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3 13:18: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校的张帆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入课堂。

  片断一:

  师:认真读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互说)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她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可能会被大火烧死。

  生:可能疲劳过度致死。

  生:可能会被水淹死。

  师:面对这么多的危险,女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去补天,谁能读出她的决心。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语气平淡)

  师:再请个同学读读,看看你能把女娲的决心读出来吗?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我听出来了,女娲的决心很大。女孩子一起读。(女生一起读)

  师:男孩子读。(男生一起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教学反思: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深入理解句子意思后,知道女娲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下定决心去补天的。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悟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请学生朗读,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从中体会女娲的决心。

  片断二: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她忙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很忙。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不顾自己。

  生:“几天几夜”说明她很忙碌,忙的时间很长。

  师: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也许一天才找到了一块石头……找得这样辛苦,这样累,她为什么没有停下来?

  生:因为她不想让人类受苦。

  师:是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几天几夜读得慢)

  师:你为什么把“几天几夜”读得慢一些呢?

  生:因为“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的辛苦。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女娲的辛苦吧。

  全班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紧抓“几天几夜”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几天几夜词里面的意思,让学生读懂女娲找石头的艰辛。由于张老师巧妙引导,将“几天几夜”这个词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较好。如果在这个地方,老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女娲忙碌的情景,也许学生就会说,我看到女娲累的停下来捶捶背,我感觉到女娲的腿走得酸酸的,象要走不动了。这样的话,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可能会更清楚。

  片断三: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在这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块中间找,好辛苦啊!

  师:辛苦之中,女娲已经找到了四种石头,还差一种纯青石,怎么办?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她找啊找啊,可能去哪儿找?

  生:在山上找。

  生:在树下找。

  生:在山角下找。

  生:在水里找。

  生:在石头下找。

  生:在悬崖边找。

  师: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女娲一定很辛苦,她的脚在找的过程中会怎样?她的手在找的过程中又会怎样?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出下面一段话。

  女娲来到( ),她找啊找啊,她的脚( ),她的手(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泉水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划破了),她的手( 被荆棘刺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山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 长茧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磨破了),她的手( 被划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山脚下,她找啊找啊,她的脚磨破了,她的手划伤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长茧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把“找啊找啊”读得比较慢?

  生:她去很多地方找过,找了很长时间。

  师:体会的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全班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书上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又找啊找啊”这个词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女娲会在哪些地方找?扩展学生的思路,在小河边,在高山上,在山脚下,在大海边……当学生说出一系列的位置后,老师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想象,女娲在这些地方找纯青石的过程中脚会怎样?手会怎样?继续扩展学生的思路,并用一定的句式帮助孩子们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片断教学中,老师巧妙地把话变画,还将理解词语训练,抓联系,句与句群训练等穿插其中,显得扎实、有实效。

  整个片段教学中,张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发展,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在教学中,又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她和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去体味和感悟,读出了女娲不屈不挠、为人类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上,老师是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这就是朴实的语文教学风格。今后,我也朝这个方法努力,争取每一节课都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2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如何把天补好的过程;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精神和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以读为本,边读边悟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也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上,我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课前预习要求读正确,检查预习情况时要求流利地读,通过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朗读情况,读后引导进行评议,通过欣赏同学的朗读,让同学们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研读课文时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在指导中,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除了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发挥不同的功能。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体验、升华情感。

  2、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较好。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驾驭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女娲图片,通过图片,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是神话,并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然后找出女娲怎样补天的相关语句。

  通过感情朗读,找出表现女娲补天的艰难的词语,体会女娲补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最后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3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首先本人也把本课和前一课的写法作了些比较,本课是用词准确,生动、这样的运笔优美的课文无疑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消化课文,从字词入手到思考问题再到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归纳。重视课文插图人物表情的赏析,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到当时的苦难,也结合神话背景,明白女娲救人是伟大的。抓住女娲找石,炼石的句子深入体会,想象当时女娲补天的艰辛,从而进一步感受女娲的爱心,女娲的伟大。鼓励学生相互复述故事,消化课堂教学,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然后和学生一起议议主题。本文通过写女娲为造福于人,不顾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天洞补好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企盼幸福美满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也来写写神话,以此为兴趣激发,从学生兴趣中激起写作的欲望。本人也现场编了些神话如“月亮的寂寞”“嫦娥的梦”等。还别说,学生可有兴趣了,有好几个学生让我别说话,他们想写点东西。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进行入了写作状态,我巡视了一下,题材不少,什么“与星星作伴”“月亮和太阳”“嫦娥很后悔”“星星知我心”“梦游月宫”……我给足了学生时间写,直到全部完成为止。再抽取一部分学生的习作,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综合点评。

  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阅读中感悟写法。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要写的人事物逼真地描述出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本课就做到了用词准确,生动这一点。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等逼真地表现出人间的悲惨状况。那么,如何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呢?这就要把工夫花在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推敲——寻找、选择”上。要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反复地推敲比较,最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符合事实,最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特点,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心理感受,最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词语。

  比如:有一学生写“一个我喜欢的人”对象写的是我,她在开笔写了我一段外貌及神态描写。中间有好几个优美的词,本人认为很符合,并且也用了一个重复的词,本人也认为符合。因为那样的重合可以增强人物的人格魅力及品质。文本如下:新学期开始了,轻轻推门而入的是王老师,合体的西服棱角分明,充满力度;整齐的长发上有两面三刀三个大波浪,显得落落大方;和蔼可亲的脸上神采奕奕,笑容可掬。她还未开口,那双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眼睛就仿佛和我们交谈起来了,似乎一下子把我们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讲台上,使你无法离开她的眼神。短短的两面三刀三分钟,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是:整洁端庄,精力充沛,目光深邃,和蔼可亲。”(可见本人还没有说,学生装已经根据本人的衣着,神情形成了对一个老师人格的'推陈出新断,作为老师,也仅自己的动作,形象对学生进行“无言之教”)这就是用词准确,生动的效应。又如:写一段自然景物描写。(每当天空渐渐撩去那黑色的面纱时,东方便飘起了一朵朵红色的云霞。随着红霞的出现,太阳慢慢地,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涨得通红的脸庞……)

  同时也少不了积累。学好语文,首要目标是积累,本文生动传神。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的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逼真地传达出人间惨状。又如课文结尾,看似随意,实则抒情,文笔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与积累。让学生的练习落到实处,抄写文中美词,美句并仿写或写出同结构的词、句等。

  总之,学完本课,看看学生的所获,本人也在想,任何一篇文章无论会么体裁,都得把握住一点,不能失去语文的“真味”。也就是“朗读与写作”要落到实处,语文的真味是没有花样的设计,它就是一门朴朴实实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你就本本分分地去教语文,乐在其中,不会失真的。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4

  《女娲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习课文前,我首先让学生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了解。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等办法解决,也可以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或和老师同学讨论来解决。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中的几个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最后练习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理解课文之后,我请同学说说自己查到的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的同学找到的故事情节也不太相同,因为本文是童话传说,随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给它润色,所以,相同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

  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虽然学生都知道这并非是真实的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童话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没想到学生查到的资料如此丰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经常查资料,锻炼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5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节课授后,我进行了有关反思。

  1、条理清楚,目标明确。

  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先出示本节课的整体目标,让学生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围绕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之后进行了当堂练习,效果也不错。

  2、想象画面,感受可怕。

  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灾难后的可怕画面。单纯从文字的描绘学生似乎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有多么可怕。我引导学生思考:“这熊熊大火可能会烧掉什么?这滔滔洪水可能会冲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灾难画面来想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找啊找啊”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你能想象女娲会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反思这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6

  经过一天一夜的准备,尝试了两次试教,今天在区“翱翔杯”预选赛上我执教了《女娲补天》一课。《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一、稳固基础,巧妙解词。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就要扎扎实实,一字一词就如同一专一瓦打好坚实的基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好课文的基础,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初读课文之后我出示了三组词语,分别让学生读出词语的意思,读准难读易错的字音。其中“冶炼”这个字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所在。“冶”这个字很容易和“治”混淆,我首先让学生区分这两个字,注意到“冶”是两点水旁,两点水旁的字“冰、冷、凝、凉”等等意思都很相近,都与液体有关,我想学生一定和我有着一样的'疑问,那为什么“冶”是两点水旁呢?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冶”的本意就是化解,冰化解成水,后来引申为熔炼金属,把金属熔炼成液体。要是不查找资料还真不能把“冶炼”和他的本意联系上呢。讲解之后学生似乎明白了一些,但是“冶炼”这个词还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于是,我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到“冶炼”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女娲具体做了什么事就是在冶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了,女娲把五彩石冶炼成很稠的液体就是在“冶炼”。之所以在“冶炼”这个词上浓墨重彩是因为这个词语是本课的生字新词,而且学生理解起来也的确很困难,所以,接下来指导书写,就这样把“冶炼”这个词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我自认为这部分教学很扎实,也正是因为扎实有效所以它也格外闪亮。

  二、想象画面,感受可怕。

  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灾难后的可怕画面。单纯从文字的描绘学生似乎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有多么可怕。三次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读出可怕的感觉了。我引导学生思考:“这熊熊大火可能会烧掉什么?这滔滔洪水可能会冲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灾难画面来想象再现画面,可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生还是没有融入课文之中,这一行行的文字还是文字,没有生命,没有画面,没有调动起他的已有生活体验,或者说这种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太远了。这种可怕,这种灾难和他并没有任何的关系。

  那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可怕呢?用音效?电闪雷鸣、哀婉音乐?找了一些都觉得不适合,与这段文字不相配。用图片?能找到的有关灾难的图片肯定都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瓦砾废墟,呈现在这里总感觉不伦不类。那怎么办?是不是还得用语文的办法,学生读不出可怕,我就用我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煽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幅天塌地裂、水深火热、苦苦挣扎的画面。

  三、品词析句,感受艰辛。

  女娲补天是个艰辛的过程,课文中的第三个自然段重点叙述了女娲寻找五彩石时的不易。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能够体现女娲寻找五彩石艰辛的词语进行品味、朗读。学生找到了“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这几个关键的词语,并通过朗读时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了一点艰辛不易的感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朗读的技巧性太强了,情感性太弱了。如果再加上一些补白、想象是不是更能体现出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呢?比如“找啊找啊”她都到哪里去找了呢?最关键的是,由于我本身对文本理解的偏颇导致我只注重了引导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而没有关注到引导学生感受女娲的不怕危险、无私奉献精神,注意了,但是关注的不够,做了,但是做得很肤浅,蜻蜓点水而已。

  四、走进神话,感受神奇。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我一直在想这样一篇课文,到底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也就是我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呢?我想很有必要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神奇之处。女娲的神力具体体现在课文的第4个自然段。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女娲的动作来感受。“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就这简单的一装一端一对一泼,就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这看似轻松的动作却是常人不能做到的,这就女娲的神力。尤其是“泼”这个动作,还有“金光四射”“立刻”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了女娲的神力所在。感受到了神奇,重要的还是让学生读出神奇的味道了,学生注意到了那几个重要的词,或重读或加快语速,读书了一点味道,可是离让听者感受到神奇还差得远。我想这个部分是不是可以读得夸张一点?读出一点评书的味道来?尤其是“金光四射”,是不是每个字都拖长音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想不到,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神奇,感受不同的读法,从而模仿学习这种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读法。

  对于这篇课文,我从始至终没有找到一种喜欢的感觉,一种想拥抱它的欲望,一种想立刻读给学生听的冲动。教学过后,思考很多,有的地方有了再教的设想,可是还顾虑这些地方都注意到,都做到时间是不是就更紧张了,有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还很困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尽管我自认为感觉很放松,但是教研员老师还是说我走教案的痕迹很重,旁观者清,自我感觉还很良好,就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我一直在努力亲近学生,关注学生,不牵着学生顺着我指好的路走,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学而教,学生的发展奠基。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7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首先在讲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这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一段录像,然后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先自己解决。弄不懂的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互相讨论弄懂。让学生再读课文时,让他们带着问题读,思考问题,和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然后就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小组讨论时,我要求他们就讨论一个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因为就围绕一个问题,所以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活跃。

  在全班同学讨论时,我让同学们自己说,他们回答问题很积极,就边平时很少举手的同学,这堂课上也很活跃。他们根据看书的理解,说出自己的喜欢、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幼稚的语言,真实的感受。

  本来准备本堂课将课文学完,但没有预计到同学们的回答会那么积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没有学完,但我觉得,同学们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收获。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8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1、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衬托人物的品质做下伏笔的。在教学第一节后,我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挖掘文本空白处,让生设身处地想象:“如果你在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无声的文字形象化,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体悟人物精神做好铺垫。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2、反复研读,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几大板块的重点句时就是让学生经历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到欣赏性的读的过程。如读女娲找五彩石的句子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句子,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聚焦一个补白的想象进行扩散“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在驰骋想象的空间里,突出提升人物形象,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感受。

  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

  在指导学生朗读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几句重点句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谈感受,没有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读的乐趣,在读中感悟文字。以至于后面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故事的神奇之处。

  《女娲补天》评课记录

  徐雪梅:在教材解读方面,魏老师深入挖掘文本。《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主题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魏老师注意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认识神话故事及特点,在课上初始回顾我国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等,感受古人丰富的想像。

  李丽佳:她提到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多种识字方法,也能借助字典识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字词教学。教学中,她重视指导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在写字方面两次分析字的结构,提示学生发现书写规律,笔顺规则、运笔方法等。另外,学生的执笔的方法、写字的姿势,也特别及时的加以关注。

  梁伟华: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后讲:“同学们真会读书,把课文中的一段话读成了一个词,请你们像老师一样把这些词写在你们书上。” “同学们,这就是写批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下面请你默读三、四自然段,看这两段分别能用什么四字词来概括呢,也请你写在书上。”学生都能标出感悟,写上批注。读书不再喧闹,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王淑珍:魏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学生也在细节中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比如,学生从“几天几夜”这个词语中体会到她找了很长时间,很辛苦;从“找啊找啊”体会女娲的寻石路程曲曲折折,充满着艰辛。

  林小娟:我认为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像朗读了“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一句后,老师提问“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学生回答“天崩地裂”我觉得问题提得有些突然,似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在读之前就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思考,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9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组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元安排的是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全文条理清楚、想象奇特、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困难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我以女娲补天的原因和补天过程中“找”五彩石之艰难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拓展中感受女娲这一神话人物不怕危险、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教学环节设计清晰。第一节抓住“可怕”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充分领悟灾难之可怕,体会灾难中人们的可怜。然后重点抓住“找”,引导学生在重点词句中感受其艰难、辛苦,因课文重点在于“补天”,因此第一节我简略处理,做到重突出。

  2、拓展想象。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其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夸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女娲“找五彩石”的辛苦,我设计了想象写话,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感受。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教材的把握、处理不到位。课文里的语言点很多,我犯了个“力求面面俱到”的毛病,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有轻重的,教学要抓住重难点展开,“面面俱到”的后果就是“蜻蜓点水”。另一方面,因容量过大,教学节奏过快,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就缩水了,很多学生跟不上节奏。

  2、朗读指导不到位。

  扪心自问,走上讲台时,我自己也并不十分清楚该如何读出“可怕、可怜”的感觉,自己心中没底,那么教学势必是失败的。一味地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缺少了指导,学生的朗读也始终没有提高。再者,朗读的评价语言、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发现他人朗读的长处。

  3、缺乏教学机智。

  当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走时,我的心里就慌了,一下子想不出该如何引导,导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些教学设计竟在“慌乱”中漏掉了。

  都说语文是遗憾的艺术,诚然,这堂课还有很多值得我思考、改进的地方,我一定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再思考,再磨练!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0

  先说答案吧,女娲补天或曾真实存在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去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女娲到底是谁?二是,这里的天是什么?三是,为什么要补天?

  首先说一下女娲大神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但是上古时期的事情谁又能说的清楚,我们现在的所知不也多都来自于一些零碎的记录或是猜测,但是近些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上古时期有极大的可能存在着一种高度文明——或者,我们称之为“外星文明”。那么,女娲,这位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造人大神,也极有可能是来自外星——更有可能的是火星。

  之于为什么这么说,之前老麦写过一篇关于人类起源的文章,里面探讨了一种可能性,人类的起源有可能来自于地球土著上古人类被来自火星的大神开化了智慧后,慢慢发展至今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而在第一批抵达地球的智慧生命中,女娲便是其一。之所以提及女娲造人,是因为女娲是第一批参与开化上古古人类智慧的高级生命体之一,又加之其为女性形象,所以被神化为女娲造人。

  再说一下这里所提及的“天”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补天?这里就又牵涉到了记载中上古时期的一场战争,传说中的水神共工与五帝之一颛顼的一场大战,这场大战的最终结果,几乎导致了地球的毁灭,那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里提到了不周山,那么不周山又在哪里?《山海经》中有描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西北海之外,打黄之隅——差不多意思就是遥远的地方,荒凉之所。关键是有山而不合,哪有不合之山?那么更可能的一种情况是,这个不周山压根不在地球上,因为真正的不周山,是月球。而那时月球距离地球的.位置和现在不尽相同,那时候应该距离地球距离应该非常近,于是人们看到的月球,只能看到所展现的一面,很难看到月球的全貌,因此: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好了,故事说到这里,事情也解决了一半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很明显共工撞击的是月球,而这场战争也远不是现代我们所想象的一种原始战争,或更有可能的是动用了远高于当前科技的战争力量——足可以给月球造成重伤的战争力量。撞击月球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月球轨道的偏移,我们都知道月球对潮汐有着巨大的影响,月球轨道的偏移,带来了地球上潮汐的巨大变化,海水肆虐,紧接着地壳开始发生巨变,地球上的陆地开始分崩离析,人们顿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关于怒触不周山之后的结果,也有相关记载——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不得已,女娲只能对月球进行了修补,同时将月球的轨迹进行了新的拉升,使月球距离地球的距离变得更大,从而免收灾害。所以女娲补天,其实真正修补的是月球。而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月球可能不是一个天体,而更可能的是一个人造卫星,是上古高度智慧生命的产物。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1

  20xx年5月,我开了一节校级公开课,所选的教学内容是《女娲补天》。在完成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后,我思考颇多,今天谨借拙笔,说说我教学后的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感悟女娲补天故事的神奇。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指导写字。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法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4、运用板书,激情总结

  我设计运用的板书,力求体现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体现我的`教学思路。

  女娲补天

  找炼补

  天塌地裂 五彩云霞

  了不起

  最后总结时,我借着板书,引导学生一又一次有感情读课题,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印象。

  5、作业设计

  第一个作业“摘抄课文中的生动的语句。”体现语言文字训练,重在积累。

  第二个作业“任选一题做做

  (1)我喜欢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说一说。

  (2)我敬佩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画一画。

  (3)我心中的女娲———把女娲补天后的故事写一写。”

  体现因材施教,为第二课时的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不敢放开些,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2

  1.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学生质疑,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除了对学生读课文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读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3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女娲补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感受女娲那种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经过老师的指点,我静心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

  在这次课中,成功之处有以下一些:

  1、运用多媒体手段,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灾难的可怕,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聆听习惯的培养。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同学要做好姿势,放下其他事情,认真听。

  3、记得茹茉莉老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时说道:读好轻声是读好课文,不唱调的基础“”于是在这课字词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轻读的词语“轰隆隆”“零零星星”“窟窿”及多音字“挣”“扎”教学。

  4、 把课文改成诗歌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朗读的提高,读起来更有节奏。

  5、板书设计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外资源。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如果当时在欣赏玩图片之后,提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讲故事《女娲补天》,我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听故事,而是单纯的在讲读,没有动作,不像舒老师那样幽默,绘声绘色,学生听的似乎有些疲累,没有提高学生亲自阅读课文的兴趣。

  3、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4、学生在这节课中的练笔时间只有两分多些,比较少。由于上课没有安排合理各环节的时间,最后学生练笔的时间不足,很多学生都是在很不情愿的放下笔,听别人所写的。

  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开公开课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4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1、读中悟情,“读”贯穿始终,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在教师引读时对“熊熊”等词进行解读,突出悲惨的景象。

  2、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3、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

  《女娲补天》这是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通过这个神话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这种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

  1、教学效果(思效)。

  神话故事的特点就在于想象力丰富,所以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交流,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等场景,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感兴趣,所以学习兴致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主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为认识人物形象特点打好伏笔。

  (2)以“读”贯穿始终。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来读,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进一步升华情感。在这节课上,不同形式的读发挥了不同的功能,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原则。

  (3)教学中的“补白”艺术。这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语言文字也不难理解,怎样才能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就需要我们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处,把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学习第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补白”: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真实感受“水深火热”的惨状,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还有女娲寻找石头的过程,也可以利用补白方式,想象女娲寻找石头的艰难。

  3、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灵活。没有耐心听取学生的质疑,而是直接搁置了。还有,教师注重了范读,但是学生自己练读时间较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造成朗读感情不到位。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如果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的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今后教学设计时,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比如学生对于五彩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教师就可以大胆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想象、去搜集资料,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乐学,学的也会更有效果。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0-07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2-20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2-16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秀11-26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15篇03-21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2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9篇03-2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2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精选23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