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1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要完成实施新课改的使命,依据“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来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上课,课后不断地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因为我在课后忽视了教学反思的过程,因而也就难以在实际应用和学生反馈中得到明显的收效。今后应积极进行反思,更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寻找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合所教学生的教学情境。
我在设计辽阔的疆域这节课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具体实施“六环三步”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使学生不容易掌握重点,也没有进行重点强调和归纳总结,缺少拓展创新的内容,今后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照新课程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需要改进:
一、 贴进生活,设计情境
我认为学生通过课前自己准备的材料,已经对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又进行小组内交流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点拨,对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应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三方面结合分析,使学生有目的的解决问题。另外在介绍我国四至点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找到并记住,应当首先创设情境,把我国的四至点用四幅图片展现出来,可以从网上下载很吸引人的`图片,从海南这个美丽的海岛城市出发,更可以通过一首诗“北--头顶黑龙江,南--脚踏曾母暗沙,东----嘴喝两江汇合水,西――帕米尔上摆摆尾”,通过这首诗给人形象生动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课堂活动要有“质”的保证
课堂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但是课后效果不佳,这说明我设计的活动有很多是有量无质。课堂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学情,情境的创设要尽量贴进实际生活才能引起共鸣,但我的教学活动很少体现,今后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增强“思维性讨论”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如:开展竞赛的时候,我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答出有质量的答案,课堂气氛虽然营造了起来,可是对知识点学生还是没有熟记,可以把知识点提炼出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容易掌握。
三、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把学生放手于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在讲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时,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比较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给学生分组,回忆一下七年中国地理纬度的知识,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提供互相讨论、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知识丰富起来。
四、 通过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我通过复习旧知识、读图分析、竞赛等活动断开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教给了学生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同时竞赛的抢答题也概括了本节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由于课堂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易掌握重点和难点,这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和指导。
学生不仅仅是参与教学、被动地听讲,而是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增强了使用意识、交流能力、探究精神。总之,一堂好课需要师生共同来演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互相配合才能精彩,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轻松愉快中完成。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2
我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本课时的重点是词汇识记、运用与重点句型运用;难点是如何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下正确运用所学句型。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交际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的原则;目标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实践性。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教学不足。
本堂课教学,我感到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灵活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我通过不同的媒体比如课件、图片、卡片、视频等进行教学,始终面带笑容,用高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回答不够好的,继续鼓励他们发言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争取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做营造了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创设合适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使用所学词汇、句型,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了在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并让学生展示他们完成任务的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
3、关注每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我班的大部分学生很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而有小部分同学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原因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回答问题。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会在课堂中不断观察和发现,对于胆量小的同学,我会积极的给予鼓励和启发,多给他们一些展现自己的机会,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4、重视口语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听说训练,尝试让学生在口语运用中学会表达他们的个人意见,抒发个人情感。因此,在第十单元中,针对他们谈论未来职业以及如何实现理想的话题,这个话题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引导得当他们会很感兴趣,开展这个话题。我在课堂中给他们创设了我做梦梦到他们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但我不确定这对不对,然后他们对我梦里自己未来的工作很干兴趣,然后和同学一起交流。这个活动即实现了对新句型的学习和操练,有给他们创造了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收获很大,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因此合作教学对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很明显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机会也多,而另有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而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
2、个别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个别小组出现“冷清”的场面,这些学生只顾自己独立思考,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出现上述情况,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恰当、或小组的编排不够合理等。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或者合作意识淡薄,角色的落实不到位,或合作能力不强,合作精神不够。因此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每个合作小组成员的合理编排,又要注意到自己教学内容的设计、话题的趣味性以及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调动起来。
3、板书设计不当。我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板书重视不够,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内容在课件中呈现了,觉得没有必要再次重复,实际上板书可以强化教学的重点,很直观并且优美的书写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示范作用。
4、教学的整个教学环节的衔接不流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管所有的情境和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刻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总觉得存在教师牵着学生走之嫌,因为整节课几乎没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今后,我一定特别注重课堂设计。同时,还要还要注意控制好课堂教学时间,尽量在一节课时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从中领悟到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那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我要以此作为我的教学思想,指导我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3
人教版七上课文的变化在暑假中就予以了一定的关注。新学期开学后翻看崭新的语文书,首先发现的是第一单元的《生命生命》被更换成了《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还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后面一篇《贝壳》以前在苏教版的七下曾经看到过,不过《蝉》倒真是第一次看到。仔细研读之下,发现这两篇课文的主题依然是“生命”,只不过原课文所强调的是生命的坚强,而这两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起年级新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似乎比杏林子的感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今天给学生讲的是《蝉》,从朗读开始。先听学生的齐读,基本没有什么字词的问题。然后是我自己的范读,事先怕再读错,在办公室练习了好几遍。给学生读的时候,有意思地放慢了速度,加强了重音,自我感觉还算可以。
回顾这一节课,我不自觉地以朗读为主要手段,以中心问题引领学生来理解文本,通过数字的对比让学生感悟生命的长和短,也让他们自主发现了问题,并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解决了问题。虽然学生程度不好(这从找中心句需要九个学生回答可见一斑),但只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相信学生,多引导学生,他们还是能达到你的基本教学设计要求的。我们老师需要做的是点燃学生头脑中的这个火把!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4
第一,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段落和句子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
第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爱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课堂小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韩愈曾说,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当是教学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第三、应注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就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文学欣赏中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什么非要学生对作品(课文)只能按教参或者老师的一种理解去记忆呢?让“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是违背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老师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
通过《贝壳》的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把师生的平等的关系展示出来,走出技术设计的误区。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5
《蝉》是香港作家小思的散文。小思的散文确是“写得真,想得深;笔很冷,心很热”。她的作品风格清挺,即使是貌若闲逸的写景之作,也含着一份思理,恰如“小思”这一名字。她满怀着一颗平常心,善解世俗社会的人情物议,在真实的日常生活里感受和体验,所以下笔从容,自然平易。世事纷繁,有时几乎要叫人目迷五色,无所适从,感觉晕眩,可是小思确有本领保持自己的独立的头脑,她的.“定力”似乎很深,她能够“不为繁华易素心”,所以她的作品有一份清明隽爽的品质,有一份智慧之美。有先生评价小思的散文:从生活实感领悟出来的思理,又归结到真情常性,“清人神志而悦人心”。这个评语说得很对。
《蝉》看似简单,实则直指生命这个宏大话题,要让初一的学生真正读懂生命的意义,从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并非易事。所以针对初一实验班学生的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朗读入手,贴着词语去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从而循序渐进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实际操作:
作者对蝉的情感分为三个阶段,用三个任务来串,贴着词语读,贴着标点读,贴着手法读,读出厌烦、不解、同情、惋惜、理解、敬佩、惭愧。
实际效果:
学生能读出来,在最后由蝉的生命意义衍生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时,课堂短时间地出现沉默,我能感受到学生们在认真思考自己的生命了,只是还无法能准确说出。
复盘式评课提出的改进措施:
1. 目标用词力求准确:“探究”改为“体验”,“体会”改为“体悟”;
2. 任务二用时较多,可适量缩减;
3. 任务三指向要明确,除了读,更是体会生命的意义。
4. 反馈提升两个任务要全部当堂反馈。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6
上《蝉》这节课感觉很有趣,一是因为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向往;二是因为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探讨蝉的知识是个有趣的过程,我感觉如此,学生亦然。
文章介绍了蝉脱壳、鸣叫、听觉、视觉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自己复述蝉脱壳的过程,并学会把内容写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蝉脱壳时的`动作,来感受蝉脱壳的过程是一种体操表演。反复的读描写蝉脱壳时动作的词,体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把蝉脱壳过程写具体的,辅以填空来加深记忆,为学生复述这个过程打下基础。整节课上下来,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结课时留下蝉的三大不解之谜激发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7
《蝉》这篇课文算是一篇科普文,因为现在城市的孩子普遍缺乏亲近大自然的直观生活体验,所以讲起来易陷于抽象和枯燥。可以让学生找到法布尔《昆虫记》的原文,相比较学习。原文更生动直观,更容易理解,不明白教材上为什么改成这样,有些地方的意思都不符合原著。
比如书中第三自然段,写蝉脱壳时,“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原来折叠着翅膀打开了,竭力伸直。接着,尽力把身体翻上去,用前爪钩住那层旧皮,使它从那层旧皮里完全蜕出来”,这一段我自己都有点摸不着头脑,我没看过蝉蜕壳,不知它是怎样能凭空腾起身子往后翻的,所以在讲课时觉得很不好讲。课间有学生拿出法布尔的《昆虫记》,给我看《蝉》的原文,我才知道原文上写的是蝉先用四爪抱住一根枯枝或干草才腾起身子蜕壳的,这样一来,这段话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而且上面还配有图画,更加生动直观。还有关于蝉的听觉问题,原著上的观点也和课本上不一样,原著上说得更清标晰直观,而课文最后的一句“蝉虽然有听觉,可是它所接受的声音和人是不一样的”,这话模棱两可,很让人费解了,不明白蝉接受的声音和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因此,我想到特级名师窦桂梅的博文中写的,有些译文已经失去原作真实意图的精髓,对于这种课文老师一定要先对原著进行解读,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图,进行整合后再成为课堂上的东西。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期备课。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然后填写关于蝉的生活习性的调查表,简单明了,培养孩子对生物的兴趣和科学实践精神。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8
《蝉》是这个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作者通过描写夏天聒噪的蝉,这一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本节课的两点不足
1.导入占用时间太长,不能扣紧文本
在这一课中的设计中我用虞世南的诗《蝉》作为导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当时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同题诗歌的解读,引出新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由于这首诗歌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存在困难。如“垂緌”和“流响”等词的解释都得由教师亲自介绍,因此在诗歌意思的讲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道理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导入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加上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这样在课的开头花了太多的时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导入是为了教好文本,因此无论如何设计,都必须与文本密切联系,不能游离于文本。然而这节课,为了导出“蝉”,引用一首学生陌生的诗歌,况且虞世南的《蝉》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借蝉的“居高声自远”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做一个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课文《蝉》中的蝉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坚强、执著地生活。内容上缺乏关联,致使导入并不能为文本的教学服务。
再者,导入应该起到的作用是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衔接知识。从难度上看,诗《蝉》的难度显然高于课文《蝉》的难度,以这样的设计作为一节课的开头,显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的情绪也只是畏难的情绪,也起不到衔接知识的作用了。
通过以上几点来看,这样的导入无疑是这节课的败笔。
2.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一环节的设计“语文味”不足
本节课设计的另外一个内容是,在预习中布置学生事先搜集与蝉相关的材料,由于经验不足,在布置预习时未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课上呈现的材料中很多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了解蝉,如,蚱蝉又名知了,为同翅目蝉科中型到大型昆虫,约1500种。体长2~5公分,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这有些偏离了语文课的教学范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部分是这样阐述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表述中,无论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还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都离不开关键词“语文”。可以这么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发展。而本节课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使这节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失去了“语文味”。这是本节课的另一处败笔。
在课后我认真地思考,如何设计这一环节才能有效地为语文的教学服务?如果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去查找描写“蝉”的一些古诗,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等,再引导学生去探究“蝉”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这样的设计如果放在这节阅读课中,显然会喧宾夺主。而单独设计一节《走近古典诗歌中的“蝉”》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的想法是可行的。
二、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学习本文先抑后扬的写法”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先抑后扬”,在解释“抑”和“扬”之后,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某一品夫人做寿,官员们纷纷去贺寿。一人献上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品夫人不是人;再看下联:两个孩子都是贼。众宾客瞠目结舌,一品夫人怒火中烧。这时这个人提起笔,在上、下联之后加了几个字,大家拍手叫绝。这时的上联:一品夫人不是人,本是神仙下凡尘;下联:两个孩子都是贼,偷得仙桃敬母亲。这就是?先抑后扬?,也叫做?欲扬先抑?。”这样不仅使课堂生动有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先抑后扬”这一写法的印象。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越来越发现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拥有的知识越丰富、教学技巧越娴熟、人文底子越厚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会越愉快,精神教育就越健康。因此经常地进行教学反思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行为,这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发展自己的责任。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9
课文《蝉》讲述了一只不肯认真学本领的蝉,拒绝了动物歌唱家教它本领的想法,结果永远只会“知了,知了”地叫的故事。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展示了动物间充满趣味的对话,尤其是蝉“知了,知了”的叫声贯穿全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读—演”不同语气的朗读训练环节。首先让学生试读,通过老师的适当点评,再让学生自己用读来体会,最后以比赛读、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加以巩固。这样,灵活多样的方式既大面积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为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含义提供了舞台。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就“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三个词语的理解花了不少时间。我总觉得,这两个词语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突然领悟到,词语的理解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那么简单,那么生动。
首先,词语理解不应该是查字典、读词语解释条,而应该通过个人不同的感知神经去体会。有学生认为,不耐烦是不想学习;有学生认为,不耐烦就是讨厌学习……在一个多彩的'语境中,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完全生活化了。
其次,应该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学生无法明确地说出“不耐烦”的意思,但是,他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可以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得重一点,通过自己的领悟,以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朗读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声情并茂范读,即可以直接使学生模仿感情朗读,又可以从教师的表情中体会出“不以为然、不耐烦 ”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蝉学习的态度是很不端正的,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10
很害怕上由法布尔《昆虫记》改写的课文。他是一个虫痴,痴到极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学研究,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做语文课教学,往往有很 “裹”人的地方,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者黔驴技穷。这不,有关金蝉脱壳这一节,老师们之中都产生较大分歧,毕竟生活在城市,近距离观察端详蝉的几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们却表现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会是童心未泯法布尔的“知音”——正如备课时所预设的:《蝉》中的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场景,吸引着学生去关注蝉脱壳的情况,蝉的视觉、听觉异于人类的特点。
教学这样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如今谁也没有看到过这个相对微观的情景,如何仅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体会?还真不是一般的难点——
如果我有可以的电教设备,如果稍微能挤出点找资料的时间,相信这一课会上得更清晰、准确。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 11
通过对此堂课地反思,总结以下经验:
1、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导入时间过长会影响整堂课的进度,应该避免语言的`繁冗拖沓。
2、小组合作要注意选择一组或两组学生进行展示,展示的小组不要太多,其他小组若有异议则进行纠正、补充。评价应该在展示过程中进行,不应该再最后进行,这样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思路和观点,及时改正。
3、表格设计要突出文章重点研究内容,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应该更加具体和完整。
4、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多让学生训练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使课堂更加活跃。
在今后的课堂里,我会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及时修改教案,争取有进一步的提高。
【八年级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蝉教学反思04-03
《蝉》的教学反思优秀01-02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12-23
蝉八上教学反思通用11-17
蝉八上教学反思优质03-10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04-21
《螳螂捕蝉》课后教学反思11-13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04-21
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