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7 11:27: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除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除法教学反思

除法教学反思1

  本堂课,我采用自主课堂的模式,一步一步展开教学内容。用同学们所熟知的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存在,从而导入本堂课的课题循环小数。导入后,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设计了学习指导一二三,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并对每一步的学习进行检验,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讲解。整个流程还比较顺畅,相比较以前而言,有很大的进步,知道自己每一步在干什么。

  不足之处:

  1、教学容量过大,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2、由于赶时间,对教学重难点没有突出,在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时,过快,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而是在学生阅读完一遍之后直接提问、解答、做题,使得学生思维混乱,搞不清那是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哪些是循环节,还有怎样简便写循环小数。这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对于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一定要让学生吃透搞懂。

  3、制作课件时没有对每个题目进行推敲,如小数0.6776,再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循环小数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是,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学生对省略号省略的部分搞不清,第二个是学生认为有省略号的就是循环小数,究根结底就是学生还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循环小数,对定义理解不够透彻。也同时说明了在设计课件时对于这种学生会出现模拟两可认知混乱的题目没有事先进行推敲,没能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出现后又急着去解决,耗费了不少时间。

  4、由于内容过大,加上学生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速度比较慢,就出现了催促学生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比较慌。

  5、这堂课也反映出了,平时在给学生上课时没能严格要求学生,导致很多学生生养成了懒惰思想,做题时玩儿,不做,或者是做得过程中非常的摸,不认真,不用心,这在以后一定要严厉起来。

  从教第四年了,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但问题还是不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多学习,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发现每个教师的闪光点,积极汲取过来,为自己所用,希望快快成长。

除法教学反思2

  带余数的教学除法,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从等分的事实出发,重构带余数的除法公式,或根据除法公式研究计算中的新问题。然而,在这次活动之后,我认为我们的目标不再是分裂,事实上,它是分裂本身。当平均分刚刚结束时,可以不留余数进行除法求解,如果平均分后有余数,则应从余数开始求解。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个场景。因为在学习余数除法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了除法,明白了他们应该把一个数等分,并且能够用除法来计算它。至于这个数字是否可以精确地划分,在计算或实践之前,每个人都不知道它是否可以划分。只有在构造了分割方法之后,我们在计算时才需要研究这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什么是余数除法,然后理解什么情况可以用余数除法解决,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带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索除法与余数的关系。

  通过直观直观的学习工具操作、自我探索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我努力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全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手中剩下的部分。经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平均每组棍棒后,有两个不同的结果,一个是无剩余,另一个是剩余。学生最初从“棍子”感知“剩余”,形成结论并得出概念,突出“剩余”概念

  。在理解余数之后,当除数大于余数时,我不会告诉学生这个定律,而是让学生进行运算和循环。在循环和猜测的过程中,中学生总结出除数大于余数的规律。在整个课堂上,学生们用手、嘴和大脑真正参与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在自主、合作、讨论中,中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互动、思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剩余”概念的表象支持,为引出“剩余”概念奠定了基础。

  然而,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不能很快地做口头算术。他们应该在课前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学生开始操作后,应让学生充分发言,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认真开放的态度做好教学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除法教学反思3

  通过认真观察挂图,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在本单元应用题方面,部分孩子掌握得不太好,其一,条件和问题分不清,算式中的除数和商会颠倒位置。其二,数量关系分析得不透彻,当乘法和除法题目都出现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时候用乘法解决,什么时候用除法解决。针对这两点,我将在练习课上,重点让孩子多对应用题分析条件和问题,并理清每道题的数量关系,使他们熟练掌握及应用本单元知识。

除法教学反思4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 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

  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除法教学反思5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接着引导学生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最后是借助学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时,让学生借助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1,余数要比除数小。2,余数可能是什么。3,余数最大是什么。

  解决第一个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书上的问题是,⑴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⑵17÷4,18÷4,19÷4,

  20÷4。书上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把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和怎样处理除法竖式连在一起教学的,除法的余数问题和除法竖式的书写和理解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这样教学,难点集中,学生不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时,是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教学的。我借用书上呈现的情景: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4个苹果,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个,还剩2个。问题:还剩2个,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个苹果,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个苹果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个苹果,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个苹果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苹果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苹果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苹果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苹果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苹果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在这里把解题方案转化为算式,小朋友的人数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剩下的苹果是除法算式

  中的余数。14÷4=3(个)??2(个)。从这里得到余数比除数小。如果是15,16,17,18,19,20,21,22??个苹果呢?15÷4=3(个)??3(个),16÷4=4(个),17÷4=4(个)??1(个),18÷4=4(个)??2(个)19÷4=4(个)??3(个),20÷4=5(个),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余数总是比除数小。

  这是同学们还发现:余数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是2,要么是3。感觉太有趣了。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这样我这节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余数要比除数小。2,余数可能是什么。3,余数最大是什么。就落到了实处。

  总之,这堂课的课堂效果好,学生知识掌握到位,并且学生有兴趣,在思维上给了学生延申的空间。规律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有学习的喜悦。从已有知识平缓的过渡到新知识来,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纵观以往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设计时教师总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生1: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2.师:大家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21÷5这个算式去计算?

  生1:妈妈买了21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

  生2:有21本本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

  生3:有21元钱,买5元一本的本子,可以买几本???

  3.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7÷3这个算式呢?生出现的方法有:摆学具、画图、编数学问题??

  4.师:小朋友用很多方式表示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谁能说说21÷5等于多少?

  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写法。

  5.师:谁能结合你举的例子来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的意思。

除法教学反思6

  除法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除法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了解和知道呢?这是我上课时最想知道的。在教学设计时也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伊始,教师就出示“除法”两字,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1、那么除法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一时是说不清楚的,现在就请你们来把6个桃子分一分,你会怎么分?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的摆弄,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动脑思考分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我把桃子这样分和那样分有什么不同?把一些物体分成两份,可以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可以每份不一样多。而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看,又存在两种不同的`分法:一是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但从其分的结果来看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后才能建立表象,从自己的主动学习中感受“同样多”的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平均分,教学从现实情境入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数学,数学课中也有分东西的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数学是一种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感悟为切入点,把知识层层展开,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学生从动手感悟平均分到形成丰富的表象,从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平均分的活动有了较为丰富的表象后,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

除法教学反思7

  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孩子们说出一些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算式的意义,教师让孩子们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这个算式去计算”,这样的问题创设,就为孩子们沟通“数学──生活”搭建了桥梁,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

  之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算式,又把孩子们的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们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逐步地“数学化”。

  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一些非数学活动倾向偏离了数学课的.本来目的,影响了学生对数学课的正常体验。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倾向,组织有效而真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品出“数学味”,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

  ;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除法教学反思8

  “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我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教材以平均分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除法。

  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为基础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分法,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在分的过程中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重点说清楚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手段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相应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含义。如学生按要求平均分物品后,让学生思考:“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平均分的意识,帮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除法教学反思9

  讲了这么多年课,好象把复习课作为公开课来讲是第一次,复习课应怎么上呢?在新课程中,复习课还是对旧知识整理,使之更加逻辑和系统,仅仅是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理解的深化和升华吗?突然间,好象有些找不到北了。请教了好多老师,好象别的地方也在搞这个,她们把复习课叫习题课,但是对于怎么上都没有一个定论。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我认为就知识整理知识,学生肯定收获不大,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惯穿数学方法一条主线,构建数学知识的一个逻辑框架,具体操作可按下列步骤:

  首先要确定好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其次要精心选择练习,第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再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能真正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进行修正。

  确定教学目的因为内容总是为目的服务的,对一节课而言,我们把教学目的缩小为一个教学目标来实现。没有明确目标的做题,学生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精心选择习题习题千千万万,有难有易,就象散落的珍珠,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的类型,以及生源情况,围绕一个小主题,去精心筛选,然后再串成一条线,为主题服务。可以个个是简单题,可以是由易到难,也可以只由一个难题而展开。因此,我们要求数学教师胸中要有无数题,而且对每道题的结构了如指掌,落实到课上只有几道题的原因。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复习课不只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而安排的,就题教题,永远也不会成为好老师。就题教题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复习课中,要让学生自练、自得、自悟,教师只是不失时机的点评才是上策。要让学生自悟出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自得出解题技能。要实现上述目标,创造氛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就很重要了。”

除法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学习的“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习的平均分的含义,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平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除法教学反思11

  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数点上了。同一个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22.4÷7,22.4千米,是一周跑的总路程,问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孩子们想到了三个方法,第一个就让我惊讶,他把22.4先乘10,除以7之后,得数再除以10,从而得到正确答案。他很好的应用了除法的计算规律,这是在四年级时学过的。第二个学生把22.4千米转化为22400米,除以7之后得3200米,再转化为3.2千米。这个学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考方法,也常常被使用。第三个学生很干脆:“用竖式计算就可以。”呵呵,这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于是,她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写,当商了3之后,她说要先点上小数点,我问为什么。其他学生也看着她,是一样的问题。她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显然,这名学生是预习过的,对教材中的这句话非常熟悉。我怕有学生对“商”和“被除数”不明白,特意在这儿多问了几句,说明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做了几个练习,有六名学生板演,都做得不错。

  例2是一种新的情况,列出算式为5.6÷7,有好几个学生张口就说出了答案。但列竖式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根据上面的例题知道,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可是商的小数点前面没有数啊?这也难不倒孩子们,立刻就说出:“添0”。我纠正:“是商0,当整数部分不够除的时候,商0,点小数点。”

  在整数除法中,当有余数的时候,就不再计算了;现在学了小数,就可以添0继续算下去。例3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算式为1.8÷12,竖式中商了0.1之后,余数是6,教材中问:“接下来怎么除?自己试试。”有学生是预习过的,知道可以添0后继续计算。可也有学生有疑问:“为什么要添0呢?”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啊,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算?也许是熟视无睹了吧,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讨论一段时间后,几个学生发言,但都不合适。于是,我引导他们往数的意义上去考虑,商1的时候,是把1.8看作18个十分之一;余数为6,添0(0也可以看作是落下来的)后,即为60个百分之一,这样就可以继续计算了。

  小数除以整数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学生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

  ——《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更实在的体现《新课标》,实施“智慧课堂”的科研课题,因此在苏教版第九册“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有趣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样不仅关注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关注了学生情感和体验。

  1、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6.67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2、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法教学反思12

  《小数除法》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教学的,从而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小数除法计算的教学,我体会如下:

  一、处理好本单元内容中重、难点之间的关系

  小数除法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可以分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本册内容的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要以小数除以整数计算为基础,抓住商的不变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突破教学难点。

  二、重视算理教学,突破算法

  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到数的含义来帮助理解就容易得多。

  三、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类比迁移方法学习新知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小数点位数移动不同步。通过移动除数小数点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特别是当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补“0”的情况。或者移动的位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2、商的个位不够商1,商0打点的情况模糊不清,特别是被除数的个位右下角没打点,就写上0.(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24÷15)

  3、商的小数点没有与移动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强调算理,多进行点商小数点的练习,并对学生作业中错例进行分析评讲。

  4、验算时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5、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如:课本18面做一做的情况1.26÷18)

  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

  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如果能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予及时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除法教学反思13

  本单元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含义。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所以加强操作是关键,我让学生用小棒、圆片自己去分一分,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第一个例题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几堆,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2、在教学认识除法这课时中,如果不教,学生也能列出除法算式,因此在这课中要突显出数学的.本质,除法就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抽象。所以在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一定要追问学生,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通过分析,让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来理解除法的意思,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是用除法来计算的。

  3、数学知识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这里要沟通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而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沟通比较时也比较好理解。沟通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理解,可以从题中已知的信息来考虑,也可以从问题来考虑。当学生知道了求“几个几相加”时用乘法,已知总数和平均分用除法时,说明学生已经初步能区分乘、除法的含义了。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都是在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除法教学反思14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4个饼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可以分得几块?再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人,每人分得几块?让学生分别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自然的导出分数。我觉得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需要,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除法教学反思15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教研组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二次上课等一系列活动。这次活动使我收获不小。

  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为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以奖励小花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学好新知。例如:在引出余数概念时,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实现的。教学片段如下:

  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教室,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学生通过摆发现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亲身经历分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发现矛盾,当剩下的学具不够分时就产生了“余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再通过与例1的除法算式的比较,将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相结合,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组织教学,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当然,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比如学生学习新知的环节如何设计更加完美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当我上完一节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把它们都一一记录下来,成功的以及失败的,那都将是自己积累的一笔巨大地财富。

【除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5-23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1-25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03-11

除法的教学反思范文03-31

最新除法教学反思12-27

口算除法的教学反思04-11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10-08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2-12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