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力》教学反思1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习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习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
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
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
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能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探究。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行”。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对科学探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不足:
1、由于课前准备不足,高估了电脑的兼容性,导致课件未能完全打开,虽然老师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但是影响了课堂气氛。
2、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力》教学反思2
我外甥最喜欢看图写话,给他一张图,他能给你编出一大段故事。他编的故事都特别的有意思,我惊诧于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脑袋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想想自己现在,如果给我一幅图,让我去写一段话,或者去编一个故事,我未必有他说的精彩有趣。思来想去,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的.想象力已经逐渐消失了,给我一幅图,我只会循规蹈矩的去描述图中有谁,我看到了什么,而不会去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丰富的想象力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但是随着我们不断的长大,周围的人会告诉我们,你这么想不对,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甚至于写作文,都要给你一个模板,开头要怎么写,结尾要怎么写,中间要写什么,完完全全被束缚在一个框架里。看似是为我们好的举动,实际上却是在扼杀我们的想象力,为了得高分,为了求稳,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循规蹈矩,按照常规要求去放弃自己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人类社会的创造和进步是多么的重要。世界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发生改变的,所以,别轻易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大胆想象吧!
《力》教学反思3
依据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在了解了学生实际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对活动所需材料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生活游戏情景出发,让他们觉得科学探究就在我们身边,会促进他们更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发观察和思考,从中学会发现。用游戏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价值远远超出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课件的制作、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游戏环节等。本课力求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关注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全面有效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从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出发,抓泥鳅游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有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各种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俩个物体在运动的情况下,相互接触才会产生摩擦力。
拔河游戏,使学生感知到如何公平竞争,从游戏中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白在做对比实验时,应该要控制一个变量变而其他变量不变,才能有效验证猜测。实验中小组实验目标清晰,分工明确,合作交流,最终验证了猜测。
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思考,勾起学生再次探究的积极性,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发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由探究,验证猜测。
郁波老师说“新的学习科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对学科的看法”。联系“真实”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例子,再利用课件出示学校运动会拔河的情景,让学生出谋划策怎样才能赢得这场比赛,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进一步认识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同时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研究发现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真正体现研究成果的价值。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和喜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果。
《力》教学反思4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节课有着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结合实验,学生在大量直观材料和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启发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分析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难点有效突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如何来突破 “相互作用”这个教学难点?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个穿旱冰鞋的男孩推墙的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教学设计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教学方法得当,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体思想应是: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实验来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同时要体现物理联系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由于考虑到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要花费更多时间,所以用课件图片的演示来代替实验,虽然更加快捷,但是却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体现物理研究学习中实验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力》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
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
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
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
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力》教学反思6
根据学校每位新教师必须上一节合格课的要求,我完成了《力的合成》这节公开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各位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现对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而本节《力的合成》重点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故本节内容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课的首要目的所在。
1.小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
1.让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单手举起一个哑铃,2.让两个力气小的同学一人出一只手共同举起一个哑铃;引入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渗透等效替代思想,即分力和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得出合力与分力概念。
举例强化:
(1)几条狗拉雪橇和一条狗拉雪橇
(2)几个人打夯和用打桩机打紧地基
(3)拉纤时,同样的船,同样的水流,可由一个大力士拉,可由一个大力士拉,可由两个人拉,也可由多个人拉力的合成。
再次强调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等效替代,并引入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概念。等效替代效果相同合力、分力。。力的分解
2.探究矢量合成运算法则——平行四边行定则
(1)引导猜想
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阅读并猜想:合力和分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合力大小是等于两分力的代数和吗?
演示实验: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重物悬空静止,记录读数F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重物悬空静止,记录读数F1,F2改变角度,多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拉重物,记录读数F1,F2。
引导学生总结:合力和分力运算不是简单的代数和运算,还和分力的方向有关。
(2)学生探究
器材准备:橡皮条,轻质圆环,弹簧测力计(两只),图钉,白纸,方木板,刻度尺,量角器等。
探究之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怎样保证合力和分力的等效行?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确定?怎样把力在白纸上表达出来?学生经过相互补充和完善,形成探究方案。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点拨。
当力的图示做好后,让学生猜想:F1,F2与F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将F的箭头端分别与F1,F2箭头端用虚线连接。
展示结果,教师总结得出平行四边行定则。
3.例题分析
例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求合力。
用作图法时,要求作图规范准确,取同一个标度,实线虚线要分清。用计算法时,要先作出示意图,再计算。
二.本节课的优点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方面。在上课之前我仔细的阅读了课程标准,知道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的过程。难点是引导学生对探究方案的设计。
2.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方面。这节课我采用了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引导的方法等。使得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较高,主体性的发挥比较充分。这节课整个来说还是比较流畅的。我先采用演示提水桶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然后又举多个例子加以强化。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对学生可能的错误观点,用事实说话——做演示实验,加以更正,并引出和分力方向有关这个观点。然后让学生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探究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把探究问题细化,让学生各个击破,才能形成探究方案。最后通过例题巩固平行四边形定则。
3.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方面
上课能做到讲解内容正确,详略得当,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合理,一目了然。
三.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本节课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不够近,师生互动的环节还不足。
第二章《力的合成》这节课的新课教学工作已经完成,结合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一谈我的处理方法以及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过程中,在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后,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先用一些小实验的方式否定他们的错误答案,对于正确答案,我没有直接给予肯定的答复,而是继续追问学生“如何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在学生猜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就是它们所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时,我继续引导学生回忆是否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这种情形,以此引出数学中向量的加法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向量与矢量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这个依据更加肯定了学生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大家都一致认为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我提出了问题:“能不能利用大家手中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对于实验之前的猜想过程的引导,我认为自己做的还是不错的,先由学生自己猜,根据他们的答案,逐一否定错误的猜想,并利用提问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答案靠近,对于正确的猜想,我还从数学的角度找到一个例子来增强我们的猜想的可靠性,这一种做法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正确的猜想方式。
在大家讨论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后,我找了几个同学说一说他们的方案,基本上学生说出的方案都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于是我提示他们是否能利用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思想来验证,然后以提问学生的方式逐渐将实验的步骤补充完整,在大家已经明确正确的实验方案后开始进行实验。对于实验步骤的总结,由于学生不能够清晰的表述出来,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的引导过程较多,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较少,这是我觉得做的不好的一个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教师应提前引导好学生该往哪个方向思考。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个别辅导,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是不会做的或做的不规范的,我一一指出,让他们订正,实验大概进行了10分钟后,我找了一个做的不好的学生,让他将他的实验过程再做一遍,呈现给大家看,在做的过程中,他每做一步,我都让其他同学观察他做的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该怎么改正,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将正确的实验过程给大家呈现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较紧张,我不能将全班学生的实验过程都看一遍,只是看了每一个人的一部分实验步骤,所以一些学生的错误之处不能立即给他们指出来,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发现,这一点还是有待改进的,比如,下次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一个做,一个观察,互相指出不足之处。
在利用学生自制的平行四边形模型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时,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而且结论也总结的非常好,这说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多多动手,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在作业批改中,发现学生在利用作图法求合力,以及多个力的合力问题中,依然存在着做题不规范,计算不正确等问题,这些都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指出来,这也给了我一个提示,对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应提前做好准备,在新课讲授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力》教学反思7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习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习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习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习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习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习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习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习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力》教学反思8
对于学生在猜想环节中出现的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想法,教师不应作简单的否定,也不应漠然处之,而应积极的肯定他们猜想中的合理成份并适当放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经常把重力的方向记成是垂直向下,这里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垂直和数值的`概念,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
本节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重力的概念,二是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过程有: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对于重力概念,通过与拉力类比,通过万有引力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这里,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重力”不就是“万有引力”,想继续探究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得到老师的继续指导。对于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课本专门设计了探究过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得到他们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自己的g值。描点作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鼓励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世界》里的内容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探讨,并通过查阅等形式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本节难点在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上,教师应切实抓好学生探究过程的设计和指导,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力》教学反思9
《常见的力》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力与运动”单元的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各种力和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通过教学我想谈谈对自己上这节课的'看法:
1、初看教材,只是几幅常见的力的运用的插图,简单枯燥毫无新鲜感。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观看动画图片力的课件来认识各种各样的力,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
2、四年级的学生初次设计表格,我采用“扶放”教学法,课上先给出学生表格样例,进行必要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设计起来就比较轻松。
3、在“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活动时,我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接着请三名同学到前面进行实验,让其余学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但坐在前面的学生能观察到,踊跃参与,后面的同学因看不清楚,参与度不够。在实验中应把学生带到楼道高处实验,这样学生能很好的观察到物体下落的运动情况。
《力》教学反思10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力》教学反思11
力和运动这一章学完了,对于力和运动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困惑着我们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与学习物理时对力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有时还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大量的生活经验让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觉得物体只有接触才可能产生力,摩擦力要接触才能产生,压力也要接触才能产生。通对这一章对重力的学习和对磁力的了解我们知道这两种力在不接触时也能产生,.所以力的产生与接触与否无直接的关系.接触可以产生力,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只不过接触产生的力的种类多一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都是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像不开发动机,运动的'汽车会停止,自行车不骑就会停下来,观点的经验太多了,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深深的占据着心灵。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以后我们知道:物体运动并不需要历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教学反思12
记忆力是智力结构中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是其他诸多能力和素质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然而,人的记忆能力,尤其是优秀的记忆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科学、系统和适时的训练结果。因此,幼儿园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记忆力,对开发其智力潜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训练幼儿记忆必须注意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记忆心态,并充分运用于幼儿园整天生活的各类活动之中。
一、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记忆心态
记忆心态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能力的自我意识程度以及在记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兴趣等心理状态。良好的记忆心态有助于提高记忆力,而培养幼儿优秀的记忆心态可从提高兴趣和自信心入手。
1、提高幼儿对记忆的兴趣。
培养幼儿记忆方面的兴趣是训练记忆能力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想方设法地让幼儿把记忆当做一件好玩的事,引起他们参与记忆训练活动的浓厚兴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利用游戏吸引幼儿是激发记忆兴趣、提高记忆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如:在认识糖的教学活动,设计成《我会做汽水》的游戏,让幼儿在兴致勃勃观察糖的外形、制作汽水的游戏过程中记住了糖的外形特征和“糖可以溶于水”、“糖是甜的”等特征。又如在设计音乐活动《办家家》时,可以让幼儿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观看情节表演,还让幼儿分角色扮演歌曲中的爸爸妈妈,一边学习歌曲一边玩和歌曲内容相符的做饭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歌词,很快地学会了歌曲。可见,只要幼儿感兴趣,便会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2、增强幼儿对记忆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能力的发挥。培养幼儿对记忆的自信心,就要注意在各种活动中捕捉机会,不失时机地夸奖、鼓励幼儿的记忆力,给他们造成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充满信心。如:宇彤小朋友比较内向,平常不爱说话,但在和集体一起朗读儿歌时也能跟着小伙伴一起朗诵,但声音小,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表现出欣赏他的表现,及时地夸奖他记得这么完整,并请他在原位上站起来和小朋友同一面向地当小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再把诗歌朗诵出来,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自信心。在后来的《击鼓传花》游戏中,教师再有意识地让他被传中,请他表演一个节目,再次激发他的自信心。渐渐地宇彤的自信心被增强了,他能主动地记忆诗歌、故事等学习内容,还能在同伴面前大声地、有感情地背诵了。
二、在整天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记忆力的提高要靠实践的训练,幼儿教师要充分运用幼儿园整天生活的各种活动,采取多种手段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1、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段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第一、运用教具激发幼儿情感,训练幼儿识记。直观形象是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观察和学习的兴趣是他们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如:科学活动《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师利用泡沫板雕刻了一个简单的人的消化系统教具,利用玻璃球在模拟消化器官的凹道上滑动来让幼儿直观地看到食物的消化过程,因为教具深深地吸引幼儿所以幼儿很快便理解了人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还能深刻地记住了学习内容。除此以外,多媒体软件能以幼儿最喜欢的动画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介绍《科学与仿生》时,幼儿清楚明白地知道了长腿蜘蛛的躯体、腿、眼睛的构造,还知道登月仓是模仿长腿蜘蛛的构造制而成的,因为教具直观,图文并茂,所以幼儿在看 “电视”的同时已记下了长腿蜘蛛与登月仓之间很多相似的特征。
第二、运用感观刺激调动幼儿积极性、强化记忆效果。让幼儿运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观参与活动,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如:在认识西瓜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去了解西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并组织幼儿在延伸活动中画西瓜和玩《大西瓜》的音乐游戏,利用多种感观的刺激,强化了幼儿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利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知识、深化记忆。2—4岁的幼儿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的。根据这一思维特点,在语言教学中可以应用动作示范,让幼儿在动作的过程中准确地理解词意、掌握新词。小班故事《兔妈妈的萝卜和白菜》里出现动词“拔”、“扛”,教师利用情景表演一边做动作示范,一边让幼儿模仿兔子们“拔”和“扛”白菜的动作,使幼儿懂得了两个词的区别,也记住了两个不同的词语。在有目的的记忆游戏中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2、幼儿喜欢游戏,游戏里包含着比赛、智慧、兴奋和快乐。运用有目的的记忆游戏可以吸引着幼儿在活动中动脑,达到提高记忆的作用。如游戏《小明吃水果》,教师选取几种常见的水果从左到右地排列,请幼儿逐一说出水果的名称,然后用布把水果盖住,马上把其中一只水果藏起来,再掀起布让幼儿回忆什么水果被小明吃掉了。又如:游戏《小动物排队》,老师请幼儿观察小动物排对的顺序:“谁排在第几?”、“谁排在谁的前面(或后面)?”然后教师用布把动物盖住,把其中两只动物交换位置,掀开布后让幼儿观察什么动物排错队了。这样,幼儿在兴致勃勃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记忆力。除了集体游戏外,还可以制作多媒体软件,让幼儿单独操作。如《走迷宫》,幼儿凭记忆根据软件预先制定的排列顺序走迷宫,走到终点就获胜。因为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水平有目的制定的,所以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中记忆力得到了提高。
3、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记忆力。
记得快忘得也快是幼儿的记忆特点。根据遗忘规律,如果把学习过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加强复习,遗忘率会大大减少。因此,教师在重视正常学习活动和记忆游戏组织的同时,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新知识,达到强化记忆。如:在饭前饭后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听故事、念儿歌或互相讲讲昨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在散步时唱学过的歌曲;要求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报纸上关于某个主题的新闻。让幼儿带着任务去记忆,使其记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记忆心态和有目的地在整天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记忆力,提高了幼儿记忆力的同时也会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其他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智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力》教学反思13
《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引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能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中引导了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图在教学中会逐步深化。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始新课的学习,整个课堂设计理念坚持了:达到学生自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会的坚决不讲,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最后给学生的作业也引人而易,充分让学生自己挖掘生活中关于力的实例,分析举例等,避免了重复,枯燥。
《力》教学反思14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力》教学反思15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畏难情绪,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通过《重力》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师生相互交流的课堂舞台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1、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舞台。
探究万有引力时,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银河系和原子的结构画面,接着引导学生利用一个钩码和细绳来模拟圆周运动中的力,从而概况出万有引力的存在。改过去呆板、机械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交流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想法。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学生动手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并亲自描绘出重力和质量的函数图像,结合数学的知识,得出物体所受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的重要结论。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探索兴趣被激发,从而产生对物理的偏爱。
二、科学探究活动让物理课堂生动起来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在《重力》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猜想本不言对错(需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在教学重力的方向时,让学生在水平面和斜坡上释放两个物体,先引出水平面,再引出重力的方向垂直水平面向下,我们定义垂直水平面向下的方向为“竖直向下”,学生再作重力的方向时,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中学各科知识与物体相互联系让学生的知识面开阔
重力这一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研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质量钩码重力测量之后,让学生计算出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然后在回忆前面学习密度是得出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让学生得出这里的重力与质量也是成正比的,公式G=mg的得出我是这样引入的,学生数学正好学到正比例函数,y=kx,就说y与x成正比,k为常数,按照这个思路,现在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也可以写成G=km,也就是说重力G与质量m成正比,比例系数是k,这个k就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刚才同学们已经计算出近似等于10N/kg),但物理上不用k作为常数,而是用g作为这个常数,所以就有了G=gm,改变一下顺序就是G=mg了。这们就从数学的正比例函数引入到了物理上的正比例关系。
【《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力的教学反思01-03
物理力教学反思12-13
力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2
物理力教学反思通用12-13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通用14篇)10-20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03-11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7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07
夜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