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篇【合集】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昨晚学习了名师课例,对其中教学重点的把握和突破深深认同,便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
老舍生于北京,在北京生活了25年,这篇文章是作者51岁时回到家乡写下的一篇回忆散文。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出与时间相关的句子,发现写作顺序;然后说出详写的几天,梳理出的主要活动;接着教师以腊八这天为例,抓住比喻句、反复出现的词语、短句等特殊表达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分组阅读除夕、正月初一、十五三个部分的内容,抓住特殊表达,反复品读,体会情感。“教师提出了明确而不是模糊的任务,使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需要做的就是让每种能力得到足够的练习。这种练习使学生反复运用他的注意、观察、记忆等能力。把这些行为按难易程度分成等级,使每组重复的动作一次比前一次难,这样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就产生了。”我认为,语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孩子的感受力,对文字的理解度、敏感度,与人共情的能力。感受力的训练绝不是我以前简单认为的多读多看多尝试就能熟能生巧的,班上孩子在上课时很多处于游离状态,教师情境创设不够的话是达不到效果的。感受力的训练真的很重要,绝对不是学一点形式生搬硬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最好的。“训练既指经过训练的能力结果,也指通过反复练习的训练方法。”
实操过程中,并不理想。
原因如下,自己对作者、课文熟悉度不高,课文内容的延展不深入,只是为一堂课而备一堂课,当然不如我看到的行云流水般水到渠成看似无意实则精心的设计那样令人向往。
二是学生能力的差异,他班学生表达自信,有自己的见解。我班学生发言不积极,再三鼓励也只有几个固定的发言者,让我在课堂上有失落感,当然,不怪他们,是我没有准备充分。我应该还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予我这个舞台,是他们让我可以重新来过。“不管学生的外在表现给我怎样的误导,我都需要不断更新对学生真实状况的认知。我们习以为常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我们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洞察学生的恐惧。否认自己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抵制在别人身上看见的任何东西——尽管这些东西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状态。”
三是学情把握不够,没有认知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我通常以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来带入学生角色,我从小理解能力不错,语文一直排列前茅,觉得这么容易理解体会的学生应该也很容易明白。可能要换个角度思考,班上很多孩子可能语文就像理科不好的我一样,怎么加油都难以进步,我要体谅并弯腰来帮助他们。
拼音复习几天了,还有学生不过关,今天星润说原因在于不会拼,嘉诚说怎么都记不住。
顺便记录,昨天的情人节小军哥买了蛋糕,发了红包,我都没收,是的,我又在矫情了。如果他在给我打第一个电话问我怎么还没回家的时候能顺带告诉我买了礼物,那我可能气消一半,在我挂完电话失落一阵恢复心情后才告诉我有礼物,那我的所有愤怒不都白费吗?不想情绪起起伏伏。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有效地运用课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伊始时,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自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力求一石激起千层灵的中心问题:“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要认真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地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二、朗读展情,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由于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其中许多情景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从未见过,但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我示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但综观整课教学,也曾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二、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初读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的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3、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抓住三个重点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成功之处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上通过语言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些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2、学习方法要多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我们同属北方,过年的习俗大致相同,对于课文的理解相对比较容易,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们高村完小在08——09学年度语文教研组查进行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小课题研究,因此,学生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惯。在教学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等等。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通过检查导学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课文的大致了解情况。课堂上通过研读除夕夜的段落让学生感悟春节的喜庆祥和。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是重点,因为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春节习习俗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我觉得应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及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研读了除夕夜这一部分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学生仿照老舍先生的除夕夜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课例大教研中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对春节不是很感兴趣,写的除夕夜大多是看春晚,但我们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有的孩子饶有兴致的写了自己家供财神的情节,怎样摆供品,爸爸和自己怎样磕头、许愿等等,真实俗白非常贴切,这或许是城乡的差别吧。通过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春节的独特习俗,也明白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尽管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自己精心准备,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听完徐元霞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以及杨主任的讲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还存在如下不足:不敢真正的放手给学生,对课标的解读还不是很到位。今后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我在课堂上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在本节课结束后,我将绘本《斗年兽》带入了课堂。过年时,孩子会领红包、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但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习俗的由来。《斗年兽》正是讲述过年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当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丧失了原来的意义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从民间故事里,体会到祖先的智慧,了解文化传承。本以为学生会觉得很无趣,可是,没想到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听得特别专心。
相信,只要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通过课内阅读挖掘课文阅读的材料,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孩子们都会爱上阅读,并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会显出绝对的优势。《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九,老舍笔下“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于时间关系,开学第一周,我将教材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移到前面来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开学第一课,课堂还是熟悉的课堂,孩子们照常做着充分的预习准备(当然也发现小部分人应付了事),初定的学习目标完成了,但却没有什么成就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课后我反思着自己的这节课:课堂环节安排
1。了解本组课文编排导入新课(这环节过于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当学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后没有见好就收)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茫然了,说明课前并没有很认真地读课文、思考内容)转换问题后”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于是大家就谈开了,有的说是除夕守岁、有的说是元宵的灯展。(说明学生对整体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3。交流读懂和不懂的地方(让我比较欣慰的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针对词、有针对句也有针对篇章提出疑问,这也提示着我“学贵有疑”要珍惜学生这种能力并加以培养提高!
4。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这也是课堂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填写表格后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时间过于仓促,少了梳理和朗读和总结的时间,颇感遗憾!这更是提醒着我,课堂上一定要精简教师语言,学生懂的老师不说,学生会的不再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7
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较容易些。
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改进措施: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8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一单元以“民风习俗”为主题,《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笔下的一篇散文,主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祥和。
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先带着孩子们全览了此单元的全部课文,虽然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体裁和内容不同,但是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孩子们了解了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能初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班主任的事务接二连三,虽然假期已经提前做好了教学笔记,但是开学第一篇课文的教学还是准备的很不充分。
第一单元的阅读要求“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要求“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在开课之前,我带着孩子们细读了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和习作要求。为什么要这样教学呢?就好比告诉孩子们,此次赛跑,终点的奖品是一筐苹果。知道了自己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通往终点的路径才能够更加清晰。
《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从腊八到春节再到正月十九,共有九个时间点,分别是腊八、腊月初九至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至二十九、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在这九个时间点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进行了详写,其余时间点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样的写法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自己的整个课堂,学生发言的次数寥寥无几,全程都是由老师自顾自的讲述,学生看似听的非常入迷,但是通过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反馈,《北京的春节》学生根本未体会到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对这篇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描写之处还如无头苍蝇找不到“出口”。
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
备课不充分,没有抓住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不清晰,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教学质量。
对详写部分教学不够细致,教师只给与笼统的偏学术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主体没有体现出来。应放手让学生寻找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略写,再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指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
只关注自己的教学笔记,没有将课后习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应随文思考并解答。
没有将学生过春节感受到的习俗活动与课文内容相联结。为什么学生课余时间能跟周围的同学滔滔不绝的分享自己的寒假生活,但是在课堂中甚至在课后习题中分享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时候却要思考许久,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跟课文内容“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渐渐流失。
问题很多,需时时反思,谨慎改进。
经过以上的反思之后,意识到对《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学诸多的不足,所以今天(20xx年2月27日)早上我对不足之处进行了补救。首先是腊八、除夕、春节、元宵节四处详写进行补充教学。作者对腊八节的描写主要是“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但是两处的描写着重点又有不同,“熬腊八粥”着力点在材料的种类,而“泡腊八蒜”着力点在泡蒜的步骤、味道、色泽等。
第四自然段的描写非常适合学生进行仿写,第一,这个自然段的内容主要是孩子们贴合孩子们的实际;第二,这个自然段用了“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指导孩子们在叙事的要有条理。
我先让孩子们小组内交流自己怎样过春节的,然后全班交流。张依然假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北,她说春节那一天自己五点钟就起床了,先是放长鞭,常鞭大约有十米余长,这跟南方的鞭炮不一样。接着帮助爸爸妈妈包饺子,饺子是白菜猪肉馅的,有一个饺子里面包了两个硬币,最终被弟弟吃到了。我相机提问“为什么饺子里面要包两个硬币呢?吃到硬币的人又如何?”张依然说吃到饺子的人今年会走好运。你看,春节的习俗里面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孩子们交流了之后,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同学来不及分享,便布置成家庭作业,要求写一篇《我家的春节》,要求三百字以上,注意文章的主次,详写得当。
接着是“除夕”,从哪些词语看出除夕真热闹?先是请郑司艺回答北京的除夕有哪些习俗,通过她的回答检查她昨天是否认真听课。然后再请邱欣语回答问题,不够完整,其他同学进行了补充。
最后是“元宵节”。这个自然段的教授主要结合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
上完之后,心中踏实了许多。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9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他用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感,教学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后对课文的`理解有许多自己的观点,学习课文的方法也多样化。教学除夕这一片段时,感觉现在的学生语言特别丰富,说起自己家过年时的情景真是绘声绘色。当教学初一这一片段时,我让他们以自学为主。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拿起笔来写感受,有的概况段落大意,有的则把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还有的同学自己翻阅工具书查看资料。可见学生对于学习都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方法。只要给予空间,他们是可以在这片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教学元宵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充分想象,设计一个“我是元宵节灯会导演”的环节,学生大胆谈论自己的方案,举手的同学比以往多了很多,身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最高兴的莫过于学生的手举起来的那一刻。
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的主体得以发展,本着尊重学生的目的,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布置硬性的作业强得多。“我要重新写一篇我的春节”、“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联,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网查查中国其他的节日都有些什么风俗”……这些作业,比平时做的基础练习、抄写生字可谓是有意义多了,很有现在学生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愿意去完成。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教学效果也特别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有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
教学本课时,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习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在预习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
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习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项本领。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预习还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以后的课堂我会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把搜集的资料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这是新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还萦绕着浓浓的年味儿,孩子们带着年的喜悦走进了课文的学习。值得人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课外搜集了资料制作了课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回到课文中描绘的老北京,品读了老北京的年味儿,了解了独特的年风俗。但是,让我注意到的是:查找资料的孩子很多,但是孩子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资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资料上还需要引导。
1、没有学会处理资料:
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但有都是和课文有关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看来还是要交给学生处理的方法,并要真正落到实出。
2、搜集资料的学生始终是一部分,有些学生无动于衷:
我想原因之一首先是老师的动员工作还要做得细致些,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搜集了资料的学生多激励,产生榜样作用,以点带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习资源,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资料和课文学习割裂开来,是两张皮,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手中拿着一大堆资料,只是想一吐为快,却没有想到要把资料和课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资料充分发挥作用,帮助自己学习;学习到课文的一部分,应运用资料的哪一部分,而不是一让交流资料,我就一股脑地倒出来,根本不管此时此处课文是否需要这个资料,这个资料是否和此处课文联系紧密,能否帮助我们加深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倒完了资料就站在哪儿等着老师同学的评价,学习是个自我积极参与,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是个思辩、表达、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
周二下午的语文大教研,我上了一节引领课。说是引领课,其实只是一节随堂课。周一上午我接到教导处通知,让我报课。我就按照教学进度,报了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时间紧张,没有机会试课,更不要说磨课了。我准备展示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周二上午,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课时,下午展示出来的就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
由于我和孩子们都是第一次在文体中心这样的大舞台上课,尽管课前进行了放松谈话,但还是掩饰不住地紧张,课堂气氛显得比较压抑。课后,几个积极发言的孩子说,听着从话筒里传出来的变了调的声音,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即听即评是我校听评课的一贯原则,第二节课,全体语文教师在孙校长的组织下,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剖析点评,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尤其是张鑫星老师还记录了每个课堂环节所用的时间,并与教学设计进行对比,真的做到了科学听评课。最后,孙校长站在一定的高度,有理有据地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客观详细的点评。从她的点评中,我收获了很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要有实效性,可以放在分析详写的环节里,通过讨论化难为易。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要热烈讨论,各尽其责,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二、教师要学会追问,比如,一名学生汇报,教师可以追问“还有谁也画到了这个地方?你有什么补充?你谈得很好,能读好吗?”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三、在自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教师不要有过多的言语,给学生一个干干净净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投入地学习。四、语文课堂还是要充满朗朗的书声。
回过头来想想这节课设计的初衷,由于孩子们刚刚过完春节,心还没完全收回来,所以课堂节奏要适当放慢一点。再加上《北京的春节》是下册第二组教材中唯一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三个课时进行设计。第一个课时由单元导读引出本课,学习本课生字词,知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找到每一个时间节点的人们的活动,初步完成思维导图。第二课时,先借助思维导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接着深入学习课文。先学习详写的部分,再学习略写的部分,然后进行对比,体会到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的好处。同时完善思维导图。最后找出文中小孩子在春节中的活动,并结合刚刚过去的春节,说说自己的春节是怎么过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深刻体会民族文化的内涵。第三课时,首先再次借助思维导图回顾课文,让学生体会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作用。然后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我国其他地区或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拓宽视野。最后结合学生寒假完成的特色作业——春节绘本来进行交流,向伙伴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别样春节。通过两次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紧接着趁热打铁进行第一次周记——《我的别样春节》的写作。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为什么心中自认为完美的设计在实践中却走了样,留有遗憾呢?我想还是备课的功夫没有下够吧。如果备课充分了,教师在驾驭课堂上是否会更加自信地游刃有余?如果备课充分了,用恰到好处的清晰的视频和图片展示春节的隆重与热闹,让孩子们看一看他们不了解的走马灯、杂拌儿和赛骆驼,孩子们是不是也会情不自禁地被北京春节的热闹与喜庆所感染而不那么拘谨呢?如何备课充分了,我是否会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第一课时就让他们在文体中心上,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呢?如果备课充分了,小组的活动是否能安排得更得当,开展得更充分呢?
我不想用备课时间短来为自己掩饰这节引领课的失误。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只用了大约15分钟现场准备,却上出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当他回答苏霍姆林斯基“你用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公开课?”时淡淡地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备课的。”这个故事令我反复体味,教育是一种情怀,备课是一种修炼,用一生来备课就是用一生的修养来完善自己!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一堂精彩而独具风采的课,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需要终生研究的命题。我会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提升教学素养和人格修养,努力把课上得真实、精彩、生动而富有内涵。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2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发现我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3
《老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老北京在春节有哪些习俗?主要可以分成“开始”“高潮”“结束”三个部分,让孩子找找哪些自然段属于开始,哪些自然段属于高潮,哪些自然段属于结束。然后让孩子说说你喜欢春节的哪个部分,为什么,再有感情的读给在座的每个小朋友听。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都争先恐后的,很多孩子还结合本地的春节的习俗说,整个课堂,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接着我又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畅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感受,这一次,几乎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平日有些沉默的孩子们,也一反常态,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课时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如下问题:
1、内容太多,无法深入展开。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时间不够,学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课堂沉闷。
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设计一个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说话训练---借鉴老舍先生介绍花灯的方式,用上文中的关键词来介绍广州的花市。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店一天。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
今天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它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文章。其中,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描写细腻生动有趣,层次分明,我.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参考资料,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课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后我为了积累经验并作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北学生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首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说的兴趣盎然,这样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最后在让学生回归文本,结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对文本的相对应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文本和实际相结合。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结束后应重点总结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更好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然后再布置一个小练笔就好了。
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12-07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5-27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05-29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反思03-2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28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23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集合11-29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荐)05-28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推荐01-18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集锦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