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2-11-26 10:49:29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 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 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 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 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 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 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 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 P43 N7 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西师版第四册P100~10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学会探究图形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探究图形特征的方法。

  教 法:演示法、归纳法、启发法。

  学 法:操作法、总结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法。

  教 具: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课件。

  学 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个一张、方格纸、直尺、三角板、小棒、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思

  1、创设情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师唱前一句,引导学生拍手跟唱后三句。目的在于创设学生熟悉的智慧树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智慧树栏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智慧树栏目吗?

  生齐答:喜欢!

  师: 红果果姐姐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课件出示):机器人身上有哪些平面图形?

  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师:请同学们具体说一说哪部分是长方形?哪部分是正方形?生回答:嘴、脖子、胳膊、身子、腿是长方形。头、手、脚是 正方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1:桌子、凳子、黑板是长方形。

  生2:地板砖、手帕是正方形。

  生3:铅笔盒的面。

  生4:教室窗户上的玻璃表面。

  师重点强调某一物体的面,例如桌子的面、凳子的面、黑板的面等。有些学生找的物体的面是近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应强调有些,例如有些铅笔盒的面是长方形的等。只要学生回答的正确或接近正确就应给以不同方式的鼓励。例如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眼力真准,你表述的很完整等等。

  2、小结导入: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长方形、正方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前边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操作:(课件出示)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生: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

  2、用直尺量一量长方形的边,你能发现什么?

  生1:上边、下边都是8厘米,左边、右边都是4厘米。

  生2:上边、下边都是7厘米,左边、右边都是3厘米。

  生3:上边、下边相等,左边、右边相等。

  师:上边、下边我们叫做对边,左边、右边也叫做对边。所以我们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接着课件出示: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刚才的发现吗?

  生独立操作后上台演示。

  师再演示一边重点强调两边重合。(接着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的角,你能发现什么?

  生1:4个角都与三角板(或直尺)的直角相等。

  生2:4个角都相等。

  生3:4个角都是直角。

  接着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二)归纳自主探究的方法

  1、学生自己归纳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的?

  生:用数一数的方法。

  师: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的?

  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

  师: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用比一比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用数一数的方法可知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用量一量或折一折的方法可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用比一比的方法可知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师边总结边课件出示)

  数一数: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对边相等

  比一比:4个角都是直角

  (三)合作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来探究正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好吗?

  生:好!

  1、(课件出示要求)

  探究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

  探究时间:三分钟。

  探究内容: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②量一量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发现

  什么?(折一折)

  ③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正方形的角,

  你能发现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4人一组,由组长负责)

  3、小组代表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一样,4个角都是直角。

  生2:我们组认为: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于以上答案都要给予肯定)谁能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生上台演示。

  师再演示一遍重点强调4条边都重合。

  接着用课件进行演示,进一步验证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四)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谁能完整地告诉大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 学生总结。

  2、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长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并且4条边都等);

  4个角都是直角。

  3、 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 过渡语: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绿泡泡哥哥也想考考你们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好,请同学们勇闯第一关: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二、 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我会填:(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强调学生把题读完整,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1、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1、 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回答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例如你真棒!第一关你已成功闯过!你真是小勇士等。接下来请同学们巧夺第二关:慧眼识图,眼疾手快!(课件出示)

  第二关:慧眼识图,眼疾手快!

  判断下列各图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

  形式: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同桌一人回答是或不是,一人判断正确或错误,个别地方教师适当要求学生说:为什么?例如图5为什么不是长方形?等。

  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说:能独立闯过这一关的同学给自己以掌声鼓励。生拍手说:嘿!嘿!我真棒!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胜利闯过两关了,还想不想继续闯关?

  生:想!

  师:那么请同学们接着挑战第三关:手脑并用,心灵手巧!(课件出示)第三关:手脑并用,心灵手巧!

  1、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形式:找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判断。

  2、我能用小手摆出漂亮的图形。

  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①学生独立用小棒拼摆。

  ②上台演示,并说说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③评价:小手真巧!思维真明了!

  3、我能用小手画出美丽的图形。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①学生独立用彩笔在方格纸上画。

  ②上台展示作品。

  ③评价:色彩多鲜艳!大小多匀称!线条多专业!

  4、我会动脑折出最大的正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①学生独立折。

  ②互相帮助折。

  ③找个别学生演示折的过程。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智取第四关:团结协作,智中取胜!

  (课件出示)

  第四关:团结协作,智中取胜!

  长方形有( )个,正方形有( )个

  形式:小组合作交流。

  要求:先具体指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再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

  生1:长方形有4个,正方形有3个。

  生2:长方形有6个,正方形有3个。

  师:同学们到底哪组数得对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数对的同学给自己以掌声鼓励!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连闯4关,小刺猬咕咚都想问候大家了:你们学的快乐吗?

  生: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生2:我学会了用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生3:

  生4: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从你们那里也学到很多知识,我也很快乐,谢谢大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我最棒

  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

  2、算一算

  43=21= 64—32= 56—41= 77—43=

  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金牌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

  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

  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6、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7、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拓展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5题,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7题和第10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退位减

  例:51—36=15例3:50—24=26

  5 1 5 0— 3 6 — 2 4_______ _______1 5 2 6

  七、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1. 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 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 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 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3) 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第34页例题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题。在前面的三道例题中,学生体会了平均分的含义,开展了平均分的活动,这道例题把前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起来,构建对平均分的整体认识。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2. 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 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2) 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学生在例题里接受了除法,需要通过练习形成除法的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2.体会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和遵守交通规则等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游戏激趣: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们都知道那些方向?

  敬老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画面)

  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红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但不认识路,只有一张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势挂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挂图,帮助他们找到所走的方向和路线。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完成说一说

  请大家算一算谁家离敬老院远,谁家离敬老院近?

  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明回家要先向西走60米;现、再向南走20米;小刚向增走50米,再向东走30米。

  二、问题探索

  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图文:读懂题意,独立完成。

  想一想自己确定游乐场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汇报交流。

  设疑:如果在商场西20米处设停车场,用O标出,怎么确定位置?你还可以确定哪些物体(景物)用适当的符号标出来,小组内说一说。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寻宝图,引导观察,自由说一说小动物的寻宝路线。

  学生汇报。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小兔送信,请你们帮他算算,从出发到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小组内讨论:确定路线,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4题。

  请你说一说回家的路线,要求运用四个方向准确地表述。

  把大家说的路线制成一幅线路图。每小组指定一人说,其余同学共同完成图。

  板书设计: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新朋友,你想看看它是谁吗?(课件出示数字娃娃8)

  看着这可爱的数字娃娃8,你会想到什么呢?(螃蟹有8条腿,八仙桌,一串冰糖葫芦上有8个果子,八仙过海,8只蝴蝶,8朵花,8片叶子,8个圆片……)

  2、你想了解有关8的什么知识?(引导学生说出8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交流

  1、猜想

  我们班的小朋友1—7的乘法口诀学得很好,那么你来猜猜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2、试编口诀

  请小朋友拿出你带来的有关8的物品,四人小组合作,一起编写8的乘法口诀。你能编几句就编几句,把你编的口诀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的本领大!

  编好的小朋友,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汇报

  (1)、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你编的乘法口诀?你想编哪一句口诀?你是怎样想的?

  (我编“一八得八”,一只螃蟹有八条腿,写成算式是1×8=8,一八得八表示1个8是8。)

  (我编“三八二十四”,我一排摆8根小棒,摆3排,就是摆了3个8,算式是3×8=24,三八二十四表示3个8是24。)

  ……

  (2)、小朋友表现真不错,能够自己编乘法口诀,老师真佩服你们!(如果编出“—七十二”,你真了不起,9的乘法口诀你都会编了!)

  4、排序

  (1)、那么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指名一个学生上来排一排。)

  (2)、那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列吗?

  (3)、你们真爱动脑筋,我们一起把8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5、交流

  (1)、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

  (2)、你认为8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用你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口诀。

  (3)、请小朋友一起把口诀背一遍。

  (4)、对口令游戏。(师生互对,同桌互对。)师说得数,生说口诀。

  (5)、哪位小朋友会背8的乘法口诀了,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大家欢迎!

  三、巩固反思

  小朋友今天的表现确实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小小动物园玩一玩,好吗?你们瞧,这么多小动物都来欢迎我们了。(课件展示)

  你们想先到哪个小动物家去游玩?看来大家的愿望不一样。这样吧,我们先去小猫家,好吗?

  1、小猫家

  小猫给我们出了一组题目,想考考小朋友,你们会吗?

  提示: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

  3×8+8= 5×8+8= 6×8+8=

  4×8= 6×8= 7×8=

  8×4= 8×6= 8×7=

  3×8+8=你是怎样算的?你说得很好,还有哪个小朋友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地算出来?对呀,3×8+8就是4个8是多少,也就是32。

  2、小猫家玩过了,现在你们想去谁家呀?好,就去青蛙家吧。青蛙给我们的练习是什么呢?

  请你算一算,并说说是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8×2= 5×8= 8×1= 4×8=

  3×8= 8×7= 2×8= 8×6=

  7×8= 8×8= 8×3= 8×5=

  3、你们的表现真棒,接下来,我们就去小狗家吧,好不好?小狗家里有好多水果,你们想吃吗?想吃还没这么容易,你要算出它们背后躲着什么数字,算对了,你就可以吃到这个水果了。

  8×苹果(图)=40 葡萄(图)×6=48 草莓(图)×7=42

  7×西瓜(图)=56 柠檬(图)×3=24 5×桔子(图)=30

  4、从小狗家出来,我们去小鸭家玩玩吧。小鸭子又给我们出了什么题目呢?

  请你选一个数说出乘法口诀,并说出乘法算式。

  24、16、40、56、42、30、

  四、小结

  看来,充满趣味、智慧的小小动物园确实吸引了大家,小朋友的表现真令老师感到高兴,不仅能够编出8的乘法口诀,而且还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呢!比如刚才小朋友说到一只螃蟹有8条腿,那么3只螃蟹共有多少条腿呢?

  你能自己举一些生活中也用8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例子吗?

  下面老师给你们每人一个机会,四人小组内一人编题,其余三人回答,并请组长把算式记录下来,就记在练习纸上。看哪一小组编得又快又多!

  刚才小朋友编题的兴趣真浓厚,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老师愿你们学得更多,祝你们学得更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2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2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2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贴图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景。

  1、以对口令、开火车的形式复习5的乘法口诀.

  2、同学们,你们在家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活吗?都做哪些家务活?小明是个勤快、懂事的孩子,你们看他在家里做些什么?(出示挂图)

  (二)探索口诀,解决问题。

  1、看一看。

  仔细观察,说一说小明在做什么?在帮助家长摆筷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一人一双筷子也就是2根,1双=2根)

  他是怎样摆的?(两根两根的摆的)

  2、摆一摆。

  (1)、如果家里只有一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是几根呢?

  一双筷子也就是两根。

  换句话说,一双筷子就有1个2根,两双、3双呢……需要几根筷子?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摆一摆。边摆边数数一共用了多少根筷子?

  (2)、根据摆的过程,把数填写在表格中。

  几双筷子123456789

  几根筷子24

  (学生自己完成表格)

  (3)、全班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

  方法1:我用小棒代替筷子摆出来的.(贴图演示摆筷子)

  方法2:我是两个两个加出来的,筷子的根数一个比一个多2.

  方法3:连加太麻烦,几双筷子也就是几个2,如:1个2是2,2个2是4、3个2是6……可用乘法算式.

  方法4:我先根据二五一十这个口诀确定出5双筷子有十根,再连加、连减算出其他的筷子根数。

  3、试一试:你能根据编5的口诀的经验,编出2的乘法口诀吗?

  (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

  ①学法指导,尝试编第一句:1X2=2或2X1=2口诀:一二得二

  说一说是怎么编制乘法口诀的?

  先看有几个2,再计算等于几,最后将语言简化,使之顺口。

  ②尝试独立思考,编制2的其他乘法口诀。

  4、记一记:

  ①按顺序齐读2的乘法口诀。

  ②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师:读一读你发现2的'口诀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回答)

  生:每相邻两句之间的积相差2。

  ③学生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

  你能利用这些规律很快背下2的口诀吗?(学生自由背口诀)

  ④按顺序记一记、背一背。

  (三)练习巩固

  1、对口令。

  ①一人说乘法口诀,如:二九十八,另一人说算式,如:2X9=18或9X2=18

  ②请同桌之间互相对口令,一人说口诀、一人说算式。

  2、圈一圈。

  出示书P15。2数字图,圈出2与1、2…9相乘的得数,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圈出的都是双数,其余的都是单数。

  3、算一算。

  独立完成P15。3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集体评讲,讲明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看图列式。

  出示书P15。4情境图(请4个学生示范),问:4人有几只手?8只手有几个手指?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4X2=8(只)或2X4=8(只)

  (2)5X8=40(个)或8X5=40(个)

  (四)拓展性学习

  1。我们人的身上有没有关于2的乘法问题?

  如:一个人两只手,4个人几只手?

  一个人两只眼睛,7个人几只眼睛?

  一个人两只耳朵,6个人几只耳朵?(学生提问互相回答)

  2。思考题:幼儿园给5位小朋友分水果,每人1个苹果、2个梨,一共需要多少个水果呢?

  引导学生明白题意后,用学具代替水果,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X1+2X5=15(个)

  变式练习:每人分5个苹果,9个梨,一共需要多少个水果呢?

  5X5+9X5=70(个)

  3。全班反馈。

  (五)总结

  谈谈你今天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

  2的乘法口诀

  1个21×2=2一二得二

  2个22×2=4二二得四

  3个22×3=6二三得六

  4个22×4=8二四得八

  5个22×5=10二五一十

  6个22×6=12二六十二

  7个22×7=14二七十四

  8个22×8=16二八十六

  9个22×9=18二九十八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今天客人老师来看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比一比哪位的小朋友们表现的最出色。表扬(××××)。老师表扬的这些同学你们知道吗?但客人老师不认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客人老师也能认识他们呢?

  2、同桌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向大家介绍?

  3、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办法?

  4、小结: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把

  这些小朋友介绍给客人人老师。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B、试一试:

  刚才几位同学的位置你会确定了,那么你你自

  己的位置会确定吗?

  1、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2、交流

  3、考考你

  ( )坐在第3组的第5个;

  坐在第5组的第3个是( );

  我们的班长坐在第( )组的第( )个。

  4、找朋友(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

  一个学生说我的朋友在第几组的第几个,另

  一个学生说出你好朋友的名字。

  二、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出示小动物做操图:(课件)

  出示小猴子的话:问小猴子的第一排是指哪一排?

  同桌讨论:

  交流:

  听听小熊是怎样介绍的?

  提问:说说它是怎样数的?

  现在小猴指的第一排到究竟是哪一排?

  小结:在这里排数是从前往后数,个数是从左往右数

  打开书对你的同桌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

  交流:

  (1) 教师点小动物,学生说它在第几排的第几个。

  (2) 教师说第几排的第几个,学生上来点

  2、出示小动物住宿图

  学生自由说说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交流

  3、出示书架图

  谁能找一找小辣椒向我们介绍的新华词典在什么位置?

  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小结:在这里的层数是从下往上数,本数从左往右数。

  同桌说说《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分别

  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交流:

  三、找座位“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两个不同的剧院:说说剧院里有些什么?

  座位号有什么特点?单号从哪边走较快?哪双号呢?

  出示两张电影票说说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四、闯关:(第3题)

  第一关:画▲(1)第1排第3个;(2)第1排第5个;(3)第4排第2个

  第二关:画○ (1)第3排第1个;(2)第4排第3个

  第三关:画★ (1)第2排第4个;(2)第5排第5个

  五、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实践:请同学们课后观察我们生活中有关物体的位置,和身边的人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利用儿歌编制5的乘法口诀。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利用儿歌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学会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这幅图呈现的是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转着2块红方巾。先让学生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出示课件:伴随音乐出示课本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师:咱们编首儿歌来找答案吧。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2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3辆小车( )个轮,上面共有( )个人 你能接着往下编吗? 小组合作填写没编完的儿歌。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算式)

  师:为了计算更方便,人们总结出了乘法口诀,比如,第一句一辆小车5个人,我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来概括。你能根据儿歌或者乘法算式试着往下编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成果?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交流后宜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掌握口诀,如:二人对口令,小组开火车,男女生对抗赛等。让学生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学生独立观察。 全班交流后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回答。

  1、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2、5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和5。

  3、有5句,前一个因数分别是1、2、3、4、5,后一个因数都是5。

  三、知识应用

  师:应用2和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发现的问题?

  1、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

  2、一共有多少个车轮?

  3、一共亮着多少个灯笼? 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第一关:算得数写口诀。

  15=( )口诀:( ) 35=( )口诀:( ) 25=( )口诀:( ) 54=( )口诀:( ) 55=( )口诀:( )

  第二关:看图列算式。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第三关:你会算吗?

  第四关:你行我也行。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乘法口诀编一道应用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四、课堂检测

  1、完成下面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 ) ( )二十五 三五( ) 四五( ) ( )一十

  2、根据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二五一十 ( ) ( ) ( ) ( )

  3、解决问题。

  每个杯子3元、王老师买了5个杯子需要多少元?

  五、总结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后作业

  寻找生活中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34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2、让学生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熟练正确用连写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正确区分加、减法计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先指导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完成练习五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并请个别学生说说有小括号两题的运算顺序。

  3、笔算。

  (1)回顾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分三组每组完成两小题,3人板演,其余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评判这两个同学做的好在哪里?错在哪里?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加数变大(或变小),和也随着变大(或变小);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或变小),差也随着变大(或变小)。

  2。完成练习五第11题。引导学生观察,指名说题意:运算符号和数据都写在箭头的上面,结果要写在方框内。(提醒:只要前面一个得数错,后面的都要跟着错。)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学生读题说题意,教师引导完成一个斜行的3个数相加,其余的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归纳:每行、每列和每一斜行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都相等,这就是神奇的九宫格。

  4、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五第9题。

  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搜集信息,把搜集的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讲清楚是怎样找到的。独立解答。

  ②交流解答的方法。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别人的解答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13题。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集体交流,对提问和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

  【设计意图】

  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既帮助学生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又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4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法”解决。

  (1)观察给出的4个数可以发现,它们十位上的数字相同,要把它们填入□中,使等式两边相等,可以只考虑它们个位上的数字。

  (2)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发现:6+9-8=7,6+9-7=8,8+7-9=6或8+7-6=9。根据这一发现,可以把这4个两位数写在相应的□中。

  (3)如果把题目中的数字变成26、27、28和29,你们会填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给出的数的特点,化繁为简,再通过“组合、试算,组合成算式”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小组探索,共同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指名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单元教学难点:

  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1)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 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在动物学校的旁边开了一家超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那儿购物。今天,小熊哥俩正在商店里购物呢!你想看看吗?

  2、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板书课题:小熊购物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解决第

  (1)个问题胖胖应付多少钱?

  1)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总结重要数学信息。

  2) 大家看小熊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出小熊应付多少钱?这个问题。

  3)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不同做法

  4)展示学生作业,并引导其他学生质疑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若学生中不出现第二个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

  5)脱式计算: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教师结合算式指导学生进行脱式计算,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总结

  2、解决第

  (2)个问题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1)教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2)集体反馈时,(重点让学生结合情境,理解为什么用上20减34)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2-06

二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2-25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8-28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6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设计02-0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