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0 12:33: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的教学中,教师以游戏引入乘、除法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以及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给出的解决鲜花与花瓶数量关系的事例以外,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问题用到了乘、除法,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边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

  不足之处:对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增加趣味性。在下次教学该内容时,学生讨论的部分要加强,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抽象难以理解,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如何理解这个概念的意思,于是我们年级组就推荐我来上一节概念课进行研讨,我一般上概念课不急于马上让学生会读某个结论,而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先领会概念的产生、是怎么来的,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这个概念有什么作用等等。如:画图理解、举例说明理解、课件演示理解、打比方理解,把难懂的知识容易化,让学生根据画图、例子、比方等,自己用语言来描述,再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设计的是首先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用米表示,再量一量自己的桌面长和宽用分米表示,当测量都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必须引进新的数也就是小数来表示,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实际上我的这节课课少了一个环节,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

  小数的意义推导时,充分运用幻灯片演示,实物观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1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用分数呢?十分之一写成小数是0.1,紧接着出示4份、7份让学生回答,于是得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由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寻找规律,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几个合作小组发现得好,其一是得出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其二是发现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与第一个规律相反的说法,第三个发现是分母是10、10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孩子们的发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设计提问时有两套方案,

  一是从三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二是问题答不出时,就会提问明确些,三个表中它们分数分母与小数的位数有什么关系?如果再答不出就直接看分母是十的写成了几位小数,分母是一百的写成了几位小数??由于自己平时的概念教学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着重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只到方案一就基本解决问题,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让学生根据老师展示的幻灯片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同时运用了旧知识的迁移,由整数的`计数单位引进,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或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或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或0.00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借用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分析,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课件发现知识规律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环节的知识点尽量让学生总结,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一下,自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就是课前忘记带米尺进教室,结果减少了一个量黑板长度的过程;开始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一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当学生没有及时答出来时就改成“用分米表示是几分米”会更直接,因为才开始学习,学生还没有弄懂老师的提问是什么意思,是的,当学生不能及时答出问题时就要换个角度提问会更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4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对与我们每一个任课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了,备课上课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师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师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教育最优化。

  通过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教学反思,能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如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

  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题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题性先得到发展。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6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对比教学设计和上课的实际效果我有如下想法。

  1、猜数导入,将学生注意力引向课堂。

  课始当我打开课件,呈现的是一个由多个长方形组成的一个大长方形,学生们马上就兴奋了,老师,这是什么啊。老师,这下面有什么啊。我说:这个长方形下面有一个很特别的数看看谁能猜出来。当一个个小长方形不断飞走数字一步步凸显一直到8。9这个数出现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就此很顺利的引入了小数课题。这个环节也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探究

  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前我增加了让学生在熟悉的人民币单位背景中探究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这个环节。具体的作法是:(1)出示一张一元的人民币问:谁能从中拿出一角钱。有学生说去买九角钱东西就还剩下一角钱;有学生说把这一元钱换成10角钱再拿一角就行,我请这个学生上台示范给大家看。然后再问:一角钱用元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学生很快写出了1元=1/10元=0。1元。。(2)我又拿起一张一角的人民币问:谁能从中拿出一分钱。将上一个环节重复。学生又写出了1分=1/100元=0。01元。渗透了这种等量替换思想后让学生自学书上关于1分米=1/10米=0。1米内容。让学生感悟十进制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一位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四位小数。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数的意义这一环,本来用熟悉的米尺让孩子去直观认识,应该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创设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着孩子走过来的,没有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因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带着学具,希望学生能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究的课,学生一操作,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样练习时间往往不够。如何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并且能够在操作中领悟到一些什么,而且还有一些练习的时间,那该多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7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8

  本节课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学会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4、培养学生自学、合作、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么求比值,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题求比值

  二、探究新课:

  1、探究比例的意义。

  ①展示比值相等的两组比,让学生发现特点

  ②引入: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用等号连接)

  ③归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④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①引入比例各部分名称,“内项”“外项”。

  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分数形式的比例,怎么找内项与外项。举例

  ②讨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什么秘密呢?

  ③汇报。

  ④归纳共同的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三、巩固练习

  1.以下列各比的比值,并把相等的比用“=”连起来。

  12:164.5:2.710:63/4:1/8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组中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3、写出比值为5的两个比,并写成比例的形式。

  四、总结: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说收获。

  本节课课后与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内容多,容量大,学生接受能力不理想;

  2、一些已学过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强调,比如:比、化简比、求比值等,熟悉以前的知识,与今天学习的“比例”区分开来;

  3、注意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两种方法,即: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最好把它们在一道题中展示出来;

  4、分数形式的比例,需要让他们认清外项和内项,这是一个难点,不能一掠而过;

  5、最好把比和比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

  “学无止境”,同样“教无止境”,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尽快成长,相信所有善于学习的人们都会取得进步!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9

  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回忆起分数和小数的智慧,并初步感知小数和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关系。

  首先,探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复习学案内容以及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米尺子图入手,然后再以面积图为主进行直观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则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手里的学案和三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一位小数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能较好的完成任务。

  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明确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样轻松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并运用知识迁移,明确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多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出现这些问题说明本节课教学设计还有一些问题,在教学重点知识时,要慢下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需要继续探究、改进。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比的意义》是学生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后继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本单元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单元对策基础,也是比和比例问题解决的依据,因此,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找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

  比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比”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想认识“比”, 就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学习中要让学生经历比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教学时要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在学习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比的过程。

  2、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个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3、使学生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比的知识充满好奇。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总结比和除法相等的式子,建立比和除法的关系,完成“两数相除”与“两数相比”的整合。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引入,认识“比”

  1.展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面旗都长15c,宽10 c。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两个量比较关系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长比宽多几厘米?[15-10=5(c)]

  (2)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

  (3)、长是宽的几倍?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上4个问题,并把(3)、(4)两题的解答过程板书出来。

  2.长是宽的3/2倍。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比是3比2,宽是长的2/3,我们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3.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好多这样的问题,你能举例吗?

  4,今天我们就研究这种与倍数有关的比较关系,一起探索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讲述:刚刚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类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提问: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2.老师讲解。

  老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3.学生举例。

  请学生举出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子。

  学生互相讨论后,再指名回答。

  4.观察、比较、思考和讨论。

  提问: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

  分小组汇报。

  归纳:比实际是两个数相除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指导学生看教材。

  指名说说比的含义,完成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法。

  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5、展示讨论结果,讲解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归纳比和除法的关系,揭示“比值”的含义

  2)整合“比”与“除法”的关系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根据它们所表示的含义,你觉得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揭示“比值”的含义

  回忆:两个数相除时,结果叫做商,比也表示两个数相除,那比的结果应该叫做什么呢?

  预设:生1:应该叫比的商

  生2:应该叫比的值

  介绍: 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还叫做比值。(板书:比值)

  (5)举例并求比值。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比,也知道了比值,那你能照着老师写出的比的样子也举出几个比的例子并说出比值吗?(师引导学生举出不同形式的比)

  6. 比与比值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刚才对比和比值的了解,你觉得比和比值是不是一回事? ①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②指名汇报(2~3名)

  ③ 归纳小结:比是一个式子,比值是一个结果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还知道了比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想不想继续研究?

  质疑:(1)关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你怎样理解?

  (比值是一个数,既然是数,就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3)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颠倒吗?(它们的位置不能颠倒。比有顺序)

  【设计意图: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学生初步认识比值后就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为今后学习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奠定了基础】

  7. 探究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小结比与分数,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二. 回顾梳理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比有所了解了吧,你都学到了有关比的哪些知识呢?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指板书边提炼关键词)

  生:我知道了……

  师提炼关键词:比的含义、比的组成、比的特点、比与比值的区别、比值范围……

  比的认识过程,以加深对比的印象,使“比的意义”在脑中变得更清晰、明朗。】

  三、巩固练习(学了这么多,你学得怎样呢?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基础练习

  填空。

  我校六年级(2)班有男生31人,女生23人。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3)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4)全班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比值是( )。

  2、综合练习(接下来我们来做一组判断题)

  判断。

  1).比的前、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2).5米比7米的比值是5:7。 ( )

  3).一场球赛的比分是2:0,因此比的后项可以是0。( )

  4).3:6比值是2。 ( )

  5).明明身高是1米,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明明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 :178 。 ( )

  四、全课小结

  1. 这节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 比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它,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到有关比的知识。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比的知识,课后希望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去寻找,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1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在今天的课上,依然是用导学案,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本上的一盘面包是金黄色的,只是在导学案上黑白打印出来以后,图片就变得不太清楚,我顺势给学生说,这是一盘黑面包,于是学生也笑了,还在下面嚷嚷着说面包烤糊了,哈哈哈,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顿时就把课堂气氛活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老师的幽默可能是一种别样的风格。这种幽默是融合了数学知识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幽默。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不再像低年级的小朋友那样满足于教师的一味的夸奖,作文吧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也能及时捕捉到来自教师的淡淡的灰色幽默。

  同时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逐渐对张齐华老师所说的给学生教方法和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被学生的各种行为气的不行,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的心理把握的不准确,继而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

  在《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我们对于分数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分数是(平均)分出来的数,这句简单的话就是分数的本质体现。课本上说“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表示。”“测量”、“分物”、“计算”是分数必然产生的客观原因,但是在这节课的练习中,侧重点好像更多的是放在了“分物”上,对“测量”的体现更多的是在数轴上找出相应的分数,对“计算”在这节课中没有得到体现,但是分数在计算中的体现对数学本质意义的解读有很大的贡献,即有了分数以后,除法运算对整数是封闭的。

  在这节课中,“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这就说明,“一个整体”和“单位‘1’”在此处的意义是等同的。到六年级接触到分数除法以后,一个关键点·就是找准“单位‘1’的量”,其实就是在找“这个整体”。

  这节课的一个难题是说说具体分数的含义,在导学案上有这样一道题目的设计,非常好!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着学生把上面题目中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写出来,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一次挖掘,或者说是对分数的数学本质的挖掘。我们不再一个一个的认识数学概念,而是从它的数学本质去发掘、去理解。这样的一种理解,既高度考察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执教能力,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3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当学完例1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

  然后,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原因多多……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4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例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时,笔者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小数该怎么读?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以及个别与集体的练读直接解决。

  第二层次: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这类一般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客观分析,在互动中自我感悟、自我体会。

  第三层次: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有着本质联系,那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既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表见解,由此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锻炼互相交往的.能力。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着、欣赏者,引导者。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但学生在做作业时,如4.8中的4在()位上,表示()个();8在()上,表示()个()。有个别学生出错,还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个别学生对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表示多少,掌握得不是太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的读法混淆,还要加强练习。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3-29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9-23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0-21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5-28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19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最新02-03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优秀02-09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02-21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17

推荐《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