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李广射虎》采用“文包诗”的形式,课文由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飞将军”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
拿到了课本,我仔细地研读起来。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我们常说的“语文之本”就是要抓住人文之本(即人本)和教材之本(即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人本和文本的统一。因此,在备课时,我就注重紧扣课文,强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教学的重点(即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注意突破教学的难点(即古诗与课文的联系)。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出“虎”。(板书“虎”)学生谈谈对老虎的认识,了解老虎的凶猛。从而导入——认识一位古代的英雄人物“李广”(板书“李广”),课文就是写李广射老虎的一个传奇故事(课题板书完整)。
二、揭示课题,了解李广
出示课题后,学生简介李广,老师又补充讲解并出示了一份资料,从而对李广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出问题
通过问题“课文的哪一自然段也向我们介绍了李广”,引导学生自由学习第二自然段,揭示“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从“西汉、将领”等词引出“神勇无比”,理解“神勇无比”的大概含义(没有人比他更神勇了,他是最神勇的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引出问题“为什么说李广神勇无比呢?”
四、学生自学,精读课文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体会李广射虎时的机警镇定、动作熟练,他力大无穷,箭术百发百中,再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李广的神勇无比。
五、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学完故事,出示古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完课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在整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
1.教学的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为什么说李广神勇无比呢?”展开教学,教学环节比较顺利,教学效果比较好。
2.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感悟。如在学习、理解李广射虎的动作“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时,我采用了学生动作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表演一下子就体会了李广动作的熟练,从而掌握了重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此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上来。如本篇课文共分了两大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1——3自然段,重点写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第二部分为4——8自然段,写了太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能基本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和文本接触。同时我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教学设计时,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了解各种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在讲授说明方法时,从最简单的“列数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来。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事先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混淆的情况。所以怎样让小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说明方法是一个难点,可能还需要老师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跟孩子们渗透。所以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将接受式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时,要给孩子适当的点拨或示范,让他们有较明确学习方向,从而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在教学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时,我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未进行拓展。其实在后续的.学习或课外的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太阳与人类还有哪些联系、人类将如何合理利用太阳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环节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即写一写“我想对太阳公公说”再一步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但在课程实施及课后检查中发现,效果不太好。
多年的语文教学,我的感悟是每一篇课文从设计上来说可以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的设计。课堂的最终立脚点应该是“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生成的。课堂应该是有实效的:学生有所得。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存在差距,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过渡的年级,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从三年级开始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我发现三年级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的拼读基础很差,大多数同学都不怎么会拼,有的甚至连声调都分不清到底是第几声,这的确是个头疼的问题,但为了教学质量,我只能利用多一点的课堂时间去教他们拼读生字,每一篇课文从拼音→生字→组词都不敢放过,所以我上课的进度就放慢了下来。对于阅读理解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常常答非所问,我就把阅读像课文一样讲得透彻,让他们慢慢理解、体会。三年级的作文也是一大难点。因为在二年级时候只是安排学生写几句话,而三年级的作文却是几百字的作文,这个跨度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也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对于作文课的指导,我在这方面也需要加强练习,通过去听优秀或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改进这方面的不足。
我刚教三年级语文教材时,初感新奇,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但同时又担心应如何吃透新大纲精神,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精湛之处。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那么认真专心的听课,总要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后来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明显存在的不足。比如有时课堂开放过度,常常不能调控好;或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指导方法还不够技巧等。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在学习过程中,我是通过图文结合以及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紧扣文本句子,经过我环环相扣的引导,重难点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整节课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通过理解词语来透析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词语环节中,抓住文章重点词语,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换词语等等,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思想上受到了触动,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爱的同时也要回报这种爱了,我设计了让学生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这一拓展环节,他们有好多话要对父母说,由于整堂课的感情渲染比较到位,孩子们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时我也深深的被他们所感动,我很欣慰看到孩子们真正领悟到了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因为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多样化的作业环节,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回报。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真正体会孩子们的心理的想法,然后再把心中的感受融于课文中。这是这节课结束后同学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也觉得同学们就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孩子们”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所以才会深刻地领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整体感觉教学效果较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元帅的故事》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主体课文,课文里面主要介绍了朱德和彭德怀两位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元帅,在学生初读《元帅的故事》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学生居然能简单的概括出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见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的重、难点就转为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了,这也正是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该怎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呢?我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他们的疑难处予以点拨,这是最理想的方法了。
《朱德的扁担》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对“井冈山”等词语感到陌生,我又稍加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会师”,学生在自己的“半知”和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介绍去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抓住“一道”、“一块儿”这两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又赶做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这里说得很合理到位,通过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了更好的体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一、教学工作
作为我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和大家做的都一样,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 、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
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
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燕子》一课是本学期语文课教学的开篇课文,同学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刚回到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还没回过神来。为了顺利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非常注重新课的导入:
1.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燕子的特性引入。从平时观察到的燕子的特点,了解燕子飞回北方的使命标志春天到来;
2.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导入;
4.从图入手。
先把这些美的物、事赋予学生,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触课文、学习课文,这时,同学们的心境就会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从他们朗读时入情入境的声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单纯地在学习文中的语言文字,他们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体现不出是在学习本学期的开篇课文,甚至效果比以往还好。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并不光想到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学习,也是让学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与文中的人、事、物进行的一种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好达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素养的目的。这也是我在把握生与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尺码的体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问:教学《凡卡》这篇小说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凡卡是一个9岁的穷孩子,没有上过学,怎么能给爷爷写信呢?我只好解释说:这是小说,可以虚构。这样解释妥当吗?
又:“凡卡”为什么又称“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说可以虚构来解释见卡会写信,不够妥当。小说里的人物、事件、情节确实可以虚构,但是,虚构的情节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说,艺术的真实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备会写信的条件,作家也不应当这样写。
那么凡卡会写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据俄国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说缩写的。凡卡9岁前是否上过学,小说没有交代,但我们不能只根据他家里穷就断定他没有上过学。小说虽然没有交代凡卡是否上过学,但是他能够写信的条件还是可以从小说原作中的一些情节中看出来的。凡卡的母亲佩拉盖雅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父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奥尔格·伊格纳捷夫娜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这一情节没有纳入课文,可以参见《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爱称,类似我们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爱小说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爱称来称呼他。按照俄国的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晚辈对长辈自称,只称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自称“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晚辈称呼长辈,只称呼长辈的名字和父名,不称呼姓氏,所以凡卡称呼爷爷“康斯坦丁·冯卡里奇”。
下面是来自《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岁,家里很穷,又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给爷爷写那样长的信呢?另外,凡卡又为什么不会写信封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原因一,课文是经过编者删节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说原文,有这样一段被删去的话:“当初凡卡的母亲彼拉盖雅还活着,在老爷家里做女仆的时候,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笔者注:其人是老爷家的小姐)就常给凡卡糖果吃,闲着没事做便教他念书、写字,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尔舞。可是等彼拉盖雅一死,孤儿凡卡就给送到仆人的厨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来又从厨房给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了……”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至于小姐为什么喜欢他并乐意教他,这又和凡卡的母亲曾是小姐宠爱的女仆有关系。
原因二,俄语是拼音文字,和汉语不同,俄国孩子学俄语读写要比中国孩子学习汉语容易得多。凡卡虽没有上学读书,但很小的时候小姐就教他念书、写字;另外,凡卡的爷爷也识字(可以从文末的梦境描写中看出),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也曾教过凡卡,因此,凡卡会写信应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气,用词浅显,近乎是一般儿童口语的实录,所以,这对于凡卡来说只会写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学会写字却不曾学过写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写错了是可能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燕子》这篇课文选自郑振铎先生的散文《海燕》,描绘了春天里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中飞掠和休息的画面。是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把早春的山光水色点缀的更加美丽。在文中,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是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做个热爱学习的人。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二三月微风,千万条柔柳,阳光下斜身掠过,稻田中,湖面上,电线上,这一个个场景,构成了伶俐可爱的小燕子。而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因此,同学们也要仔细观察、认真聆听,积累更多有没的词句。
课文中有很多写得很精彩的句子。例如“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作者把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比喻为“赶集似的聚拢来”,充满热闹欢快的气氛。教学中,我问学生:你们赶过集吗?你能说说赶集的`盛况吗?学生说: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有串亲戚的,有卖商品的,有通过这一说学生明白了比喻的恰到好处。
“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这句话中:一个“掠”字,写出了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距离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一个“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没有触着水面,只是剪尾或翼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足见燕子的轻捷灵巧了。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燕子飞行的动画,一目了然,学生明白了燕子飞行的速度快,而且动作非常美。
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优美的语句,通过阅读来感悟语言的魅力,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抓重点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这堂课主要是学习4——9自然段,第一个目标我感觉完成得还可以,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也完成得不错,但在第二个目标中,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做得还不够,比如:父亲捉到松鼠后高兴的心情,触摸松鼠时的神态动作。在我的备课中,逮松鼠只是一个复习的导入,我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表演,并且表演的.效果还不错,这是我没料到的。在整堂课中,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说“假如你是网袋中的小松鼠”时,当有的同学不能回答,竟有人毛遂自荐帮助他们。学生的这些变化,我想:都得归功于课外阅读,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在课堂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那只松鼠》一文中的“逮松鼠”时,有学生要求表演,我思考片刻,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有3个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刚表演完,孩子们要求再表演一次,并提出:“松鼠”跳时应该跳高一些,再叫几只“松鼠”吧!
表演又开始了,六只“小松鼠”在讲台上跳过来跳过去,“父亲”一会儿捉这只,一会儿捉那只,累得直喘粗气,瘫坐在地上时,“小松鼠”却跑到他面前逗他。父亲想:“女儿多么想要一只小松鼠啊!”又奋起直追“小松鼠”。逮“松鼠”真是不容易,眼看要逮到了,“松鼠”却机灵地逃脱了。后来“父亲”用随身携带的网袋,终于网住了一只。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报酬》是“书趣”这一板块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14岁那年为邻居修整草坪,巴罗先生以一本书作为报酬补偿给我,后来正是因为巴罗先生的书,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课文体现了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道理。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提出疑问——重点分析——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曾告诫我们“语文课要以读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当一名学生把一篇课文读得熟练时,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反之即使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课文,也收获甚微,朗读的确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更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我紧紧围绕“通过朗读,培养他们良好语感“的主题。品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巴罗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兴趣。
品读过程中,我主要在让学生“爱读,会读”上下了功夫。
一、设疑激趣,引到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本课为一篇充满感情的记事文章,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理解起来会很吃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决定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表情朗读达到理解的目的。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都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边读一边想,学会读书。如:在引入新课时我设疑:巴罗先生付给作者的报酬仅仅是一本书,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付给他的最高报酬呢?为了弄明白这一问题,学生产生了读书的欲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二环节中,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2——7自然段,感悟巴罗给作者的报酬。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精读。第一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到巴罗给作者的报酬是:送书,选书,引导作者读书;第二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品味巴罗和作者的话,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悟出巴罗给作者的报酬不仅赠书,还有那份珍贵的对作者由衷的关爱。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题的深刻含义,也体会了作者对巴罗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将巴罗的报酬当作人生最高的报酬。在处理读的过程中,每读一次书,我都设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学2——7自然段时,我把初读的目标就定在学生能感知到巴罗先生给作者的报酬是书即可了。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品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到巴罗对作者由衷关爱这最高的报酬。为此,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情感。然后在说说、议议、读读中把文本读透,体会透,并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通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教学中我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把感知不到的内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义理解透了。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会对巴罗充满怎样的感激之情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达到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产生感情共鸣的目的。
二、运用不同方法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读”的'指导和培养,运用多种读来帮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角色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把情感和体验灌注其中,用朗读把微妙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出来。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学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
默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时空。每次阅读我都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再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了解学生的默读情况和对课文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确定下一步教学。
齐读:这种读的方式在教学中我设置了多处。目的在于让那些没有机会朗读的学生,也有机会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起到振作学生情绪的作用。
引读:在课将结束时,我设计了引读。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理解,升华情感,为下一步学生的说打下基础。
在对读的处理中,我根据教学的需要,机动灵活地将各种读与理解文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感悟文本,通过说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再通过朗读将阅读获得的微妙体验和感悟表达出来,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最后通过齐读或引读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是本着这样一个理念进行的:通过朗读,使阅读体验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库存,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总结出以下几点不完善,以便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方式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能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2.部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打开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尽情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呢?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上课开始,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满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欢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漠不关心,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呢?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进行引读,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用柳条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丢沙包、跳长绳。”等20多种说法,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然后我紧紧抓住做风筝时的快乐来教学。首先用“你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导入教学,学生个个都说心情快乐。接着我又用“你做过风筝吗?”带孩子们进入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出了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快乐,似乎自己就在做风筝一样了。学习积极性再次调动了起来。
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仿照《风筝》的写法写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们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写的都好,多数学生都能按一定的顺序写,能初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每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全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课文重点通过我和小女孩的对话,揭示了摘花瓣的原因。文章的主体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的。像这样的对话形式的叙事性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我认为,对于故事情节,内容学生是很容易读懂,但读懂并不意味着学会。《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其重点应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性上。因此,本文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放在学习如何通过提示语和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事时语言文字的表达精妙以及通过学习课文,学会语言的表达(人物对话的练习)。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刚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以及基础的对于对话方式表达的初步认识,但还没有形成能力。本课正好是一次难得的对话表达方法的学习训练机会。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而人物的品质学习,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后自然的感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位为:1.本课中关于小女孩摘花动作的词语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2.感受作者以对话方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手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这样的写法。3.掌握“俯、摘、捧、懂”等左右结构的字的间架结构,并正确书写。4.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节课我把重难点就放在,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说道,这从月季花是作者门前的,而女孩在别人家门前摘月季花不久说明女孩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吗?为什么还要说他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呢?这节课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让他们带这问题到文中去找说明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句,最多只能找到两句,可是反应女孩懂事的句子有三句,通过小组的学习关键是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动起来,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练说,说说你从你划的那句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句式,让学生自己先练着,把这句话说完整。能够完整地回答一个问题。整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再是只做课堂上的配角。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8-01
小学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04-0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5-17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07-17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反思04-09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9-21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反思04-01
小学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4-09
小学三年级语文《太阳》教学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