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教案

时间:2023-01-04 10:02:40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力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物理力教案

高中物理力教案1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无

  板书设计课时2.7《力》整合与评价

高中物理力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随两个分力之间夹角变化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什么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案去探究?然后与邻近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代表到前面去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相比较,看哪个方案更好一些。同时要找一下前面同学的操作有无不恰当的地方,并友好地提出来。当操作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时,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验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点力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习,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力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高中物理力教案4

  知识目标

  (1)伽利略理想实验;

  (2)惯性概念;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目标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议

  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探究活动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高中物理力教案5


  整体设计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运动员滑雪的录像,如图3-3-1,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

  出摩擦力的概念.

  图3-3-1

  问题导入

  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推进新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入研究摩擦力.

  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水平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

  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

  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一、静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用较小的力拉木块但保持木块不动,并不断缓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

  实验如图3-3-2:

  图3-3-2

  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拉力的增大,弹簧秤的示数不断增大.

  结论: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静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继续试验:在弹簧测力计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一定的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要求学生记下刚才的最大值.

  结论: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参考设计:

  1.装置如上面的实验,在木块上面增加砝码,验证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压力不变,分别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验证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断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应该增加手的握力即压力,由此判断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换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1.静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

  2.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有关系.

  引导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课件展示)图片示例:

  图3-3-3

  课堂训练(课件展示)

  1.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故A错.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受其他力的情况有关,故B错.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与运动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

  答案:C

  2.如图3-3-4所示,用外力F水平压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设受力F的面绝对光滑),恰好使物体静止,此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如果F增大为3F,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

  图3-3-4

  解析:物体受向下的重力为mg,由二力平衡条件知静摩擦力大小也为mg,方向向上,当推力增为3F时,物体重力不变,则静摩擦力也不变.

  答案:mg mg

  二、滑动摩擦力

  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通过复习回忆得出,或者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得出,也可以直接给出)

  (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定量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多变量的研究;使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

  3.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4.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定量得出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小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能力)

  介绍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课件展示:

  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材料 动摩擦因数 材料 动摩擦因数

  钢—钢 0.25 钢—冰 0.02

  木—木 0.30 木头—冰 0.03

  木—金属 0.20 橡胶轮胎—路面(干) 0.71

  皮革—铸铁 0.28

  例题.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鹿拉滑雪板进行滑雪比赛.已知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80 kg.如果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鹿的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时,滑雪板与冰面的压力N与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为

  F=f=μN=μMg=0.02×180×9.8 N=35.3 N.

  答案:35.3 N

  课堂训练

  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拉力.

  (1)当拉力大小变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变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将拉力又减小为5 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

  解析:(1)当拉力F=5 N时,F<fmax,物体没有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f=F=5 N;

  (2)当拉力F=12 N时,F>fmax,物体滑动起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

  (3)当拉力又减小为5 N时,由于物体仍在地面上滑动,所以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

  (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 N.

  答案:(1)5 N (2)10 N (3)10 N (4)10 N

  知识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

  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

  减小有害摩擦:

  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2.减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课堂小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 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 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f=μN

  方向 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布置作业

  1.教材第62页,“问题与练习”2、3.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3 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在接触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压力

  (3)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

  (1)变力:0<F静≤Fmax

  (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

  (1)大小:F=μFN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活动与探究

  1.设计实验测量纸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自主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写出实验报告.

  习题详解

  1.解答: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移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

  2.解答:(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

  (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

  3.答案:35 N 30 N 0.3 20 N

  设计点评

  本节重点是理解动摩擦因数的意义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难点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来突破.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往什么方向运动去思考确定.教学时特别注意了对于静摩擦力大小与所受外力及所处运动状态的关系.设计中基本遵循问题—理论—问题的模式进行.

高中物理力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高中物理力教案7

  审核:高二物理组

  寄语: 目光远大,目标明确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学习目标:

  1.知道振幅越大,振动的能量(总机械 能)越大;

  2.对单摆,应能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3.对水平的弹簧振子,应能定量地说明弹性势能与 动能的转化;

  4.知道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点及回复力的来源。

  学习重点:

  1.对简谐运动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具体分析。

  2.什么是阻尼振动。

  学习难点:

  1.关于简谐运动中能量的转化。

  知识链接:

  振幅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幅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_的物理量。

  2.取一个单摆,将其摆球拉到一定高度后释放,观察它的单摆摆动,请你概括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振动的单摆为什么会运动,又为什么会停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来源:

  一、简谐运 动的回复力

  1. 弹簧振子振动 时,回复力与位移是什么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振子的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与位移方向相反

  2.特点:F=-Kx

  注:式中F为回复力;x为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k是常数,对于弹簧振子,k是劲度系数,对于其它物体的简谐运动,k是别的常数;负号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总相反。

  3.简谐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谐运动的能量

  (1)水平弹簧振子在外力作用下把它拉伸,松手后所做的简谐运动。不计阻力。

  单摆的摆球被拉伸到某一位置后所做的简谐运动;如下图甲、乙所示

  (B级)(2)试分析弹簧振子和单摆在振动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并填入表格。

  A A O

  O O B

  B

  位移s

  速度v

  回复力F

  加速度a

  动能

  势能

  总能

  理论上可以证明,如果摩擦等阻力造成的损耗可以忽略,在弹簧振子运动的任意位置,系统的动能与势能之和都是一定的,这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相一致。

  实际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能量损耗,所以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知识巩固:

  (B级)1.一个在水平方向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0.025s,当振子从平衡位置开始向右 运动,在0.17s时刻,振子的 运动情况是( )

  A.正在向左做减速运动 B.正在向右做加速运动

  C.加速度正在减小 D.动能正在减小

  (B级)2.做简谐运动的物体,每次经过同一位置时,都具有相同的( )

  A.加速度 B.速度 C.位移 D.动能

  (B级)3 .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 )

  A.振子所受的回复力逐渐增大 B.振子的位移逐渐增大

  C.振子的速率逐渐减小 D.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减小

  (B级)4.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质点振动的频率为4

  B.质点振动的振幅为2cm

  C.在t=3s时刻,质点的速率最大

  D.在t=4s 时刻,质点所受的合力为零

  (C级)5.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如图,是该质点在 内的振动图象,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再过1s,该质点的位移为正的最大值

  B.再过2s,该质点的瞬时速度为零

  C.再过3s,该质点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D.再过4s,该质点加速 度最大

  反思小结:

  11.3过关检测卡

  审核:高二物理组

  寄语: 目光远大,目标明确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B级)1.一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其振动图象如图。由图可知,在t1和t2时刻,质点运动的( )

  A. 位移相同 B.回复力大小相同

  C.速度相同 D.加速度 相同

  (B级)2.一个在水平方向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0.025s,当振子从平衡位置开始向右运动,在0.17s时刻,振子的运动情况是( )

  A.正在向左做减速运动 B.正在向右做加速运动

  C.加速度正在减小 D.动能正在减小

高中物理力教案8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的现象、机理及其应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学习(了解)的方式,具体思路是: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动摩擦力;接着介绍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再说明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方向等);最后说明生活中的应用(利与弊)。

  对于“滑动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把学生分成三组,自己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不同接触面性质、接触面积和接触面压力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一起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最后举例巩固一下。

  学习任务分析

  滑动摩擦力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滑动摩擦力。该内容是学习了重力与重心和形变与弹力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摩擦力。其主要特点是实验探究学习“滑动摩擦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滑动摩擦力的实际生活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寻找其中规律,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条件与方向);

  ○3正确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学会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

  ○2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普通水平的高一学生。

  ○1已学习了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

  ○2 平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日常应用(利与弊);

  ○3 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滑动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寻找其中规律并导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与原理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 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设备 砝码(若干个) 木板 贴有砂纸的木板 木板(长宽高不等)弹簧秤

  板书设计

  滑动摩擦力

  一 定义:滑动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二 条件 接触 挤压 相对滑动

  方向 阻碍相对滑动-----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 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压力大小(N) 接触面粗糙程度(μ)(将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三 公式:f=μ N (0<μ<1)

  四 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弹力、导入新课

  复习弹力,联系实际说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例如:一个弹簧板上放着一个物体,当换放一个更重的物体时,弹簧板的形变量会增大,说明物体和弹簧板间的弹力变大;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现象是,当我们用力推讲桌时,我们会感觉到好象有一种阻碍的力量(老师实验)。我们知道,这种力量决不是弹力,但它一定和弹力有关系,因为当我们推一个较小的物体时,我们就会觉得很轻松。那么,这种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呢?)马拉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却能拉很重的货物,在普通路面却不行。走路时在光滑的路面容易摔倒。这些是为什么?引入。

  师: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板书)

  师:从定义中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提问。

  生1:条件是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生2:方向是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即与相对滑动的力方向相反。

  (2) 探究思考

  师:那让我们实验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弹力。

  生2:接触面大小。

  师:很好!其实呢,老师认为还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那我们现在对其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对它们进行探究,看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老师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完成下表中的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下来观看同学实验,并指导。)

  表一

  甲组 乙组 丙组

  探究内容 与接触面压力关系 与接触面面积关系 与接触面性质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秤、木板、

  木块、砝码, 弹簧秤、木板、

  木块 弹簧秤、木板、

  木块、贴有砂纸

  的的木板

  实验步骤 把木块放在水平木板

  上,用弹簧秤匀速

  拉木块,读出这

  时的拉力并记录

  。在木板上放上砝

  码,再次用弹簧

  秤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和用

  弹簧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平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并记

  录。再把木块另

  一侧面朝下,

  (这次侧面应与

  上次面积不同)

  用弹簧秤匀速拉

  木块,读出这时

  的拉力和用弹簧

  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平

  木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并

  记录。把木块放

  在贴有砂纸的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和

  用弹簧秤测出的

  重力(压力)并

  记录。

  结果 放砝码的'物体受摩

  擦力大于不放砝

  码的物体受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两次受摩擦力一样

  大(由学生自行完

  成) 木块放在贴有砂

  纸的木板上受的

  摩擦力大于在木

  板上受的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

  与接触面的压力有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呢?

  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老师板书)

  表二

  根据每组同学们测出的数据填入以下表格;

  压力N

  摩擦力f

  作出压力N与摩擦力f的图像,寻找其规律。并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吧!

  师:好!那从图像中我们得出什么呢?

  生:压力与摩擦力成正比。

  师:对。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得材料决定,我们称之为动摩擦因数,记为μ。即有:μ=f/N。(板书)故f=μN。(补充说明: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式子中可知μ没有单位并由大量的实验证明0<μ<1。)

  师:下面我们举几个题目巩固一下。

  题1.课本73页的例题。

  题2:课本77页作业的第一题。

  题3:一个橡皮绳,原长为l0,用它悬挂一本书,静止时测出橡皮绳的长度为l1。用橡皮绳沿水平方向拉书使书做匀速运动,测得橡皮绳的长度为l2。设橡皮绳伸长的长度要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求出书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l2-- l0)/( l1-- l0))

  师:下面谈谈滑动摩擦力的应用。运用我们今天课堂上学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提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物体之间的压力。

  生2: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少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或减少物体之间的压力。

  师:生活的运用有:加润滑油,使用气垫;钉鞋,在轮胎上刻花纹等。

  (拓展: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讲课本中的信息窗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作业:课本77页第二、四题。

  教学总结

  更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滑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如果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f=μN,其中μ表示滑动摩擦因数,它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能直接影响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其取值范围是0<μ<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由学生小组自行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

  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会由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创新。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设计后记

  1. 通过生活的例子引入滑动摩擦力,并了解其产生的条件和其方向;

  2. 通过互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改变“以往以定论式的结论告诉学生”的教学,使学生对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探究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力教案9

  一、实验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实验原理

  如果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另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那么根据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应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实验器材

  方木板一块、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细芯铅笔.

  三、实验步骤

  (一)、仪器的安装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并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二)、操作与记录

  2. 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 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套的方向.

  3.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三)、作图及分析

  4.改变两个力F1与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

  5.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的图示.

  6.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的图示.

  7.比较一下,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在误差范围内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

  四、注意事项

  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之间为宜.

  3.尽量减少误差

  (1)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的前提下,测量数据应尽量大一些.

  (2)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两端画个投影点,去掉细绳套后,连直线确定力的方向.

  4.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五、误差分析

  本实验的误差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读数误差

  减小读数误差的方法:弹簧测力计数据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大一些.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

  2.作图误差

  减小作图误差的方法:作图时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就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F1、F2间的夹角取得太大。

  例1、对实验原理误差分析及读数能力的考查:(1)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BD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细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__AD______.(填字母代号)

  A.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B.两细绳之间的夹角越大越好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3)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__4.00____N.

  例2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考察: 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如图所示

  (1)为完成该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bcd _____.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2)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改变重物质量______.

  例3:有同学利用如图2-3-4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BCD )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 A )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

  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中____甲____是正确的.(填“甲”或“乙”)

  当堂反馈: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 F′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B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主要步骤是: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1)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C______和____E____;

  (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物理力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高中物理力教案11

  【学习目标】

  1、能熟练说出平抛运动的概念、性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3、用分解的思想处理平抛运动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难点:用分解的思想理解平抛运动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熟记本节基本概念、规律,然后完成问题导学中问题和预习自测。2、问题导学中 “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本节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是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应重点理解和熟练把握。3、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再次查阅教材或其他参考书。4、记下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5、限时15分钟。

  【问题导学】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

  4、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

  和竖直方向的 。物体从o点开始平抛,t时间后到达p点。在图中画出t时间内位移s、t时刻的速度v如图。把速度、位移沿x、y方向分解如上图,则

  水平方向分速度vx= ,水平方向分位移x = 。

  竖直方向分速度vy= , 竖直方向分位移y = 。

  合速度公式v = ,其方向tanα = (α为v与水平方向夹角);

  合位移公式s = ,其方向tanβ = (α为v与水平方向夹角)。

高中物理力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

  3、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三、教具

  1、转台、小伞;

  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

  复习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请同学们列举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

  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

  思考: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

  当t很短,s很短,即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线速度其实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个时刻线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时刻在改变。那么,线速度方向有何特点呢?

  演示:水淋在小伞上,同时摇动转台。观察: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

  思考:说明什么?

  师生分析:飞出的水滴在离开伞的瞬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线方向即为此时刻线速度的方向。

  板书:方向:沿着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如图3。单位:rad/s。

  (3)周期: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如:地球公转周期约365天,钟表秒针周期60s等,周期长,表示运动慢。(角速度、周期可由学生自己说出并看书完成)

  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思考: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ω、t是否改变?(ω、t不变,v大小不变、方向变。)讲述:匀速周周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简称,它是一种变速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定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这个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

  学生小实验(两人一组):

  线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质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证拉线近似在水平方向。

  观察并思考:

  ①小球受力?

  ②线的拉力方向有何特点?

  ③一旦线断或松手,结果如何?

  (提问学生后板书并图示)

  概括:要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使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圆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书:3、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力。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高中物理力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高中物理力教案14

  1、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行四边形演示器

  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

  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180度时合力趋近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O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平板测力计2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3-5个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学生操作: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

  (3)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

  (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

  (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符合即可。

  误差分析:

  (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钩码(J2106M)、杠杆(J2119型)、测力计(J2104型)、三角板、直别针若干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

  教师操作:

  (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使盘可绕水平轴自由灵活地转动,调节盘面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

  (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选定,但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位置)和悬线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盘上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

  (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F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注明力矩M的正、负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

  (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使力矩盘能灵活转动,必要时可在轴上加少许润滑油。

  (2)测力计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则将会由于测力计本身所受的重力而产生误差。测力计如果处于水平,弹簧和秤壳之间的摩擦也会影响结果。

  (3)有的力矩盘上画有一组同心圆,须注意只有受力方向与悬点所在的圆周相切时,圆半径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力臂只能通过从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来测量。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测力计3个(J2104型)、细线、直尺和三角板、小铁环(直径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认识。

  教师操作:

  (1)将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板上。三条细线将三个测力计的挂钩系在小铁环上。

  (2)将小铁环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个测力计,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另外两个测力计。平衡后,读出测力计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用有向线段画出三个力F1、F2、F3。把这三个有向线段廷长,其延长线交于一点,说明这三个力是共点力。

  (3)去掉测力计和小铁环。沿力的作用线方向移动三个有向线段,使其始端交于一点O,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较F12和F3,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即它们的合力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为零是物体平衡的条件,如果有更多的测力计,可以用细线将几个测力计与小铁环相连,照步骤2、3那样,画出这些作用在小铁环上的力F1、F2、F3、F4……,它们仍是共点力,其合力仍为零,从而得出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也是合力等于零。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所说的共点力是在同一平面内的,所以实验时应使各个力都与木板平行,且与木板的距离相等。

  (2)实验中方木板应处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响,否则实验的误差会增大。

高中物理力教案15

  【学习目标】洛伦兹力、圆周运动、圆心、半径、运动时间

  【学习重点】 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

  【知识要点】

  一、基础知识:

  1、洛仑兹力

  叫洛仑兹力。通电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实际上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

  2、洛仑兹力的方向

  用左手定则判定。应用左手定则要注意:

  (1)判定负电荷运动所受洛仑兹力的方向,应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的方向。

  (2)洛仑兹力的方向总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总是垂直于所决定的平面。但在这个平面内电荷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却不一定垂直,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应用左手定则不可能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方向的同时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这时只要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即可。

  3、洛仑兹力的大小

  f=,其中 是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1)当 =9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时,f=,这种情况下洛仑兹力。

  (2)当 =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平行时,f=最小。

  (3)当v=0,即电荷与磁场无相对运动时,f=,表明了一个重要结论:磁场只对相对于磁场运动的电荷有作用力,而对相对磁场静止的电荷没有作用力。

  4、如何确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半径及运动时间?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上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圆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径(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场时的半径)。半径的'计算一般是利用几何知识,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圆心角等于圆弧上弦切角的两倍等知识。

  (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确定。利用圆心角与弦

  切角的关系,或者是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计算出圆

  心角 的大小,由公式t= ×T可求出运动时间。

  有时也用弧长与线速度的比。

  如图所示,还应注意到:

  ①速度的偏向角 等于弧AB所对的圆心角 。

  ②偏向角 与弦切角 的关系为: <180°, =2 ; >180°, =360°-2 ;

  (4)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规律

  如从同一直线边界射入的粒子,再从这一边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

  【典型例题】

  例1、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狭缝O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P点。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离l,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e与质量m之比。

  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场,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而做匀速圈周运动,设其半径为R,由洛伦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

  有Bqv=mv2/R

  因粒子经O点时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径,l=2R

  由此得

  例2、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经小孔O射入有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纸面向里,如图所示。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到达P点,则直线OP与离子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跟t的关系式如何?

  解析:做出OP的中垂线与OS的交点即为离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轨迹如图示:

  方法一: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①

  周期T= ②

  运动时间:t= ③

  解得: ④

  方法二: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⑤

  半径为r,则qvB= ⑥

  弧长:l=r ⑦

  线速度:v= ⑧

  解得: ⑨

  例3、如图,在某装置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Oxy所在的纸面向外。某时刻在x=l0、y=0处,一质子沿y轴的负方向进入磁场;同一时刻,在x=-l0、y=0处,一个 粒子进入磁场,速度方向与磁场垂直。不考虑质子与 粒子的相互作用。设质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

  (1)如果质子经过坐标原点O,它的速度为多大?

  (2)如果 粒子与质子经最短时间在坐标原点相遇, 粒子的速度应为何值?方向如何?

  解析:①质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其圆心在x= 处

  其半径r1= ⑴

  又r1= ⑵

  ⑶

  ②质子从x=l0处至达坐标原点O处的时间为

  t= ⑷

  又TH= ⑸

  ⑹

  粒子的周期为 ⑺

  ⑻

  两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

  由几何关系得: ⑼

  又 ⑽

  解得:

  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

  【达标训练】

  1.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带电的宇宙射线向地球射来,地球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宇宙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这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假设有一个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如图,地球由西向东转,虚线表示地球自转轴,上方为地理北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它将(A)

  A.向东偏转

  B.向南偏转

  C.向西偏转

  D.向北偏转

  2. 图为云室中某粒子穿过铅板P前后的轨迹。室中匀强磁场的方向与轨迹所在平面垂直(图中垂直于纸面向里)。由此可知此粒子(A)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3. 如图所示,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边界上,有两个质量和电量均相同的正、负离子,从O点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场中,射入方向均与边界成 角。若不计重力,关于正、负离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运动的轨道半径不相同

  B.重新回到边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C.重新回到边界的位置与O点距离不相同

  D.运动的时间相同

  4. 如图,在x>0、y>0的空间中有恒定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的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里,大小为B。现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在x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x0的P点,以平行于y轴的初速度射入此磁场,在磁场作用下沿垂直于y轴的方向射出此磁场。不计重力的影响。由这些条件可知(D)

  A.不能确定粒子通过y轴时的位置

  B.不能确定粒子速度的大小

  C.不能确定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D.以上三个判断都不对

  5. 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粒子经过一段时间,受到的冲量大小为mv,不计重力,则这段时间可能为(CD)

  A.2 m/(qB)

  B. m/(qB)

  C. m/(3qB)

  D.7 m/(3qB)

  6. 质子( )和 粒子( )从静止开始经相同的电势差加速后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则这两粒子的动能之比Ek1:Ek2=,轨道半径之比r1:r2=,周期之比T1:T2=。

  1:21: ;1:2

  7.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1.0×107m/s与x轴成30°的方向从原点出发,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磁感应强度B=1T,那么圆运动的半径为m,经过时间s,第一次经过x轴。(电子质量m=9.1×10-31kg)5.69×10-5,5.95×10-12

  8. 在图所示的各图中,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带电粒子的速率均为v、带电量均为q。试求出图中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

  F=qvBF= qvB0F=qvB

  9.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透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夹角30°,则电子的质量是。

  2qBd/v

【高中物理力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 力 教案12-30

有关力的教案力的幼儿教案04-14

《力的作用》教案10-14

神奇的力教案11-27

《力的合成》教案03-30

《力合成》教案01-23

《神奇的力》教案01-28

实用的力的教案02-20

高中物理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