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27 11:04:55 兆波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合理地创编故事。

  2.能根据已知情节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表现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3.能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围绕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起表达欲望。

  1.《龟兔赛跑》视频导入,擅长跑步的兔子为什么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呢?(兔子在比赛中睡着了;因为兔子太骄傲,没把对手放在眼里;因为兔子有意想让没有自信的乌龟赢;因为兔子帮助别人刚回来太累了……)引导学生大胆去想别人没想到的。

  2.你心目中的兔子是什么样的?(赛跑健将、善良、善解人意、骄傲自大……)那乌龟呢?(勤奋、执着、自卑、聪明……)

  3.如果再跑一次结果会怎样?这次比赛又会发生什么呢?今天咱们来比比谁的想象更新奇独特,又合乎情理。

  二、审清题目,明确表达要求。

  1.读习作内容,明确要求。

  说说教材中给出了哪些信息。

  讲故事要有主人公形象,情节要有起因、经过、结果。

  题眼“新编”是指把一个已有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新故事,来表现新的主题或者深化原来的主题。

  2.了解故事的起因,推测《龟兔赛跑》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引导可以是情节(增加或改变)、时间、空间、角色等方面的改变。

  三、合理选择材料,凸显表达重点。

  1.猜故事。

  2.比情节。

  要让它的经过有变化、有矛盾、有起伏,这样的一个过程叫做情节。一个故事没有变化、平平淡淡有意思,还是情节曲折起伏有意思呢?

  3.起波澜。

  于平淡之处起波澜,令人意想不到,这就是曲折动人。

  预设:选择“乌龟又赢了”这一结果,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写的.材料。

  (1)站在兔子的角度,合理推想兔子在比赛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分类。

  (2)从乌龟的角度,合理猜测乌龟为了赢得比赛想出的办法。

  小组讨论。

  交流分类,筛选合适的写作材料。

  以“乌龟又赢了”这个结果为例,引导学生分别从兔子和乌龟的角度去推想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引发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合理推想各种材料,在“新”字上做文章。

  4.引导思考新编这个故事的目的。

  预设:(1)以“乌龟赢了”为例,思考新编故事的目的。

  (2)以“兔子撞树受伤”这个材料为例,指导根据中心确定写作内容。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

  以“兔子撞树受伤”这个材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选取该材料写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中心思想出发去思考该材料是否有价值,进而能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来写。

  四、发散思维,选择熟悉的故事进行新编。

  1.围绕确定的材料安排内容。

  2.集体交流,适时指导改进。

  明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梳理写作思路。

  思考哪些材料最能表现中心内容,小组交流后,课堂上写这个重点片段。

  交流,师生评价,修改。

  五、妙笔生花,独立编写故事。

  完成后,和同学、家人分享,根据所提建议进行修改。师生点评,完善习作。

  板书设计

  故事新编

  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奇思妙想合情合理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从学生的认知入手,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内容作为切入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交流互评,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2.故事立意要有突破,情节设置要让人耳目一新,撬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敢想、乐讲、会写,和同伴互相交流启发,评价互助。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对器官捐献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

  提问:回忆一下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都捐献了角膜生)师板书。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回忆上文引入下文。

  二、答疑。

  xx等几位同学在预习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捐献角膜呢?老师现在就解答这个问题。

  资料出示

  据调查,全国约有400万人因角膜疾病导致失明,其中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可是由于我国角膜捐献太少了,这些盲人只好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角膜、器官捐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

  老师把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请看:(课件)出示条形图。

  提问:从图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212人,愿意捐献的75人,不愿捐献的137人不愿捐献的人数比愿意的多。

  现状出示,更加直观。

  过渡:现在我们就去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说图表。

  学生知道相应的资料,激发情感。

  三、学习课文。

  过渡:琳达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医生要取走母亲的角膜。

  自学(1~3)自然段。

  面对角膜捐献

  1、思考

  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要点:

  ⑴琳达开始:(“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爱妈妈、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 不明白为什么捐)

  琳达后来愿意娟、理解了捐献的意义。

  指名回答。

  ⑵指导朗读。(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

  ⑶学生说到为什么的句子

  师投影出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导有第二句理解第一句)

  学生自学,找到内容,进行理解。

  (答案要点: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指导朗读

  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3、理解课文,感情朗读

  以父亲的话为中心,上下结构全文的理解体系,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感悟能力。

  4、小结

  四、学习(4~6)自然段。

  过渡:当时父亲为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课,多年后,父亲又以他的言行影响了我的女儿──温迪。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4~6)自然段:重点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1、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2、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

  3、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五、填写。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角膜:盲童 盲童父母 捐献家人

  晓得角膜(汇报时说出填写依据)

  1、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说依据就朗读)。

  (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

  3、分角色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读)(自豪,激动、敬佩、骄傲)

  4、结束语。

  是啊,父亲捐献角膜不但让失明的孩子的重见了光明,同时在温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揣摩人物心情,感悟人物品质。

  4.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阅读中,抓住相关词、句、段揣摩,感悟人物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补充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英雄

  1.观察画面,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交流问题,教师梳理有价值的问题。

  3.师简介普罗米修斯。

  4.板书课题 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希腊神话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配乐课件的出示,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自主质疑,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就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收获。)

  二、整体感知,认识英雄

  1.围绕梳理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又为下面的细读感悟打好了基础。)

  三、细读感悟,走进英雄

  (一)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1.同学们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此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2.生可能会说出普洛米修斯精神品质,师随机板书。

  (二)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内心

  1.师:同学们,普洛米修斯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神?再次用心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边读边在旁边做上标注。

  2.生专注默读,师巡视参与

  3.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如:说到善良、勇敢

  ⑴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读一读吗?

  ⑵这句话中那个词最能体现“勇敢”,你从“决心”看出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下了这样的决心?

  ⑶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人间的悲惨?

  指名读,齐读相关语句,体会人们没有火的痛苦。

  ⑷有感情朗读。

  如:……

  (三)紧扣主要段落,提升人物形象

  1.普洛米修斯面临着怎样的生命危险,经受了怎样的磨难,请同学们继续静心默读课文最后几段,划出震撼你心灵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2.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参与学习

  3.学生交流勾画出的普洛米修斯受罚的语句:

  如:a.普洛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地悬崖上。

  b.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地痛苦。

  ⑴师引导:你读这段是怎样的感受?学生畅谈感受。

  ⑵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⑶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夏日炎炎,烈日炙烤,他 ;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他 ;

  雷电轰鸣,暴雨抽打,他 ;

  漫漫长夜,铁链紧锁,他 ……

  ⑷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重点词语的丰富内涵及时补白,能披文入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人物的处境,感同身受,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4.学生继续交流勾画出的普洛米修斯受罚的语句,

  如:a.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洛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b.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

  ⑴指名读,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⑵鹫鹰啄食肝脏的惨烈情景

  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出来。

  5.师:真是痛苦啊!许多年来,他一直经受着这样的折磨,经受着这样的痛苦,他后悔了吗?动摇了吗?屈服了吗?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如:a.“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b.“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体会普洛米修斯是怎么想的?

  ⑶师:坚定的语句,非人的折磨,此时,你觉得普洛米修斯是一位怎样的'神? 生丰满提升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语句的品悟、交流、吸纳、补充、完善,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的默读,再通过感知读,体悟读,诵读,示范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反复揣摩人物心情,感悟人物伟大的精神,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四)感受人类幸福,高大人物形象

  1.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他换来的是什么?

  2.人类有火的欢腾场面

  3.此时的你,心情怎么样?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4.课文补白:我们有火啦!

  5.教师小节,总结火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伟大。

  6.引读最后一段,欣慰故事结局。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采用块状、变序方式设计教学,使学生思路连贯,情感线由揪心──感动──震撼──呼唤,顺情而学,一气呵成。)

  四、 读写融情,留住英雄

  1.普洛米修斯获取了自由,他的精神也将永远留在人们心间,就让我们用一首小诗、几句话、或是一个词语来赞赞他吧,想一想,动笔写下来。

  2.学生交流作品,教师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普洛米修斯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已经丰满高大了,此时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动笔写一写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写的要求考虑到了所有程度的学生,一首小诗、几句话、哪怕是一个词语,学生都会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3.教师推荐赞美英雄的诗,师生诵读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这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朗诵诗歌,在积极的语言中进一步扩充、丰满、提升形象,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精神,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积淀美好的人性美,精神美!)

  五、课外乐园

  1.课文中的正义之神──赫拉克勒斯,他也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呢?好好读读老师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2.课文中的其他几位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动笔写一写,为开展“评价众神会”做好准备,有信心吗?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1)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3)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三)词句段运用

  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第二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4.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四)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一、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二、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三、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四、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五、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六、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

  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板书:独坐敬亭山:鸟飞云去;不厌敬亭山

  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山水翠;一青螺。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路上景色)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很多孩子没有去过溶洞,对溶洞不了解,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二、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4、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设计意图: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三、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读课文。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设计意图: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找到途中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设计意图: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

  四、课堂小结

  附:课堂检测:

  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缝进行溶蚀,坍陷扩大而成的洞穴。洞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石柱。并常有地下河通过,洞内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溶洞分两大类型:水平型溶洞和垂直型溶洞。

  映山红映山红是半常绿或落叶灌木,生长在浅山丘陵中,花开时满山遍坡呈现玫瑰红色,故得名。又名“山石榴”、“杜鹃花”,属杜鹃花科。春季或夏季开花,花冠呈阔漏斗形,多朵簇生于顶端。除红、白、黄色外,还有砖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亚、欧和北美洲。全世界杜鹃花有八百多种,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有六百多种,四川峨眉山和云南的玉龙山是我国杜鹃花的盛产地。杜鹃花与报春花、龙胆花是我国的“三大名花”。杜鹃花的根很奇特,形状多样,姿态各异,将其挖出后稍加雕琢,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杜鹃花喜欢温暖而潮湿的`地方,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尤为茂盛。在园艺工作者的培育下,杜鹃花不仅能在春夏开花,在秋冬两季也能开花。

  第二课时

  (欣赏景点,品读文章,体会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作者怎样把特点写清楚的)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乳汁收据河源

  2、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二、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1、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3、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感情朗读、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抓住“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等重点句子,注重加强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力求全面、综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能力。)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推荐课外阅读,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3、集体讨论。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1、同学们,你喜欢双龙洞的哪处景点呢?当一次小导游,跟着录像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暗线]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学生的读书体会,读中感悟。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

  教师板书

  课题:阳光洒下来。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后,想到了些什么?(晴朗的天空阳光普照大地……)

  二、检查预习。

  1、圈:(1)说说预习课文时,你觉得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是什么?

  2、查:你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塞)

  3、问:读完课文,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整体感知,交流合作。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一读。

  2、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学习第一部分,初识人物。

  1、自由读1—3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1)学生自渎,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边交流边指导,读好相关的句子:“我是长得小小而不怎么会表达的女孩。脑子里总有想不完的事。”

  (4)小结:这是一个弱小、内向、爱思考的女孩。

  2、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对那个新来的修鞋老伯伯有怎样的想法。

  (1)学生找到描写老伯伯的句子读一读。

  (2)引导读句子,体会小姑娘对老伯伯的好奇,也通过观察思考,感觉到老伯伯生活的艰难。

  五、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独立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走进人物心灵。

  ①读读4—16自然段,讲讲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找描写老伯伯的语句和写小姑娘心里想法的句子,分别做上不同的句号。

  ③自读感悟,再读句子,想想这时老伯伯和小姑娘心里想了些什么?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④全班交流。

  1、走进老伯伯的内心。

  在断针时,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指导读句子)

  老伯伯见我给了针钱,有说不用找钱时,他抓起书包仔细检查,从这里能看出老伯伯的想法有是什么?

  2、走进小姑娘的内心。

  重点体会句子“我一楞,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我一下心脏。”和“我转回神,飞快的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

  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3、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

  三、学习第三部分,升华情感。

  1、妈妈为什么说我是一位好心肠的`姑娘?读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展开小组讨论。

  2、交流看法:要求表达观点时,要用课文中相应的语言作为依据。

  3、回扣主题:全班齐读课题,为什么说妈妈的话像阳光照进我的心里?说说你的看法。

  4、小结:妈妈是在夸小姑娘关爱他人、用心体察他人的疾苦,很善良,也是对小姑娘主动承担自己过失,有责任心的一种肯定。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正确读写“任凭、无忧无虑、闭息凝视、温柔可亲、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生气勃勃”等词语。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猫(齐读) 板书设计:猫

  导语: 谁养过猫?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猫的整体感觉吗?(学生发言)同学们,老舍先生也很爱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猫》,就体现了他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新知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媒体演示13个生字。

  ②正音:辟 p@

  ③辨析多音字:和运用媒体解决:

  A.出示“和”字,让学生读出它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的拼音;

  B.让学生用“和”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④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⑤理解词语:(可用查字典法、知字义解词义的方法)

  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闭息凝视:有意识地暂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读完课文,先标序号,再用一句话说一说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留给你的印象。(只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均可。)

  板书设计: 古怪 淘气 可爱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思考:课文中哪几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哪儿又写了猫的淘气?并分别用曲线画出概括介绍的句子。

  1——3自然段:猫的性格古怪。(成年的猫)

  4自然段:满月的小猫咪淘气可爱。

  思考:成年的猫和满月的小猫咪既有不同的特点,又有相同之处,请你从概括介绍的句子中找找答案。

  两句话分别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从两句话中,我们可以分别知道成年的猫性格古怪,满月的小猫咪淘气的不同特点,从“更可爱”的“更”字,可以想到作者认为成年猫和满月的小猫咪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可爱。(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修改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小结:老舍先生用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3、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两种猫有什么不同特点,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同上节课板书设计

  (二)学习新知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可以画一画,可以作批注,还可以读一读,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第一自然段:从性情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写了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板书设计:老实——贪玩——尽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分析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要读出作者行文时的多重转折、回环婉转的语气。并结合课文理解“无忧无虑、闭息凝视”等词语。

  (3)总结学法:

  A.默读思考从哪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

  B.勾画、批注、朗读理解课文;

  C.说一说具体表现。

  2、学习第2、3自然段。

  (1)运用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习第2、3自然段。理解词语:温柔可亲、丰富多腔、变化多端等。(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第二自然段:从脾气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主要写了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

  板书设计:温柔—一固执(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来的)

  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方面写它的性格古怪。主要写了猫什么时候都害怕,有时又非常勇敢。

  板书设计:害怕——勇敢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总结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说猫的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固执,害怕和勇敢这些表现,构成了它古怪的性格呢?

【四年级下册新编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3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1-11

四年级语文下册授课教案12-22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07

《尊严》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20

四年级下册语文备课教案10-16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