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少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1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在语文诗歌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找到这个撬起课文的“支点”?为此我们安排了一次专题研讨活动,使大家明确略读课文怎样教学才有效。
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课前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还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指导,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喜欢课文,愿去探究,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学生积极的诵读,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体味语言的魅力,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这次活动是在9月18日上午在保定中心小学开展的,三山区小学语文中心组成员观摩了施萍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中华少年》,观课的老师充分发表意见,并与施老师面对面交流对话,下面选录部分教师的评课以供研讨。
观点是“把诵读放在诗歌教学之首”:
能把一篇课文教得简单是我们每位教师所愿意的,能简单快乐地去学习课文是每位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能否上得简单而有效呢?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即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学生只要“读进去”即可,就这么简单。
但要让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学,教师须简单教;教师要做到简单教,还须先做些复杂的工作: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寻找一些巧妙的方法等。
《中华少年》一课是一首诗歌,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让学生逐步“诵读好”这首诗,就足够了。诵读诗歌对于老师、学生而言都应该是快乐而简单的事情,但若要做到“逐步诵读好”却需老师先诵读好并多想办法进行设计。本课若是我上,我会注意以下两点:
一、师生课前要做好一些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对文中语言的理解、感悟,不能没有相关知识的支撑,所以一课的学习,常常需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学习这首《中华少年》时,一些文字、图片可以使学生对中华的了解更深,更有利于情感的激发。师生共同努力搜集准备资料,不但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施老师在这方面较注重。)
二、引导学生想象,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没有读者的情感投入,不然,读而无获。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了。我们教师要能巧妙引导学生去想象,想象能激发情感,诗歌的学习更需想象。指导诵读《中华少年》时,可在某些地方适时地问问学生:“读了这句,你想到了什么?”例如,学生读“冬子、雷锋的脚印引导我向前”时,这样去问,学生也许会想到生活中一些有冬子、雷锋精神的人和事以及冬子、雷锋一类的故事对他产生的一些影响。从而,学生心中的崇敬感、自豪感等都会油然而生,诵读起来自然就会更好。另外,让学生做动作表演读也利于产生想象,利于读出情感,加深感悟。例如,让一名女生表演读时,做个雪莲花状,她怎么会不想象到那种情境?她怎能不产生一种纯洁、美好和因自己的祖国而自豪的情感呢?
三、山中心小学范园园老师的观点是“创设情境,有效学习”: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从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节课教学伊始,教师就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富于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沉浸在这种情境中无法自拔。这个特定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体会、领略、想说、要说、掌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
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虽说沿用的是以前的学习方法,但每一步的学习都主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这种教学民主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凸显了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的只是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一味地包办,什么事都亲力亲为,那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无法真正体现课改的精神。
当然,施老师的这节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深厚的阅读教学功底外,就是这节课的真实性。从施老师的课堂上,仿佛看到了自己上课时的影子。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时的“作秀”──将课堂上所有不和谐的因素都掩盖起来,使我们只看到美的一面,而是出现了平时我们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我们也并没看到老师着急去掩饰,看到的是老师从容不迫解决问题的身影,使我们不得不为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感到喝彩。也使我们听课的人从真真切切中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可感,有所收获的课堂。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2
《中华少年》是小学语文六上第二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根据本课容易以读理解课文,与文本对话。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然后我让学生四人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接着让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们兴趣高涨,越读越带劲,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一些知识要点的把握上却不令人满意,课前预习已经让他们分组去搜集整理我国的锦绣山川,中华悠久文化、传统风俗,民族风俗,中国的现代史等等的资料,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计算机的使用一味地禁止加上书报杂志少,有些家长文化较低无法给自己的孩子些许的帮助,所以对冬子,大禹、七月的星火、春天的故事等都知之甚少,凭老师单纯的讲解怕无法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加上略读课文一课时显然是不够的。
很有疑惑,像《中华少年》这样美的略读课文,仅仅用一课时时间,怎样才能做到理解诗意与表达诗情的双丰收?一周六节的语文课,偏僻地区的学生怎样才能象城市中心区的学生学得那样精彩,那样广阔。希望大家给予指导。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3
我在教《中华少年》一课的第一小节时,让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诵读,而且用不同的方式读,比老师在讲台上怎么讲,其效果要好得多。
我在讲这一小节时,先解释几个词的意思,例如: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然后就提问这几个词比喻什么,接着就让学生读,后再归纳这一小节的意思。
我以为自己这样设计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结果不然。学生只是很被动地去读,根本不知道这一小节说什么,更谈不上本节的中心所在,且气氛相当沉闷。看到这种情况,我不再多讲,就让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配合读等形式,这样一读,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能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这一小节中心意思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静下心来思考,究其原因是
1、老师包办得太多了,比方说,这课是以读为主的,老师只需讲白方法、要点,要求就行了,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去领悟本节的意思或情感。
2、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如果能用上配乐去诵读,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3、课堂评价语欠丰富,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读得好时,老师应当使用各种课堂评价语,特别是小组赛读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点评:我在讲这个模块的课的过程中,花了较大的篇幅讲了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其中的理由是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骆老师在这一篇反思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句话:“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的幸福除了生活上的安居之外,乐业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获得的工作的幸福,才会让我们感到人生的意义。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4
本课以读为主: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在第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再放一遍录音朗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诵,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在第二课时,我先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要求读得字正腔圆,再指名一个小组检查朗诵情况,然后进行评议,并随机对第一个小节的朗诵进行指导,学生心领神会,进步相当大,再请四人一小组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要求读得有声有色,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
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让学生人人都读,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多形式的朗读过程中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而且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汇报,帮助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5
《中华少年》这首诗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参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能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这一点上。
在备课时,我就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这就必须让学生感悟到诗中作者所表达的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特别是理解诗句中包含的典故,这样才能真正感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壮丽山河和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起学生作为一个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感。否则,学生即使能用激昂的语调来读这首诗,那也只是形似激情而无真正的激情。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光有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为了朗读而去训练朗读,这篇课文的.教学还应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引领学生去遨游、去领略。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去查找有关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我自己也根据诗句的内容制作了课件。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国歌,然后畅谈感受,为学习这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紧接着让学生分组交流预习的收获,各组汇报时借助课件理解诗句中的典故,使学生感悟到这些诗句的内容形断而意连,更充分地激起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所以在指导朗读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课文总结时我让学生欣赏、吟唱歌曲《爱我中华》,将课文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12-13
《中华少年》语文教学反思10-29
中华少年郎教学反思(精选11篇)03-22
渡河少年教学反思04-11
少年闰土反思教学反思04-12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09-10
《我是少年阿凡提》教学反思11-01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30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