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七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2、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收集数据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和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明白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数
2、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教学方法
实验——讲——练相结合
通过测量实验体会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和精确数,经过讲解和练习能将一个数按要求取近似值
教具准备
1、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制成标本
2、最小单位是厘米的刻度尺和最小单位是毫米的刻度尺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例如:
(1)小明班上有45人;
(2)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3)某次地震中,伤亡10万人;
(4)小红测得数学书的长度为21.0厘米
而这些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有些是精确的,而有些由于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或无需要得到精确数据而取了近似数
凭你生活的经验,你能判断一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生]我认为第(1)个中的数据是精确的,而第(2)、(3)、(4)中的数据都是近似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做一个实验,进一步体验近似数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Ⅱ、引入新课,获得直观的体验
1、实验——测得树叶的长度
[师]同学们在下面收集了不少的树叶,把这些树叶制成标本的时候,要求必须在标本中注明每片树叶的长度,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一小组,用你准备好的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你收集到的树叶的长度,并读取数据
(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读取数据的方法,同时给予指导,让同学们体验到测量读取的数据是有误差的)
[师]在同学们测量的过程中,同桌的小明和小颖用最小单位不同的刻度尺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如图3-1所示:
图3-1
(1)根据小明的测量方法,你能知道他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是什么吗?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根据小颖的测量呢?
(2)谁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生]小明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厘米,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6.8厘米,其中6是精确的,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小颖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毫米,她测量的结果可以读成6.78厘米,其6和7都是精确的,而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
[生]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容易看出小颖测量的结果要比小明的更精确一些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细,同桌的小明和小颖共收集了12片树叶,测得刚才那片树叶的长度的值分别约为6.8厘米和6.78厘米、在这一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呢?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12片树叶,这个数据是精确的,而测量的树叶的长度的值是近似的
[师]大家还可以用你的刻度尺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厚度,数学课本的长度、厚度,又可以读出一些数据,它们是精确的还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我的课桌的长度是80.5厘米,它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课桌的长度是80.45厘米,它也是近似数
[师]由此,我们可知测量得出的结果都是近似的,例如珠峰的高度是8848米,是测量得出的,它是近似数
在生活中,除了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数据也是近似的?
[生]有,例如方便面袋子上写着:总净含量110克,数据110克是近似的
[生]饮料桶标注的净含量是350 mL也是近似数
[生]天气预报中报到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8℃,“28℃”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咱们这本教科书字数是202千字,“202千字”这个数据也是近似的
[师]真棒,同学们能列举生活中这么多的近似数据,说明同学们平时很留心观察一些事物,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2、议一议
图3-2
(1)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
[生](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亿,人口总数为12.9533亿这个数据是近似数
[师]为什么呢?(Why?)
[生]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客观条件就决定了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的
[师]的确如此,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难以得到精确数据,尽管现在科技的发展,有了更为精密的仪器、在人口普查中,由于客观条件等的限制,也难以或无法取到精确值
[生]第二幅图是精确值
[生]第三幅图中,年级共有97人是精确值,而买门票大约需要800元是近似值、
[师]回答正确、这里的“800元”也是近似值,但这个近似值不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要估算一下大约需多少钱,无需得到精确值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例子说明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吗?
[生]小明的身高是1.58米,体重40公斤,年龄14岁,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小明今天上了6节课,是精确的
[生]一条草鱼重2.854千克,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我们班有25个女生,这个数据是精确数
[师]我们了解了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做一做
例1小明量得课桌长为1.025米,请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
(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
(3)四舍五入到个位、
[分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看这一位后面一位的数够五不够五,来决定取舍,特别注意近似数1.0,末尾的0不能随意去掉、
解:(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为1.03米;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为1.0米;
(3)四舍五入到个位为1米
例2小丽与小明在讨论问题
小丽:如果你把7498近似到千位数,你就会得到7000
小明:不,我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首先,将7498近似到百位,得到7500,接着把7500近似到千位,就得到了8000
小丽:……
你怎样评价小丽和小明的说法呢?
[生]小丽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数近似到千位,要一次做完,看百位上的数决定四舍五入,而不能先近似到百位,再近似到千位
例3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596960千米2,美国和罗马尼亚的国土面积约为9364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千位)和240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万位)如果要将中国国土面积与它们相比较,那么中国国土面积分别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时,比较起来的误差可能会小些?
[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在选择近似数时,一般数据要四舍五入到同一数位,这样出现较大误差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解:当与美国的国土面积比较时,可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千位,得到9597000千米2,因为它们同时四舍五入到了千位,这样比较起来误差会小一些
类似地,当与罗马尼亚国土面积相比较时,可以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万位,得到9600000千米2、
Ⅲ、课时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呢?
[生]我们知道了测量所得的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生活中既有精确的数据,也有近似的数据,因此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生]能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不能随便将小数末尾的零去掉、例如2.03取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得到近似数2.0,不能把零去掉、
板书设计
一、生活中的数据——近似数和精确数
1、实验测量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的(测量树叶的长度)
2、议一议
二、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师生共析,由学生板演)
七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透彻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培养学生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会主动探求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尝试探索教学法、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 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0)的解集实质上就是使得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时x的取值范围。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二、讲解新课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师] 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 y=x2-4x+3的图象如下:
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0部分图象)
[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
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 >0, =0,<0来确定的。
2、讲解例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
(1)2x2-3x-2>0;
(2) -3x2+6x>2;
(3)4x2-4x+1>0;
(4)-x2+2x-3>0.
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
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 或 x2=2,(画草图,结合图象)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x="">2 }
四、课后作业:书P21/习题1.5/1.3.5.6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类比探索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体会解题过程中形结合思想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培养。归纳总结可以训练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4、本节课的例题及课堂练习是课本上的习题,其目的在于落实基础,提高运算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根据一个数的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
(二)能力训练点
在把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的意义和相反数与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2.学生学法:研究+6和-6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概念→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代数意义)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
2.难点: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3.疑点:负数的是它的相反数.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6和-6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研究讨论得出概念;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出代数意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二)探索新知,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6,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
七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5.7,-7,-9,-10,0, , ,-3 , -7.4,5.2…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3.1416,0,20xx,- ,-0.23456,10%,10.1,0.67,-89
【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 ,-3 ,3,0,50%,-0.3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
(4)非负数集合{ };
(5)有理数集合{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整数就是自然数
B. 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 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3.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2
七年级数学教案7
一、目标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 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三、小结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布置作业
习题4.5 2. (3) ;4. (2);5.。
五、课后反思
省略
七年级数学教案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意义
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痊,它有几个有效数字
3.使学生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培养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近似数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由于实际生活中有时要把结果搞得准确是办不到的或没有必要,所以近似数应运而生,近似数和准确数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2.学生学法,从身边找出应用近似数,准确数的例子→近似数概念→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
2.难点: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及它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3.疑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个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提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自己找出类似的例子,教者提出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教者提出近似数的有关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有10千克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应该怎样分?
生:平均每人千克
师:给你一架天平,你能准确地称出每人所得苹果的千克数吗?
生:不能
师:哪怎么分
生:取近似值
师: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通过提出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研究近似数是必须的,是自然的,从而提高学生近似数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出示投影1
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初一(1)有55名同学
(2)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千米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
(4)小明的身高接近1.6米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问题后,自己找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
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许多时候只能用近似数你知道为什么吗?
启发学生得出两方面原因:1.搞得完全准确有时是办不到的,2.往往也没有必要搞得完全准确.
以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例,揭示近似数的有关概念
板书:
1.精确度
2.有效数字: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例如:3.3有二个有效数字
3.33有三个有效数字
讨论:近似数0.038有几个有效数字,0.03080呢?
【教法说明】通过讨论学生明确近似数的有效数字需注意的两点:一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二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的数字,教者在有效数字概念对应的文字底下画上波浪线,标上①、②
例1.(出示投影2)
下列由四舍五入吸到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
(1)43.8(2).03086(3)2.4万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者板书.
对于近似数2.4万学生又能认为是精确到十分位,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似数与5.4和近似数5.4万中的两个4的数位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法说明】对于疑点问题,通过启发讨论,适时点拨,远比教者直接告诉正确答案,理解深刻得多.
巩固练习见课本122页练习2、3页
例2(出示投影3)
下列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
七年级数学教案9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 的2倍大2的数。
分析 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 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 +2.
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xx
②247的平方根是xx
③0.2的平方根是xx
④3的平方根是xx
⑤的平方根是xx
七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 -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在代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 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 (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 (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 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 与乙数的 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但a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两者明显不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 (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 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 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 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 ,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 (2)( 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 的和; (2)甲数的 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 (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 (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七年级数学教案12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 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x, ab, x+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 应写作 。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 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 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 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 m的数
⑵被2除商为 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平均数
⑷a和b两数的平方差与这两数平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 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 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 b 的两位数。
解: 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平均数为 。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两个连续奇数,若较小的是n,则较大的是n +2 。
⑶对于题⑶中两数没有给出,为说明其一般性。可先设这两个数为a, b;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⑷题⑷中的a,b两数的平方是a2-b2,不能颠倒,也不能写成(a-b)2。
⑸题⑸中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和 ,所以甲乙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 即 。
⑹平均速度=
所以平均速度为 解答本题容易错写成 ,这主要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题⑺中主要应清楚自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n=an×10n+an-1×10n-1+……+a1×10+a0 即一个自然数总可以用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
例3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⑴ 3a+2 ⑵ 3(a+2) (3)
(4) a- (5)(a-b)2 (6)a2-b2
分析:说出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①不含括号的代数式习惯从左到右按运算顺序读,如(1)小题3a+2读作“a的3倍与2的和”;
②含括号的代数应该把括号里的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按运算结果来读,如(2)小题3(a+2)读作“a与2的和的3倍”;
③由于分数线具有除法和括号的双重作用,应该把分子与分母看成一个整体来读。
解:(1)a的3倍与2的和;
(2)a与2的和的3倍;
(3)a与b的差除以c的`商;
(4)a与b除以c的差;
(5)a与b的差的平方;
(6)a、b的平方差。
例4、当x=7,y=4, z=0时,求代数式x ( 2x-y+3z)的值。
解:x (2x-y+3 z)=7×( 2×7-4+3×0)=7×(14-4)=70
说明:⑴由比例题可以看出,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是:①代入 ②计算⑵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是省略不写的。而当代入数据求值时,都变成了数字相乘,原来省略的乘号“×”应补上。
【一周一练】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属于代数式的有( )个。
, s= ah, 5× , -y, x-2=y, a-b, 3x>y
a、2 b、3 c、4 d、5
(2)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 b、m· n c、 mn d、(m+n)÷2
(3)用代数式表示“a的 乘以b减去c的积”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4)用语言叙述代数式 ,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a的倒数小2的数; b、a与2的差的倒数
c、1除以a减去2的商 d、比a小2的数的倒数
2、判断题
⑴n除m用代数式可表示成 ( )
⑵三个连续的奇数,中间一个是n,其余两个分别是n-2和n+2( )
⑶如果n是偶数,则紧跟在n后面的两个连续奇数分别是n+1,n+3( )
3、填空题
⑴每本练习本是0.3元,买a本练习本需__元。
⑵小明有5元钱,买了a支铅笔,每支铅笔是0.2元,则小明还剩__元。
⑶被3整除得n 的数是__。
⑷个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2倍少3的两位数是_。
⑸加工一批零件共m个,乙先加工n个零件后,甲单独再做3天才完成任务,则甲平均每天加工零件__个。
⑹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减少数15%, b千克小麦磨成面粉后,面粉的重量是__千克。
⑺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长的 还多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
⑻a、b两个码头相距s千米,一轮船从a码头到b码头的速度是a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比从a码头到b码头快2千米/时,这艘船在a,b两码头间往返一次,共需__小时。
4.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⑴ 其中a=2
⑵当 时,求代数式 的值。
5、填表
x
y
x+y
x-y
xy
5
15
6、某班级里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多16人,男生人数是a,问a的代数式表示:⑴女生人数。 ⑵该班学生总数;当a=25时,求该班学生总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办法;
【教学难点】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过程】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度一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我们来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如果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需要几小时?
【总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作业】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七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和法则
2、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过程,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则的探索及运用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示足球赛图片,你知道足球赛中“净胜球”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口答,教师介绍净胜球的算法:只要把各场比赛的结果相加就可以得到,由此揭示课题。)
二、探求新知
1、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
(1)、如果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又赢了2球,那么全场累计净胜几球?
(2)、如果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那么全场累计净胜几球?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例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你能把上述结果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两种情况下的净胜球数,从而列出算式:(+3)+(+2)= +5;(+3)+(-2)= +1,教师板书。)
(3)、除了上面所说的“赢了再赢”,“先赢后输”,你还能说出其它可能的几种情况并用加算式表示吗?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输赢球其它可能的情况,尽可能完整地说出所有的可能,由此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教师板书算式:(-3)+(+2)= -1,(-3)+(-2)= -5,(-3)+0= -3,0+(+2)=+2,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3球;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最后的净胜球情况,由学生说出结果并列出算式:(+3)+(-3)= 0,0+0=0 )
2、你能举出一些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吗?
(学生列举实例并根据具体意义写出算式)
3、学生活动:
(1)、把笔尖放在数轴原点处,先向正方向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正方向移动2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你能用数轴和加法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吗?
(2)、把笔尖放在数轴原点个单位长度,再向负方向移动2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你能用数轴和加法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吗?
(3)、你还能再做一些类似的活动,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吗?
(教师示范活动(1)的操作过程,学生列出算式并完成(2)(3),得到一组算式,教师板书。这一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形”的角度,直观感受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4、归纳法则:
观察上述算式,和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有什么区别?你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
(由前面所学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两个有理数的相加时,确定和时也需要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情境中输赢球的情况分别探索和的符号和绝对值如何确定,学生相互交流,自由发言,不断完善。通过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学生体会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5、例题精讲:
例1 、计算
(1)、 (-5)+(-3) (2)、(-8)+(+2);; (3)、(+6)+(-4)
(4)、 5+(-5); (5)、 0+(-2); (学生口答计算结果,并对照法则说说是如何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的,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让学生体会“运算有据”。)
解:(1)、(-5)+(-3)
= -(5+3)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减)
= -8
(2)、(-8)+(+2)
= -(8-2)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 -6
(4)、5+(-5);
=0 (互为相反的两数之和为0)
6、训练巩固:
1、 p33练一练2
(学生利用扑克完成本题,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体现“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
7、延伸拓展:
(1)、一个数是2的相反数,另一个数的绝对值是5,求这两个数的和
(2)、在小学里,计算两个数相加时,它们的和总是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学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你认为这个结论还成立吗?请你举例说明
(这两题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第(1)题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第(2)题具有开放性,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法则。)
三、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及如何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四、布置作业:
1、课本p41第1题
2、列举一些生活中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并相互交流。
七年级数学教案15
第一章教学评价指导
一、总体设计思路:
1、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认识基本几何体及点、线、面。
2、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棱柱的基本性质。
3、通过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通过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相互转换的活动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5、由空间到平面,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观察、操作、描述、想象、推理、交流.
二、总体教学建议:
1、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
2、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其中动手操作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学习开绐阶段,它可能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教师要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
3、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如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棱柱模型制作等教学。
几点说明:
1、为什么安排展开与折叠、切与截、从不同方向看等那么多实践活动,目的是什么?
2、教学中要处理好动手操作和思考想象的关系?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性质的认识过程
用自己语言充分地描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归纳出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更好地想象图形。
4、展开与折叠的目的与处理(想和做的关系:先做后想----先想后做)
三、总体评价建议
1、关注学生在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空间观念的发展。
2、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柱、锥、球的实物模型。
3、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4、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让他们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成长的历程。
四、每一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建议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了解圆柱与圆锥、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重点:图形的识别。
难点:图形的分类。
教学建议:
1.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于这些情景中认识棱柱、棱锥、圆锥、球等几何体,学会从复杂的组合图形中把这些图形分离出来,或者让学生辨认复杂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2.这里对图形的认识是初步的,不必给予精确定义。
评价建议:
1. 过程性:关注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关注学生能否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
2.知识性:正确辨认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和球这些几何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的`实例, 丰富对点、线、面的认识;
2.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3.会识别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
4.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现象。
重点:点、线、面的认识。
难点:用运动的观点描述它们的形成过程。
教学建议:
1.几何中的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当我们把日常生活总的某个物体看作点时,我们只是强调其位置,而忽略了它们的大小。对于线、面亦是如此。在教学时可以通过P5页下面一幅图说说这方面的思想,让学生领会即可;
2.点、线、面间的关系,书上从静止和运动两个方面来说明的,可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评价建议:
1.过程性:关注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知识性: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了解点、线、面的关系,会识别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
第二节:展开与折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 发展空间观念,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 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基本性质, 并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
思维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棱柱
教学建议:
1.做一做是了解棱柱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时应让学生动手折叠;
2.建议先让学生观察折叠好的棱柱,说一说棱柱有哪些特点,再根据书上的问题串归纳;
3.想一想应让学生先猜想说明理由后再操作确认;
4.棱柱、直棱柱、正棱柱这三个概念不必向学生说明,教师叙述时注意不能混为一谈。
评价建议:
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做一做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观察、想象、归 纳等活动中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
2.知识性:了解棱柱的有关概念以及基本特性,能应用棱柱的基本特性解决图形折叠的某些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会把正方体的表面展开为平面图形,进而会把棱柱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
2.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3.通过展开与折叠实践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表面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重点:会把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
难点:按照预定的形状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
教学建议:
1.对棱柱的各种展开方式不必求全;
2.注重对图形的辨别,不必侧重于十一种平面展开图的分类。
评价建议:
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正方体表面展开活动中空间观念的发展,鼓励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几何体的模型。
2.知识性:能把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对几何体切截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面与体之间的转换,探索截面形状与切截方向之间的联系;
2.于面与体的转换中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理解截面的含义。
难点:根据所给的条件做出它的截面。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能力不强,讲截面问题时,必须充分运用实物和动手实验;
2.由于截面形状与截面的位置密切相关,教学时必须把截面的位置交代清楚。
评价建议:
1.过程性:注重学生在对几何体的切截过程中空间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知识性:了解截面的意义以及截面的形状是由几何体的形状与截面的位置决定的。
第四节:从不同的方向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发展空间观念,能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由实物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4.渗透图形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转换。
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难点: 能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学建议:
1.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于观察、交流中体会不同方向看某个(或某组)物体时看到的图像可能是不同的;
2.由于学生想象能力薄弱,建议多利用实物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三视图。
评价建议:
1.过程性:注重学生通过观察等活动自己认识到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关注学生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的培养。
2. 知识性:认识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能看到的图形往往是不同的。正确认识三视图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画由正方体组成的较复杂图形的各视图;
2.能根据正方体所搭的几何体的俯视图, 画出相应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3.会根据(由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三视图去辨认该物体的形状。
重点:根据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相象出实物图形。
难点:确定组合体中小立方块的个数。
教学建议:
1.做一做部分建议按先摆、再看、后画的方式进行处理;
2.例1建议先让学生猜想,再通过摆一摆验证,最后归纳一般方法。
评价建议:
1.过程性:关注学生在画三视图过程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
2.知识性:会画由立方块组成的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俯视图正确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
第五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了解圆与扇形的关系;
3.通过对多边形的分割,感受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方法;
4.在丰富的活动中发现有条理的思考。
重点:多边形、弧、扇形的概念。
难点:把复杂图形转化为简单图形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教案12-1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3
七年级数学教案15篇02-24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1篇)05-05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0-15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01
七年级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加法12-29
《分类》数学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