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度和?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2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点拨法 对比阅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导入
二、走进作者
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2、有感情自读课文
3、朗读点评和指导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
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
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
2、背诵课文
3、同步测试(课堂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②、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
③、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关键语句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四、联系社会生活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练习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写道:“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鸭”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3、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B、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是解释说明部分;E、表示强调;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
2、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
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
4、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资料助读
简介高尔基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fěicuì)
精灵: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wān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2、 教师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诵,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
4、合作探讨,疏理文章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诵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示。
2、思考:文中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五、学生诵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3
本微课设计背景: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这一个学期适逢母亲节,正是开展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好时机。
“母亲”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家写不完的一个主题,本单元也收录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我认为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多读一些以“母亲”为主题的作品,更深刻的感悟母爱。
选择推荐琦君《母亲的金手表》这部作品,原因有三:一、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以记录作者的童年往事为主,由此引出她对母亲的描写与怀念,这种题材比较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二、琦君的文字通俗易懂、朴实真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本册书收录了琦君的另一篇文章——《春酒》,有了这部作品的'阅读经验,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感受会更深,收获会更多。
微课设计:
一,导入
说起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你会想到什么?是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抑或是胡适《我的母亲》中那位“慈母兼任严父”的民国女子。“母亲”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家一个写不完的主题,今天你是否有兴趣再来认识一位母亲呢?她就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母亲。
二,结识母亲,引出作品
琦君的母亲有一双巧手,会绣花、穿花球、编草鞋等各种手工绝活。就说“穿花球”吧,那是“采摘院子里墙脚边的小小牵牛花”来做的。花“要趁着盛开时摘下,要连花萼一起摘。仔细地剥起花托,就出现一粒绿色小珠子,珠上一条细丝就是花蕊正中间那一根。把珠子轻轻往后抽,珠子就垂下来了,这样一朵朵抽好以后,再用一根针线,把花绕圈儿穿起来,穿成一个球形,四面八方的珠子挂下来荡来荡去,非常美丽” 。可以想象,五六岁的小琦君拿着如此精致的“花球”,穿梭在小伙伴中,肯定引来众多羡慕的目光。
琦君母亲的这双巧手还能做出各种精致的美食:玉兰酥、红豆糕、桂花卤、桂花茶等等,光看名字就令人垂涎三尺了。我们不如透过作者的文字来“品尝”一下当中的玉兰酥吧——“白玉兰的开放,都在中秋前后。那时母亲每天都到院子里抬头看看、闻闻花香。只开一朵花,当然不能采下来。直等它一瓣瓣自然谢落了,母亲连忙拾起,深怕花瓣着土就烂了。因为白玉兰花瓣是可以做饼吃的。母亲把它先放在干净的篮子里,也不能用水洗,一洗香味就走了。等水分略干后,就用手指轻轻剥碎(也不能用刀切,怕有铁腥味)。剥碎后和入面粉鸡蛋中拌匀,只加少许白糖,用大匙兜了放在浅油锅里,文火半煎半烤,等两面微黄,就可以吃了,既香又软又不腻口。”这玉兰酥体现的不仅是母亲的温柔贤惠,更是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爱护照料。
这样的一位母亲,你想了解得更多吗?那么你一定要读读《母亲的金手表》这部作品。
三,简介作品,激发兴趣
这是一部散文合集,全书共三卷54篇。刚才向大家介绍的内容来自第二卷“母亲的手艺” 。
第一卷“水是故乡甜”,当中的文章主要展现作者童年的缤纷与美好,如《头发与麦芽糖》就写了儿时的作者剪下自己的头发与卖糖老伯换麦芽糖吃的故事。而《母亲的金手表》则描写了作者偷偷试戴母亲藏在枕头下父亲所赠的金手表的情景。说到这儿,你会否忆起了孩提时的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第三卷“异国的仙桃”则是作者在异乡的生活随笔,《小黑人与一毛钱》 、 《小镇温情》等故事把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善娓娓道来。
四,结语
古往今来,母亲是个很平凡的词,又是一个伟大的词,众多的作家写了无数的母亲,“母亲”也成为写不尽的主题。琦君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许多关于母亲的散文,她对母亲的感情,宛如涓涓细流,让人慢慢地于点滴清凉之中被悄悄感染,从而得到内心的安宁。她以温柔动人的笔触回忆童年、故乡以及自己成为妻子、母亲之后的海外生活,感动了无数读者。假如你读过冰心,请再认真地读读琦君吧,寻回自己童年的记忆,细味母爱的温暖。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 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 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 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读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秋天的雨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出示课件,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用课件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三、练习写生字和词语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课件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
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a、根据观察和分析自由练写生字和生词。
b、当堂展评
四、作业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语:(板书课题,播放动画,导入并配乐范读课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跟随秋雨,走进绚烂的金秋!用上你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秋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读得真好,秋雨姐姐也带着清凉来奖励你们了。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雨姐姐是怎么来的。
2、引导:秋雨姐姐是怎么样来的?(轻轻地)她轻得呀,连大家都没留意。什么是“留意”(没注意到,没发现,不知不觉)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读第一自然段呢?女生读,齐读。
三、略读课文,了解重点
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二、三、四自然段,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秋天的美景的。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那么它都给谁涂上了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划一划。
谁已经划好了?
2、银杏变成什么颜色了?(黄色)谁愿意来读读描写银杏的句子。
谁知道这是个什么句?(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图片,看看,像不像一把小扇子?多可爱的小扇子啊!谁愿意也来读一读?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3、你还找到了什么?(火红的枫叶)指名读。出示枫叶,红红的枫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凉爽)你们喜欢秋天凉爽的感觉吗?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你能不能也来说说这样的句子?
5、你还看到了什么?
“你挤我碰”说明了什么?
作者把水果当成了人来写,显得特别生动。他还把什么也当做人来写了?(菊花)
6、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五彩缤纷)还可以用什么词语?
7、师生对读,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秋天的美,我们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子闻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一下,你闻到了什么?师范读。
2、指名说:你闻到了什么?
3、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谁来读一读?
4、这些水果,都带着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5、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谁愿意也来读一读?
6、让我们想象自己现在就坐在果园里,闻着美妙的香味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吧。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冬天要来了)
2、大家都在为过冬做准备呢!谁愿意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大家都在忙什么呢?谁来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谁?在干什么?
3、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谁愿意大声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4、这么快乐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放开声音快乐地读一读吧!
七、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刚才,我们既看到了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闻到了水果的香甜,还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动物。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八、总结全文
秋天的雨,带给我们丰收和欢乐。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课文留在你的脑海里呢?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背一背吧。
九、布置作业
1、你觉得文中描写秋天的语句哪些是最美?请把它们摘抄下来。除了这些,你还从课外书中搜集了哪些描写秋天的语句?
2、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或写下来。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8
1.选题的出发点
在接到学校通知后,我再次研读了七年级写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然后,比较分析了第四、五、六单元的“引写”,一个是观察事物的特点,一个是观察景物的特点,再有一个就是想象。最后选定了“想象”是因为它更能反映新大纲的特点,这是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的:
第一,新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到,要“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而“想象”作为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维因素,显然比另外两者——观察——更能体现这一教学要求。思维呆滞、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写文章总是吃力的、枯燥乏味的;想象力丰富,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则可能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这是考虑到想象本身在思维及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新大纲也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写道:“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还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选择了想象这一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
2.对本节课性质的认识
这是一节作文课,是学生运用口头、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说、写”应当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为这节课的终极目标。但是,鉴于想象的重要性,这节作文课又不同于其他作文课,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应当是贯穿全课的一条线索。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那么,在这节课中,突出的就应当是借助于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程度和创造程度。
3.对于学生的定位
因为面对的是初一刚进校的学生,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面都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的材料——对字母与数字的联想,让学生有话可写,不在选材上设置障碍,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想象上来,也保证了写作的速度。选择练习一作为课外作业,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4、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学习目标的落实
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了说、写两个字,力求做到随着学生说话想象过程的发展,写作思维的训练也步步推进,在不同层次中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而“想象”要做到合理于有新意,特别是要做到有新意,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想象以及想象作文的基本要求,然后立即迅速的使学生切入到自主思维即作文中,以免适得其反,指导过多可能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在导语之中融入提出想象的要求,故事既是一个导入,也是一个想象能力的迁移过程,也是体会和明确想象的要求的重要的过程。在讲课之前只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注意想象的合理与有新意。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与想象,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作文思维。最终达到学生定向思维的转变,通过“想”整理思想,从而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及对写作本身的感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良好的写作状态。感悟是认识的提高,是思考的深入,也是情感的升华,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小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达到的教学的目标。想 象 作 文 训 练福清三山中学 黄武源设计理念 结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并针对初一年学生思想发展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创造一种新形象,编造一个新的故事,从而让学生能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写作,突出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求新和强调自我表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想象作文。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动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2、注重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3、重视学生的主题性,强调自主性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4、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个性及创新意识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预设)一、故事导入、激趣激思从前,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但他又想呼吸郊外新鲜的空气,欣赏山川的美景。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大量全国的道路,结论是,覆盖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2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聪明的你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吗?二、交叉组合、奇思妙想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熟悉的26个字母,选择最有想法的,写上一句,它可以是名言,可以是诗,也可以是用你自己的话阐明的一个道理。示例:A:做人要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 B:一山还有一山高。/ 在人生路上尽量少走弯路。2、把字母改为数字,让同学们根据数字的结构特点展开联想, 示例:一天,1看到2,说:“兄弟,你怎么下跪了”一天,1看到3,说:“你怎么直路不走,走弯路呢?”3、把简单的数字加上一定的符号,让它构成一个公式并由此进行联想。
示例: 1+1=1
A、一个南半球加上一个北半球就是我们的整个地球
B、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4、请同学们以“雨天”、“网吧”、“好成绩”这几个词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然后编一个小故事。
三、学生自主、尝试构思有一个人很喜欢弹钢琴,但弹的却很难听。一次他邀请了许多熟人听他弹琴,可到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人。
1、后来这两人有一段对话,请想象他们对话的内容,但对话内容必须体现剩下最后这个人不愿听的心理.
2、请接着往下构思这个故事,大家想想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四、课堂小结课要结束了,但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人能写出好文章,首先得有思想,而后才是占有材料。大家通过思考,能够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及对写作本身的感悟,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样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学反思:
一位老师的开场白这样说:“我无法告诉你们怎么做,但我愿意同你们一起探讨该怎么想”。这节课我就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该怎么想”上下了功夫。在讲课过程中,我先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虽简单但却涉及到思维的转变,从而导入到创新作文教学,在内容讲述中我结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并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水平,设置的一些比较浅显而又便于学生发挥想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能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写作,突出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求新和强调自我表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想象作文。并最终得出作文是源于生活,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虽然本次作文教学活动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教学目的的目标已初步达成,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效果与预期设想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只停留在身边的人、事、物上,没有将视野打开。
2、让学生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时间略显不足,以致于课堂时间没有达到最有效地利用。
3、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还有待加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必须不断提高。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并积累生字词,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内容;把握故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3、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境导入-免费资源站:
大家看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没有?(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这是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此剧一播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饰演男主人公的演员冯远征走到大街上,也不断有人朝他扔石了。不仅如此,此剧的篇名一时成为人们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甚至在网上还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信任危机的争论。在如潮的人海中,我们到底要不要信任、帮助陌生人?难道陌生人都是坏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心武的一篇小小说《悔的边缘》,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多媒体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一位老人热情地为一位陌生的年轻人带路引发一系列碰撞的故事。)
2、读第1----4自然,理清事情发生过程中小伙孑和老人行为或心理活动。
(小伙从侧面撞问路又问别人表情复杂惊讶婉拒不让带路
老人并不在意回答慨叹帮助热情带路理解体谅叮嘱)
3、叙述故事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悬念、对比、伏笔)
4、悬念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使故事情节更能吸引人)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5、小伙在老人如此此信任的举动中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
(悔)
6、老人知道钱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
(悔)
7、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
(小伙良知示泯奉还钱包
老人好心相助遭人偷窃)
8、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
(不能。“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
9、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悔小伙继续偷窃报复社会
老人助人无错多做好事)
10、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
(各抒已见)
11、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态度吗?
(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
12、老人和小伙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分析描写手法并说明作用)
(老人:热心、善良、纯朴、高尚;小伙:堕落、卑劣、但又良心未泯)
五、拓展延伸-免费资源站:
讨论:如果把文中主人公的行为也看作送礼,他送的是什么?他的礼送到了吗?
(十二万分的善意)
六、教师总结
二千多年前的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也提出“性善说”。我想,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互相信任、以真诚感化他人,社会才能真正达到文明和谐。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视玫米蠲睿?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附: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1
一、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漂浮无常,好似梦幻,欢乐的口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 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惭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荣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李白《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 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二、破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 章的基本内容: 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五、自读,不明白之处、重点字词梳理
六、比较阅读。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体字所表达的情感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与王羲之序如出一辙;
《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
最近学过的《滕王 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 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七、简单探讨作者性格与文风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游斜川诗序 作者: 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
后人评:文章短小优美,点明出游的日期和地点,以游览斜川、观赏山水为题旨,着意刻画了近观远眺之佳景,突出赞美了独秀于泽畔的障山,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浓厚情趣和爱恋,并由此引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叹。
兰亭集序 作者:东晋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金谷诗序 〔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 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 ,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 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逯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 故相换,今 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 兴,谅歌咏之有由。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2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习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相鵷XX夫醴泉鸱‘吓!’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或谓惠子曰
②夫鵷XX发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
(3)、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XX、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XX”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六、拓展延伸:走近庄子净化心灵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4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元朝吴桓赞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二、视听范读,划节奏
三、读美文
1.自由朗读,感受节奏美。
2.配乐齐读。
3.根据幻灯提示,译读美文。
4.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习)
5.反馈合作学习结果,小组推选代表展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江两岸的高山上,长满了常青的树木。)
(4)负势竞上,互相轩藐。(山峦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相互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里的山峰就会平息追名逐利的心。)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7)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偶尔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6.作者是怎么评价富春江山水的?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四、品美文
1.理清本文的结构。
2.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齐读第一段,女生朗诵二段,男生读三段,再次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奇山异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就美在,我从句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例1: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的清净。我主要是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读出来的.。
例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流的激越。我主要是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形象的比喻句中感悟出来的。
例3: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山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主要是从“负势竞上”的山峰、“泠泠作响”的泉水、“嘤嘤成韵”的好鸟、“千转不穷”的蝉和“百叫无绝”的猿等景物上看出来的。
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变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从而突出了水的异。
写山时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感,在这“皆生寒树”的高山之上,我们听到的是那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文中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而加上一些副词,使行文灵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谐婉的节奏。如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又如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句来形容水的急。在刻画山的特点时更是选用了“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等讲究对仗、声律的句子来写神奇的山峰。
(2)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五、悟情趣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述美景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或情趣?找出句子试着分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怡然自得、自在、愉悦)
2.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在厌弃世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林中日光明暗的景致多么美妙!刚才还是树木阴翳,光线昏暗,一会儿又能柳暗花明。从色的角度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体现了作者的高雅的志趣。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优化设计》中的练习。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5
[教学目的]
1、朗诵课文,疏浚文意,落实字词。
2、领略小石潭美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们:办法。
[教学板块]
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写作锻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浯:同窗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漂亮的写景散文,总是寄予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同米领略小石潭的景,领会柳宗元的情。(展现课题)
教学板块之一:走进小石潭
走进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1、同窗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理解? (多媒体展现文字:a、有关作 者b、背景学问)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理解写作背景)
2、请听课文配乐朗读,留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多媒体展现文字:诵读课文)
3、齐声朗诵课文。
4、请对照课文注释疏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5、你以为学习一篇文言文需求控制哪些根底学问?以课文为例来阐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学问不。(多媒体展现:我的笔记本——文言根底学问积聚)
(引导学生控制文言文的学习办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根底学问)
走进小石潭之二:我来画一画
1、课文为我们描画了一个小石潭,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来观赏同窗们画中的小石潭。(多媒体展现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画一幅幅投放出来)请作画者谈谈本人的创作思绪,再请同窗们用1+1+的方式来评画。(一条优点、一条缺陷、一条倡议)
3、观赏了同窗画中的小石潭,让我们再次朗诵课文,再次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课时
走进小石潭之三:我来写一写
1、假如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2、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绘性的言语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写一写:小石潭真_____!)
点评习作“小石潭真_______!”
4、方才,同窗经过画小石潭,写小石潭,充沛季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设你如今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说一说——感受小石潭……)
教学板块之二:走过柳宗元
5、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恋恋不舍。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6、下面,请观赏一段音乐,听完后请说一说: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以为这段音乐能为课文朗读配乐吗?它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多媒体展现文字: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
7、在音乐声中,我们感遭到小石潭的幽静冷寂,感遭到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现文字:走近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8、请同窗们再阅读课文,选出你最观赏一段,领会它情形分离的特性。大声朗诵,读出你的这,读出你的了解。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锻炼
1、柳宗元的册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假如让你写一篇游记,你以为能够从《小石潭记》中学到哪一招呢?(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学一招——《小石潭记》让我学到了……)
2、请同窗们将本人学到的写作办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哪些中央?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本人学到的写作办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本人的感受。)
教学深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梗 好地引导学生观赏文中漂亮的景物描写?假如更好地引导学生品作者寄予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员不断在探究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常常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认真品味。”我以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拟笼统的层面上来了解课文。因而,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打破口,率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领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打破口,率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而在教学中,我有认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本人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需深化阅读谭文,以本人对课文的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进步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援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缺乏。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了解,一个幽静娟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步明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展示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笼统含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打破口,引导学生领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只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表达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打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考虑: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读配乐吗?因而,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分离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考虑,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单的身影,触摸感遭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海燕教案10-14
初中语文狼教案03-21
初中语文教案11-15
初中语文《绿色蝈蝈》教案08-12
初中语文面试教案02-17
初中语文教案(精选18篇)01-02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2-01
初中语文教案15篇03-15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