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1
学习物理,关键要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即对物理问题辨正思维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运动的描述》在引入概念充分体现了这种物理思想,即研究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对多因素的复杂模型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然,由理想模型问题的解决进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
比如物理学研究的运动有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有些运动比较复杂,有些相对简单,其中相对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我们对物理运动的讨论就先从机械运动入手,机械运动有平动和转动,首先研究平动,平动有直线运动有曲线运动,首先研究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有匀速和变速,首先研究匀速,这些都是先从简单入手,后面再由简单到复杂的例子。
质点是学生高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理想模型,要给学生一个建立理想模型的思维空间和清晰的思维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日常生活积累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使模型的建立自然合理,并逐步掌握建模的能力。
课堂上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假如外地朋友找你,告诉乘车9点40分到站,你该什么时候到站接车?可以故意地精确考虑接车的准确时间,就可能产生这些问题,比如9点40分是车头到还是车尾到站?车身会振动和晃动,由于车身的运动和气温的原因,车身长度还有热涨冷缩的问题,这将使车何时到站的'问题变的很复杂,而生活经验使学生懂得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必要考虑车的长度等次要因素,可以把车的长度等次要因素忽略不计,比如说到两人间的距离,这距离要怎么算?是躯干间的距离还是头到脚的距离,即使人站得纹丝不动,但身体还会随呼吸等而动,进一步考虑还有生长和衰老问题都会影响两人之间的精确距离,但现实生活中没人会这么考虑的,通常讲两个人间的距离时,根本忽略了人的形状,把人看成点。接下去教师可以引导,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很多情况下物体的形状对要讨论的物理问题的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一个只有质量大小而无形状大小的点――质点,这样就可以自然合理的建立起质点这一理想模型,这就是模型理想化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懂得研究实际问题时,由于涉及的因素往往很多,如果不把某些次要的因素忽略,即使很简单的问题都会变的非常复杂,甚至无法解决。
平均速度概念的引进,为我们提供了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思路和过程,如何讨论物体运动快慢,方法可以是在相同的时间物体运动的位移大小来比较,相同时间内位移越大的物体速度越大,也可以用相同位移所用时间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大,接下来可以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的位移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比如甲一万米跑了28分钟,乙一百米跑了11秒,如何比较甲乙的运动快慢?经过引导,学生比较容易认识到,应该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这个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搞清楚了,研究加速度的定义式也就容易多了。
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科学的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辨正思维大有益处。
备课过程偶尔感觉有些不足、不顺、不妥,如:
1、介绍位移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时、由于学生不懂的斜率,更不懂斜率计算的截距式,要讨论图像的斜率,难于进行,该图像的出现似乎太早了,后面讨论速度时间图像物理意义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很重要,学生对“任意相等的时间通过的位移相等”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有些学生把匀速率运动当成匀速运动,引进位移后,应该重新定义匀速直线运动,不讲匀速直线运动,跳过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感觉不顺。
3、加速度的方向取决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由于力学放在后面讲,没有任何矢量运算的基础的学生要懂的确定矢量改变量的方向极为困难,还要从加速度的方向分析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感觉加速度的方向的讨论太早了。要给学生补充矢量的运算法则,由于没学过反三角函数,如何求矢量方向的角度值,教师也应该给学生补充。
课本“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是不严密的,应该称“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较准确,比如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的平均速度大小应该是0而不是3.0×104m/s,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两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2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在学生闭眼过程中判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实验,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根据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在学生的作业中仍然发现参照物选择不明,判断错误的现象。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3
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是参照物,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及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很模糊,怎么能让学生直观、简单、清晰地认识参照物的概念呢?
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举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举出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举出运动的、静止的物体,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静止的物体绝对是静止的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那么我们所说的运动、静止又是指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逐个探讨,让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做出归纳,这个问题设计对学生的难度很大,学生讨论,我又在学生的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运动的概念进行分析:中心词“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另一个物体”就是参照物。也就是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变化。这样就淡化了参照物的概念的教学,而是着重加深了对它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得出设计的难度大了,在进行参照物有关内容的教学中,不够机智的灵活,仅限于教室内情形,以我静止或运动,让学生来选择参照物或判断运动还是静止的。应选择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体会地到的情景和实例,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比如以学生最为熟悉的坐车为例,以树、地面、司机、座位、自己、迎面来的车、甩在后面的车……设计问题,这样效果就会更好。总体上就是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做的太少,对于课堂气氛把握不太理想,这是以后要着重加强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多利用课下时间,要多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机智和教学经验上有待于提升和积累。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4
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科学哲学发展而来的概念转变理论,对于当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概念学习是一个发展过程,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物理概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前科学概念,通过概念的转变,形成科学概念,但目前运用概念转变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还很少见到。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采取“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整节教学内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节的内容安排是“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对于“速度”这一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问题情境引入“速度”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完成的关于“速度”的概念图和二段式测验情况来探测学生已有概念;呈现问题情境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已有的概念产生不满,教师在此基础上解构迷思概念,所谓“迷思概念”就是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通过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进而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最后通过课堂形成性练习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平衡,完成概念转变。
对于“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这节课而言,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与其他教学策略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整节课是在充分探测学生已有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运用解决认知冲突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完成由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高中物理关于速度的科学定义并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逐渐被学生欣然接受,因而整节课的重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5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下面我就对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进行课后反思:
1.新课引人时由于学生对初中的速度概念印象较深刻,可以更简练、更快捷。“速度”是初中学过,学生熟悉,从来也没怀疑过的物理概念,但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对速度有了新的定义。学生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被骗了?”“这是速度,那初中学习的是什么?”“既然不一样,为什么都叫速度?”。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疑惑,那么这些疑惑一直萦绕在脑子里,会影响学生的继续学习。所以,如何重新认识和接纳初中“速度”是个不小的难点。速度就是位移与时间之比。初中学习的速度是肤浅的。但是,鉴于初中学习的运动规律都是单向的直线运动,所以,在单向直线运动中的研究范围内,用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并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正确的。老师在上课时应当点明。
2.关于速度的矢量性,虽然课堂上重点强调了,并设计了实例和例题让学生体会和练习,但不能寄希望于学生当堂就完全理解和接受,这需要一个过程。
3.讨论与交流环节关于如何在坐标纸上求各段位移,向学生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后用比例计算。二是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的方法。目的是想通过掌握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能力,但很费时。课后认为对学生来说,掌握一种方法既直接又快捷。
4.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重要环节,向学生渗透无限逼近的思想是关键,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本人认为需要给学生一个体验的过程,让他们知道在怎样的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可近似的认为是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5.课后认为对速率的概念应当暂时不介绍,第一是上课内容过多时间难分配;第二是免得干扰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学习。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讨论与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坐标纸上收集数据,并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验与探究环节中让学生在计算出平均速度的基础上结合图象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渐向学生渗透无限逼近的方法和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在理解的情况下发生知识的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经历这样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思路的建立。
2.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以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为例说明速度的矢量性、计算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的速度、以汽车长途运输为例引人瞬时速度概念等等,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本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学会了运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用瞬时速度的概念理解运动,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在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独立进行观察、思考和计算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又引入小组学习的活动方式,学生在讨论与交流、实验与探究两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题、交流结果、分工合作,智慧被集体共享,协同工作的价值得到体验,团队作风得到发扬,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协同意识与合作精神。
总之,虽然我对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一些反思。但是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的重要开端,我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图像和公式两部分教学内容。
由图像中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展开这节内容的教学,在对实验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由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过渡到匀变速直线的研究,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进而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学生对匀速运动和实验还是十分熟悉的,这个过程进行的很好。
随后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精心挖掘,逐步对v—t图象中加速度、速度的特点进行一一总结,使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了全面、直观的掌握,效果良好。
接下来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运用数学中的一次函数和利用加速度定义式两个角度进行的推导,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导致了时间上的拖延。
公式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我在训练解题的审题、画图、解答的规范性方面的要求不够细致,教学效果一般。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这节课的作业,基本上圆满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回顾这节课,感触很多。
一、扎实的教学业务能力是获得学生认可最主要的因素,提高业能力是教学成长必备的.条件。
二、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三、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结论得到的过程。这也是我这节课遵循的原则。
每节课的反思都是积累和沉淀,我想一个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学能力的成长,更多的是教学观念的提升,从这个层面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一名教师。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7
初次试讲,我充分体会了做老师的刺激感。让我在挑战自己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发掘自我,肯定自我。有了这样一个试讲的尝试,我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及课堂问题。首先对自由落体这节课做一下总结: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教学设计的不够好
由于平时缺少上台发言的锻炼,而我又没有在台下进行反复练习,致使整个试讲过程并不是十分流畅。总以为船到桥头自直的我,这次体验了紧张的滋味。望着下面坐着的同班同学,顿时心里异常紧张,连板书有些都忘了写。这些让我深知每一次试讲都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要充分考虑到一些异常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绝顺利流畅,不会出纰漏。对于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虽然自己准备了一遍又一遍,总希望能以最通俗易懂的形式去讲解,可事实上还是无法按自己所想的那样把自己懂得的内容表述出来。这无疑成为我最大的遗憾。同时也证明了我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加以成长。下面是我经过改进后的教学目标及思路设计。
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定性得出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其二是通过定量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学习中通常有两大难点:一是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是相同的,但学生往往会从生活经验中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即重的物体下落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而这一观点对学生来说根深蒂固。二是用实验的方法定量测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围绕这两大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中发现矛盾、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就成了设计的中心环节,而这一过程正式当年伽利略对落体研究的过程,因此,设计时突出了伽利略当时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切身体验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感悟物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常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及价值观。
二、实验教学不够新颖
在自由落体试验中,我采用的是物理课本中的老套教学实验,这样的实验可能失去学生实验的兴趣,为此,我为自由落体的理解加上了一个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提出:悬线断后物体运动情况如何下落的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是水平还是竖直?用火烧断悬线,避免剪刀剪断悬线时对悬线横切的不利影响,确保小球开始下落时初速为零。提问学生,得出:物体下落的轨迹是一竖直方向的直线。观察法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A、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实验落体运动快慢的教学过程中,对两物体下落快慢的比较,通过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的比较来进行。在开始下落瞬间观察两物体是否同时、同高、无初速,在落到桌面上的瞬间通过眼看耳听来进行判别。
B、学会对现象作准确、条理的分析和描述。
C、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如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重力加速度大小的过程中,通过用刻度尺测出纸袋中两点间距差,求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小于9.8rn/s,使学生了解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自由落体运动中的作用。在实验牛顿管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正误实验操作的对比,使学生领悟到牛顿管由水平位置转为竖直时应保持上端不动,从而使金属片和羽毛在刚开始下落时速度为零;在学生观察到真空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快慢相同的现象后,提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现象。启发学生:若重的物体压住了轻的物体,也会使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再进行演示:在真空中羽毛在上、金属片在下时两物体下落快慢相同,从而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忽略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观点。
三、重点不够突出,语音语调仍需改善
在上课过程中,我由于紧张,语调都一样的,比较平淡,没有给人以突出重点的感觉,这就使学生听课过程中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重点不能被很好的吸收。还有在自由落体运动试讲中最后的知识点Vt2 =2gs公式含义过程都没有交代清楚,自由落体的图也忘记画出来了
总而言之,我还是太缺乏经验,无法老练得驾驭课堂,无法抓住学生的思绪跟着我走。自身的各个缺点都必须改正,并且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能力水平。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8
《运动的描述》运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一段特技摄影的视频,学生观看后体会到了“参照物”这个物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经验与教训: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20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7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总体效果是较好的,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和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今天上的是机械运动第二课时,讲新课前,先进行上节课知识点的回顾,进行回顾的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参照物的理解仍然有所欠缺,不知道怎么准确去判断参照物。
课后的习题仍要加强。然后进行新课的讲解,课堂上,先问学生,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了,陈老师是如何选拔运动员的。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罗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何给出这两种方法选拔出来的运动员的成绩,让学生比较每一种方法下运动最快的运动员是谁,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下,两个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这时就需要学生计算并思考,对于有两个变量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比较两人的运动快慢呢?需要用到一个新的物理量即速度,以此讲述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然后反过来让学生两解决刚刚留下来的问题。之后对于速度的单位间的换算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单位间的换算该如何进行。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表达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9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回顾寻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引入新课教学。
2、了解伽利略用斜面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
3、分组进行斜面实验,体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全过程。
4、了解伽利略的逻辑推
理过程,全面体验。
5、分别运用数学的代数和图象方法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数学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6、规律应用。
二、本节课基本完成了制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课表对教学的要求。
(1)学生亲身的斜面实验探究活动和运动规律的数学推演过程,非常兴奋,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大热情,并且由亲自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完成了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的要求,分组实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
三、教学过程的难点。
(1)课时太少,而且课堂时间40分钟,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进行探究,本来设计的实验探究时间为十分钟,实际过程用了十二分钟,结果导致教学的最后阶段显得很匆忙。这是始料不及的,这让我体会到了时间的.掌控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十分重要的。
(2)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旦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难以完成,会出现课后再花时间去补救的尴尬局面。
(3)由于时间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精炼还有语言的速度都是需要重点进行控制。
总之,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探索的路才刚刚起步,我们相信只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去武装我们的思想,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最终就能达成课程的总目标。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教材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经过说课和课堂教学的演练,已经初步成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有了一些体会,其中感受最为强烈的几点,希望能够继续鞭策自己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
一、巧设问题情境,轻松引入新课
通过设计的一个小活动(让学生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让学生说出所选择的辨别方法,大多数同学会说靠“闻味”。通过生活中的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利用轻松的活动引入,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注重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关系时,保证热水和凉水的质量相同,滴入的墨水等量,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由于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微观性,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需要应用转换法,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三、体现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
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本课教学中,两次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创设了具有民主性、平等性的课堂氛围,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 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创造---发现。 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在设计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尽量避免统一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同学,筛选不同难度的实验,以适应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在课堂练习环节,同样注意到分层次教学,设计了不同梯度的习题供同学们选作。
五、信息技术与物理学教学整合恰当适中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这样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本节课中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11
“运动的描述”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章中的第五节课。 虽然在知识上它是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之后的一个特例,在整个高一年级教学的安排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规律的应用,因此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较为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目标。
2、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案,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过程,利用前边学过的测加速度方法来测重力加速度,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于研究者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3、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两张相同纸片做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4、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示实验,容易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5、借用实际应用,测学生反应时间,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应用知识,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处理例题时间时间较为紧张。
2、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只是部分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小组分工合作。
3、学生实验时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阻力较大,应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减小偶然误差。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02-04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04-08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04-02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04-11
由线运动教学反思03-10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03-17
科学《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03-17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1-05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