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巩固写事方法,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恰当选材,突出文章特点。
3.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将事情记叙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1.恰当的选择写作材料。
2.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情感,初拟作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课前预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人发现了长着脸谱的南瓜。有一户人家的大花猫和小老鼠竟成了好朋友……像这样有趣的事儿不胜枚举。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找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然后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二、指导课堂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许多新奇有趣的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有趣的事。
1.认真交流,共享素材。
⑴小组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趣事。
同桌练说(要介绍得知趣事的来源;要突出这件事的有趣;要详细的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⑵全班同学交流趣事。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练说。在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写作的素材。
2.明确写作要求,初步完成作文。
⑴同学们,请你选择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写一篇作文。
⑵练习写趣事,要明确中心,指导学生在书写行文时要条理清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准确、生动,真正写出趣事的“趣”以及自己对趣事的真实感受。
⑶学生练习起草,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草稿,誊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作文之后,互相阅读,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该交待哪些方面内容?(或:你认为哪些内容应特别介绍清楚?)
二、学生自读草稿,各自朗读修改。
三、小组互读草稿,互相修改。
四、誊写作文。
五、教师批改后讲评,生再改,订正错误,并最终誊写在定稿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一、点评本次习作情况,给予表扬,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二、复习习作要求。
三、优作欣赏。
四、各自修改,订正。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点滴的生活中的小事去感知爱的存在,学会用爱去回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重点理解“苦”字的含义。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童年往事的回忆性文章。文章以苦糖为线索,记叙了小时候我偷吃光了亲戚探望生病的父亲送来的白糖,却没有遭到母亲一句责骂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板书课题:苦糖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苦糖,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我偷吃光了亲戚探望生病的父亲时送来的白糖,却没有遭到母亲一句责骂的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苦糖!
二、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了?
(2)这段话中哪句话你体会最深,指名汇报后教师小结。
﹙是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特定年代,白糖都是特别好的东西,我也对白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甜甜的神奇的滋味在吸引着我,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第二部分。﹚
2、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我在整个偷吃白糖过程中行为表现的语句。
主人公爱吃糖吗?你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指名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画的句子,教师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①“要是那白色晶体爬在舌尖上,骨碌一转,那神奇的滋味就会在整个口腔里激荡开来,化成温柔的流体。”
指名读,理解“白色晶体”指白糖。
“神奇的滋味”是作者很少吃到白糖,所以把甜味说成神奇的滋味。
随机板书:甜
教师指导读,强调“要是”
这句话时作者吃到糖了吗?(没有)这是作者再想像吃糖过程中的神奇感受,说明他此刻非常欣喜,仿佛糖就在他的嘴里。
闭目想象
把你的感受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②“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物时,我的心缩了一下,只拈了一小撮,舔了。”
指导朗读,理解“神物”
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奇的东西时,我感觉怎样?
随机板书:心缩了一下
你现在看到白糖会把它当成神物吗?为什么?﹙当时一罐糖对于一家人来说有多么珍贵、多么难得,从而总结出作者吃光了糖其实是做了一件很大的错事。﹚
板书:偷吃
抓住动词学习“摸、拈、舔”可以适当表演
吃过之后,我扔了砖头,把凳子搬走,发誓不再吃了。
小作者这么爱吃糖,他为什么发誓不再吃了?
可是那凳子和砖头又来了,凳子和砖头是怎么过来的?﹝是我自己搬过来的,这里他却说凳子和砖头又来了,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用那些我们学过的词语来形容﹞
这次在吃糖的时候,我抓了一大把,满满塞了一嘴。
③“在嚼咽的时候,我目光怔怔地盯着某处,甜出了泪水。”
指导朗读,
并思考:吃糖时的表情怎样?
板书:怔怔
说明了什么?﹙说明作者在为自己的行为懊悔、在大口吃糖时彻底得到的满足感和投入的表情。﹚
男女声比赛读
(3)一个多月后,我的小手蘸完了最后一粒糖。假如你现在是作者,你把家里准备过端午节再吃的糖给偷吃了,或者说你在家里做了一件错事,妈妈一般会怎么做?小作者也和大家的想法一样等着挨顿饱打,我们看看主人公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读一读描写妈妈的话,说说你的体会。
“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边读边看图,当妈妈发现糖没了,表现怎样?
板书:母亲发呆
你能体会到她此刻的心情吗?(失望、伤心、无奈,母亲知道孩子很渴望吃到白糖,为家穷不能满足孩子而无奈)
小作者看到母亲的表情后,那我此刻的'心情怎样?体会“苦”
把你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这位母亲爱她的孩子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母亲的沉默深深地撼动了我的心灵,我对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在第六七自然段找答案。(很少再吃糖,而发誓要母亲天天有糖吃,所以我每次回故乡,包里总带些白糖。﹚
4、解题
从那一刻母亲的沉默深深地撼动我的心灵,我发誓要母亲天天有白糖吃。在我的心中成了永恒,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回到故乡,我总会带一些白糖。而自己却从那件事以后,很少再吃白糖,糖是甜的,是我曾经向往的,令我陶醉的神物。我偷吃了,之后那种激动、愧疚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而我的行为却给母亲带来了伤害,带给了我一段苦涩的童年回忆。所以文章就用苦糖为题。
三、全课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会再把白糖当作神物,那段历史将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感恩于为我们成长付出艰辛的父母,感恩于社会。
板书设计
苦糖
狂喜
甜——偷吃-心缩了一下——母亲发呆
怔怔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谢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搁”,放下“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卢梅坡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
四、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雪梅
白香
各有长短取长补短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字,认识4个二类字。学会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识10个二类字。理解词语神气、惊天动地、功利、奉献的意思。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感受老师奉献牺牲精神的博大,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歌曲视频。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孝xio 子部孝顺(孝子孝心孝顺)
教jio 给人讲授知识(教室教师教学)
室sh 屋子(教室浴室密室)
擦cā 抹掉(擦掉擦地擦灰)
粉fěn 细小的颗粒(粉笔粉红粉色)
虹hng 雨后天空中七色光的折射(彩虹)
奉fng 无偿给予(奉献奉承奉告)
2.多音字:
教jio(教室)jiāo(教书)
虹hng(彩虹)jing(义同虹hng)
3.区别字:
以(以后)老(老师)红(红色)
已(已经)孝(孝顺)虹(彩虹)
4.解词: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很大。
奉献:恭敬地交付;奉献出的`东西,贡献。
功利:工效和利益;功名利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歌曲。
2.欣赏后回答:你知道歌曲的名字吗?欣赏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简单说词语意思。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组自学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学习向他人求助。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课文内容虽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文中的一些词语含义不大容易理解,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他们的确切含义。例如真理和功利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组反义词,但在表达的意思上是相对的,从而突出教师职业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再如彩虹一词,表面上是说教师绘出的画,实际上是指学生心目中美好的憧憬和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片课文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本课课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形式相同,语句工整,相互对应,节奏分明,比较适合进行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掌握规律、明确朗读的节奏。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避免雷同,寻求抑扬顿挫、启承转和的变化,使课文更富有表现力。
关于朗读:因为课文两个部分结构相同,学生容易读得雷同,缺乏变化,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关于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容易停留到词语的表面意义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咀嚼品味,也可以准备歌曲录音进行播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做课后练习,完成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后练习。
1.读词语,写词语。读后马上听写,及时反馈。
2.填空。
老师,你很美丽,因为你。
你有学问,因为你。
让学生自由填写,不拘泥于课文。
二、完成课后活动。
这两个活动内容是围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老师如红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
1、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3、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4、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
2、什么是因材施教?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方法
讲读法、感受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
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
抽生说学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齐读学习任务
2。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天山简介)
3。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天山绵延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优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骑着马去天山看一看吧!
4。请同学们同桌论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生词的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发现哪些字需要重点识记?
(二)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天山,你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相关的句子,也就是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选词填空、气象谚语的学习与积累,感受祖国文字的内涵与底蕴。
2、知道周记是怎样写的,要写些什么内容,培养能力。
3、通过口语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收集、展示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形近字组词,气象谚语的理解。
2、口语训练。
教学准备:
文字课件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幻灯(形近字)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3、举例子。
4、巩固。
二、选词填空。
1、指名读“安静、宁静、平静”
2、区分三个词的不同。
3、讨论具体做法:(略)
4、幻灯补充练习。
三、积少成多
1、出示古诗《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滩似雪堆。
2、熟读成诵。
3、抽查背诵情况。
4、出示四句气象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东虹日出西虹雨。
5、朗读成诵。并交流意思。
四、作业布置
1、背诵所学
2、收集气象谚语。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
二、阅读平台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学习这则周记。
2、反馈学习情况:这周记写了什么事情?
3、那么,现在你知道周记该怎么写了吧?
把一周内哪些重要的和有趣的事记下来。写周记要先写上哪一月哪一周。
4、自己体会写法。
三、语文大课堂——我们都是普通话宣传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小组制定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3、开展宣传活动。
4、交流看法。
5、练笔。
四、作业
1、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
2、活动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的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 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 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②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③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
④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
四 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五 分段感悟,体会情感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
(1)用“ ”画出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平静,急切)
(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部分。
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①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②出示幻灯。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③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④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
(2)知潮形。
①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
④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能说明空间转换的词语。
(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
①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
②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
③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④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
3.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第四部分。
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 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
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
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9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0
周学习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一. 周学习内容:周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5个, 二类字4个;
2. 积累: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3. ▲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好词好句。
▲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笔下生花”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我表现的能力。
4、作文:(1)、写调查报告
(2)、编旅游故事
两项中选取一项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三.周学科融合:,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四.周学情分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地名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学法
教师导法
设计各种实践活动
学生学法
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一、了解丁丁家乡的地图
1、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2、做识图游戏:一生说地名,另一生在图中指出。
3、小组讨论:你发现丁丁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4、交流:
5、师简介孙中山的资料。
6、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关地名的小故事,体会地名的文化内涵。
二、日积月累
1、指名看日积月累,找找共同点。
2、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收集了不少各地的地名,谁来说一说?
3、现在我们也来给这些地名找找他们的同伴,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板书。
4、教学日积月累"读一读
(1)、师出示词语:一马平川、千山万壑、亭台楼阁、断壁残垣
指名读。
2、师出示练习:(连一连)
二 、举办"地名游艺会"
有关地名的知识丰富又有趣,接下来,我
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选择的项目进行活动。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形式可以有:
1、猜城市名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6、把地名串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
四、学习《趵突泉》。
1、初读探究
1、自由阅读
2、学生质疑或互问,师结合学生发问适当点拨
质疑;文章从几个方面写趵突泉?
3、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4、分组朗读短文,要求读出趵突泉的美。
5、指导背诵经典段落。
五、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指名说出这篇短文的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全班交流。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地名,需找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1
学习目标:
1、认识“摊、奈”等6个生字,会写“窄、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
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前置作业: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我还会把下列词语读给同伴听:
竹筏 脖子 无奈 发愣 凝视 嫌疑 狭窄 段落 漆黑
壮胆 苏醒 小镇 鼻子 犹豫 交换 竖立
我能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我知道了课文讲了------------------------------------------------------。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升国旗仪式录像。(或让学生说说学校升旗仪式)
2.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3.心灵对话: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想。
4.引入课题:是呀,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出示前置作业: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检查、汇报。
1.读生字条中的生字,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字,怎么认识的。互相教读,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快速记住。
2.轮读作业中的生词,交流词语意思。
3.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4、交流课文内容,以及课文叙述的顺序。
5.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四.集体交流反馈。
1.读生字条中的生字,为生字再找些新朋友组成词语,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2、读作业1中的新词,开火车快速认读,分组读,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内容,及时补充。
5、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完成作业。
6.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全班讨论。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想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美观。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窄、摔”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六、课堂总结,布置前置作业,学生自主完成
1、认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样子?
2、读课文4—11自然段,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用“——”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变化的语句,讨论一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用“~~”画出描写有关我动作、神情的语句,仔细品读一下,结合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我想说:面店老板————————————————————
这位中国留学生————————————————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读准“应、兴、禁、涨、泊”等多音字的字音;能主动积累文中描写榕树大和鸟多的词语。
2、理解课文词句,尝试学习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话。
3、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美,从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一静一动的对比描写来突出主题“鸟的天堂”。
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天堂
你们知道天堂是指什么?(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2、齐读课题。
3、指名读课题上的注释,了解作者巴金。教师可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4、通过预习,大家一定对课文有所了解,谁能介绍一下“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5、过渡:鸟的天堂离我们不远,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巴金爷爷一起到广东新会去看一看它。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字词,梳理文章条理。
1、自己轻声读课文,根据要求预习课文。
2、开火车读课文,找找哪几小节分别写了“我们”第一、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的?
3、读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理解:应接不暇
4、进行朗读评议,纠正读音。
5、巴金爷爷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分别是什么?
归纳出:
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一棵大榕树给巴金爷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见了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
(二)学习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认识榕树的`茂盛和美丽
1、过渡: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一棵大榕树给巴金爷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默读第5-7小节,思考:课文写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板书: 茂盛 美丽
3、小组讨论:划出你认为榕树“茂盛”和“美丽”的句子,并读一读。
(1)理解:“不可计数”——形容多,你还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2)从“堆、一簇、不留一点缝隙”可以看出大榕树处于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3)把句子补充完整。
4、这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棵静悄悄的大榕树,它盘根错节,枝多叶茂。宁静中蕴含了无限的生机。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小节。
5、小结:巴金爷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给我们介绍了大榕树的“枝、干、叶、根”,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大榕树的茂盛和美丽。
板书:枝 干 叶 根(远——近)
6、过渡:大榕树有一种静态的美,可巴金爷爷来到榕树下,目的是什么?他看见小鸟了吗?他什么时候才真正看见了小鸟?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复习巩固
1、再开火车读上述的词语。
2、齐读课文,要求读通、读正确。
3、说说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课文是如何用事实来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由练读后,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对长句子进行全班重点练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这种自问自答形式的句子换个说法,并说说自问自答的好处。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以上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争取熟读成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尝试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课件出示)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4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
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5
【《孔子和学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发展性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2、3段。(从而引出对2、3段的研究)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各自背,同位互相检查。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五、作业
1、生字一个四遍,组两个词。
2、背过“三人行……”
3、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教学总结】
《孔子和学生》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策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孔子因而受到学生的尊重。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了每个人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这节课我非常满意的地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从课文中理解“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及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我还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再现孔子和学生颜回的对话部分,然后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理解孔子的品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互相说说好友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让学生明白自己也要不断向别人学习。然后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课前收集的材料不够充分,还欠缺一定的主动性。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30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1-16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5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8
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08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03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09
2023上册语文教案01-04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