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8 07:44: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一篇文本,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阅历的人们解读的角度、深度和广度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教师首先要站在纯文本的角度看待文本,沉入文字中去,在文字中走几个来回,读出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努力寻找与作者有关的信息,深入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所处的内心世界,以我这心猜彼之意。教师是教书的,所以也应该从编者的角度来读一读文本的,应该给文本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教师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把自己当成一个涉世未深的儿童,以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关于《水》的主题,应该有两层意义。一是关于节水,二是关于坚强乐观地生活。而这样的思想,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描述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言课堂教学还是要从文字入手。

  一、走进文本:紧扣词语

  对学生而言,由于阅读水平的限制,不大可能从一大篇文章中抓住重点,感受文本的意义所在了。有道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因此,选择词语体会是走进文本的捷径。在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骄阳 炎热 风干 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等一组词语,要求学生读一读,并且说一说,读着这样的`词语,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学生说:“大地干裂了。”有学生说:“一棵大树已经干枯,歪在河边。”有学生说:“河水都已经干枯了,露出了河床。”有学生说:“人们挥汗如雨。”这时,我进行了引导:“在这样的地方,人们连汗也流不出来了,这才是——”引出孩子理解“风干”的意思。正是通过想象,将词语还原成句子,用自己的语言真切地感受到干燥的日子及我们对于水的渴望。更多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二、深入文本:品味细节

  五年级的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学会品味细节。《水》一课的细节描写是很多的。我在这节课上抓住母亲的“笑”来期待学生能从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动作中感受缺水的无奈、母亲的乐观,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式。

  文章中最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在第五自然段。我要求孩子们细细地品读这个片段,把心沉入,在课文中多走几个来回,圈出触动自己的词语,并且在书的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只要一个词语,再根据这个词语读读最能展现自己朗读水平的一个句子。通过读与写,让作者的细腻的感触、精准的描写更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同时,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产生共鸣。

  值得一说的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孩子们似乎对于这段还不能好好地体会,也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特别对于作者那么细腻的描写,体会得也不够深刻。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也许要给孩子们更长的时间,也许我的引导还要再到位些。

  三、思考文本:质疑矛盾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得更深刻些,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产生争辩:母亲用多少水给我们洗澡?兄弟四个平均分的话应该有多少?这四分之一勺的水真的那么快乐吗?真的那么值得“啊啊”大叫吗?本来的设计在课堂上应该有这么一个辩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辩论的过程,孩子们认识到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体会到缺水的痛苦和有水的快乐。但课堂一边倒的现象比较严重。不知道是孩子太过聪明还是他们已经真的理解了水的苦乐了。

  说到质疑,我的这个教学过程没有姜文泉老师和朱晓丽老师那么高明。他们完全把质疑的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一个问:“把独特的词语找出来。”一个启发:“有没有什么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再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达到恍然大悟的境界。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非常好!

  四、表现文本:朗读提高

  孩子怎样才算真正理解了一篇课文?我想:读出自己的意味就是了。回想孩子们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应该来讲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程度。那些本来朗读水平高的孩子还是这样,不会读的也还是这样。“啊啊”大叫应该怎么读?我是直接要求他们可以读得快一些,可以读得慢一些,可以声音响亮一些,可以声音小一些,沉稳一些。但这只是技巧上的提高,或者说是我对于生活体验之后的理解,孩子们则不会。我应该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相应的比对,或者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也许这样读来才更有意味呢!本来设计的环节中还有学完第五自然段后再回读“啊啊”大叫了起来,可是因为前面指导过多,来不及,就跳过去了。现在想来,当初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就应该回读一下。因为这第五个自然段不就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吗?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读得好啊!再回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才深有感触吧。

  教师怎样在课堂上通过自己一两句的指导,马上让学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我要好好修炼的。

  当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是一种阅读在场的状态。我也是。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一、总体情况:

  本次期末质量检测,我校三年级应参加考试32人,实参加考试32人,总分2229.5分,平均分为69.7分,优秀率为15.6%,及格率为84.4%。从整体上来看,这份试卷既检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察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二、试题情况

  本次试卷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涵盖了我们想要发现的一些问题。试卷分为五种题型: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和问答题,符合三年级的学生特点,试卷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分别穿插在这些题型中,检测内容比较全面、到位,突出了以教材教辅为主,并且从整体上来看分值所占比率期中前为30%,期中后为70%,完全符合教研室出卷的指导思想和宗旨。

  三、学生得分分析

  1、填空题共36分,每个空1分。学生在做填空题时,能够写出正确的答案,但写较多的错别字;学生在填“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时,出现的错误较多;失分严重。

  2、判断题共21分。这个题学生普遍做得比较好,正确率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马虎造成的。如第9小题:“空气是无气味、无味道的白色气体。”大部分学生失分。

  3、选择题20分,学生在做题时,有的存在不理解题意的情况,有的是由于学生马虎造成的。这题大部分学生得了12分左右。

  4、连线题8分。本道题是请同学把下列食物及含有的相应营养连接起来。大部分学生只得一半分。原因是老师地讲课中没有列举更多的实例,实际生活中又没有认真观察造成的,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问答题15分,计三个小题。学生基本能完成,但答案有的不完整,不具体。失分情况不严重。

  四、反思及建议

  仔细分析考试试卷,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擅长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这提醒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考试时学生才会余仞有余。

  3、学生书写较差,错别字太多。

  4、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来源渠道,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

  纵观《科学》试卷,我提出这样几点建议:

  1、题目出得太死,好像只需学生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科学思维及科学观察在考试中体现不充分。

  2、填空题太多,只考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却没有考出对知识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第四单元的最后第二节,是本单元前三课的深化,学生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很重要。根据学生这一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在学生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的基础上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常见形态及产生的环境条件。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最后,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数据,确定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培养证据意识。

  所以,课的开始,我通过展示图片、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我的.引导和观看资料帮助学生回忆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所学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每种形态又分为哪些。为进一步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和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为了更好地突破: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能力,用“水的三态变化”的原理做出解释这一教学重点,并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使他们对三态变化又更深的认知。

  我在本课导入阶段出示了一组图片,展现了水的三种状态,学生直观的看到了水固态、液态、气态,克服了环境温度的限制。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模式,为下一阶段的深入打下基础。学生分析水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知道水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来源于生活实践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本节课刚刚开始,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了大家熟悉的桃河夜景、北山公园夜景,让学生亲眼目睹城市的美丽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欣赏过这样的夜景,教师再出示出来,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再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就不难想到这么多的灯光,五彩缤纷的颜色,人们是怎样做成的?是怎样让这些灯泡同时亮起来的?由此可见,越贴近生活实际,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受到的启发就越大。所以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猜测假想成为科学验证的催化剂

  真理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反复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科学学习也不例外。课堂就是学生实践的一片小小的天地。而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去探究,探究结果会怎样,这种假设将与实践形成相互对立的问题。在学生的心里正式有了这样的对立,才能使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猜测与事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假设、猜测,这对于通过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大胆设想“在一个电路中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就使学生对探究有了信心、压力和动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才能经过失败,再失败,最终成功这样一个过程,从而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的推测,继而得出正确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根据科学依据进行大胆猜测,是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合理引导学生深入。

  国外科学教育有个说法,叫做“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一英寸宽”指知识内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内容要展开,展开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动手试验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画出自己预想的接法,看看能画出几种。预想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动手实验,先按自己预想的方法连接,接起来能发光吗?再试试自己在试验过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画出各种接法的图。

  所有的观察、实验活动,都要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情况。例如“烫手”,是学生在操作中经常发生的情况,但对这件事很少留意。留意了,就出现了“深”的机会,就会引出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东西烫了手?怎样连接会烫手?烫手时电珠发光吗?把不发光的连接方法画出来,想想不发光的原因。这样,学习就展开了,“深”了。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引发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研究意外情况,是培养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研究意外情况,首先需要教师对此有高度敏感,像“烫手”这类情况,必须是老师观察到了,并且对讨论这个问题的教育价值心中有数,才可能成为“深”的契机。

  四、手脑并用,合作探究是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

  探究是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没有这环节,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就如同人们吃栗子一样,不剥开外皮不知道里面的是啥,不亲口尝一尝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在课堂上,要想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就要不断地去做一做,试一试,连一连,接一接,从而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有的小组可能有些吃力,但其他小组的成功会使他们充满信心,最终能把实验做好。探究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活动,而是学生在思维上最活跃的阶段,这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活动中,通过合作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广泛,使他们的活动趋于正确的方向。

  五、勇于质疑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际上在电路连接中,学生的实验活动不是很顺利的,而是在不断遇到许多问题的困扰,这就是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操作之间形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做法就会不满足,因而能设计出更多的思路,改进活动方法,从而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对于问题锲而不舍,质疑排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心思考,大胆实践,向困难挑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本质,使学生探究活动更加深入,促进学生学习得以升华。

  六、学习的乐趣在于享受成功的体验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活动,最终各个小组都做成功了。从学生方面上看,他们在急于展示、交流、总结中表现的越发主动积极。不难看出学生争相把本组的实验结果展现出来,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们成功了。其内心喜悦溢于言表。这种成功感恰恰又是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深入进行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表现,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继续开展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科学。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严谨,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在上这节课前,特意到山上去抓了些大蚂蚁,让学生更好的观察。但出乎意外的是:蚂蚁显然并不适应我准备的“家”。过了一天,就死了一大批,到上课的时候总共只剩下8只活的蚂蚁,12个小组都不能分配好,只能用几只死蚂蚁代替(死蚂蚁身体会缩成一块,特别是胸部这块很难观察到)。四人观察一只蚂蚁,即使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还是有一些学生观察得不到位。在画蚂蚁身体结构时,难点是蚂蚁的六条腿都长在胸部,学生会观察得不够仔细。我指导的还不够到位。或者说学生在观察前的讨论的并不充分。关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学生应该是有较丰富的前概念,但学生都羞于表达。在通过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习性时,学生看到了表面的关于蚂蚁的信息,却不够深入。这里主要是我挖掘得不够,如蚂蚁是团体动物,在搬运食物时是靠大家团结努力的,本应该以此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觉得课是比较失败的。学生这节课对于蚂蚁的关注度并不多,就是说对蚂蚁的兴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涨,这与上蜗牛时相差是较大的。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课前组织学生自己去抓蚂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走进小动物,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它们的世界中。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三年级科学教研课《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要在课堂上完成的两个实验,第二个实验还好,第一个实验则完全是不可行的,时间根本不够,尽管我的准备很充分,但孩子们却一个小组都没有实验成功,好好的一节教研课,因教学任务的必须完成性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效果反倒不如平常的课。

  首先是测量冰融化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实验,从把冰块发放给学生到冰融化成水足以淹没温度计的玻璃泡,足足需要40分钟之久,而在课堂上短短十数分钟时间,学生根本测到不冰水的温度,不管温度计如何靠近冰块测,温度显示最低也只有七八度左右,如何能得到实验的准确数据,课后,我查阅了不少此节课的课后分析,发现此课实验失败的原来不只我一人,几乎人人都以失败告终,有一位聪明的.教师干脆取消了学生实验,改为教师在实验室独自实验后记录下冰水的温度变化,在课堂上直接展示数据。但即便如此,弊端仍然存在,首先,学生没有了感性的认识,其次单单一个表格,学生对零下温度高低的认识存在困难,也就无法对温度大小的比较进行灵敏的反应。

  第二个实验挺成功,但因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活跃得有些难以控制,此时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掌控力,幸好我是一直任教本班学生,倒也相对容易些。

  综上所述,本课中的不足我会尽力改进,优点我会继续发扬。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养、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1、教师是引导科学探究的设计者。

  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方法认识水。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对水的观察上,运用直观的图片、各种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并用多种方法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物质和相关事物,使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多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将水倒来倒去,观察水流,从而发现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透明和容易流动的特点。

  2、教师是科学探究的引导者。

  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叙述时还是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但是他们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归纳,他们多多少少的都能对水的性质说一些。这里也要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儿童特定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完成探究任务。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着重对水这一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忽略科学的.观察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认识水。

  3、教师是科学探究的组织者。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前后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充分说明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训练他们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地、有目的地去亲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正确地科学探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提高。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一了深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 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批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情况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十课时左右,预计一学期共要三十课时。

  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无能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的周期的模、“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

  2.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对于运动,学生有许多正确的生活经验,但也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无法准确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习惯用感觉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等。本单元希望学生经过对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由此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不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明确问题同、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从而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体会科学实践的成功和乐趣。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是研究动物生命周期的'主题单元。动物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呈现出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两条线索:一条是研究蚕的生命周期现象;另一条则是由蚕拓展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认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常见的动物类别。本单元的饲养、观察、记录、交流、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结论等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是研究三个天体的本质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主题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地球上万物正常运作的基础,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小学生也是如此。单元将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三个天体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本单元也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主要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过程。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四、课时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第一单元1、2课 第二周第一单元3、4课 第三周第一单元5、6课 第四周第一单元7、8课 第五周第二单元1、2课 第六周第二单元3、4课 第七周第二单元5、6课 第八周第二单元7、8课 第九周第三单元1课 第十周第三单元2课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三单元3课

  第三单元4课

  第三单元5课

  第三单元6课

  第三单元7课

  第三单元8课 期末测试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由于学校安排,我除了教学一年级数学外又安排教三年级科学,初次教学科学课真的是无从下手,刚开始上课时,没有教参,没有试验器材,只有靠班班通上面的资源,首先我根据教材内容写好备课,其次选好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课件,视频以及课外拓展练习。我是边学边教孩子们,对我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学生们很喜欢上科学课,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首先我发现了学科间的联系,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学生明白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在地球自转的同时它还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我们平时只说一年有365天,其实并非365天,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这样 每4年多余的时间又凑够了大约一天,我们把这一天放在了2月的最后,即29天,凡是 2月有29天的年份我们就把它叫做“闰年”,学到这里学生们算是彻底明白了数学上的《年月日》这节课的有关知识,怎样判断平年还是闰年,看来数学和科学是紧密相连的。

  其次实验课对孩子有很大吸引力,例如:再讲《沉与浮》这节课时,它是《水和盐的故事》中的第三节的内容, 为了上好这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同学们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物体作为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发现:原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让学生走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而沉入水中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一误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方法,而且还让学生对沉浮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探究;本节课的亮点,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提升,让他们想办法改变物体的沉浮,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中,沉在水中的物体浮在水面,在选择这一活动环节的实验材料时,我费尽了心思,最终选择了橡皮泥,锡皮纸团和空玻璃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沉与浮的知识,这样设计,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拓展活动中:通过对《沉与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这一科学原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先让学生说,然后带领大家看一看一些人们利用浮力的图片,这样做是加深了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学校条件有限,只能做些简单的实验。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在科学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对我自身也是一个提高,我现在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含义了,愿今后努力学习在科学学科继续探索。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地球上的水》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后一节课,本课是在前面认识了解“水的各种性质”之后,来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过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以及了解水污染的现状。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优点: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感受到水体的美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而且通过课件,把一些抽象的数据形象化,让学生体会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并通过学生动手活动,再进一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上水资源虽丰富但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却少之又少。利用课件、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觉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节水习惯。在教学中以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研究、学生动手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内化。

  不足:

  1、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净化水的实验,比较简单,可以尝试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节约用水的措施因为时间关系,学生谈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业、农业方面没有涉及。如果涉及,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科学改变生活的意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成功之处:

  1.课堂按“展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各个环节进行的还不错。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了解骨骼的作用。

  不足之处和改进的地方:

  在《肌肉》的教学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学生的活动不规范。有些学生不按要求活动,以后,活动要求需要再细致学生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按要求去活动。

  还有,制作手臂活动模型这个活动,由于需要材料多,准备不全,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这样,在课堂学习当中学生少了学习体验的机会和乐趣。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一、 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

  教材安排顺序是先认识大气层及其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然后在认识空气的存在。以前总觉得这样不顺畅、别扭,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不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科逻辑,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应该是在学生认可空气存在基础上进行,所以进行了调整,改为先认识空气的存在,进而了解大气层的有关知识,最后认识有关大气压力等内容。

  二、 强化技能体现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真正的内化。课上,第一次证明杯子里是否有空气是学生初步意识到如何辨别有效实验现象,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后面的采用多种方法证明周围有空气是个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的手段有三个:一个是报告单的设计。报告单上有预测现象、实际现象、能否证明空气存在这几项内容,目的就是提醒同学的注意。二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小水轮这个材料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的一个小陷阱,前面认识水的时候用过这个小水轮,用它证明水流有力量,学生可能误将这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基础上强化,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是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的'追问来完成这个强化过程。本课突出了由扶到放,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其强化功能,因此这次做了一些改进,是强化功能更到位,不如报告单的修改,追问目的的加强。

  此外,通过这课的教学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学习内容承载更多的任务。

  《空气的存在》本身承载着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能够证明空气存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时间,使其承载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证的科学能力和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三年级的学生认可空气的存在,但没有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主要都是围绕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展开的,就是用可见的现象证明不可见的物体。学生的证明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实证意识的过程。

  韦玉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让儿童从熟悉的、主要依靠感官感知的认知方式出发,逐步学会运用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应该逐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思维来进行数据的现实和分析,而不鼓励他们依靠直接的感知来形成表面的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汇报现象积极踊跃,但是当问到这些想象说明什么的时候,学生就显得比较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培养。我觉得本节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合适载体。课上的每个实验都要强调这个现象能否说明空气的存在,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在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的多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两课时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发现。在教学中,我首先让结合自己的在生活中观察,和老师出示的图片进行总结鱼类的特征。当然学生在观察中,需要填写相应的表格。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的总结出来自己的`鱼类的特征。

  通过这个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的探究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探究蟾蜍,青蛙的身体的特征。这个方面还是比较的难得?因为学生很少看到真正的青蛙,和蟾蜍,还有现在学生更是难以见到在河沟里的青蛙的卵,因此学生的生活的经验较少。在这种经验少的情况下,学生需要搜集各种资料进行了解。同时我想给以学生以环境教育,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青蛙会变少了呢?通过交流学生不经能够了解和掌握青蛙蟾蜍的特征,而且能够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教学蛇和乌龟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材料进行总结。

  现在想来,这节课让我设计成了资料的汇报课,如果有实物的话,我想可以把这节课设计成探究课。通过探究,学生去发现各种动物的身体特征,但是学生看到还是这些动物暂时的状态,因此还是需要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去发现动物的特征。这样学生结合观察及自己的资料,能够对于动物的特征有一个非常好的认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创设情景复习旧知,然后做磁铁的游戏。在上课的刚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探究空间。通过做磁铁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在孩子们的自我探究中总结出磁铁的有关性质。讲完这节课,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两点: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对象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打捞大头针”这样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怎样把大头针从烧杯里捞出来,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过高的要求。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如小车、环形磁铁(大小都有)、因此,我觉得“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的猜测可以省略,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这种玩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实际上也就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学道理就是在学生不经意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课堂上的“玩”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玩中一起讨论、相互启迪,最后达成共识。

  玩了近15分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经过充分动手,学生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惊喜发现,这些发现既让他们兴奋,又让他们疑惑不解。原有的认识通过合作探究产生了新的疑问,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制造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使得他们产生了跃跃欲试、向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为什么红和红的碰在一起会弹开,红和白的碰在一起却吸在一起了?”“小铁钉为什么能吸起另外的一枚铁钉”……“玩磁铁”不仅仅成为本堂课探究的一个起点,而且为整个单元的探究活动埋下了伏笔,也达到了我设计的意图。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从钻研教材到进行教学设计到最后的上课,我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减少老师的活动时间,预设弹性设计,提高课堂实效: 许多老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都很具完整性,可课一上下来,常常有许多我们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为了处理这些状况,我们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又为了不破坏课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课。而我这堂课由于知识性的内容较浅显,所以课堂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意外”发生,一节课下来,反而觉得时间很充裕,后面的总结显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课,学生没兴趣再听下去,也影响了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不好。剩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的40分钟,也不行。

  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40分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1)、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科学探究课要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老师经常是放不开,怕孩子偏离了主题,所以经常反复唠叨实验要求、注意事项,浪费了很多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废话少说,长话短说。教学语言要简洁有力,不重复,不提一些无效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选择要叫哪个学生回答上面。只要我们多注意,一定能在课堂上节省出许多时间来给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动。(2)预设弹性设计。比如我这堂课,如果不把运水比赛从这节课删掉,而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看到时间还充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我在后面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了。时间是宝贵的,要想提高课堂时效性,那么教师应先学会把握好课堂40分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最后在游戏活动结束,我没有注重学生的总结,匆忙结束了课程,使游戏的最总目的没有达到。

  实验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实验是为了寻求真相,但有些实验,特别是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经常会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有所出入。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及时分析是什么原因,还可以借机生成二次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10-16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11-30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6-14

科学教学反思优秀02-06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4-12

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教学反思03-11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04-0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17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