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海教案范文(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海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理解“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这种做法的好处。
2、 了解东北林海主要的野生动物和三种著名的特产。
3、 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野生动物和著名特产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电脑课件播放:东北的林海画面、野生动物等。
2、 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最北的地区在哪里?
(东北地区,是我国离赤道最远,北寒带最近的地方,所以冬季温度很低。)
3、 出示东北地区图(电脑课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
4、 简介: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大片大片古老的森林,如果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去,这里山峦起伏,到处是森林,成了树林的海洋,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景象呢?出示“林海雪原”的教学课件,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图上的景物?
5、 板书课题:东北的林海雪原
6、 学生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新课第三自然段:
1、 让学生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思考题(电脑课件)。
2、 (1)提问:东北林海里出产的木材有哪些特点?
(数量多,质地特别坚固,这些木材不仅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板书:优良树木
(2)提问:这些优良树木主要有哪几种?板书:红松、落地松、白桦
3、(1)提问、讨论:“一边采伐森林、一边栽上新苗”的好处在哪里?
(2)小结:按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能使林木更新,青山常在,成为取之不尽的资源。(思考:如果随意砍伐森林,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小结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回答问题
(4)、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用上面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带着问题阅读(电脑课件出示思考题)。
3、 提问:这两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野生动物、著名特产。
4、 (1)提问:东北林海里生活着哪几种主要的野生动物呢?
板书:大黑熊、东北虎、梅花鹿、松鼠、紫貂
(2)让学生欣赏有关这些动物的图片(电脑课件)。
(3)提问:东北地区的松鼠和紫貂的'毛长得特别浓密,为什么?
为了适应这里异常寒冷的冬季(启发学生想象这里冬季人们如何生活?)
5、(1)提问:东北三种著名的特产是什么?有谁听说过这些特产有什么用途?
板书:貂皮、鹿茸、人参。
(2)向学生扼要介绍一下这三种特产的用途。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 让学生说说造林护林的好处,滥砍森林的危害。
2、 自找伙伴讨论:如何为绿化祖国、保护环境资源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巩固练习:
1、 学生自我总结与质疑。
2、 游戏:在挂图上找出对应的地方
3、 分小组竞赛答题(电脑课件出示题目)
六、知识拓展:
回家利用网络搜集东北三宝的价值,告诉家人。
七、全文小结(略)
板书设计:
15、东北的林海雪原
优良树木:红松、落叶松、白桦
野生动物:大黑熊、东北虎、梅花鹿、松鼠、紫貂
著名特产:貂皮、鹿茸、人参
林海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林海>>,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贯,阅读中正音;
(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
1.指名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服?
(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可爱,从而亲切、舒服)
3.齐读一段。
四、作业:
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2分钟录像>
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多媒体1>
(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1.文中的大兴安岭又是怎样的呢?请打开书123页,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
2.齐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
岭
板书:大兴安岭 生答完后,再板书 林
花
三、讲读2自然段:
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师巡视,相机指导学习方法及批注方法。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岭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3人)
(2)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岭有什么特点?
板书:多、温柔
3、教学点一:“岭”形态多。<多媒体2>
(1)请看,老师觉得这句最能体现“岭”多,谁愿来读?
(2)注意句中几个“的”字,听老师范读。
(3)谁再来读?(表扬)
(4)小结:这句话不仅直接告诉我们岭数量多,还写出了岭的形状多。
老舍先生用6个带“的”句式,使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岭的千姿百态。
(5)全班齐读,一起来体会体会。
4、教学点二:体会温柔
(1) 谁来读写岭“温柔”的句子。(抽一优生)
(2) 学着这种语气,像她那样,读出这种温柔。
(3) 小结: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美,风格各异。秦岭是险,而大兴安岭是柔。
5、教学点三:体会作者的.情。
(1)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大兴安岭这种柔美的喜爱,是哪句?
(2)相机指导。(最多两遍)
6、小结:看不完是因为岭多,看不厌是因为岭姿态万千,又那么温柔。
让我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朗读2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亲切舒服的美!
四、讲读3、4自然段
1、引入:岭是如此的美,林又有什么特点?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林呢?
同样的,这一次先自己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出林的特点,用词批注。然后,可以同桌交流。
师再次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 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的?
(2) 抽3人答,师归结共同点。
板书:绿 多(美)
3、相机解决三个教学点:在这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你喜欢、最想读给大家听的句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A.教学点一:绿颜色<多媒体3>
(1) 出示<多媒体3>
(2) 齐读,注意几个“的”字;
(3) 这句话是说什么“多”?
(4) 为什么会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层次的绿颜色呢?还告诉我们什么多?
(5) 小结: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绿颜色多,还告诉了我们树的种类也相当多?
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进一步体会。(师相机接:是啊!这么多绿色,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来!)
B.教学点二:为什么称为林海?
(1)齐读,读好这一句。(1、2、3任意一句)
(2)学到这儿,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5人,问尽量展开)
(3)问得好!大家是否留意了文中这几个地方:“群岭起伏是林海的
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海边的浪花”?
根据这几点,想一想它们的联系和岭的特点,我们重点讨论一个问题: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作“林海”?几点原因?
(4)生讨论,反馈(3-5人)
(5)师小结表观点: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老师认为有三点原因,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说的训练)
一、落叶松长满了群山峻岭,是它主要组成了林海;
二、岭温柔起伏,形似波浪;
三、银白峭丽的白桦点缀森林,不正是浪花?
C.教学点三:写法
齐读4自然段,让我们感受这壮丽的绿色海洋吧!
4. 小结:老舍先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林海的壮美,表达了心中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叹。
五、学5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多媒体4>
学“岭”和“林”,我们通过读书、抓特点、书上批注,最后体会感情的方法来学习的。
用这种方法,自学5自然段。
2.生自学、反馈。(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板书:多、美
3.理解“总写句”:<多媒体5>
(1) 这段有句话写得非常妙!我们来读读。<多媒体5>
(2)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放手让2-3人说,不行就再读
再体会,以手势提示)
师相机小结:在作者眼里,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小姑娘。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顺势以板书、全课总结:
作者先分别从岭、林、花三方面描述。
然后,再在5自然段中,用一句话对大兴安岭作了整体的描写和赞美;这样把大兴安岭写活了,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再次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再次深深地体会吧!
六、结束语:
本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岭、林、花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作者在叙述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大兴安岭吧!
那么,作者看到这幅美景图又产生了什么联想呢?作者为什么要写本文呢?这是我们下节课将学习的重点内容。
林海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林海教案 篇4
我上的这一课《林海》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提”教材第十二册第19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参观了大兴安岭后写的。作者在课文中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以及联想,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更新教学观念的角度出发,力图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出发,寻找语文的根基。在教学中基于读的训练,从整体入物。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领悟课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文养的提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感受景物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边描写边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本课教学计划用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质疑问难。第二课时,学习课文,领会写作方法。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我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层次,知道作者抓住岭、林、花来描写大兴安岭的美的。
二、以读为本,品词品句。
抓重点,兼顾一般。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心还在。三、老师范读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学习第二部分,让学生合作学习。用画、读、议等不同方式自学。五、谈学习收获。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六、布置作业,把权利放给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第一个作业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个作业是在附加题任选一题。
林海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林海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
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什么是"林海"呢
2,欣赏录音,看录象片,说说"林海"指的是哪里自己对大兴安岭了解多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在哪些段落里做了介绍(板书:岭,林,花)
3,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三,读议写"岭"的部分。(以理解"温柔为主),说出大兴安岭温柔在哪里
(岭多,形态多,看不厌,;多,看不完)
四,读议写"林"的小节。(以较"林"与"海"为主)
1,默读思考:既然被称之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处,找出来进行读议。
2,议论:(像海般广阔:"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像海般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
3,找一找直接写海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五,读议写"花"的小节
1,指读。画出写花美的`句段。
2,重点读议:"青松作衬,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什么(小姑娘)
师述:这双绣花鞋把小姑娘衬得这么美丽可爱,有活力,这些绚丽的花儿把大兴安岭打扮得这么迷人。走近它,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六,整体背诵
七,体会感情中心
1,浏览课文,看课文哪四个字凝结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导理解"亲切,舒服")
2,看到岭,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你会想到什么
3,及至看到林场,又想到什么(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
4,既然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怎么办(结合书上谈自己的想法)
八,实践练习
写几句保护森林资源的广告语,以警示世人。
林海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林海教案 篇8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林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描写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由景生情,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课文文笔优美,准确地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描述,表达中通过丰富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感受。课文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名篇佳作。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欣赏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三次“亲切、舒服”所表达的逐步升华的感情。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2、说学法。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三、情感互动,说流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拓展想象空间
1、教师板书“海”,什么东西多了,会被称为“海”?
教师从“海”入手,让学生思考:什么东西多了,会被称为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发言,既有利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与运用能力,也为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进行了铺垫。
2、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想象
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积极展开想象。“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也为理解课文后半部分老舍先生由景物产生的联想作好了准备,促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自然而然地生成。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课文读通读准是阅读教学首要的也是必要的要求。初读时,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查互检,互帮互助,既有利于面向全体,又能够照顾差异。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对易读错的字音及难读的句子加以指导。
2、想一想作者浏览作者大兴安岭后,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作者浏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将浏览大兴安岭的感受概括为两个内涵极深的词:亲切、舒服。这两个词在文中先后出现过三次,贯穿全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直接抓住重点设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围绕“亲切、舒服”,你能提出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必将促使学生反复认真地研读课文。学生在深入读文中一定会发现并提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可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如,作者为什么三次写到“亲切、舒服”?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感受的?三次的感受有何不同?
4、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请你们认真读读课文,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读文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问题,用“?”标注出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
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并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基础上,再组织合作交流讨论。请学生读出三个写“亲切、舒服”的完整句子,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教师应积极鼓励,并设法引导、点拨。如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既然绿颜色那么多,作者作为一代语言大师,为什么不试着用各种关于绿的词语来细致描绘林海的绿?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他们能联想到的各种描写绿颜色的词语来替换“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语,如墨绿、翠绿、
嫩绿等,让学生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体会到:再多的词语也难以形容林海的丰富的绿,而作者此处虽然只写了绿色的深浅和明暗,却涵盖了我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各种绿,从而让读者尽情地想象大兴安岭林海的色彩,也体会到作者写法的巧妙。
(三)品析优美句段,学习表达方法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层层深入的?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文中做出标注。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之后,教师通过这样设问,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从而为习作打下基础。学生在认真读文中不难得出;作者按照浏览的顺序先写初到大兴安岭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了景、林、花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最后写看到林场的感受。这样情由景生,情随景走越走越深入,读者也随作者走,愈读愈感到“亲切、舒服”。
2、你认为大兴安岭哪儿最美?为什么?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再次读文,读的过程中挑选你喜欢的一种景物或你感兴趣的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作深入的研读。可以是反复地读,读出情味;可以是边读边想象句段描绘的画面,并把画面勾画出来,也可以是就句段旁边写几句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是就句段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
(四)有感情朗读背诵,升华感受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精美句段,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随文练笔,做到学一课仿一课,于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提炼与拓展延伸,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
林海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quot;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article/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sjbwz/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article/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抓特点 表感情
岭 多而温柔 名字悦耳 亲切舒服
林 绿而浩大
林海 花 多而美丽 美得不空洞 亲切舒服
木 美丽与建设
林海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
林海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用遮挡关系描绘林海。
2、运用适当的色彩表现树木,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遮挡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适当的颜色表现林海。
教学用具: CAI课件,油画棒,绘画纸等。
学生用具:绘画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要求学生坐好,检查绘画用具。
二、导入新课
观察一棵树,树林,林海的图片。
告诉学生,很多树在一起称为树林,多得无边无际的树称为林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林海》这一课!
三、出示课题
四、教授新课
1、 欣赏林海图片
2、 讲解画法
(1)林海的表现,用“遮挡法”。(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解决)
(2)表现自然的树
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自然的树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而是错落有致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大有小,这样才是自然界的.树!
(3)涂色
观看图片,看看图片中林海的色彩,都有哪些色,比比看,哪种色最多!
3、 强调绘画步骤
先画最前面的一棵树――再画近处的树――较远的树――很远的树
(有空白处再进行添加,整幅画都要运用遮挡法)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学生四人一小组,在圆形的纸上完成林海!
六、德育渗透
让学生说说我们画满林海的纸像什么?(山丘、地球……)
(生答)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
林海教案 篇12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诵读、品味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像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教材分析: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而优美,生动地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教学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诵读,从而去读感悟美、表现美,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大兴安岭广袤优美的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北上去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听说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与老舍爷爷同行,开始我们的兴安之旅!坐在疾驶的火车上??
(出示投影:大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轻扬的音乐,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神情专注,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而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中,觉得自己已经走进优美的原始森林,给学生对林海的初步感受。)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板书:美
二、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品位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小片段。一会告诉同学们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认真品味。你们品,我也品。一会看看到底谁找的是最美的谁汇报的是最精彩的!生:仔细品读。 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2、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
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三、品味美
注:岭、林、花、木四个小片段的出示是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出现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学而导。
1、岭的教学
生:朗读。
(出示投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云横秦岭”什么样子啊!感受到了吗?
(出示投影:“云横秦岭”图片,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与秦岭的对比中,显示出秦岭的突兀险峻,突出“岭”的温柔,通过进一步朗读体会。)
(2)老师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 (出示投影:配乐的温柔的岭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岭的温柔。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优美的。)
问:那么你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温柔之美读出来吗?还有谁体会到了岭的温柔之美?先自由读体会,然后找人朗读。
(3)齐读体会。
2、林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呢? 生:一望无际 浩瀚无边 苍翠碧绿的林的海洋;
生:到处都是树木,很辽阔,很美丽的画面??
师:这时微风一吹,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微风一吹,碧波荡漾、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真美啊!??
师:如果给这幅美丽的画面配以动听的声音,你认为应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生:我听到了松涛“哗——哗——哗”如波涛拍击岩石的声音;时而柔缓,像小溪流过的声音??
师:谁来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色彩斑斓的绿。
生:朗读体会。
师:有声有色多美的一幅画啊!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抬头向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座座岭,还有山岭上的森林;我看到了千山一碧的山岭?? (出示投影:一幅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感象,感知满眼的绿。) 师: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地往前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森林、碧绿的、一望无际??
(出示投影:又一幅更广袤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更深的一个视觉冲击,再次感知满眼的色彩斑斓的绿,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利于领略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其意。)
师:是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不要求的把感受说出来,而要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看见了,看见了那浩瀚无边苍翠碧绿的原始森林。
(2)、生:朗读
(出示投影: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生:朗读评价,领略兴安岭的浩瀚。
生:朗读体会。
(出示投影:1、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比较感知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生: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再次朗读体会。
林海教案 篇13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 :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林海教案 篇14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
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 酿造 大厦(shà)砍伐(fá) 综(zōng)合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
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
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两个词语来归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亲切、舒服)
3. 指导朗读。(注意用亲切的'口气读)
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导入:大兴安岭为什么给人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2.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3.自由读书,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
(1)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教师引导: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读句子后教师引导: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
(3)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归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4)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例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例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5)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对大兴安岭很了解,现在根据课文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图略)
(6)画的挺像的,现在老师手中有三张卡片,想贴在画上,该怎么贴才能最恰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7)全部贴在秦岭这一幅图上。(提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8)讲词、句。
1云横秦岭:横,盘旋,漂浮。云朵飘在山腰,形容山高。 ○
2孤峰突起:一座山峰高耸入云。 ○
3:盛气凌人:傲慢地气势逼人的样子。 ○
(9)看了两幅图,读了课文,此时大家的心中对大兴安岭勇气了怎样的感觉呢?
(亲切、舒服、温柔,像母亲一样……)
(10)教师肯定并引导:一草一木皆温柔,一笔一划写出深情,作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11)对,请大家把这份热爱读出来。
六、总结
大兴安岭有着它独特的美,明天我们再继续去认识它的美丽。
六、 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第二自然段。
林海教案 篇15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板书:14
《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板书段: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也是——亲切、舒服。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板书: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板书: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那是什么不一样?(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板书: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秦岭的特点是什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教师画简笔画山峰。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
提问题;
②
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叶松比作海洋。“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板书: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碧绿)板书: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
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
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可以互相讨论。板书: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岭:多而温柔;林:多而碧绿;花:多而绚丽。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板书: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提示: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出示: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出示: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出示: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板书:《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的教案01-25
林海的教案11-11
关于林海教案11-28
林海实录教案03-03
精选林海教案3篇07-31
《林海》教案(精选19篇)08-29
林海教案汇编7篇08-06
实用的林海教案3篇12-25
实用的林海教案四篇06-12
【精华】林海教案三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