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时间:2024-05-27 07:14: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

  一、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本节课重点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材安排的内容除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外,更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通过学生亲手的“拼”、“剪”,将组合图形进行分解,计算出组合图形面积,从而掌握这类题的思考及解题方法。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很难。学生已经系统的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转化思想也有所渗透。对于方法的借鉴、交流、思考、创新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正确计算。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类题目的思考方法。

  3、学会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以旧引新

  (课前)将一些教学用具的纸片发给学生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谜语。(①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 ②又来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称)

  (1)思考:谜语的谜底是什么?(①草莓 ②杨(羊)莓(没))设计意图: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给学生以启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觉得哪个谜语好猜?为什么?(第二个,因为第二个问题有了第一个问题做基础,所以容易些。)

  (3)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从而导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来明事理,从而导出新课。

  2、课件出示各种学过的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1)同桌交流、讨论。(小动)

  (2)代表回答。

  (3)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教师要求: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边做边思考,你拼的图形像什么,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小组讨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2)2人小组讨论并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小动)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进行分工、讨论,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

  2、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课件出示例题:小华家买了新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需要买多少瓷砖铺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交流。(有图例)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中组合图形的学具,与小组合作,先估一估,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巡视并作简单的提示和指导。(大动)

  (2)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沿虚线剪下,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或两个梯形或补一个小正方形等多种割补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3)根据学生的解法,教师进行分析、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手参与学习,通过拼剪与讨论,明白能将组合图形进行多种分割或割补后再计算其面积。

  (三)、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课本中多种组合图形,学生辨别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2、学生独立完成,代表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通过分解图形的面积相加或补成所学的平面图形再通过面积相减,都可以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形关系,推算出图中的隐藏条件,让学生明确解组合图形的面积方法不是唯一的。

  (四)、回顾全课,小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教师再总结,即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布置作业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分割、添补 基本图形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2

  教学内容:

  教材80页例1,练习十四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你会计算下面的题目吗?

  出示口算题:

  2/4+1/47/9-5/94/8+3/88/10-7/10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指名读题。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

  这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计算有什么不同呢?

  揭示课题

  2、探索计算方法

  谈话:我们可以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这块试验田,折一折、涂一涂,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分别表示出它的1/2、1/4

  学生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交流:根据你的操作,说说1/2+1/4的得数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出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成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

  想一想,如果不看图,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提问: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我们应用了什么知识?这个过程也叫什么?想一想,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先通分?

  完成书上的填空。

  3、把例1的问题改成:黄瓜的面积比番茄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尝试解答

  评讲。

  重点提问:计算时,要先做什么?

  三、教学“试一试”

  1、指名读题。提问:除了计算之外,题目还有哪些要求?

  2、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

  3、讲评。

  提问: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

  指出: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为什么要把1转化成9/9?

  你是怎么进行验算的?

  4、总结方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交流。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验算。

  四、完成“练一练”

  学生计算,并选择一题进行验算。

  交流。

  五、诊断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帮助改正。

  2/5+1/4=3/9=1/3

  1/6-1/24=4/24-1/24=3/24

  3/5+3/10=6/10+3/10=9/10

  1/6+1/8=1/14

  六、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学生各自涂色,并写出得数。

  同桌互相检查。

  2、做练习十四3、4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解答。

  其中第4题提醒学

  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集体交流。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八、作业

  练习十四2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已学知识的迁移,为学生探究方法提供可能,课堂中有效渗透转化的思想。

  习题的练习既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3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对生活空间相关问题的解决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与生活空间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单元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包括粉刷墙壁、铺地砖、密铺、折叠、方向与位置、他在哪里六个问题。期望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面积和方向与位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可以当地城市发展、学校或学生家庭的有关材料为素材(如城市绿化、房间和地面装修等)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增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鼓励学生探究,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动手画、动手折,以促进学生计算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

  3.要举一反三,善于提出各种变式问题和挑战性问题,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4.密铺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密铺原理的思考。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9~10课时,其中

  问题1 粉刷墙壁:1课时 问题2 铺 地 砖:1课时 问题3 密 铺:2课时

  问题4 折 叠:2课时 问题5 方向与位置:1课时 问题6 他在哪里:2~3课时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宜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着重评价学生在解决有关生活空间问题中的方法的多样性和最优选择。如粉刷墙壁中涂料的选择和铺地砖中地砖需求量的计算方法等。

  2.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着重评价学生四则运算技能的准确性、熟练性,在方格纸中画简单多边形的技能、绘方位图与理解方位图及比例尺的相关计算。

  3.思维能力的评价着重评价推理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的评价通过观察,着重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本单元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等行为表现。

  〖你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4

  第四章《简易方程》第一小节《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陈兴友 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庙梁小学

  教材分析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这是学习代数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能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2、用字母表示数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好理解所学知识都有帮助;同时也渗透着函数思想。

  学情分析

  1、本单元的知识大多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过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时,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越实例的具体性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2、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3、如何让学生从以往的数转化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让学生明白:用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数或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3、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

  2、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5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6

  教学目标:

  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

  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

  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

  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 (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 (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

  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31.7π米

  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

  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实践活动

  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

  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7

  一、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三、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8

  目标:

  1、幼儿能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物品并说出总数。

  2、幼儿能将数与量进行一一对应。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物品并说出总数

  难点:

  数量对应

  准备:

  水果卡片水彩笔、数字纸、塑料数字

  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拍手数数。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点数水果并说出总数。

  教师分别出示不同数量的各种水果,请幼儿分别点数水果的数目并说出总数,要求幼儿要手口一致。

  2、游戏:我说你拍。

  教师说一个数字,幼儿拍出相应的次数。如:教师说“2”,幼儿拍两次手。

  3、游戏:找一找。

  教师请一名幼儿到黑板前,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出相应数目的水彩笔。提示幼儿要一边数一边找才不会出错。

  4、数与量进行对应。

  教师出示1到5的`塑料数字,教幼儿认识数字的外形,并一一贴到黑板上。

  再次数一数黑板上的水果,让幼儿给水果宝宝找朋友,找到它所对应的数字。如5个香蕉与数字5连起来。

  三、结束部分

  幼儿操作练习:在数字卡上数数圆圈并与代表的数字连起来。

  反思:

  1、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流程清晰、结构完整。

  2、幼儿学习认真,注意力较集中。

  3、幼儿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体现不强烈,互动程度不高,气氛不够热烈,显得较死板。

  4、教师的讲授不够生动、形象。

  5、结束部分设计的幼儿操作练习难度稍大,大部分幼儿不能全部完成。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数学第86——8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房间的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问题:

  (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3.6×2.8

  (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2.8×1.15

  提问:这两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初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估算初步探索: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把3.6和2.8都看作3,3×3=9,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

  把3.6看作4,2.8看作3,4×3=12,面积应该比12平方米小一点。

  ……

  (2)笔算进行探索。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3.62.8的积大概在9的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计算的方法。通常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启发:回想一下以前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这样你会做吗?

  让学生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

  讨论:这样后,得到的积是不是原来的积?为什么不是?那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再阅读课本86页,进一步弄清课本的竖式图示的意思:

  原来两个小数都当作整数相当于都乘了10,积是原来的100倍,只要把现在得到的积除以100,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问:正确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结果接近吗?能正确估算结果的同学真棒。

  2、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试一试”

  (1)根据刚才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计算出2.8×1.15的结果吗?你能借87页上的示意图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这两个因数乘了1000,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积的1000倍。要使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只要用3220除于1000。

  问:现在的积可以化简吗?结果是多少?

  三、概括推理,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观察例1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观察“试一试”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一说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在全班里交流你的想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校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五、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今天我们应用了以前原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过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

  六、完成书面作业:练习十五1、2、3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说算理在我们计算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的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现行的教学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编排,采取如下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13.5

  ×0.5

  2、引导学生观察和以前算式有什么不同。

  3、讲算理:即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5

  67.5→缩小100倍→675

  然而教学效果令人十分失望。当我引导完上述的转化过程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大部分学生看着板书也说得清算理。但计算时,根本未按算理去做,尤其是中差生错误百出。课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上述推算我是严格按教材设计意图、教案要求,且很有条理去教学的,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呢?那是因为教材的推算过程是为教者和学者提供一种借鉴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把教材的思路用教师所谓的“启发”灌输给学生,否则推算说理就成为了形式。为此,我就尝试了一种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在经历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结果按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班级学生不仅计算方法掌握快,算理也说的非常清楚,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0

  设计意图

  通过对幼儿日常活动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对动物有浓厚的兴趣。结合《指南》精神、幼儿兴趣特点和年龄特点,我将感知数量与动物餐会的情境相结合,整个活动过程以游戏化的情景引导孩子在游戏中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的理念和数学的趣味性。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在复习感知6以内数量的基础上,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感知数量7,目测7以内的数量。

  活动目标

  1、了解7以内的数量间的关系。

  2、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目测和感知7以内的数。

  3、体验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按数匹配实物。

  难点: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目测和感知7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食物图片若干。

  3、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游戏“小猴摘水果”导入。

  1、今天是小动物们聚餐的日子,小猴子想:我家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一定要带给小伙伴们尝一尝。于是他来到了果园:看一看小猴的果园里有些什么水果呢?(打开PPT,如图一,让孩子们进入电脑创设的情景。

  2、桃树上有几个桃子?伸出你的小手指,我们一起数一数。7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是不是7个苹果呢?我请××来数一数。7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梨树上有几个梨子?大声告诉刘老师。它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

  小结:我们的数字7可以表示7个苹果,也可以表示7个桃子。数字7的本领可真大。

  二、基本部分

  通过小动物分食物和装盘子的游戏感知7以内的数量,尝试桉数匹配实物。

  1、感知食物的数量

  小猴子摘完水果了,你们猜猜他摘了几个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么多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小猫也来了,它带来了几条小鱼呢?五条小鱼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看看还有什么小动物来参加聚会了?她带来了几根香蕉?七根香蕉梨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小动物分食物

  这时,小鸡们也来参加聚会了。来了几只小鸡啊?我们一起数一数。小鸡什么都没有带,小动物们都想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小鸡吃。那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该把哪一种食物分给小鸡,才是正好每只小鸡分一个,不多也不少呢?

  小鸡有食物了,这时又来了几只小狗?那谁的食物可以分给小狗,正好每只小狗一个,不多也不少呢?

  3、分组练习:小动物装水果。

  最后,小狐狸也来参加聚会了,可是食物已经没有了。我们一起来帮小狐狸装食物吧。装之前,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小狐狸想要几个食物呢?(7个)

  是的`,有的小狐狸需要7个食物,有的需要6个食物。请你按照小狐狸的需要帮它装好食物。

  三、结束部分

  数一数食物有多少。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的小盘子里都有什么食物呢?

  ×××的香蕉有几根?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我们一起把水果带回教室给小狐狸吃吧。

  活动延伸

  进餐前通过数碗,进一步巩固按数取物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内人数的变化进一步感知数量间的关系。

  快乐餐会(感知7以内数量)微反思

本次活动,全程以故事展开,加上故事环节以小动物为主,幼儿比较感兴趣。首先通过数一数果园里的水果复习数量6,幼儿通过跟着老师点数来完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其次,教师通过快乐餐会这一情景,与幼儿一同感知7以内数量,通过数香蕉、数苹果、数小鱼等,引导幼儿感知数量7,理解数字7可以代表任意7个物品。

  在动画效果设置上,我们选用超链接、路径等技术创设动态场景,以此来调动幼儿兴趣。结尾处教师通过幼儿无声操作为观看者营造人机互动的场景,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整体来看,我觉得本节活动思路新颖,教学效果显著。但在微课制作的技术运用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1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连一连、圈一圈)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教具学具: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很多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大家和他一起过生日,你们瞧(出示动物图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桃子

  ?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

  2、活动二:分萝卜

  学生帮小兔子分萝卜,讨论说说怎么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老师提具体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分法。

  ④小结。

  3、活动三:分骨头

  ?帮小狗分骨头,讨论分法。

  ?小组合作分一分。

  ?汇报:老师用磁铁板演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画图记录分骨头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烦,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的过程。

  ?学生汇报画的方法。

  小结:小熊很感谢大家为它解决的难题,表扬大家都很聪明。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均分”,请你们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分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感知平均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了由不知到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顾虑教学环节的展开,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过渡性语言还不够提炼,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总之,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总分数1+4=5

  每份数: 500(1+4)=100(mL)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3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学生的反馈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和是2~6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够从信息窗中准确的找出数学信息,并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作业反馈矫正

  1、课前作业:从信息窗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

  2、(出示信息窗)请同桌来那个人为一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先座位左边的的同学说,再座位右边的同学说,说完后马上做好。)

  3、集体交流、订正,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数学信息。

  预设:

  (1)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2)前面有1朵白云,后面有2朵白云。

  (3)树上有3只猴子,岩石上有2只猴子。

  (4)上面有1个小朋友,下面有4个小朋友。

  (5)红花有2朵,黄花有2朵。

  4、小结:观察信息窗时,我们就应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认真数数,并且要将数学信息说完整了。

  二.点拨,知识建构

  1.体会加法的意义。

  师:求“一共有多少?”是什么意思呢?“一共”就是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呢?

  生:合在一起就要用加法。

  师:双手做合起来的动作,就爱神学生的理解。

  2.认识加号“+”,强调加号的写法——用直尺写。

  3.列式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猴子?2+3=5(只)

  强调:得数后面要写“只”

  (2)一共有几只小鸟?5+1=6(只)

  (3)一共有几多白云?1+2=3(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1+5=6(个)

  (5)一共有几朵花?2+2=4(朵)

  4、练习

  1+1= 1+2= 2+1= 3+1= 2+2= 1+3= 4+1=

  3+2= 2+3= 1+4= 5+1= 2+4= 3+3= 4+2=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15

  面向21 世纪的数学教学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数学教材,最显著的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且符合新课标中的“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材中,每一章节的课题,无不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七年级数学上册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与以往的数学课本完全不同。学生的感觉是插图精美、问题有趣、惊喜连连、引人入胜,但老师的感觉却是千头万绪,难分重点难点,更不知知识讲解的“度”在哪里?作为一个老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个学期教下来,感慨颇多,对这本教材开始有一点了解、有一点欣赏,同时希望利用这套教材将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完善起来,积累更多的经验。 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强调师生交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初一数学这门课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开个好头,打好基础。

  1、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学环境的素材,教材中每一小节的课题都是那么亲切、有趣,插图、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试一试无不吸引着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着探索、创造、求知、合作的美。要教好这一章,教学方法和形式都与以往的教学不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准备是多方面的',首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和平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要准备好教具、课件、学具,这一章的学习需要很多实物、模型、图片,还有许多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课堂实践的操作,如叠一叠、做一做、试一试等,这些需要老师提前布置预习,有的要求学生回家准备,有的需要老师准备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使用,这些工作十分繁琐、费时,教师必须落实,否则会影响上课的效果。教师布置任务时要求清晰、到位,再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不但学生准备学具时积极,形成良好预习习惯,而且,课堂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从不同方向看这节教学中,学生准备学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显示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时的截面情况,画面清晰美丽又富于趣味性,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同时达到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功效。学生在学习“从不同的方向看”时,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化感到困难,我感到光是讲解难以达到好效果,所以,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和学习上的障碍,收效很好。在生活中的图形一课中,我收集了很多美丽图片在电脑中,上课时投影给学生,让他们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参与的课程,在教授这一部分时设计了一个卡片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编混合运算的题,同时计算。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分小组竞赛时,大家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努力取胜,使许多我认为难以编出的题,不但很快编出,而且迅速准确、多解,令我叹为观止,感慨万分。

  2、足球比赛、一张纸对折20 次、24 点游戏、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等,这些事例都是同学们很感兴趣的,所以他们特别想知道结果,从而自己主动地去看书、学习,从而努力去发现、探索,获得知识。这是新课标数学教学带给我的一个启示:乐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乐意学习,即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和乐意做的,就没有难得、不会的,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过程是交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3、在探究销售 中的盈亏这一问题时,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系统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清楚、听懂,然后记忆、运用到解题、论证,考试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而现在提倡的是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是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带给我的又一个启示 。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行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4、在学科活动中我们针对教材中内容,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出一副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配以贴切、幽默的解说词。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和集体创造,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兴趣高涨,课堂的授课效果也很理想,有的学生甚至设计了两、三个图案,所设计出的图形也很有意义,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索有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对他们实施激励性评价,使他们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体验到探索成功带来的欢乐。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一脸真诚的微笑、投以信任的目光、赠给热烈的祝贺等,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当学生经过努力暂时没有取得成功时,如果教师投以期待的目光、赠给温馨的话语,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教学设计反思】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教学设计《图形联想》反思12-11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1-19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小班数学教学设计比大小反思12-19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多》教学设计反思11-20

数学教学反思06-12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0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04-04

提袋的设计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