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重难点为: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针对这一重难点,我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己体会,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都很好,不仅问题回答的很准确,启示也思考的很全面。之后我分别详细的讲解了一下两篇小短文,包括内容与写法特点,教学过程中分别使用食物链、表格和视频来帮助同学们加深了解。语文学习主要是语言的训练,所以我在讲课过程中引导同学们积极谈感受,多开发自己的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一次面对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心里既新奇又有点紧张。虽然课前做了很多准备,但是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没底。讲第一课时的时候,有好几次都觉得没话说了,讲课的'过程也显的枯燥无味,好在同学们很积极,踊跃发言,给课堂带来了一丝生气。下课后我仔细反思了一下,主要原因还是准备不够充分,课前只是试讲了两遍,有些语句没有仔细斟酌,时间也没有把握准确。陈老师也给我指出了很多问题,像是同学回答完后给反馈,尽量多鼓励;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要在黑板上板书,等等。
找到原因后,在准备第二课时的时候,我更加仔细,把时间精确到了每一分钟,把我需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了下来,包括提出一个问题后同学们可能的回答都仔细想了想,并相应地想出了反馈的语言,教案和PPT也反复修改了几遍。准备好后,我在宿舍讲了两遍,根据舍友的意见再次修改,睡觉前在脑子里又过了两遍。
事实证明,我的反思很有效果。第二课时上起来要比第一课时流畅很多,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比第一节课还要好,我鼓励同学的语言也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很好”“非常好”“很准确”这类简单字眼上,而是针对他们回答的问题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鼓励,虽然还是不太熟练,但我相信,经过一定的锻炼,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这节课的时间把握的也很准确,跟我预计的差不多,没出现空堂和拖堂现象。不好的一点是,由于我早上起晚了,没能提前到达教室试一下多媒体,导致中间放视频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幸好陈老师就在旁边,立刻帮我解了围。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2
《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而且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就像是一壶水正在加热过程中,水已开始微微发热,但是如果停止加温,水反而会逐渐变冷。
于是,我又读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不过听后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孩子欣然同意,那洋溢的.喜悦之情,就像春天里最美的桃花。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看,孩子听得多认真,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这个做老师的,这时的课堂在升温啊!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
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出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3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今天在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问:“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们还有哪些内容不理解?请你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学生先是认真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如有问:“课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课题中的打扫为什么加引号?;还有的孩子问:护林员为什么不说服林务官改变打扫森林的决策?······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很多孩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古语说得好“学贵存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一个问题,比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十个问题还要重要。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与文本直接对话,而且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当林务官看到又宽敞又洁净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
2.出示两组词语:郁郁葱葱 充满生机 活力四射 生气勃勃····· 萧条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气沉沉 ······
学生用分别用两组词语来形容森林被打扫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拟对话。
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得如此萧条冷清后,他会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下面我们模拟以下这次对话:
林务官:你们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会变成这样?
护林工人:长官,这都是当初您让我们“打扫”森林的后果啊!
林务官:什么?我只不过让你们把哪些枯枝败叶扫掉······
护林工人:······
叶圣陶先生提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的最佳年龄段。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在学生的儿童时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要多种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和教学环节巧妙结合起来,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学情趣,活化语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生机活力。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4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法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我把自学题进行了改正:读《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试着自己提出问题。我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看看效果如何?学生的表现超乎我想象的好,他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能解决学习目标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科学家怎么从蜻蜓身上受到启发,解决飞机机翼颤动的问题的?又是怎么受鲸鱼的启发,解决轮船开不快的问题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说出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后面的问题解决了科学家是怎么从动物身上受到启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好的解决了学习目标,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如果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我们要不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多做一些尝试?其实具体操作起来时会有很多问题的,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会出现跑偏的现象等,但是这点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都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克服,而且我们往往低估了我们孩子的能力。
失败之处:时间把握不到位,导致两节课才完成了任务。是由于目标定的不明确造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5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造福人类。
起初,我用“都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百科全书,这话还真不假。平时多留心观察一下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受到许多启示”来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大自然比着百科全书,干脆利落地将学生带进了文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明白每篇短文讲了什么内容,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但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们概括起来一定吃力。考虑到这样的学情,我让学生先概括《“打扫”森林》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出了“林务官好心办坏事”、“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结果把森林毁了”等主要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质疑,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林务官把森林打扫干净了,为什么反而把森林给毁了呢?我顺势就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在交流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生物链接图:枯枝败叶→腐殖质→矮树丛、灌木←鸟、兽→虫,以此来理解生态平衡,让学生明白当生物链中的一个遭到破坏,全部都要遭殃,森林就是这样毁灭的.。
在学习《人类的老师》时,我用了学习《“打扫”森林》一文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并归纳出短文主要内容,由于课文简单易懂,学生很容易就概况出本文是讲人类在蜻蜓、鲸身上的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顺势就提问:人类在蜻蜓、鲸身上得到启示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知道科学家从蜻蜓身上的到启示解决了机翼剧烈抖动的问题,从鲸鱼身上得到启示提升了轮船的速度。在理解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点和鲸的“流线型”上学生有些难度,我利用课件出示蜻蜓图片和鲸鱼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以此进行了一个拓展,学生都能举出很多例子,如:青蛙——电子蛙眼,蝙蝠——雷达,北极熊的皮毛——太阳能热水器等。
反思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禁锢学生思维。当学生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后,我又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填空,禁锢了学生思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
2、语言重复啰嗦。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只需要及时地表扬一下学生就甩开,继续下一个环节即可,可我老是爱不自觉地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既啰嗦又浪费时间。
3、板书繁杂。在备课时,我反复审视我的板书设计,觉得不怎么合适,可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板书替代我已设计好的。
总之,存在的问题还是放心不下学生原因,接下来尝试着大胆放手,把空间留给学生。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6
一是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内容分配的时间不充足。《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由两篇短文组成,一是《“打扫”森林》,一是《人类的老师》。教学这两篇课文,要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要花大量的时间解决。为了显示接待课的完整性,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让生字、词语的学习时间占了很大比例,达到了十多分钟,致使在完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启发上匆匆忙忙。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也没当堂完成。
二是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课件已经显示很清楚的问题,我还要反复的重复,不但自己累,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学生一看就懂。
三是教学环节还可以精简。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读拼拼、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其实可以由五个环节精简到三个环节。即把读读拼拼和说说合二为一,自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读读画画和议议和二为一,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就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深。
四是设计的内容想要全面却不能全面。设计内容的时候把生字、形近字、词语、结构、段落的分析、写作方法等全都涉及到了,致使教学过程吃紧,横向有多点,而深度却不够。一节课的时间只有那么多,由不得你来大杂烩。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7
尽管自己预想得很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现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充分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认知能力,反思了一下,出现了一下几点错误:
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教学时间不够,每一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如:当学生说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答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
第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书本中知道蜻蜓等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我就要让学生拿出自已从书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本来我以为大家会踊跃的站起来说说自已的搜集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是,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可能,孩子们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收集到可用的资料,所以无话可说。这让本来应该很热闹的一个环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第三、没有很好的对课文进行总结,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更好的让学生进行体会,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让我了解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8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能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课上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主学习课文,能通过自己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掌握,我通过做练习,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加以引导。整节课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能自己概括主要内容并能简单谈谈课后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9
《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
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于是,我补充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此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还突发奇想,如由荷叶想到了伞,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机,由壁虎想到了粉刷个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认为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自然,学会了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第三组课文,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课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板书课题),读题,大自然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翻看一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关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谁来说说难读的词句。
三、了解内容,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想想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说,老师归纳方法①把各部分的意思连起来②直接引用原文。
3、再读课文《打扫森林》,划出感受深的句子,想想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可以用一两个词或简短的句子在旁边批注。
4、交流汇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5、出示重点句,小组合作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必要时出示食物链。
6、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7、小结学法:①划出感受深的语句写批注,②相互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
四、学法迁移,巩固运用
1、用学习上一篇文章的方法默读《人类的老师》,看看又会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3、大自然教给我们的很多,谁还能说说这方面的`例子。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课文上所说的这些,同学们经常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请说说你从某种动物或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
3、同学们都很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大自然的奥秘吗?推荐阅读课外读物。
《大自然的启示》丛书《十万个为什么》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2课,明白了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相处,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有所发明创造,我们还知道了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探索大自然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互相联系保持生态平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1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4、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 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谈谈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你想发明什么?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2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
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
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3
《大自然的启示》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依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方式达到了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短文的大意,并启发学生《“打扫”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人类的老师》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来归纳。
2、要学生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批划,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学习交流,组内人员相互学习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再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食物链图示来学习就容易多了,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4、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4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5
在忐忑与自我安慰中终于上完了这节公开课,仔细算算,这应该是我所上的第三节公开课,感慨良多。从备课一直到上课,都有很多需要我仔细思考的问题。
先说备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反而促成了我的懒惰,认为备课反正就是找出课文中的线索,修辞等知识点,在课堂给学生呈现出来就行了。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所想的就是它内容比较简单,只要梳理完其中所蕴藏的人生哲理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使得我并没有认真地去备好课,甚至没有认真地读这篇文章,这就导致了在课堂上,人生阅历较浅的学生们不知如何去联想、概括人生哲理时,我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引导,而在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时,我又该如何去做整合。我认为,这是这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
还有,关于学教案的编写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也是很大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其实我有些淡化学教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因为我觉得那样的课堂教学进度有些跟不上。而在听了备课组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我发现是因为我的方法不对。
学教案的编写,最重要的要确定比较集中的教学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学案的环节、问题,去组织课堂,并按照它来进行课堂教学,就如王老师给我们培训的一样,必须确保教学目标的'凝聚性、可控性、切合性,这样的学教案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我所缺乏的是细节指导,或者说是“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小组学习的步骤。我自己班上学生的能力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整体来说应该是不错的,而正是因为我平时没有注意有意识地去培训他们,导致小组学习成为空谈,总是那么几个组或者几个人在学习、发言,更多的则是在“隔岸观火”或者干脆聊天。所以,学习效率自然会低下,而卧也就干脆忽略了这一环节,如此便进入“不良”循环之中。听了备课组其他教师的课,我才知道是我的方法不对,我才深知小组学习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课堂纪律也大为提升,很少人走神、讲小话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会知识点,更应该是学会思考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此次课堂教学虽然失败了,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更从别人身上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不足很难,但现在我发现了,真的很好。我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让自己更进步。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7-26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6-18
大自然启示教学反思模板02-24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2-22
大自然教学反思07-20
征友启示教学反思11-28
小学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06-18
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10-01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优秀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