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

时间:2023-02-24 14:19:39 王娟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地理教案(精选20篇)

  高一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使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五、教学设计过程(1个课时)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导入新课

  (3分钟)

  播放一则天气预报,思考: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引入新课。

  思考、踊跃发言:有冷锋、暖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用PPT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10分钟)

  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题。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

  (1)锋面的概念。

  (2)锋面的结构。

  (3)锋面的分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2、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书本寻找答案,记好笔记。

  为了更加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分钟)

  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题。

  1、小组内绘制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2、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3、归纳总结冷锋、暖锋的区别方法。

  4、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采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6、完成课本P57思考活动第(1)、(2)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精彩展示

  大胆质疑

  (15分钟)

  及时做补充讲解。(PPT)

  展示,用简洁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组的正确答案。大胆质疑,从疑惑中成长。

  精彩展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高一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高一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

  5、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6、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7、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8、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

  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四、新授

  导入新课

  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10月08日,11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东经73.6)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外,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活动智能要求预测点拔活动1

  阅读P107“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4-32。完成: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来说明)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哪些影响?

  4、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活动2

  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及“中国的自然灾害”分析完成:

  1、从自然灾害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征?

  2、自然灾害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3、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活动3

  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灾情”回答:

  1洪涝灾害包括哪几类?各是一种什么样现象?

  2读表归纳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含义及特点。

  读“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及“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分析:

  1这次全流域洪水有什么特点?

  2形成洪水的气候因素是什么?

  3从河流形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5从图中分析防洪压力特大地区是哪些地方?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读“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回答:

  1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它对洪灾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3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什么?

  4分析暴雨形成条件是什么?我国暴雨具有哪些特点?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分析长江洪水造成哪些危害?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读“淮河流域图”,回答:

  1淮河流域包括哪几个省区?

  2淮河水系有什么特点?说出淮河流域的省区、水系特点提示水系的类型。读“淮河流域有关资料”,回答:

  1从地理位置上看,淮河流域易造成洪灾的原因是什么?

  2从气候因素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3从地形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4从水系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5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易成灾的原因是什么?

  6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有什么特征?

  治理淮河的措施有哪些?

  7一般河流防治洪涝灾害应采取哪些措施?能从分析中掌握一般分析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措施。提示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

  五、板书

  略

  高一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二

  (总结归纳)二、美国成为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平原地形广阔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总结归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高一地理教案 篇5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宇宙是个什么“模样”呢?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体像相距很远的小岛,天体系统如同群岛。我们的地球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呢?

  [讲授新课]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国际名叫玛尔斯。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颗星。它被大气包围着固体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证实大气很稀薄,无氧气,也无液态水。

  近些年对火星的探测较多,有人说火星上有运河,有人说有生命,但至今无定论。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均的一颗星。朱庇特是古罗马主神的名字,现为国际名。我国古人叫它岁星,民间传说中的太岁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转最快,它9时50分自转一周,但公转慢,需11.8年。

  人类访问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国发射的。据探测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气,周围有光环,是一个流体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一颗美丽的行星,淡黄的球体,浅蓝的极区。用望远镜看土星,它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像是戴了一顶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个雅号: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罗马神话中称它为农神,国际名叫萨图恩。中国古代叫它填星或镇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都名列第二,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转一周需29.5年,相当于地球上2万天,但自转很快,仅需10小时14分。

  (6)躺着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国际名叫“乌刺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的。他出生在德国,起初是一个音乐家,17岁去了英国,当宫庭歌会的双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业余爱好。1774年,他亲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发现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侧着身子转的,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和轨道面只有8度的夹角,好像躺着运动。它公转慢,自转快。

  (7)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发现后,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它运动有点“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侧可能还有一颗星。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3岁的青年学生亚当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当时天文台并没理睬这位“小人物”。

  在亚当斯的同时,法国青年勒威列也独立计算出这颗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台长伽勒。当伽勒接到信的当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这颗星。

  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统治水晶宫的海王,名叫“尼普顿”,现为国际名。天文学家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颗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鲁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国洛威尔天文台的22岁青年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的',是九大行星中发现最晚的一颗星。

  因冥王星距太阳非常遥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40倍,所接受太阳的光、热仅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处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学家给这颗行星命名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鲁托(现为国际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一个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质量为地球的1/400,比月亮还轻。它绕太阳一周需248年。

  引导学生分析表1.1,依据其质量、体积和距日距离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即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质量、体积都很大的行星;远日行星,即距离太阳较远的三颗行星。从表中提供的五项资料数据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承转、过渡)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别是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它们。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分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书)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课堂小结]

  宇宙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较稳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有利条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本P4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有生命物质的天体的原因。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高一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示意图画完整。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做规律小结。

  学生活动:(抽两名学生上黑板画,一个画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一个画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主要步骤:

  1、在高压中心用“G”标明。

  2、画四点的水平风向。

  小结:

  1、通过画图,我们得出结论:北半球,反气旋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时针向外辐散。因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气会不断辐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气下沉来给予补偿。

  2、关于天气,高压区,垂直方向上,高层大气自上而下来补充,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升温,教师可引导“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为,在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天气一般“晴朗干燥”。联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活动】案例分析,研究控制东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教师引导:【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区的卫星云图

  学生活动:观察北京上空的云层特点,发现此处晴空万里。继而验证了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的规律。

  教师引导:那么在该高压系统的东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气系统的控制?

  学生活动:该处云层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气。可能是受低压(气旋)的控制。

  学生活动:

  1、标出低压、低压槽

  2、画出此时伯力、东京的风向

  3、完成低压(气旋)示意图(画出ABCD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

  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边画、边想、边理解。自然地理难,往往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其科学性强,逻辑性强,一环扣一环。这个活动题中,从确定中心气压性质(低压区),到画风向(水平方向上,大气从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气流方向(中心的空气上升,盛行上升气流),最后推测天气变化(气流上升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阴雨天气),一步接着一步。只要学生能把整个过程从头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顺,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掌握了,甚至可以说,以后都很难忘记。

  【活动】探究二研究2015年8月6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分析有关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天气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又时时刻刻使天气也随之变化。生活中,我们研究天气系统,也是为了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安排好生产和生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活动1、请根据等压线数值,标出甲、乙分别是何气压中心。

  学生答:甲,低压系统;乙,高压系统。

  学生活动2、图示时间,影响北京和上海的分别是什么天气系统?

  学生答:北京受低压控制,上海受高压控制。

  以上两题,难度系数都较低。第二题中,学生答出北京受低压槽控制,超出预计水平,说明对槽脊的概念已经理解掌握,能在图中判断并描述出来了。

  学生活动3、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

  学生答:北京,阴雨天气;上海,高温晴朗。

  这一题难度系数略高,一方面需要结合之前刚学的规律,从高低气压来判断天气,这个还不算难;更难的一面是,题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这就需要学生用规范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普遍的结果是学生知道意思,却不会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精确。以此作为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既要用准确的文字来表达,也要通过口述,来检验其合理和流畅的程度。教师应要求学生尽量用较为简略的语言来描述,言简意赅,突出天气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

  提供当时的天气预报,ppt展示文字材料,一来验证学生的推测分析,提高趣味性,二来引导学生作出更精确的归纳。北京:天气闷热,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温天气,且无降水。

  <过渡>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就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引起的。

  介绍:伏旱是指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旱对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图片展示伏旱中,皲裂的土地。伏旱期间虽然晴朗少雨,但因长江中下游和川东地区河网密布,水汽蒸发很多,低空湿度仍很大,故热量不易散发。高温加高湿,人体不易排汗,感到闷热难耐,还可能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那么这个时候最能缓解高温酷暑的是谁呢?

  学生活动4、据图判断当时影响台湾的天气系统。

  学生答:低压(气旋)。

  教师引导:这题本身不难,但是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究。例如:

  1、从该系统等压线的分布来看,气压值向中心方向急剧下降,中心气压值非常之低,这是普通的低压中心吗?

  2、等压线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受教师的启发后,思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强烈发展的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风力很大。学生恍然大悟,是台风。

  介绍有关台风的源地、移动路径等知识。

  高一地理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知的条件,命制题目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探讨,最终掌握季风环流发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

  2、根据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据教师要求命制题目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区域如何作为呈现地理情景的舞台

  1、出示区域地图,介绍地图中等大风日数,等年降水量等值线。创设区域承载必修知识的情景。

  2、逐渐减少区域中的地理信息,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区域定位的方法。环节二:如何通过学生命题,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命题题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风日数图,鼓励学生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角度命制关于等大风日数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围内,即从西北到东南递减,并追问原因。但在命制小尺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掌握之题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功课做足,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鼓励学生从大小尺度命制关于等年降水量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基本在教师的掌控中,从小尺度命制题目时,教师要多做准备,做到充分准备,将学生可能命制的题目尽量列出,并做好准备。

  3、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图解区域与季风环流(必修知识)在高考中的侧重点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上述内容的总结及延伸,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

  环节四:总结提升季风环流

  当向学生讲解了区域地理与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进一步将季风环流提升总结,知识结构如下:

  六、板书小结:

  高一地理教案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课堂反馈、小结

  【讨论】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思考】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何后果?请提出解决措施?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布置作业】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高一地理教案 篇9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板书: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绍: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板书: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介绍: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板书: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介绍: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转折: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高一地理教案 篇10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

  八、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九、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十、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如我是》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

  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顾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因为有水而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呢?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屏,得出结论:地球上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高一地理教案 篇11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教学思路设计

  1.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而展开的,从工业联系到工业集聚与分散再到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知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往往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乡土地理的内容,本人先后采用了新塘牛仔业、永和经济开发区、广州本田厂等例子。使学生感到这一知识讲的就是自己周围的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本节内容的主线,即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线索,使本节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难点: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现象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我将每个班分成四个小组,各组分别调查“新塘牛仔业”、“永和经济开发区”

  并对每个调查内容提出调查要求。

  1.新塘牛仔业

  A.主要有哪些工厂

  B.做一条牛仔裤要经过哪些工序

  C.做牛仔裤的每道工序通过哪些工厂完成

  2.永和经济开发区

  A.主要有哪些工厂

  B.工人工资是多少

  C.工厂租金是多少

  D.厂区附近的交通情况

  E.厂区附近有没有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导入新课]

  1.请问生产一条牛仔裤经过哪些工序

  2.每道工序通过哪些工厂完成

  3.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图片展示]新塘牛仔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围绕图中牛仔工业的分布,说出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些工厂联系在一起可以进行消息交流,工作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

  板书:1.工业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专业化工业集聚

  [图片展示]永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分布图

  [提问]

  1.主要有哪些工厂?

  2.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

  3.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中工厂的分布及课前准备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些工厂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布局在一起可以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板书: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用公共设施的工业集聚

  [承转]由于工业联系而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工业地域。

  [提问]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如新塘牛仔城和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如永和经济开发区在形成上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的关系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各工厂由于共用公共设施而集聚在一起。

  [知识拓展]世界上有许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面包城”,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一些工业部门,由于内部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一些工业部门,由于内部联系比较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很少形成工业城。

  [承转]从工业联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集中在一起,产生工业集聚现象,而有些工业虽然有联系,却是分散在世界各地。

  [提问]

  1.分布在广州经济开发区的可口可乐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总厂有没有联系?

  2.两间工厂有联系为什么不集聚在一起,而却分散在不同的国家?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工业分散可以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力丰富地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知识拓展]美国移动电话生产商摩托罗拉公司,除了在我国设立生产厂家外,还设立了技术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什么导致工厂分散在不同的国家也能取得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现代化的交通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热点渗透]广州本田在新塘镇沙埔正在大规模地筹备建建厂,假设抵制日货成功,你们认为这间工厂还能否建成?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七、教学反馈

  1.保洁公司在广州设厂的目的是什么?

  A.充分利用自然资源B.接近市场

  C.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D.减少污染

  2.根据工业的集聚效应,你认为在仙村最好布局什么工厂?

  A.制药厂B.炼油厂C.硫酸厂D.瓷砖厂

  3.我国海尔公司在美国投资建立的工厂正式运行,所雇佣员工大部分是美国人,而美国人的工资要高出我国好多倍,海尔雇佣美国员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降低生产成本B.提高美国就业水平

  C.增进中美友谊D.企业文化建设

  4.新塘牛仔业的集聚与新塘太平洋工业区集聚现象是否一样?目的分别是什么?

  5.仙村的主导产业是水泥厂,随着经济的发展,仙村有没有可能发展成水泥城?为什么?

  6.东莞家电分布是属于集聚还是分散?

  7.东莞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称,现有3000多家电脑生产企业,解释台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原因?

  探究活动

  上网搜集有关辽宁鞍山工业城,1、鞍山主导产业是什么?还有哪些工业?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2、主导产业生产工序如何?3、工业是分散还是集聚?为什么?

  高一地理教案 篇12

  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观图”

  师请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回答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别。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学%科网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一、城市区位分析

  推进新课

  师什么是城市区位?

  生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构成的空间关系。

  师(激励性评价)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区位的选择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城市区位既有自然地理区位,也有经济地理区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图二)重庆位置示意(图三)

  [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探究(图一)、(图二),二组讨论探究(图三),讨论后回答。

  一组:为什么在大河入海口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干流与支流交汇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二组:为什么在临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从图中,我们观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

  城市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另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学习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请同学们来完成下列探究题。

  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会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为什么城市会比较多?请谈一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资源库生(合作讨论,探究后回答)因为在中低纬度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带。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地理区位。

  资源库(承转)以上举例,分析的是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城市的经济区位。

  师(提问)什么是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生(读书后回答)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武汉与攀枝花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课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汉位于京广线上,并有汉丹线、武大线等经过,因此,铁路交通很发达。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很发达。攀枝花的兴起是随着攀枝花铁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师(评价后提出)除了铁路、工矿企业外,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还受哪些经济事物的影响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还有港口、城市、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

  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些经济事物对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是否有变化呢?

  课件展示:

  图片“株洲城市的发展图”

  师分析讨论哪一要素的变化对株洲的分布及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生交通线的变化。

  师(评价后指出)这说明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师城市区位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外,还有什么样的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活动材料,并讨论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区位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

  师(承转)掌握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城镇的空间布局有何特点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精讲总结)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高一地理教案 篇13

  一、教材

  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一地理教案 篇15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复习新知】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一地理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高一地理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2.掌握洋流的分布。

  3.能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教学重点

  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演绎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设计意图1: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河流,推测学生比较陌生的洋流,初步感受“演绎法”。)

  先请问大家一个小问题,都见过河流吗?给大家描述一下,河流一般都啥样?下面请大家据此推测一下,洋流一般都啥样?新课学习

  一、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设计意图2:由风带的分布,推测部分洋流的成因——风海流)师:投放“风带分布示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

  请大家仔细查看太平洋中洋流的分布,然后与风带中风向相对比,看一看两者之间有没有相关性?生:南、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和信风的方向相一致,北太平洋暖流的流向与西风的风向相一致,西风漂流的流向与西风的风向基本一致。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分布一致呢?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类似的这些洋流都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设计意图3:在空白图上画出世界上比较重要的风海流,加深印象,培养动手能力,并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我们上课前下发的的空白图上。把上述洋流描画上去,描画的时候请注意,暖流用实线,寒流用虚线。

  生:画赤道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

  师:从教材图示中看,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是季风洋流。这种类型的洋流该如何画?生:答略。

  师:投放“北印度洋海区图”,逐一投放冬季、夏季季风风向,洋流流向。并提请学生注意:

  ①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是“冬逆夏顺”,画的时候注明是冬还是夏。

  ②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也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2.影响洋流形成的其他因素

  (设计意图4:利用已知的风海流及其他洋流的现实分布,推测影响洋流形成的其他因素。)师:刚才我们将部分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洋流画在了空白图上,对比一下教材洋流分布示意图,我们将会发现,还有好多洋流没有画上去,这些洋流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动画逐步演示:北赤道暖流向西运动到达大陆东岸,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这支洋流之所以向北流,一是受陆地的阻挡,二是还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三是补偿北太平洋暖流,四其它因素。

  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折向高纬,形成阿拉斯加暖流;一部分折向低纬,补偿赤道洋流。

  师: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洋流的形成除风力作用外,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生:盛行风向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此外,洋流的形成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轮廓的影响。洋流的成因很复杂,任何一种洋流的形成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日本暖流”有人认为它的形成还和海水温度差异、密度差异有关。案例分析一:郑和下西洋选择的时间

  (设计意图5: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学以致用,同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投放“郑和下西洋图”及相关材料。

  郑和下西洋,出发时多选择什么时间?返回时多选择什么时间?为什么?生:出发多选在冬季,返回多选在夏季,顺风顺水。

  师:从刚才大家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继续探究第二个问题:洋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1.寒暖流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6:利用刚才所画图示,总结寒暖流的分布规律,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师:刚才在绘图的时候,要求大家用实线表示暖流,用虚线表示寒流。现在请大家再仔细地读一下图,看一看寒、暖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查图,找规律。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西岸是暖流,东岸是寒流;中高纬度,大洋西岸是寒流,大洋东岸是暖流。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此外,西风漂流是寒流。

  师:大陆东西两岸洋流的分布,大家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生: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是暖流,有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是寒流。

  师:投放——寒、暖流的分规律: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是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是寒流

  2.寒暖流的概念

  (设计意图7:根据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倒过来给洋流下定义。加深对寒暖流的认识,培养推理能力。)师:刚才我们明确了寒暖流的分布,现在大家根据寒暖流的分布来试着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洋流是暖流?什么样的洋流是寒流?生:答略。

  师:与流经地区相比较,水温高的是暖流,水温低的是寒流。3.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设计意图8:利用前面所画的洋流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一图多用。)师:投放“洋流分布示意图”。

  请大家拿出我们刚才亲手绘制的“洋流分布示意图”,找到“北太平暖流”,然后跟着我做:用笔画“8”;找到“南赤道暖流”,然后画“0”。

  洋流的分布规律就是这样的。

  大家看一看,在中低纬度地区,北半球洋流的分布和南半球的洋流运行的方向有何不同?生:北半球是顺时针,南半球是逆时针。

  师:投放——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生:逆时针方向。

  师:投放——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的方向和中低纬度的相反。南半球则形成西风漂流。师:投放——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

  此外,我们刚才还提到,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投放——北印度洋为季风洋流,冬逆夏顺。案例分析二:哥伦布两次航行时间不同的原因

  (设计意图9: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学以致用,同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一石三鸟。)师:投放“哥伦布两次航行路线图”

  从图示上看,第一次航行路线相对短,但是航行的时间却长,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生:第一次航行逆北大西洋暖流,第二次航行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师:演示北大西洋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的分布。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又进一步掌握了两条洋流的分布,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洋流影响航行,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除此之外,洋流对地理环境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10:利用既有的洋流分布示意图,推测寒暖流对气候、海洋生物的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等的影响)

  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这幅图中的洋流,南、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此外,这一区域还有拉布拉多寒流,东格陵兰寒流。这些洋流对地理环境还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呢?生:答略。

  师:寒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暖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可以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也可以促进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从而调整全球水热平衡。

  寒流可以降温减湿,暖流可以增温增湿。寒暖流交汇区可以形成大的渔场。师:为什么在寒暖流交汇海区容易形成大的渔场?生:答略。

  师:①寒暖流交汇区,底层海水上泛(海水受到扰动)(海水激荡),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由此我们也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是海水上泛(海水激荡),底层盐类物质被带到表层,这样的地方也就都有可能形成渔场。

  ②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师:此外,洋流对海洋污染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净化污染还去,扩大污染范围。

  师生共同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多,也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全球的影响: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②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③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区容易形成渔场。④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了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⑤对航行的影响:节省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案例分析三:同一时间西欧和俄罗斯东部天气状况不同的原因

  (设计意图11:应用所学生知识,具体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体现学以致用,同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师:投放“2002年11月14日西欧、俄罗斯东部天气状况(气温)比较”

  阿杨纬度位置低,但气温却低;卑尔根纬度位置高,但气温也高。为什么?

  生:卑尔根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阿杨受千岛寒流影响。暖流有增温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

  师:投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类似阿杨和卑尔根这两个地区,气候受洋流影响比较大的地区还有很多。(点击)案例分析四:秘鲁渔场的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12:应用所学生知识,具体分析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体现学以致用,同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师:投放“秘鲁渔场分布图”

  这个地方不是一个寒暖流交汇区,但会不会是一个底层海水上泛区呢?

  投放“秘鲁渔场成因图”生:答略。

  师:秘鲁西海岸地处东南信风带,这种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在离岸风的作用下的吹拂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动,底层海水上升补偿,该海区盛行上升流,即底层海水上泛,容易形成渔场。

  案例分析五:石油污染的影响

  (设计意图13:应用所学生知识,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体现学以致用,同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师:投放“日本海区石油污染图”

  该海区被石油污染,如不及时清理,哪些海区还会受污染?生:答略。

  师:顺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加那利寒流扩大无污染范围。小结:

  洋流的分类按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按性质分类暖流寒流

  四个分布规律四个影响

  中低纬北顺南逆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南半球中高纬西风飘流季风洋流冬逆夏顺对气候的影响对渔场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对航行的影响

  课堂教学反思:演绎法,可以较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本课中,对“洋流的成因”这一部分内容采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即由风带的分布推测出“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一结论。但有些内容的处理采用演绎法则显得十分生硬,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采用归纳法为好。由此可以看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高一地理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高一地理教案 篇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高一地理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过程: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自然天体人造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

  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重难点释疑

  1、具有太阳系行星的一般特征

  类地行星: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征: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小、平均密度大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特征:质量、体积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特征:距离太阳远

  2、具有与其他行星相似的运动特征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三存在生命的行星重难点释疑

  1、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地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是指太阳系具备了八大行星有一致的公转方向和互不干扰的运行轨道。

  2、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保证有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引力足以保证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并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因温度升高产生大量水汽,水汽通过如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等形式溢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并在低洼地汇集形成了孕育了原始生物诞生的海洋。

【高一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教案02-23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12-08

初中地理教案01-06

初中地理教案12-0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09-06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12-07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02-20

【荐】初中地理教案02-24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