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通用2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发、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指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板书设计】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借助图片理解文字,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3、为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编写小故事。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借助重点词句朗读(背诵)第一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读懂课文从湖面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写出了捕鱼的全过程。
3、研读课文,从中感受渔人捕鱼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物宁人静。
1、复习引入:又平又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随机点击屏幕出示画面。
2、这是一幅又美又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读一读体会这种宁静。
3、自由轻读第一段,试着借助重点词句,把第一段背下来。
(二)研读——领悟捕鱼的情趣。
1、辨析“一抹”体会含义。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学得“抹”好在哪里?
4)交流:
——鸬鹚训练有素
——似在鼓励鸬鹚
——怕似惊动鱼群
——渔人享受宁静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1)研读2—4段,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
2)交流
——抹出了“粼粼波纹和浪花跳跃”
——抹出了“鱼”
——抹出了“渔人的'忙碌”
3)合上课本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表情朗读2-4自然段。
(三)体味——提升静谧意境
1、个别读5、6、7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里为什么用“恢复”?
3、研读: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又是一种的静?
4、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
5、课堂。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的忙碌和喜悦,并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3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同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同学探究意识,培养同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天性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
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指名逐段读,想:
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局部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⑴ 读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屏:
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⑵ 猜词语竞赛,出示字屏:
颜色多,绚烂多彩──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飞翔
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凌空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局部──点睛之笔。
⑶ 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局部词语,如:
(恐龙的)笨重、愚钝……;(鸟儿的)轻灵、敏捷、飞翔……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⑴ 先自身读。
⑵ 再讨论。
⑶ 汇报:
①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 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身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局部生字。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理清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 自读一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⑵ “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的是谁?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点。
⑶ 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师: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默读第二段,考虑中外科学家的不同发现,并小组交流:
⑴ 媒体出示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副古生物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⑵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⑶ 指导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在读中感悟欣喜若狂的含义。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局部,并画出自身认为写的好语句多读几遍。说说这局部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指名读三、四段,小组讨论:
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飞向蓝天的?
3、完成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
恐龙的演化过程 它们各自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角度
4、考虑: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班上交流:
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考虑:
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是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括的信息?
2、理解:
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里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要证明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只能依赖于对化石的采集。假如能把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全部以化石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就毫无疑问地说,鸟儿是恐龙进化而来。
3、齐读最后一段。
五、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六、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飞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誊写在积累本上。
七、作业
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 恐龙最终都演化成鸟类大家族。 ( )
⑵ 恐龙演化成鸟类经过了三千万年。 ( )
⑶ 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证明恐龙能飞上蓝天的关键。 ( )
2、分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好在哪儿: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
3、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4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远古时期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
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从阅读中体会得到,一要他们反复读、多读,在读中感悟;二要教师适时点拨,帮他们感悟。
教学建议:
讲故事是教学神话故事最好的策略。课堂上可以先帮助学生理一理故事发展的脉络,理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能够顺着故事思路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就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故事内容,感悟了神话故事的神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与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体会神话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难点:体会女娲的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女娲补天》的录像。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着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按照自学识字法进行识字练习,再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上记号,学习时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汇报学习成果。
三、细读课文,清理文章层次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话的语言进行概括。
2、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同学相互交流。
第1自然段:女娲创造人类,大地上欢歌笑语,人们幸福地生活。不久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人们在水火中挣扎。
第2自然段:女娲想办法解救人们。
第3自然段:女娲艰难地寻找补天的五彩石。
第4自然段:女娲用神火冶炼五彩石并补天。
第5自然段:人们常见的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3、全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自从女娲创造人类,人们幸福地生活,不久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人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女娲找齐了五彩石并用神火冶炼了五彩石,最后把天上的窟窿补好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相传天边的云霞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4、再次读一读这个神奇的故事,你会怎样评价女娲呢?(女娲非常了不起,女娲真神奇……)
四、深入学习,感受故事的神奇
1、解决问题:女娲是谁?
(1)默读全文,你能找出有关介绍女娲的句子吗?读一读。(“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她就好像是人类的母亲。)
(2)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你又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她是人类的母亲?(当有巨响发生时,她“急忙”起床,看到人类在水火中挣扎,女娲样难过极了,“立刻”找雨神,“求”他下雨;又“造”船,救出人们。从这些地方足以看出她把人类当成自己的儿女,而且能够体会出她甘于奉献的精神。)
(3)为什么称女娲是我们人类的母亲?(相传女娲有一手绝活,她能用泥捏成人,并能使泥人成活,后人都称女娲创造了人类。)
2、解决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女娲补天的原因。(虽然人们被女娲从洪水中救出,但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因此她决定把天补上。)
(2)读一读文中的句子,思考:女娲怀着怎样的心态补天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从“决定”看出她补天的信心,“冒着生命危险”表明她很勇敢,不顾自己的生死,一心要救人们。)
(3)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来描述女娲的勇敢、不怕危险的精神吗?(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女娲也要把天补上。)
3、解决问题: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她把天补好了吗?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女娲用什么材料补天?她是怎样找到补天用的材料的?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②找到女娲炼石及补天的句子,读一读,画出描写她补天过程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天是否补好了?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学习成果,共同研究。
小组一:女娲上山找五彩石补天。她花费了很多时间与功夫,我们是从“她忙了几天几夜”,“她又找哇找哇”看出她花费的时间多,从“终于”能够体会女娲找五彩石的艰难。
小组二:描写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过程的动词有“挖-放-炼-装-端-泼”。我们想象中认为补天是一件很危险、很艰险的事情,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却使我们感觉比较轻松,突出了女娲的神力。
小组三:天补好了,“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4)点拨:补天之前人间的惨状是怎样的呢?找出描写人间惨状的词语。你又体会到什么?(“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这些词语展现了人间的惨状。我体会到,大窟窿被女娲炼好的五彩石补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故事的神奇。
五、观看录像,使学生直观感悟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神奇的故事吧!(观看《女娲补天》片段)
2、同学们,你们此时最想说什么?(指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感悟人物的形象。)
3、教师小结:传奇的故事展示了神奇的女娲,我们虽然了解了女娲补天的全过程,但我想她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更应该使我们终生不忘。(她的善良、勇敢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六、练习复述课文
1、这么感人的神话故事,你一定想讲给爸爸、妈妈以及好伙伴听吧!不如我们在这里练一练,请同学们帮你听一听、评一评,使你向别人复述时更有自信。
2、复述指导。
复述是把课文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是背课文,要把课文内容尽可能详细地讲出来。
3、复述要求。
(1)复述前熟读课文,记住主要情节和重点词语。
(2)把课文内容变为自己的话。
(3)复述时,语言要清楚,讲述要明白。
(4)仪表大方、自然。
4、学生分组练习,同学间互相评议。
5、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6、评选“故事之星”。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灭火 人们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教学反思:
1、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学生质疑,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除了对学生读课文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读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安慰他人的意识,学会说安慰别人的话。
2.学会倾听,有交际的自信心,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安慰他人的意识,学会说安慰别人的话。
2.学会倾听,有交际的自信心,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
教学设计
一、巧设情境,引出安慰
师:同学们,今天看到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戚老师心里非常紧张,此时此刻,你们能说点什么让老师不这么紧张吗?
师:谢谢孩子们,有了你们的鼓励和安慰,老师的心情平静多了,谢谢大家。其实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人跟戚老师一样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什么呢?安慰。
一位名人这样说:“安慰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安慰是医治心灵的良方。”今天,我们要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让我们学会安慰。(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
二、研究话题,明确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来看课本中第一个小男孩说的话)(出示课件3)
师:故事中的小男孩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打算怎么安慰他?请同桌之间互相商量一下。(板书:主动关心)
预设A
生:小峰,不要难过了,运动会上难免有意外发生,你不是故意摔倒的,比赛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与了,并且付出了努力。(出示课件3)
师: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我想此时小峰心里会舒服一些。(板书:表示理解)
(你鼓励无疑给了小峰极大的安慰)(板书:鼓励)。
师:所有这些安慰的语言、行动都来自于我们对小峰的真诚,只有真诚,才会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人。(板书:真诚)
小结:通过这么多同学和老师的安慰,此时小峰的心里会怎么样?
三、出示情境,学生练说
1.出示:(出示课件4)
(1)我不想搬走,不想离开好朋友。
(2)我特别喜欢这块表,丢了好心疼啊!
师:上面两种情形,你要如何安慰别人呢?请任选一个你想安慰的对象进行小组内讨论。
2.请生表演,练习说话。
四、交流烦恼,强化方法
1.当堂抽取学生课前写下的'烦恼纸条。
2.针对学生烦恼的问题,其他学生给予安慰。
3.被安慰学生谈谈心情的变化。
五、主题拓展,情感升华
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旅途并非都是坦途。安慰,如同涓涓细流,会滋润我们的心田。捧出一颗心来,送上我们真诚的安慰,我们就会快乐起来。(出示课件5)
让我随着音乐,一同感受安慰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力量。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同学们讲自己的伤心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参与话题,勇于发言,唤起情感共鸣,口语能力得到提升。
3.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不爱参与,害怕,不敢发言,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的能力也有较大幅度地提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6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学习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三、学习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四、学习时间:
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 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四、课堂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 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 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 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分角色读。
五、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主题“金钱”单元的一篇课文,记述了20多年前偶然发生在长春的真实事件。课文所写内容和今天学生的生活现状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会有一定难度,可采取让学生对20xx年前人们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以求课文中的内容能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体会当时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和互助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分析
目前学生家庭的生活水平较高,对一百元的认识与20xx年前不同。学生可能不完全理解失去一百多元会引发众人纷纷“抢”助的行为和老大爷与“我”的焦急心情,所以之前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渗透,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在这个事件中人们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过路行人不约而同地“抢”被风刮跑的钱,再交还给老大爷,老大爷由焦急到欣喜的心情,以及“我”矛盾变化的心理。
2.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对课文内容进行感悟。
3.抓重点词进行理解,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理解过路行人不约而同地“抢”被风刮跑的钱,再交还给老大爷,老大爷由焦急到欣喜的心情,以及“我”矛盾变化的心理。
五、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课前准备
1.请部分学生对80年代自己家庭的生活进行调查(有照片的同学可以展示给大家),也可以采取今昔对比的方式。
2.请部分学生和家人进行小会谈,了解当今社会里,家长的金钱观。
(可采取男女生分别准备某一题,也可让学生自选一题。只要能够达到实效性即可。)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带生入境
如果路上看到一个人的钱撒落在地上,你认为过路人会怎样做?
(帮助捡、抢钱、有人抢钱有人帮助捡钱……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师小结:
这篇文章所写的事情发生在1980年,你们的父母那时还是学生,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和现在有很大差别。这些,你们已经通过采访父母了解了一些。一百多元,那时已经是比较大的数目了。失去它,是很大的损失呀!
多媒体表格:80年代一百元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学生调查展示)
“80年代我的家”照片展示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钱被风刮众人抢,老汉心急乱如麻――“急”的感受。学习1~3自然段,
1.请同学读课文的1~3自然段,感受钱被风刮跑了之后的场面。
多媒体:刮狂风的声音
2.老师范读2、3自然段,重点读出:
不约而同、快抢啊、喧腾、突如其来、焦急、和老大爷的话
3.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老大爷会是什么样?失去钱,对于老大爷意味着什么?而这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教师可写副板书:(内容要随学生的答案调整)
师小结:就是说,面对人们不由分说的“抢”,“我”和老大爷都很着急,也很无奈,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
请同学再读第3自然段。
抢钱者将钱送回,手中钱不少反多――“喜”的快乐。理解4~6自然段。
方法一:走进课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
1.如果说,钱被人抢了,肯定是一件坏事,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真倒霉、怨天尤人、骂这些人不道德、希望警察出现……)
第4自然段中,抢后的行为,似乎让我们感到了不同,你发现了吗?
请学生找到相关语句画出来,再读一读。
老师点拨:抢后不跑,反而朝老大爷走来,这不是真正的“抢”。文章后半部分,“抢”字加上了引号,请你读一读课文后面的部分,说说你对这个“抢”字的理解。
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当钱在风中飘的时候,任何人的犹豫可能就是老大爷的损失,只能先付之于行动,把钱拿到手里。这时的“抢”是对老大爷的帮助。这个“抢”让我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帮助。
2.如果你是那位老大爷,当时你会怎样说?怎样做?你的'脸上会有怎样的神情?
(体会文章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站在旁边的“我”,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方法二:通过朗读,感受欢乐。
能挽回损失,是老大爷的幸运,他遇到了那么多好心人,更有意思的是第5自然段,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当时那欢乐的场面。
小组分角色读第5自然段。老师请一组同学为大家朗读。
此时的“我”,文中用了一对反义词来描写心情:
大家会找到:沉重――轻松
你能试着用这两个词,表达一下作者的心理活动吗?
板书:抢“抢”
沉重――轻松
(三)精添结尾,体会作者心情
这也许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紧张的心情放松后,“我”一定有话想说,“我”会说些什么?请你用“我真想说”为课文写个结尾。再读给小组同学听。
(四)拓展延伸――联系社会现象,发表个人观点
文中讲述的真实的故事,是否给我们一些启迪呢?在今天的社会中,你有很多所见所闻,请结合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弘扬正气、帮助他人、懂得关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8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4.初步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穷困和教育的落后,产生关注我国西部发展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充分自读,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主要内容。师提示:主人公是谁?他去哪干什么,那时,他发现了什么?于是,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朋友去哪干什么,那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个内容?
指名读,你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4.课件出示地图:介绍“甘肃西部地区”、介绍“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xié)会(英文名Chinese Young Volunteers Associasion,简称CYVA)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本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经常组织志愿者到西部山区支援当地教育。
二、讨论、学习、理解课文
1.“朋友为什么会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
2.青年教师心里不平静。
(1)当他了解到学生连冰激凌都没有见过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又会想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现状的音像资料。
(3)读到同学们写的作文时,青年教师心情又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
冰激凌是不会被感动的,更不会流下白色的眼泪(因为青年教师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冰激凌已经开始融化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大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同学们看来,就连冰激凌好像也被老师的行为感动得流泪了。这句话表面是写冰激凌,实际上还是在写同学们被老师买冰激凌的事情感动了。
3.冰激凌一事使青年教师改变了想法。猜猜他现在会怎么想?
学生尽情发挥想像。
课件出示音像资料: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计划、“春蕾计划”、“母亲水窖”工程等。
三、总结课文,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的发展。
四、拓展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收集到的有关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吧。(课件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布置作业:
给那里的孩子写写你想说的话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0
【教材简析】
捧读课文,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子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悄扰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这位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还是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教学的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要求】
1、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资料,老师把初读自学提示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为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同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用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2、问:初次看到这个题目后,你想到些什么?(春天要去看和感受,为什么要“触摸”呢?)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对题目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三、指名读课文
1、讲解字词:
⑴ 字音:悄然( qiao) 清香袅袅( ) 小径( ) 曲线( )
⑵ 字形:“磕”是左右结构,“瞬”右下方是“夕”和和“降”的右下部分。
⑶ 字义: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本文指安静在花丛中来回走动。
清香袅袅:形容香气缭绕不绝。
2、读完课文后,觉得题目很确切,盲人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靠的是触摸和心灵的体验。
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盲童穿梭在花丛中,在一株月季花前,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她充满惊讶的神情,许久,她张开手指,放飞了蝴蝶,小女孩儿仰头张望。
4、质疑答题:(简单的问题随时解,难的整理后留在讲读时解答)
四、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春天里,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第二段(第3~5自然段):一天早晨,安静在恭维全中穿梭,拢住了一只蝴蝶,令我非常惊讶。
第三段(6、7自然段):安静张开手指,放飞了蝴蝶,仰头张望。
五、课堂作业设计
按照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
2、姿态色彩繁多,非常美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2、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把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品读欣赏,体会情感
1、默读标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研读,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词句,需要读时停下来好好品味它的弦外之音,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想办法深入理解。
3、汇报交流:
读读你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出示重点句)
⑴ 她走的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⑵ 安静的手指是悄然合拢……。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⑶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⑷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⑸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你仔细研读了课文之后,对安静有了怎么样的认识呢?安静虽然是个盲童,可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⑴ 你从中有什么人生感悟,结合你了解的实例说一说。
⑵ 请你读一读“阅读链接”,它又使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⑶ 请整理你搜集的资料,办成专栏。
板书设计
伸出 伸向 多姿多彩
17、触摸春天 合拢 拢住 缤纷世界
(热爱生活) 张开 张望
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 我没有惊动安静,是因为( )
⑵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
2、读下面一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左倾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的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⑴ 摘抄描写安静动作的词语。
⑵ 你从安静的这些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列举,让学生辨别同音字与形近字,正确地搭配词语。
2.积累名言警句。
3.练习写字。
4.阅读欣赏《繁星》,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感受本文用词语造句的特点。
5.通过语文综合学习(搜集、交流与星空有关的资料并完成一篇相关的习作),融观察、阅读、交流、习作于一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
阅读欣赏与习作。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
2.准备“漫谈星空”发言稿。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自读词语、读读想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明确“秘、密、蜜”三个字为同音字与形近字。
3.讨论:怎样区分“秘、密、蜜”这组形近字。
4.学生齐读词语体会。
5.学生列举其他同音字及形近字,并想办法区分它们。
如:恼——脑决——绝在——再尝——常
二、词语搭配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个别现象由同学互帮互助解决。
三、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反馈,解疑。
3.明确:本类三组词语都是戒骄戒躁、虚心类。
4.引导学生继续积累这类名言。
5.读一读名言,增强记忆,加强理解。
6.选择或收集一则写在语文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
四、作业
1.积累同音字、形近字。
2.收集名言。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2个左右结构的字或4个上下结构的字,看看它们各部分占位比例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写其中的一两个字。
4.学生练写。
5.小组内评比打分。
二、阅读欣赏
1.自读思考,文章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默读:用“”画出你不懂的地方。
用“”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
4.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如:半明半昧:昧——昏暗的`意思。
摇摇欲坠:坠——落下的意思。
5.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6.指名朗读、赛读。
7.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词语库”)
第三课时
一、学习准备
1.让学生观察星空,找一找北斗星、北极星、银河等。
2.读一读有关星空的丛书,了解一些有关星星的传说,搜集一些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及完成作业情况等。
三、活动程序
1.小组交流有关星空的资料。
2.小组报选代表准备在班级汇报。
3.小组代表逐一汇报。介绍的内容包括资料的出处、内容、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接受同学的提问。
4.评出最佳资料搜集员、最佳发言者。
第四课时
一、习作指导
1.说一说:参加“漫谈星空”活动,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还听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故事?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应该选择哪些资料?
3.讨论:开头可写些什么?怎么结尾?
二、习作练习
1.将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发言稿,题目自拟。
2.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誊写作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具及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菜单
设计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适应学生发展、一切促进学生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教师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要求,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读的方式,走近文本,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设计环节时,确立了满足学生差异及需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审美情趣的陶冶。继而,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真正让语文诗意化、风情化、情感化、社会化、多元化。把读与思、读与想(象)、读与划、读与写、读与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中,凸现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
1、师: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读诗歌、完成学习菜单
1、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把诗中描写看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想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心情的句子用“ ”划下来。然后完成学习菜单(学习菜单附后)。
(二)学习第一节诗
1、师: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3、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师生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遇到的困难:一根根铁索密密的弹雨敌人的火网)从这些词语中你又能体会到了什么呢?
3、师: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战士为什么还要强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课件播放示意图播放时代背景介绍。)
4、师: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我们的红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师:多么危险的情形呀!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练习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5、师: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你们想亲眼去目睹他们强渡泸定桥时的激战场面吗?(看视频),看完视频短片,相信大家对我们英雄的红军战士更加敬佩,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齐读第2小节。
(四)学习第三节诗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不仅想到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情景,他还想到了什么呢?
2、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第3节。你们从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师:除了诗中写到的这些,诗人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勇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读这句话。相机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全班带着敬意之情来读这一句。英雄的红军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繁荣昌盛,也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缅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诗。小组读、齐读第3节。
(五)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诗人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遥想红军当年在这里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又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汹涌激荡)“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当年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曾浴血奋战过,追忆这些,诗人心情汹涌激荡;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想到祖国的和平盛世!诗人的心潮更加的汹涌激荡!让我怀着汹涌激荡的心情来读一读诗的二、三两节。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2、师:站在铁索桥上追忆过去,诗人心潮汹涌激荡,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诗人心潮更加汹涌激荡!这时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脚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对比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诗人要高声歌唱什么呢?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六)背诵指导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的人们格外珍惜。这些情景令诗人心情汹涌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怀念之情来背背这首诗吧。先在小组内试着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
四、拓展:
1、师:长征胜利以后,许多作家、诗人等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长征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泽东同志也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2、师: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想到心情
二郎山的云雾
大渡河的白浪强渡:攀着冒着冲破汹涌激荡
激战的楼房教室
洒过鲜血梨花开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4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
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
(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
(2)用“根据....,推测....”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板书: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红旗火光
铁索弹雨英勇无畏
火网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6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自学短文,读后讨论:短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我们”指谁?这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时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7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8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教师职业平凡中的伟大,了解教师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学会本课生字、词,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难懂句子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欣赏、学唱这首歌。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层含义。
懂得理解尊重教师的无私奉献。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播放“长在后我就成了你”歌曲。同学们喜欢听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吗?(宋青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倾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你指的是谁?
2、再读课文,圈出要学习的.生字、新词。
三、学习生字
1、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2、解决不理解的词。
四、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理解。
1、请两位同学分小节读课文。
2、按时间划分出小时候和长大后我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3、自己默读“小时候我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这一部分内容。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总喜欢把我高高举起。)
4、小时候在我眼里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请学生跟据这几句话谈一谈。(美丽的、神气的、神秘的、有力的。)
5、再读这一小节,感受小时候在孩子们眼中老师的形象。
长大后,在我的眼中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第二小节。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6、请学生读第二小节。
7、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小结:是啊,老师们利用这仅有的三尺讲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而自己却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知识、和一切……
二、长大后我就成了老师,现在的我眼里的老师又是什么样的呢?
(无私的、伟大的、不计报酬的、令人感动的……)
1、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歌,再一次感受老师的伟大。
2、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了出来,好吗?
三、作业
送给老师一句话。
四、板书设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长大后
美丽神气守巢擦去功利
神秘有力洒下汗水、奉献自己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1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我”悉心照料一只小喜鹊,小喜鹊和“我”结下深厚感情的故事。
教学目标
教学时,学生通过自学,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从“我”对喜鹊“小花”的照顾、爱护中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爱护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从“我”对“小花”的照顾爱护、从“小花”对“我”的深厚感情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关心、爱护是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
教学构想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小花”的深厚感情。最后谈谈从课文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个人默读,注意读通课文。
2同为轮流读,互相评议。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在默读或自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片断,探究人鸟深情。
1读第二、三自然段。同位探讨:“小花”对“我”为什么有那么深的感情?先自读,找出有关“我”照顾、爱护“小花”的语句,做上记号。再想一想“小花”和“我”感情深厚与“我”对“小花”的精心照顾有什么联系,然后同位讨论。
2读第四、五自然段。自读课文,找出表现“小花”对“我”感情深厚的词句。找出词句后,多读几遍,再跟同位交流,从中感受“小花”对“我”的深厚感情。
三、读中体会,得到启发。
1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四自然段。读时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情感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2思考:
(1)喜鹊“小花”对“我”有深厚的感情,原因是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3)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怎样做?
3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搭窝
捉虫飞进来
挨着它我鸟情小花
捧进屋落肩膀上
起绰号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2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3、课文中六次出现了“爱我中华”,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这句歌词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具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
教法学法:
导读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质疑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3、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
4、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乔羽。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补充介绍。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朗读。
5、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多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中华雄姿英发?(青藏铁路的建成)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比赛朗读。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或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2、全班展示。
3、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能为祖国、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全班交流。
六、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歌曲《爱我中华》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板书设计:
奋起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国家
雄姿英发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21
学习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猫等待老鼠出洞和捉老鼠的课件(或录像、图片);猫叫声录音带。
2、学生收集有关猫的图[文资料,张贴到教室的相关栏版上,办一期“猫趣”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a.导语:观看了同学们精心布置的“猫趣”展版,老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都更进了一步,这小生灵真是有趣、可爱!参观了“猫趣”展,你最想说什么?
b.师生各抒己见,谈“趣”激情。
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
整体惑知
1、自由练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脉络“方法”有三:
a.抓住各段中能概括主要意思的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
b.设计填空题,如: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至第( )自然段写大花猫( );第( )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
c、设计板书,如: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 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出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每人以猫的一个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伴听。
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感。
c.全班交流。
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赏关键词语等方法,体验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积累运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可是……”分别说句子,比比谁说得准确、说得多。
3、扩词练习
贪( ) 性( ) 高( ) 采( )
贫( ) 姓( ) 稿( ) 踩( )
第二课时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热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 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2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复述课文,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文本细读:
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文章结尾)。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本文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暖。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而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花朵更是自然界的宠儿,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们的心情怎样?
有这样的一群特殊人员,他们双目失明,看不到任何东西,那么,他们是怎样赏花的呢?心情如何呢?请大家打开书《赏花》,先自己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1.学生边自读课文,边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阅读提示:
文中哪些语句使你感受最深,请在文中勾画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勾画出了最感动的地方,也体会着读了读。下面就把你的'这种感受在四人小组当中交流交流吧。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或许你会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观点。
3.全班交流。(以下为重点交流内容)
师:谁想把自己的感动和别人一起分享。
(1)“乘客们步履蹒跚地登上一辆大客车,在车厢里探索着寻找座位。”
(写出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帮助)
(2)“车厢内,充满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沉默。”
“车厢内仍然沉默着。”
(从上面两句话中,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助。)
“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
(引导学生体会秀子对声音的描述在盲人心里有了回应,盲人们“看到”了梅林,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3)“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在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在秀子的“导引”下,盲人们全身心地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游的快乐)
(4)“一个人跟着唱了,两个人跟着唱了,不知不觉间,整个车厢变成了一支合唱队。有人在悄悄地擦着眼泪。”
(5)“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
提问:“车厢里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深化理解。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赏花》这篇课文,老师知道,同学们都被秀子的善良和热情打动了,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别的同学听?
2.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及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
双目失明步履蹒跚
难以名状的沉默沉闷的气氛
特别向导兴奋地说逗趣地说爆发笑声
春光明媚心旷神怡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弥漫花香
先四人小组复述,再指名复述。
二、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同学们,秀子与司机先生用自己的心温暖、感动着在座的每一位盲人乘客,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当我们享受父母、亲人、朋友以及自然万物带给我们的恩泽时,我们是否能像秀子一样,把自己的爱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们呢?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吧。可以想象自己是当时的乘客,对秀子或司机写几句话,也可以写自己读书时最深的感受,三言五语都行。
三、读童年书架的扩展阅读文。
四、作业:把这篇文章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5-30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03-1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03-29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15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8
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08
小学四年级语文《猫》教案11-30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7
小学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