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8 14:22: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实用]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实用]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藤野先生》,我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不是本文的主旨,而是本文所选的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作者的选材。

  本文从事件上讲,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途经的两个地名;写了在仙台受的优待;写了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写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此事件写在一篇记叙文中,是否累赘?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

  我在教学中发现这个问题,就仔细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1、本文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四件事: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在仙台受的优待,“匿名信”事件是从正反两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缘起;

  4、看电影事件是离开仙台的直接原因。

  5、途经的两个地名勾起鲁迅的忧国之思,表明鲁迅的爱国情感;这是鲁迅三次地点转换的根本原因。

  根据这些联系,我及时调整教学立足点,立足于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这四件事为中心,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然后再由此为中心点向两边发散,分析每一件事与文章这个中心点的关系,这样画莲花一样,弄清全文的线索思路。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云南的歌会》是新课程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新课程标准中说“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

  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先欣赏一段刘三姐《想唱就唱》的视频,顺势介绍道: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占了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男女传情时会唱歌,结婚时会唱歌,丧葬时会唱歌,甚至有的民族打官司的时候也用歌唱的形式,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沈从文去听听云南的歌声,看看云南的歌会。然后解释“歌会”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谁在唱?哪里?形式?并且问:这与电视里我们看到的音乐会、演唱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希望通过对比让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形式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重点研讨环节,我出示了一个重点问题:划出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的细节,读读,品品……——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划出喜欢的细节,并批注。读经典的作品,批注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在字里行间发现自己喜欢的细节,并加以评注。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来课堂研讨的良好气氛,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研讨和交流中寻求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共同提高。——学生回答,共享心得:

  重点如下:

  第二幅画面中:

  环境描写是否必要。出示《湘西民族的艺术》 的一句话,体会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配乐朗读第二节。

  第三幅画面中:

  体会云南人民自由的天性、生命活力、纯真的生活。并出示《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态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歌会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 的颂歌。从一个“活”字我们探到了作者最原始的意愿。

  最后是拓展延伸:写作,《读了课文后,我想说…… 》并交流。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朗读,一是通过细节的揣摩,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

  首先说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老师范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本文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体现:

  1、在“山野对歌 ”这部分中, “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一句,学生谈到了“从妇女的动作、神态中,体现了对歌的随意、对歌的快乐……”,我顺势问了一句“对这种女人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对歌人的外貌描写中: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绣花透孔鞋。这样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利索的女孩。我又问了一句:她对生活的态度怎样?于是学生从女孩的打扮中感受出这是一个爱美、喜欢色彩的女孩,更是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女孩。正因为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有了生命的激情,她的歌声才那么美、那么动听。

  2、在“村寨传歌”这部分中,我紧扣“生命本色”这一点来领会文本内容。分别提了以下几个问题:

  A、男女老少一百来人,参加“金满斗会”,他们有工作吗?

  B、有工作,他们为什么还来参加这个集会?

  C、“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什么意思?几个问题归结到一起,说明了他们在诠释生命的本色:有工作的热情辛苦,也有生命的悠闲享受,这才是生活。再看对“吹鼓手”的分析,“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唱下去”,一个热爱唱歌、热爱生活、充满生活热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

  第四、从文学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言语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文字的层面进入文学的层面,再从文学的层面进入文化层面,从而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我想,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我还需要不懈努力。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由学生的逆反心理想到的

  前几天,班中有几个学生经常违反纪律。并且,还有几个女生,在平时,这几个女生学习还很好,甚至出现了在教室里打扑克、下棋现象,在宿舍里晚休时间说话,对此,作为班主任,我万分恼火,狠狠的批评了她们。之后,看到她们脸上倔强的神情,我真的不理解。只好静下心来找原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们明明是犯了错误还感觉不到呢?以前她们可不是这样的。我心平气和的和她们谈心,原因终于找到了,原来在她们这个年龄,逆反心理特别强,你越是不让他们干的事,她们越是去干。总是有一种好奇心,好胜心。再想想在上学时期的'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有时候竟然和老师对着干!其实,她们也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

  对此,作为班主任,如何去管理八年级的学生,确实需要我们好好的思考,仅仅用强硬的办法去管理她们,也许收不到好的效果。那就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适当的加以引导。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去奋斗。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我国著名遗传学专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既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对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写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识的文章,学生较为感兴趣,但如果老师过多的介入,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识?问题较浅而且范围很广,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问题的同学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他们在生物课上学的关于细胞学的知识,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还设计院一个辩论题:正方——克隆技术能为人类造福,反方——克隆技术不能为人类造福。以课本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课外所了解的事例、数据、故事等作为论据,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男女双方你不让我,我不服你,争得面红耳赤,场面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一环节里,课文的一个难点: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轻松。

  虽然是按照课文内容把预计的知识点都贯穿完毕,但总感觉有少许的不踏实——挖掘得不够深入,之后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要走出文本,类化迁移,读以致用。这种“致用”,不只是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去思考克隆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兴利除弊,还要立足语文,从写作学、阅读学的视角去吸取克隆技术的精神营养。这是语文课区别于生物课的分水岭,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远的界碑。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鲁迅写小说,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把互相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重新组织在一起,杂交成新的机体,新的生命,这难道不类似于无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吗?这就是典型的“写作克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恋花》一词本是写离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登高望远的宏伟志向;柳永《凤栖梧》一词本是写痴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忠贞不渝的奋斗毅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本是写失恋后的落寞,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豁然开朗的成功喜悦。如此断章置换,重新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铸了读者独创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学的三境界,而且开发出一切事业从追求、奋斗到胜利的`三境界。这是典型的“阅读克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王国维的榜样,运用“杂交创新”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大胆进行“写作克隆”和“阅读克隆”的实验,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学到家了,“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就算学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这么深层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术与我们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学生们会发现,克隆是那么的神奇,语文原来也是那么充满趣味,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通过认真吸取、理解,就可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了。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集(二)》这一教学反思,来!http://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我讲的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教材《我们的手》。

  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西渡写的一首现代诗歌,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个意象,把它分别比作了电线、桥、船、小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针对本次研训活动的主题,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幸福、友好、真诚、欢乐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人性中美好的感情。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品析,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做到自然、真实。

  这一课的教学依据学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设计,把教学过程分为谈话导入、检查交流、初读感知、精读品悟、理解升华、课外拓展六个环节。开始以“我们的手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为题,展开谈话,引出课题。其次学生充分地自由读,“把你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就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这一课的重点,在这里,结合学生的感受,通过对文中词句的品析,指导学生朗读。这里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分组读、和小伙伴一起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中熟悉文本,在读中去理解、去感悟。如第一小节,通过学生谈自己幸福的体验,指导学生带着幸福的心情来读。第四小节,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只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体会欢乐。第二小节,通过对奥运会的话题,体会陆地和陆地之间的友好。第三小节,通过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来读这一小节。最后,拓展开,“我们的手还可以比作什么?仿写一小节”,读、写相结合。

  在这节课上,我也学到了许多教学经验。第一,课堂上的朗读评价很关键。评价语言是丰富多采的,不同的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读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或师生共同评价相结合,欣赏学生的个性朗读,真正让学生成为读的'主角。如,你读得声音很甜美;你的声音很浑厚,给人一种很真诚的感受;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同样的幸福……第二,在教学中,配乐读,适合学生个人读,音乐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感氛围,人声与乐声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齐读就效果不好了。第三,在教育机智方面,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在评价学生时,当第一位同学站起来时,不仅要评价他的回答,更要鼓励他的勇敢,更激起其他同学积极思考的热情。这不只是一个机智的问题,也是教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细节。第四,在优秀的教师集体中,也让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驾驭课堂。

  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教学中对于细节的把握。“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教案,不只备出流程,更要备出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是突然出现的情况,甚至连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都要提前备出来,因为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处理得不当,就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成或败。

  同时,在研训的过程中,让我对朗读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朗读不再是简单地读,读通读懂而已。它有了更多的内容,包括读的正确姿势、朗读的“三起四到”、朗读的五步等一些更专业的知识,更有益于自己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的探索与尝试。

  真正的一节好课,不是一天,也不是两天备出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充实。反思,是一种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地反思,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

  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

  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

  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变学生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情境创设,激励学生强烈的探索爱好和欲望。教师走入学生,参与其中,把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学习有效进行,关注个体资源的显现与生成,促进群体认知深入发展。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在组织教学时,讨论的目的之一是让同学们的思想得到交流,那么在别人回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答案,不管别人回答的如何。学生都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讨论要在本组内进行,不要影响到其他组,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在理解别人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再畅所欲言。

  第二: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向“文本”挑战。敢于质疑。假如有疑问,立即追问为什么;有不同见解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要勇于补充,与他人共享。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早上栽树,晚上乘凉的事,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与学生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上课前,让学生细读课文,列出文中所学事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学生通过阅读,不难找出事件主要有14点。)接者,我让学生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成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件的作用。

  学生对于第一类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时,费了不少周折,但经点拨,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别几节中,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鲁迅善意的谎言,学生还是能理解的。他们不仅明白事迹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皆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类(1~3、10~11)的事件里,未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但在这些自然段里,却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即弃医从文),或者说,令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电影事件。(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至此,本文的选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后,本人提出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学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亦有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亦是爱国。赞成这一观点的近半。

  争议由此起,教师适时调解: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学生们马上做出反应,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他们立即明白了二者的关系。教师趁机点明,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就本人看来,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本人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思量了许久,后来本人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九年级期中语文试卷,从命题的角度来看,能按照新的课程理念,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来命制,试卷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考点明确,有较强的导向性。试卷分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个板块。试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体现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课内知识巩固,注重综合应用,能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创新。

  我结合九年级二班考试情况,谈一下考试中学生答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汉字的书写欠规范。诗文默写中字词的错误率较高。更重要的是全卷的书写,如果依据中考说明的要求,属于一类卷的考试微乎其微,相当一部分学生显得浮躁,书写狂乱。

  2、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文言文与中考此题的命题要求相比,难度不是很大,但从学生出现的问题来看,翻译不好,都能反映出课内的文言文知识巩固还很不到位。

  3、现代文阅读缺少整体感知。暴露出学生欠缺现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也能透视出我们教学中存在着肢解课文的现象,导致学生未能更好地把握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作文异常丢失大分。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在此次考试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把它的实力显示出来。从大的方面来看,小标题、题记等多种形式并存,但作文过于追求形式,内容却空洞无味;从细节来看,有的不会描写、抒情,有的叙事不清,不能凸显主题,有的字数严重不足,有的书写潦草,都直接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整套试题难度不大,高分数却不多,甚至没有。并且85分以上的学生不是很固定,有一定波动。两方面原因。

  1、学生方面:态度上,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认为语文题不管怎么答,总会得一定的分数。总是觉得数理化才能拉开距离。语文临时抱佛脚都行。时间上,每天花在语文上的时间平均不足20分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完成作业,基本不碰语文书。自觉性特别差,课堂上指定的复习内容,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交给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不运用,怕麻烦。

  2、老师方面: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督查不够仔细。

  今后采取的措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学生要转变对语文的态度,老师要恰当估计学生的能力。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语文常规知识的教学应自始至终,如词语(成语)运用、标点、病句、修辞等要能变换形式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学会在背诵默写中积累,减少错别字。

  2、要针对学生在试卷中掌握较差的部分重点训练。本试卷中语言的运用和综合探究掌握较差。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正确了解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以利于今后能顺利开展工作,也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尤其要在学生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

  3、进一步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习惯,运用自如。讲求方法,攻下“现代文与古诗文阅读”两座高山。阅读如同攀援,要有一定的体力和方法。既要蓄积足够的阅读量,又要具有思考习惯及答题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在平时,一方面是课外多读美文,拓宽阅读面,另一方面是选择一些经典文章或时文进行训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教师给予实质性的指导。

  4、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作文的辅导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小人物,多写随笔,表达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训练时注意切入点的把握,作具体生动描绘,突出用词、修辞、描写的指导。

  ③作文教学应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多作立意训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对学生的任务,练习加强监督和检查。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三峡》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难点在于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诵读法、圈点勾画法、读读讲讲、合作探究,主要抓住“读”和“讲”这两个字进行教学,“读”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读出三峡的壮美、幽静美和凄凉美。“讲”主要是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我补充的注释,自己讲文意,讲主题思想,讲写作思路,讲语言特点。这节课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重点突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思维活跃,有小组合作和探究,有独立思考和展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在读上花费时间多,课堂节奏较慢。

  2.学生对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不理解。

  改正措施:

  1.应充分研判学情,加强诵读方面的预习指导,再上课时应加快节奏。

  2.利用辅导时间补充讲解骈散结合这一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一、试卷讲评要及时讲评及时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

  平时试卷的改阅一定要及时完成,最好是第二天就能拿出来。及时评讲、及时反馈,效果才会显著。

  二、试卷讲评要有针对性。

  如果教师在讲评试卷时面面俱到,逐题讲评,这样既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又会使课堂平淡乏味。因此,教师在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普遍性错误及原因做到心中有数,选取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备课和讲评,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举一反三,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发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错误率较低的题则只需蜻蜓点水或课后个别指导,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这样讲评的'时间也得到了保证,效果也更明显。

  三、试卷讲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讲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题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尽可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四、试卷讲评要重视对知识的巩固

  讲评试卷是查漏补缺、巩固复现所学知识的大好时机。在试卷讲评中,教师应就所讲试题,针对学生知识薄弱点,联系课本进行总结归纳和深化,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本周三,xx老师在八年级一班讲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者14课《故宫博物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参加。现在就这节课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1、教师在这节课中,正确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休地位,面教师则成了这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也说明我校自从课改以来教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2、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充分,态度认真。并能很好地展示在小黑板上。特别是字词注音的处理上,学生能说出每个词语应该注意的地方。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好。组与组之间有竞争,组内成员之间也有竞争。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高展示交流效果好。

  4、只是教师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劢,建议在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激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感。

  5、在字词注音处理的环节上,可以向郭妮娜教师学习。让展示的小组当擂主,挑战其它小组,以便加深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1、这堂课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达到了全员参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目的。

  2、开放性强,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例如:自己动手实践,用自己语言描述等。一开课就设计一个亲自动手的氛围,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这一设计贯穿整堂课,使本文内容理解起来显而易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走弯路。课堂上既放得开也收得拢。教学环节形式多变,也适应初中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

  3、在这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摒弃说文解字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轻松愉快、有序和谐的方式组织学生探讨并有所发现,自然得体。通过朗读,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协同,使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努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知识引导者和交流的对象,达到合作创新、求异创新的效果。

  5、另外,我想: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标融入具体课堂教学中,也可收到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效果。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一、教材分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一切景语皆情语”,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这里既寄托了作者的情思,更表达了作者的张扬的个性。

  二、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定位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体味感情;

  3、赏读课文,理解文本;

  4、师生互动,探究写法;

  上课时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三、对课堂呈现的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了教学设计,从教学展示的效果看,应该说已经较好地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高兴。文章虽然难,但是因为起点设得低,大家都觉得有话说,有话想说。随着和“雪”的对话的逐层深入,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在今后重读《雪》时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不是现在一堂课所能够涵盖的。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7-07

八年级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17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4-20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0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7-09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5-25

语文的教学反思04-17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学反思10-12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25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