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语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有效的语文教材改革,对于改革效果能够直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订者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以使得中学语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动态,实现“一纲多本”的情况转换。目前,关于语文教材方面的研究,还应注重把握和研究语言与语言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国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较为良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对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方法作为较为有效的改革,对于时代发展的考虑较为欠缺,同时由于农村中学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地域水平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实际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实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例如对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与转变,因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会产生较为强大的联动效应,继而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师的素质方面的影响,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巨大的挑战。因而,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给予相应的重视,才能够从根本上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经常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习思维习惯,继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三、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的成绩测试将仍然作为考核学生素质和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考试将仍然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参量标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的升学率,仍然坚持题海战术,让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进行相应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这其中所采用的考核评价手段,也将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对中学语文考试的方法、内容应该继续深化。因此,在语文的考核评价方面,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与保护,突出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生活即学习”的态度,对于语文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应该是分阶段、多层面的;对于考试的态度,考试并不是由某一次单独的考试来实现或者完成的,而应该由平时的知识竞赛、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等多方面所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涉及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对于学生的考核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于涉及面较广,因而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时间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来学校上课的情景犹如在眼前,转眼间又一个学期又将匆匆而过。回顾以往的工作,我虽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获之处:
1、抓后进生,抓课堂常规。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没有经过学前班的过渡,学习习惯没形成。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平时"。在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后进生,充分利用中午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辅导,在这个学期这几位后进生的成绩都有进步。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我又注重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持之以恒,终有成效。
2、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又特别提倡素质教育。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年级组组长,我更应是首当其冲,激流勇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课。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去对待,努力把课上好。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修改了多少个教案。我也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渴望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够征服他们,学生习惯了那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对此也失去了兴趣。结合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我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也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知道上课也可以如此轻松,上课也可以如此美丽。在和谐的环境下,主动地建构知识。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讨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个学期中,我还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既给大家做一个榜样,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我试图把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多元的知识,同时也切身体会到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获得美的享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再是我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获得体验,然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健康发展的态势向前推进,光靠"经验"靠"老本"吃饭已经行不通了。我深知,作为年轻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平时里,我经常上阅览室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
二、反思与困惑:
1、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去做的,在学生方面,的确做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但结果呢?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进行"刹车",取消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做题时审题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尽管我反复教育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写,作业的字迹没多大好转,只有老师坐在他们面旁边,他写一个我说一下,他们才会写得稍端正些。有些学生的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并且有个别学生会不完成作业,时而会不做或少做作业。我想也许他们对学习缺少了兴趣才会不完成作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业能乐此不疲,这是我在下个学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的来设计教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只能是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有意多向领导请教,多与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耐心,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和轻松,能够再和谐的情景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也亟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神奇和乐趣,让我们所有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总之,一句话:提高、提高,再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平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平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便宜学生理解。
二. 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平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头戏。然而,仔细观察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许多不良的作文教学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习惯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教学进一步的僵化,导致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一些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热情,也对作文教学下一番功夫,但其收获并不明显,渐渐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作文水平提高关键在于不停的练笔,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十几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却不见有所进步。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一学期也没上几次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省心了,作文成绩逐渐下降。更有小部分教师,作文课上写个题目就不管不问了。这样作文教学几年下来,学生作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心乱如麻,一提笔就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伤心,再看很痛心。学生见作文如临大敌,避之不及。老师上作文课如履薄冰。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即希望通过作文课使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些教学现象,却让学生“无言以对”。作文教学的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实在是教育之痛,语文之痛。面对如此的作文教学现象,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进步缓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这是问题的根源。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成绩压倒一切,造成了师生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当然这种功利主义也深受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侵蚀,导致师生将学习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严重扭曲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架架考试机器。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基础有关,在短时间里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能有效提高成绩。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束缚下,教师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讲全,而对作文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下足够的功夫。功利主义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而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应试教育害了学生,也害了做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写不了好文章。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遍是从应试教育下走过来的,他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要么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绩看成首要教学目的。这是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教育现象。教师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气的不足,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导致作文指导与讲评捉襟见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在与记者答问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在“不读书”。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不读书,不但包括学生不读课外书,也包括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缺乏写作素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好在当前仍有许多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努力开拓出一片蓝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传统作文教学步骤。
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应用得当,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但是,把传统的作文五步骤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会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题的模式化,缺乏创新。几代学生写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高中。这应该是几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记忆。作文出题根本没有考虑时代特征,做不到与时俱进。第二,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候常常倾向于自己的个人感情、爱好、认识范围,并把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空间。第三,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这个环节是重要一关,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公式化,缺乏创新,应付于上级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就“啪”的一声扔到抽屉里。认真的教师会看着心痛,但是也没有反思问题原因所在。不认真的老师早已默认学生这种消极行为。慢慢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当一回事,作文能力谈何提高。第五,作后讲评的模式化、简单化,蜻蜓点水式讲评。更有老师认为讲不讲都一个样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讲评环节,把时间放在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上。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病原体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容易走向僵化,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再次是语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训练以及作文教材的无连贯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级才安排作文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性过强,在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经验情况下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了,作文写作就只是一种应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接受,是被逼无奈下的产物,是畸形发展的怪物。中学语文教学在设计上体现的是“阅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也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只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附属品。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就更不用说。忽视过程,违背规律,只重视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写作训练方面,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版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只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性,缺乏严谨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更大,主观上加以修改,或者是为了教学进度,直接跳过作文训练环节。没有合理、科学的教材;没有连贯、循序的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不合理的写作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进步。
三、最后是培养共性扼杀思想个性的不良风气。
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国家很难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当前的学校片面的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是反映其性格、爱好、兴趣上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出一辙,在对生活的感受、对材料的选择上、对语言的运用上等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忽视个性和对个性的扼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过分强调导致作文思想的单一性。教师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质的高度,这就严重的损害学生的个人思想的表达。例如,现在初中生写植物散文,学生的选材很统一,都是传统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形象。一个班级都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杨树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没有亲身所见之物,作文却能写出为某种精神所感动,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励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虚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无个人的情感体验、个性爱好和思考。这样虚情假意的文章却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就因为思想性的正确。扼杀个性的风气没有刹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无意义,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个性的残次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这个已经喊了多少年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对作文教学中不良现象的思考,以及从师生两方面的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针对上述现象中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作文教学。人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才会
有改变的动力。所以,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改变。很多老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学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锁,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僵硬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在作文教学上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从重视作文教学到改变教学思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教学心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计划行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作改变。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实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能力目标,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学生。第二,教师要重视语文课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自然结合。第三,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宽松、愉快、自愿的心态去写作文。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第四,改变作文命题、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第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从害怕写作的学生方面上讲,首先是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爱好。兴趣永远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得写作兴趣。
第一,根据自身爱好阅读小说作品,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兴趣。
第二,观赏不同主题的电影。观赏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影片体会人生百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兴趣爱好,还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写作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一,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二,学会仿写作文,在仿写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创造的文章。
第三,养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在各种思想冲撞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阅读文学作文,特别是优秀的名著的积累阅读,发现写作特点和规律,找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写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中应注意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后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通过自身的写作经验,去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思考一:统一教学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在强调: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备课组建设,强调要集体备课。有的学校还明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及要求,逐渐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学校明确规定: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乍听之下,颇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备课有利于团结协作,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发挥集体智慧,备课可能更能把握好重点与难点,找到更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学设计可能更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统一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也便于学校进行教学调研及教学常规检查。而且,近几年教学规模扩大,年轻教师增多,他们有活力,有朝气,但教学经验不足,加强集体备课,可帮助他们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他们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优化的教学方案,从而减少他们在教学探索中的失误,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就加快了年青教师的成长。这样看来,集体备课是很有好处。
但细细反思,越来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集体备课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个度,强调过了头,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这就有悖于教学规律了。原因其实很清楚。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每位教师的自身情况不同,教学能力及教学风格各异,即使是统一教案,也不见得就适合不同的教师,有时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利于教学风格多样化个性化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得课堂教学呆板机械。尤其对年青教师而言,这种集体备课,更会使他们逐渐养成跟着老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从而逐渐缺乏自己的钻研与独特的教学个性,从短期来看,他们的课堂教学似乎也与老教师一样像模像样一板一眼了,但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独立钻研能力其实是逐渐降低了。这对年青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害无益。其次,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教学中也会有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明确提出要求,要从以往的注重统一规格向注重教学的差异性转变。同一篇课文如《胡同文化》,普通话出色、感情丰富的教师可采用朗诵法,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课文的丰富内涵;善于网络教学的教师则可引领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查找胡同文化的相关资料,再查找写其他地方建筑的美文进行比较阅读;善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则可进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变成个性挥洒的广阔天地,学生才会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以及语文教学的魅力。再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统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学规律。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与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艺术,更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与班级不一样,学生与学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就应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做法。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词教学,最好不要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所认为的生字词也必然不同。基础过硬的学生,可能已基本没有生字词,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词还很多。教师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几个字词就可以了,其他的应让学生自己去把握。针对基础弱一些领悟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教师的讲解就要多一些;面对基础过硬理解接受与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更多地发挥学生自己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质疑讨论。注重教学的差异性,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魏书生老师强调学生自习、自己摘抄读书笔记,包括生字词在内,还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考查,这才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词,由学生来说,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这几个字词重要,它们该如何应用。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而钱梦龙老师去外地借班上课,一开始总要问几个问题,用钱老师的话说,就是那几个问题让他大体了解了自己所借班级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这才是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的啊!不能不让人叹服。
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求大同而存小异,每位教师应针对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符合学生实际,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长,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教学的独特风采。只有这样的课,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
思考二:双语教学
眼下,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逐渐加快,双语教学正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尝试。广东、山东等省均已开始试点,上海第二期课改正在稳步推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在非外语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毋庸置疑,对相当一部分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等)来说,进行双语教学,更有利于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于培养直接与国际要求相接轨的学生,它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境,而不仅仅只限于英语课,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涉及了一些学科特有的专业语言,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用英语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听、说的能力。
但常规的语文教学是否也应采用双语教学?我以为不妥。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学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有外语教学在承担应有的责任,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课。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以利于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开设涉外汉语课。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是学生掌握本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的鉴赏水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说到底,它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工具,而是培养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母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亲情的联系,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国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规范汉语,让学生学会应用规范汉语,体会与领悟方块字中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神圣的使命。为什么在国际科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就一定要用英语?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持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这种言行,不仅让我们钦佩,也赢得了国外科学家的尊重。这种言行,大大激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我们现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语来讲授语文,这是对自己母语的不尊重,这是语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曾经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语言还在,民族就不会灭亡。而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告诉每一位学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们考研评职称等许多事情都非考英语不可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英语放到了极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让本真的语文教学也进行双语教学,不要到我们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础不扎实或者不重视中文的时候再来呼吁:重视语文!救救语文!
思考三:教学目标学生决定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本应该是好事。但随后就听说了这样的大讨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由谁来定?激进者当然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教什么。学习目标,当然应该由学生来定。初听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我还真是有点担忧。一堂课两堂课这样进行教学可能不要紧,但若所有的课都这样进行,能行吗?这事情还真有点悬乎了。要能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得有多少知识与能力才行呢?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老教师,每篇课文怎么上,教学目标怎么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师若教学经验不足,教材钻研不够,所定教学目标就难免不妥。这种现象不仅平时教学中有,就是有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评优课汇报课研究课,也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现在,还仅是接受学习的学生,却反而能把握好教学重点与难点?反而能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真要有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就是学生水平特别高,而所任教师引导能力又特别强;要么,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当然,我们的教学是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在哪里?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哪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希望听喜欢听什么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在哪里觉得难以理解或难以欣赏?做这些工作,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使之更接近学生的需要与心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作主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这样做就带有相当的随意性、无序性。而我们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每册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共分几个单元或模块,每一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到每篇课文,分别应承担什么教学任务,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一安排应是反复考虑周密计划的。教师备课时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要做到心里有数,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关注与思考。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维活跃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主导作用,师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节课。但教学的大体方向与教学的主目标,还是应该由教师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推动学法教法革新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习,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近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语文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进行生命活动的主体,教育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从生命的视角来关照师生的共同成长,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并通过平等的交流对话,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关爱的锦囊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生命的真谛。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尽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它的实践异常的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年代,教育教学都将因生命而绽放光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自己教学语文30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还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这就是:一、以情励学;二、以趣激学;三、调动参与;四、启迪创造;五、注重内化;六、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 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平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习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4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划分法最早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上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说“他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掌握这种芜杂无用的知识,还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学生认为小说是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和谴责旧中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就要被老师“纠正”,甚至考试时被判错。其实,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钻研提高,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给老师提供了四种教参,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这套东西都“贩卖”不过来,弄得部分教师越来越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参是个鸦片烟。”他说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有关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书。因此,教参的泛滥和不恰当使用,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合格教师的缺乏。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这样就涉及到了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试要不要标准化
语文的标准化考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一开始,它以客观、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标准化考试给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接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教育训练。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习资料满天飞,老师学生都疲于应付。
另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的,比如读音、字形,但一遇到了“义”就没有标准,到文艺鉴赏就更没有标准,它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这是标准化考试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另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类似的报道,说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
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是多么怀念母亲等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年度的阅卷,也正好看到这篇作文,看着儿子熟悉的笔迹,竟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让人除了觉得荒唐就是悲哀,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该改一改了。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出个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议论文里也常常把话题扯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上,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变现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是全社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一点就是要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根本的反思。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我们磨熟了,学生在操练,教师也在操练,操练中考和高考的本领。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再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考试的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科学的评估,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订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今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三,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5篇02-04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12-05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素材02-22
中学语文教学实习报告05-22
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09-19
中学语文教学计划模板12-30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07
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教学反思09-05
池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通用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