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05 08:17:1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精】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数位、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2、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读写小数。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读、写过程,体验迁移推理、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读小数、写小数,体验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读写小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按照小数数位顺序表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与上节课知识有关的练习题,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见数会读,听数会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板书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引入探索,获取新知。

  (1)小数的读法

  1、大自然中有一种动物长得特别高,是哪种动物呢?(课件出示图片:长颈鹿)师:那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我们再来观察一张长颈鹿的图片,通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出示主题图)

  a、你发现了哪些和小数有关的信息?

  b、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小数吗?

  c、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三个小数,其中前两个是同学们发现的大小长颈鹿的身高数据,第三个是老师写的'一个小数,你能把它读下来吗?学生们尝试读出这三个小数。

  课件出示例2: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你能读出跟古钱币有关的数据吗?出示数据:0.583.541.47

  同桌互读后,探索交流小数的读法。

  4、总结小数的读法要领。

  小数点读作点,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5、出示习题,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各部分的组成。

  (课件出示)

  师:中间的点我们都知道是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是小数部分。请同学们观察一下12.378这个小数的各个数字在什么数位,表示什么意思?(同桌讨论,小组交流。)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课件出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首先,我们看小数的整数部分,这些我们以前都学过,相信大家都掌握了。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从右到左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个(一)、十、百、千、万。

  小数点右边的是小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百分之一;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千分之一。

  3、出示习题,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

  (3)小数的写法:

  1、教师出示课件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师: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让学生尝试写小数。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小结: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写法来写,如果是零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照读法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遗漏。并课件演示小数的写法。

  3、我们既然已经掌握了应该如何写小数,那老师带了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出示习题。

  写出下面的小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找部分学生板演展示,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三)综合练习:

  1、找朋友

  二百零点零二20.002

  二百二十二220.20

  二零二十点二零202.2

  二十点零零二222

  2、写出所有用“5”、“0”、“6”和“.”组成的小数。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学习难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9÷3   5×3

  20×4   80÷2

  400÷2   30÷3

  2、计算并且验算

  56÷4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展示

  三年级(1)、(2)两个班共捐书256本,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书?

  (1)齐读题目,并指名说已知条件与问题。

  (2)、要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书应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256÷2)

  (3)教学用竖式计算256÷2

  ①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在本子上试算。

  ②师指名板演并尝试说计算过程。

  (4)、师生共同交流算法

  ①除。用2个百除以2,商1一个百,1写在百位上

  ②乘。用口诀“一二得二”算出商1个百乘除数2等于2个百,写在2个百的下面。

  ③减。用2个百减去2个百等于0,后面还没除完,不写0。

  ④查。检查余数0是否比除数小。

  ⑤放。把被除数十位上的5放下来继续除

  (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5)指名2-3名学生讲算法

  (6)、师;这样计算正确吗?请你在练习本上验算一下。(指名板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7)、口答。

  (二)、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①、②并验算。

  432÷2   522÷3

  (请二个同学板演并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小结计算方法。

  (四)、出示课件(第二条信息与问题)

  三年级5个班捐了857本书,那么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还余多少本?

  1、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比较与前面几题的不同点。

  3、师:算式857÷5=171……2,这个结果对吗?我们用前面的方法进行验算行不行?,大家来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交流汇报。

  4、148×4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

  要怎样才能等于被除数呢?(加上余数2)为什么?

  5、师小结①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和除数的乘积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②没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在对除法验算时,一般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加上除数。)

  6、口答。

  (五)、练一练

  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④并验算。

  635÷3

  生独立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后老师讲评。

  (六)总结:大家通过学习知道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5

  1、教师都能按照要求提前备一周的课,课时量充足。能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逐步完善预设的过程。如王校长《识字6》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一处景点”的活动,让学生将词串表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夏金侠老师《识字8》教学预设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了“我做你猜”的游戏和“看图说句话转转盘”的预设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陆璐老师设计《朱德的.扁担》一课时通过具体语境和插图理解“山高路陡”,显得扎实有效。

  2、多数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能运用新理念设计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能注重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创设和兴趣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内化,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如:丁礼秀、石德芬老师在备课中进行了很好的体现。

  3、教师们能重视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使板书真正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灵宁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秋姑娘写的信的样子,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王越越老师设计“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谁?”鼓励孩子想象写话,捕捉了文本中生成点;毕言琳老师设计让学生编课本剧演一演,注重了语文的实践性。陈晓飞老师的《梅兰芳学艺》板书设计抓住“勤学苦练”突出从“没有神儿”到“有神儿”的变化,理清了文脉。

  4、教师们对教学的反思态度,比以前更认真了。很多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得失,撰写课后反思,写得实在,具体,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如杨霞兰老师能从指导朗读方面反思了《我叫神舟号》的成功做法;刘暄老师在《江南》一课反思时不仅反思了自己的教法还反思学生的学法;周寰寅老师反思《识字7》时围绕“图文结合识字”深入展开,针对性强;潘成越、朱小力老师的课后反思详实、丰富,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5、手写备课的教师态度认真,页面整洁、清楚、美观。老师们备课态度认真,工作扎实。母案中圈圈点点,并且对现成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地增、删、改、批,留下了老师辛勤耕耘的串串足迹。如王越越老师、陆璐老师的备课笔记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6、方余顺、周寰寅和满斌三位教师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学习,他们不仅要备好自己主学科的课程内容,在兼职学科的备课上也毫不马虎,教案备得非常认真。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地预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收集数据,组织讨论,作出决策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教材分析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我们班想在十一国庆节过后举行一次秋季运动会,大会开赛在即,班里要统计一下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的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的数一数喜欢每一种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作出决定,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从学习统计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就逐渐的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合理的决策。

  人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你能从以下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

  2.提出问题

  出示下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哪种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1)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2)如果你是本班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运动会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3.分析问题:让同桌交流,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数据的来源)

  说明:(1)和(2)可以从扇形或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4)和(5)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扇性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清楚即可

  (6)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4.引出概念:

  提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扇形统计图好吗?

  (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

  强调:(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5.应用反思: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总体,即100%,而非具体的数量)

  6.拓展练习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

  甲校乙校

  (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表明的是部分再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量)

  更多练习

  7.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掌握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XXX总次数:XXX平均次数:XXX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提升思维水平。

  3.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

  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带、飞镖盘等)

  2、直尺一把

  3、测量绳一条

  4、研究表格

  5、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入,便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迁移,同时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

  二、直观感知,激发需求

  1.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

  3.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我们得想想其它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

  1、测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为直的方法呼之欲出,也为操作环节做好准备。

  2、圆的周长与其它图形周长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边的长度得到周长,而这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圆周长计算方法的直接需求。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验证:

  1.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

  3.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值。比国外科学家早1000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倍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6.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πd

  注:π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

  设计意图:

  1、不同直径车轮的滚动轨迹能清晰地让学生感知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2、数据计测算之前先进行倍数范围的推想,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

  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通过实践操作回应结果的存在性;

  4、打破常规思维,认为只要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得到3.14,事实上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永远得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割圆术的科学性,渗透极限思想,深刻理解圆周率,感受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

  A、3.14×5 B、2×3.14×5 C、3.14×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长的另一个计算公式:C=2πr

  3.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π倍。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你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了一个最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基本运用,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15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在这课我认为学生应该弄清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都应该表扬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平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荐】小学数学教案01-15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01

【精】小学数学教案11-28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1-28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7

【热】小学数学教案01-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