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4 12:00:16 羡仪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1

  《传统节日》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全文共有8句话,前7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第八句和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易读易记。

  上课伊始,我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分别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然后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逐句讲解,让学生在认识8个传统节日的同时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本课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学中我还进行了拓展,学生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对此较为感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增加了一个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讲讲有关传统节日的神话故事,在这一环节,部分学生准备充分,所以表现很好。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然后指导学生读文,随文识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含义,突破识字教学的重点。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圈画课文中所写到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并在评论区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再连线全班汇报交流,加深对韵文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除文中所讲到的习俗外,自己还知道的其他习俗,并通过播放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拓展延伸到民族传统节日,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及民族习俗。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2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干,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涌到江边去呼唤、打捞,向江里投食物,倒雄黄酒,希望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所伤害。后来,有人梦到屈原容颜消瘦,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食物用箬叶包起来,缠上红丝线投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原,都会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讲这一课时,采用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了一课时,所以教学本课时时间显得有点紧张,做后还拖了点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自学提纲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我是这样设计的,“默读课文,思考: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课文内容的衔接,忽略了课文的读。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只设计前两个问题,从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入手,引出屈原的爱国,有才干,受人爱戴的人。从而一步步展开话题,从他帮助楚王变法,是国家强盛,被流放之后依然为国担忧,国家灭亡,自己投江自尽等方面来体会他的`爱国之情。从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内容中抓住重点句体会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二、讨论解疑上指导不够。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可是学生都

  是从书上照搬,成了复读课文内容,我本想引导一下或是我来说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说,可是已经下课了,我只好匆匆结尾,使这里一带而过。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一带而过使课堂没了重心。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准备不足所致,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3

  (课件展示)本课新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新单词。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并在一定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表演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在整个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理念上

  1、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参与学习,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演课文。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三个注重:

  1、通过游戏,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比赛,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享受竞争的乐趣;

  3、采用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4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的节日怎么过,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学生们并不清楚,当我将端午节作为例子并且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吃上入手,学生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涨的,端午节不仅可以吃粽子,比如在传统过法中吃大蒜、吃鸡蛋这些习俗孩子们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习俗、每一项习俗所代表的意义等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的焦点。所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关键是让学生怎样去喜欢。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书写对过节中一些风俗习惯的了解。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喜欢并乐于参与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这样的一个个主体,无论是哪种情况,在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原则的基础上,用感情做桥梁,用道理做纽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那份光,那份热。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5

  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如今过洋节日的现象愈发严重,传统节日反而没有那么火。身为教师,我们应该顺应党的号召,积极在自身的岗位上为中华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到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识字方法,猜字谜,加一加等。另外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不足之处在于:二年级的孩子对于书上的信息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急待提高。其次,孩子们对多音字的掌握有些不尽人意。课前搜集的资料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和应用。农村孩子的性格习惯导致他们“茶壶里煮饺子”今后我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动起来,说起来,唱起来!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6

  本单元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四篇课文,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连接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下说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想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去感知传统节日的热闹、喜庆。从而,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活动,再去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懂得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语是:“同学们呀,刚才老师从教室门口就看到你们脸上洋溢着微笑,你们此时的心情愉快极了,现在呢,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份愉快的心情来倾听一首儿歌,我们开始吧!”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从歌声中探索听到了什么,说一说?能知道它是什么节日时唱的吗?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我在导入语的运用上,缺乏衔接语。并在多媒体出现故障时,缺乏教育机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学会预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解决措施。

  在“我会认生字”教学方面,我应该多方面、全方位地去让学生练读,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认读生字,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读能力。在读词这一环节,我应该先让学生齐读这样有利于优等生带动后进生的学习。以后,我会注意对生字加强练读的多样化学习。

  在进入课文品读环节,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种节日,并用横线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图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猜测图片描述的是哪个节日,然后让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最后老师出示课文内容,并齐读,从中你知道节日的习俗活动有哪些?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以这样的设计,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节日的了解程度。

  最后,提示学生看最后一句和开头,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联系,引起共鸣。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通过问题让学生巩固课文:说说本文所介绍的这些节日有哪些民俗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和吸收。让学生齐读,老师出示划分节奏的课文,一起练习。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从易到难,从浅入深进行解决,我还让学生说一说除了本课学习的传统节日外,你了解的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还有哪些?抓住要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抓住本课教学的难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在最后的学写生字环节,我从让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占位入手,分析字的框架,需要注意的笔顺写法,并让学生在书本上描红练习,使学生牢记生字的正确书写。但在这一环节,我没有让学生多练习领读,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我会在教学上多多反思问题,并及时解决。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7

  《传统节日》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童谣,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的习俗。

  去年教授这节课时,我自认为对教学目标把握的很明确,除了识字外,这节课就是让孩子记住传统节日以及对应的习俗,拓展点再让同学们记住这些节日的顺序。本来我认为很简单,结果今年再学到三年级下的传统文化单元时,有的同学竟然连清明节的习俗都不记得了。

  这次我在外出学习中有幸听到深圳名师赵志祥老师《童谣童趣》的教学,其中包含《传统节日》的教学,让我耳目一新。

  赵志祥老师借助“闯关游戏”的形式以古歌谣《弹歌》为引,设置悬念,鼓励孩子们走入童谣的世界。

  这节课,孩子们先从《传统节日》学习中了解到节日风俗,认识到“童谣里面有节日”,而赵志祥老师也告诉孩子们“节日里面有童谣”。接着,赵老师带来了自己收集的“春节童谣集萃”。从《过新年》到《贴窗花》再到《过年谣》,最后回到给孩子们带来好奇心和神秘感的《弹歌》。

  孩子们的笑声、童真的回答,听课老师们的掌声与会心一笑,赵老师的课堂全程都是在这样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的。课堂结束,“童谣童趣”的课题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童谣里有童趣,带着童趣去感受童谣。

  课堂上的童趣是赵老师的语言。赵老师已年近60,本是磁性的男低音,说话时的尾音却总是上扬的语调,声调高低不断变化,时而向同学们撒个娇,时而给孩子们开个玩笑,带上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宛如童真的孩子。孩子们的童趣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把童趣带到学习中,正是赵老师放下成人的身段带领孩子进把童心童趣带到了童谣的学习中。

  课堂上的童趣是赵老师教给孩子们的有趣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是最好的感知方法,这是我们很多老师的共识。可是朗读如何可以避免重复的枯燥,开展有效的朗读,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赵老师教孩子们读童谣时,让孩子们学会用手、脚发出节奏,变换速度和音量,这样多样化、多层次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不但有趣,又和童谣“歌谣”的特点相吻合,特别是最后孩子们弯着腰,跺着脚,朗诵着《弹歌》,就像在感受“逐宍”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实在是令人惊叹!

  课堂上的童趣是赵老师用孩子们喜欢、适合的方式去教学。赵老师用闯关游戏激励孩子们,处处给孩子们留悬念,用动作演示“打提溜儿”,与孩子们进行“悄悄话”……这些教学方法无一不显示着童趣,推动着课堂上孩子们对“童谣”的学习热情。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赵老师给孩子们灌输传统文化知识的理念,南山、老子、重明鸟、十二生肖、福禄寿等,都在孩子们的学习中得以补充。

  今天的学习中,好几位名师都提到了我们给孩子上课前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这节课联系在一起,我要知道的一定要比我上课教给孩子的要多,“大语文观”首先得立给自己,《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我教不教,教多少都是在我有这些知识以后才进行抉择的。我很多失败的教学课例,失败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篇8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从知识的阐述者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

  《传统节日》这篇识字课文,是以“三字经”的形式呈现的。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主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来展开。

  我预期的设想觉得春节、中秋节这两个节日,同学们学起来应该是很轻松的,正如: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如:春节,对于这个节日的日期知道的孩子寥寥无几,习俗更不用说了,现在每个地方的习俗已经变了很多,所以连春节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出示贴对联的图片,孩子们还是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放鞭炮,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春节的知识孩子们都是茫然,更别说其他的节日了。

  我们国家每个节日都要放假,目的就是让人民不要忘记自己母国的重要日子。可是,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城市里的节日氛围比乡村还要隆重,节日味道更浓,那么在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他们不可能随时进城去过节啊,怎么办呢?只能玩着玩着就过了,比如端午,大人们都处于繁忙的季节,能弄几个粽子吃一下就不错,其他的在电视上看看或者玩累了睡了想都没想过,又何来知道习俗呢?

  想到这儿突然觉得心酸,他们大多数的知识就靠老师补给,老师说了,证明他们听过了,回去可以看看电视,翻翻课外书,就这样而已。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07

写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18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7

夜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5

落叶教学反思 《落叶》教学反思01-09

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通用12-06

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12-07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杞人忧天》教学反思03-07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通用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