐逸者)正面衬托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突出莲高洁质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

  六、品读

  配乐朗读并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深刻含义。

  七、 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作业:任选一种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份200字的自述。

  概括本文主旨:

  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同时,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八、板书

  本文共958字,同学们根据面试时长进行増减。

《爱莲说》教案7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

《爱莲说》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 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 ,作者, 代 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用以陈述作者对 的观点。

  二、 字音字义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 ) 蕃( ) 淤() 濯( ) 蔓( ) 亵( ) 鲜( ) 予( )

  2.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⑴蕃 ⑵妖 ⑶濯 ⑷亭亭 ⑸亵 (6) 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 ) 亵( )

  番( ) 蛰( )

  藩( ) 衷( )

  幡( ) 裹( )

  三、 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 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 。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容,应该是 。

  五、问题探究

  1 . 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 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爱莲说》教案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知识和技能:理解本文赋予莲的高洁品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衬、反衬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自学互动能力,达到熟能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莲的高洁品格体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联系澳门回归的区旗、区徽上的莲花主体图案,进行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使119字的小品文婉转曲折、摇曳多姿,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我设计以诵读为主,引领合作为辅,达到当堂成诵,品味文章美点,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体会文章的审美情趣为本课的重点。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定为本文的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重在突破传统文言教学由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如下:

  1、朗读教学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2、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电教导课,情景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电脑、投影、录音),增强感性认识,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莲花、菊花、牡丹图片,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学习,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指导议读质疑、交际互动,当堂成诵的学习方法。

  4、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向课外,培养人文素养,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四、说程序

  1、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莲花、菊花、牡丹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莲花有何可爱之处?

  (再从电脑屏幕显示几幅近景远景不同姿态的莲花图)

  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莲花,看完以后请同学来说一说。(学生说话)看来,大家各有所爱。世上万紫千红的花很多,莲花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但周敦颐先生却偏偏喜欢它,为什么?翻课文,听朗读,找原因。(以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各方面感知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锻炼观察说话能力,并直接从爱莲原因入手设疑,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2、指导朗读,突破重点

  第一轮:请几位同学朗读(师生简单评价)。

  第二轮:各组推出一名同学朗读竞赛。

  第三轮:读出感受、读出画面 (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体配音朗读)。

  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3、设疑质疑,品味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探究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把莲花比做什么?表现莲花的哪些品格?

  (3)你是怎样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知识迁移,课后延伸

  (1)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两句话。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3)课外辩论会:甲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莲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乙方:当今社会,做人要像牡丹那样富贵显赫、名利双收。(第三个作业视教学条件和时间而定),反馈练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说应用

《爱莲说》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很少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5、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6、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a 、他自己说“独爱莲”。

  b 、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 、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 、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爱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者

  爱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花喻人)

  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蕃不可亵玩洁身自好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翻译学习为主,老师辅助解疑为辅,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课堂现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设置问题诗,难易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爱莲说》教案11

  一、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复习指南

  一、字句理解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关键字:蕃:多。

  句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关键字: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妖媚,妖艳。通:贯通。蔓、枝:此处均作动词。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远:(香气传得)距离远。益:更加。清:清幽。亭亭:直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远:远远地。观:观赏。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译:我只喜爱莲,因为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树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关键字: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句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关键字:鲜:少。

  句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句译:对于莲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关键字: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众多。

  句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二、内容理解

  1.作者是宋朝的周敦颐。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2.全文以“爱”贯串。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自己独爱莲花(以爱菊、爱牡丹衬托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其品格,暗喻“君子”的形象和品质。

  第二部分(第2段):扣住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发表议论,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自己喜欢莲的原因,抒发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态度。

  3.中心归纳: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坦荡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鄙弃。

  4.主要写法:

  (1)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2)衬托:以隐逸的菊衬托“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以象征追名逐利的富贵牡丹作对比,反衬象征君子的莲,更突出君子洁身自好,坚持自己高洁情操的可贵。

  《爱莲说》检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

  蕃(   )染(   )濯(    )妖(      )

  蔓(   )枝(   )亭亭(     )植( )

  亵(     )宜( )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填空(每空1分)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时代)的(人名),本文选自《    》。

  (2)《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3)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莲,请写一句有关莲的:

  ,。

  四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5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填写字母即可)

  五作者认为莲代表君子,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每题3分)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4“香远益清”象征:

  六用原文填空(每句2分)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3)作者认为陶渊明爱菊的原因是:

  七阅读理解

  1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3分)

  2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态度有何不同?(3分)

  3试分析“菊之爱“有哪两层含义?(3分)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作者对这3种花是怎样的态度?(4分)

  6请归纳本文主旨(2分)

  7请归纳莲的品质(3分)

  8花,我们生活中的常物,请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3分) (合理即可)

  花名:

  原因:

《爱莲说》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

  4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5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爱莲说》教案13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14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幻灯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2)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幻灯片3至幻灯片6)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灯片6)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幻灯片7)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幻灯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幻灯片9)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幻灯片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幻灯片1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13)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1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15)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幻灯片17)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8至幻灯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22)明确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23)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幻灯片24)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25至幻灯片27)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幻灯片28)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幻灯片29)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板书(幻灯片30)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灯片31)

  例如

  莲花

  君子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灯片32)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案15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⒉了解本文的作者(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教师泛读。

  ⒉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蕃(fán)濯(zhúo)淤(yū)涟(lián)亵(xiè))鲜(xiǎn)有闻

  四、自学课文。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之后再读课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一种人的化身呢?君子

  4.4.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5.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讽刺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莲花君子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七、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在当今社会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位君子?(重现君子的品质)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2.课外拓展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状写你所喜爱的一种花,并能抒写出喜爱的原因。

【《爱莲说》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教案11-11

《爱莲说》教学教案08-07

爱莲说教案09-15

《爱莲说》教案范文05-09

《爱莲说》教案(15篇)02-14

《爱莲说》教案三篇07-25

《爱莲说》教案(精选10篇)03-01

《爱莲说》教案模板八篇06-12

关于《爱莲说》教案4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