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8 18:35: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精华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精华15篇)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

  经过一天一夜的准备,尝试了两次试教,今天在区“翱翔杯”预选赛上我执教了《女娲补天》一课。《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一、稳固基础,巧妙解词。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就要扎扎实实,一字一词就如同一专一瓦打好坚实的基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好课文的基础,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初读课文之后我出示了三组词语,分别让学生读出词语的意思,读准难读易错的字音。其中“冶炼”这个字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所在。“冶”这个字很容易和“治”混淆,我首先让学生区分这两个字,注意到“冶”是两点水旁,两点水旁的字“冰、冷、凝、凉”等等意思都很相近,都与液体有关,我想学生一定和我有着一样的疑问,那为什么“冶”是两点水旁呢?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冶”的本意就是化解,冰化解成水,后来引申为熔炼金属,把金属熔炼成液体。要是不查找资料还真不能把“冶炼”和他的本意联系上呢。讲解之后学生似乎明白了一些,但是“冶炼”这个词还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于是,我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到“冶炼”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女娲具体做了什么事就是在冶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了,女娲把五彩石冶炼成很稠的液体就是在“冶炼”。之所以在“冶炼”这个词上浓墨重彩是因为这个词语是本课的生字新词,而且学生理解起来也的确很困难,所以,接下来指导书写,就这样把“冶炼”这个词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我自认为这部分教学很扎实,也正是因为扎实有效所以它也格外闪亮。

  二、想象画面,感受可怕。

  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灾难后的可怕画面。单纯从文字的描绘学生似乎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有多么可怕。三次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读出可怕的感觉了。我引导学生思考:“这熊熊大火可能会烧掉什么?这滔滔洪水可能会冲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灾难画面来想象再现画面,可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生还是没有融入课文之中,这一行行的文字还是文字,没有生命,没有画面,没有调动起他的已有生活体验,或者说这种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太远了。这种可怕,这种灾难和他并没有任何的关系。

  那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可怕呢?用音效?电闪雷鸣、哀婉音乐?找了一些都觉得不适合,与这段文字不相配。用图片?能找到的有关灾难的图片肯定都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瓦砾废墟,呈现在这里总感觉不伦不类。那怎么办?是不是还得用语文的办法,学生读不出可怕,我就用我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煽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幅天塌地裂、水深火热、苦苦挣扎的画面。

  三、品词析句,感受艰辛。

  女娲补天是个艰辛的过程,课文中的第三个自然段重点叙述了女娲寻找五彩石时的不易。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能够体现女娲寻找五彩石艰辛的词语进行品味、朗读。学生找到了“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这几个关键的词语,并通过朗读时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了一点艰辛不易的感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朗读的技巧性太强了,情感性太弱了。如果再加上一些补白、想象是不是更能体现出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呢?比如“找啊找啊”她都到哪里去找了呢?最关键的是,由于我本身对文本理解的偏颇导致我只注重了引导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而没有关注到引导学生感受女娲的不怕危险、无私奉献精神,注意了,但是关注的不够,做了,但是做得很肤浅,蜻蜓点水而已。

  四、走进神话,感受神奇。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我一直在想这样一篇课文,到底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也就是我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呢?我想很有必要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神奇之处。女娲的神力具体体现在课文的第4个自然段。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女娲的动作来感受。“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就这简单的一装一端一对一泼,就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这看似轻松的动作却是常人不能做到的,这就女娲的神力。尤其是“泼”这个动作,还有“金光四射”“立刻”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了女娲的神力所在。

  感受到了神奇,重要的还是让学生读出神奇的味道了,学生注意到了那几个重要的词,或重读或加快语速,读书了一点味道,可是离让听者感受到神奇还差得远。我想这个部分是不是可以读得夸张一点?读出一点评书的味道来?尤其是“金光四射”,是不是每个字都拖长音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想不到,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神奇,感受不同的读法,从而模仿学习这种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读法。

  对于这篇课文,我从始至终没有找到一种喜欢的感觉,一种想拥抱它的欲望,一种想立刻读给学生听的冲动。教学过后,思考很多,有的地方有了再教的设想,可是还顾虑这些地方都注意到,都做到时间是不是就更紧张了,有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还很困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尽管我自认为感觉很放松,但是教研员老师还是说我走教案的痕迹很重,旁观者清,自我感觉还很良好,就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我一直在努力亲近学生,关注学生,不牵着学生顺着我指好的路走,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学而教,学生的发展奠基。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2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但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效果不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3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校的张帆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入课堂。

  片断一:

  师:认真读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互说)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她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可能会被大火烧死。

  生:可能疲劳过度致死。

  生:可能会被水淹死。

  师:面对这么多的危险,女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去补天,谁能读出她的决心。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语气平淡)

  师:再请个同学读读,看看你能把女娲的决心读出来吗?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我听出来了,女娲的决心很大。女孩子一起读。(女生一起读)

  师:男孩子读。(男生一起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教学反思: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深入理解句子意思后,知道女娲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下定决心去补天的。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悟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请学生朗读,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从中体会女娲的决心。

  片断二: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她忙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很忙。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不顾自己。

  生:“几天几夜”说明她很忙碌,忙的时间很长。

  师: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也许一天才找到了一块石头……找得这样辛苦,这样累,她为什么没有停下来?

  生:因为她不想让人类受苦。

  师:是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几天几夜读得慢)

  师:你为什么把“几天几夜”读得慢一些呢?

  生:因为“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的辛苦。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女娲的辛苦吧。

  全班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紧抓“几天几夜”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几天几夜词里面的意思,让学生读懂女娲找石头的艰辛。由于张老师巧妙引导,将“几天几夜”这个词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较好。如果在这个地方,老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女娲忙碌的情景,也许学生就会说,我看到女娲累的停下来捶捶背,我感觉到女娲的腿走得酸酸的,象要走不动了。这样的话,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可能会更清楚。

  片断三: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在这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块中间找,好辛苦啊!

  师:辛苦之中,女娲已经找到了四种石头,还差一种纯青石,怎么办?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她找啊找啊,可能去哪儿找?

  生:在山上找。

  生:在树下找。

  生:在山角下找。

  生:在水里找。

  生:在石头下找。

  生:在悬崖边找。

  师: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女娲一定很辛苦,她的脚在找的过程中会怎样?她的.手在找的过程中又会怎样?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出下面一段话。

  女娲来到( ),她找啊找啊,她的脚( ),她的手(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泉水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划破了),她的手( 被荆棘刺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山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 长茧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磨破了),她的手( 被划伤了 ),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山脚下,她找啊找啊,她的脚磨破了,她的手划伤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长茧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把“找啊找啊”读得比较慢?

  生:她去很多地方找过,找了很长时间。

  师:体会的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全班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书上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又找啊找啊”这个词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女娲会在哪些地方找?扩展学生的思路,在小河边,在高山上,在山脚下,在大海边……当学生说出一系列的位置后,老师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想象,女娲在这些地方找纯青石的过程中脚会怎样?手会怎样?继续扩展学生的思路,并用一定的句式帮助孩子们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片断教学中,老师巧妙地把话变画,还将理解词语训练,抓联系,句与句群训练等穿插其中,显得扎实、有实效。

  整个片段教学中,张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发展,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在教学中,又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她和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去体味和感悟,读出了女娲不屈不挠、为人类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上,老师是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这就是朴实的语文教学风格。今后,我也朝这个方法努力,争取每一节课都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4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1、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衬托人物的品质做下伏笔的。在教学第一节后,我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挖掘文本空白处,让生设身处地想象:“如果你在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无声的文字形象化,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体悟人物精神做好铺垫。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2、反复研读,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几大板块的重点句时就是让学生经历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到欣赏性的读的过程。如读女娲找五彩石的句子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句子,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聚焦一个补白的想象进行扩散“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在驰骋想象的空间里,突出提升人物形象,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感受。

  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

  在指导学生朗读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几句重点句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谈感受,没有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读的乐趣,在读中感悟文字。以至于后面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故事的神奇之处。

  《女娲补天》评课记录

  徐雪梅:在教材解读方面,魏老师深入挖掘文本。《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主题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魏老师注意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认识神话故事及特点,在课上初始回顾我国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等,感受古人丰富的想像。

  李丽佳:她提到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多种识字方法,也能借助字典识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字词教学。教学中,她重视指导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在写字方面两次分析字的结构,提示学生发现书写规律,笔顺规则、运笔方法等。另外,学生的执笔的方法、写字的姿势,也特别及时的加以关注。

  梁伟华: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后讲:“同学们真会读书,把课文中的一段话读成了一个词,请你们像老师一样把这些词写在你们书上。” “同学们,这就是写批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下面请你默读三、四自然段,看这两段分别能用什么四字词来概括呢,也请你写在书上。”学生都能标出感悟,写上批注。读书不再喧闹,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王淑珍:魏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学生也在细节中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比如,学生从“几天几夜”这个词语中体会到她找了很长时间,很辛苦;从“找啊找啊”体会女娲的寻石路程曲曲折折,充满着艰辛。

  林小娟:我认为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像朗读了“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一句后,老师提问“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学生回答“天崩地裂”我觉得问题提得有些突然,似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在读之前就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思考,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神话故事;抓住中年级学生年段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重要内容,嵌进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构建起概括、复述等语言交流技能的学习框架。

  1、了解神话故事基本特点,构建学生神话故事的基本框架。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出示一组神话故事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感受、认识传统文化,同时,发现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通过了解女娲一些资料,比如女娲的外形是人头蛇身,会造人和补天,树立女娲神的形象,为体会文本神奇之处做准备。

  2、在词语检查的过程中学习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构建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书读厚,由词带出句子;把书读薄,根据句子、段落内容概括出相应的词语。学生在语言的转换中能力得到培养,素养得到提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第一,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第二,根据句子或段落描写的内容概括出“天崩地裂”、“炼石补天”等词,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锻炼。尝试进行批注,这是很好的学法渗透。第三,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又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跳一跳达到的。

  3、学习“天塌地陷”部分,构建中年段学生的读书方法。

  我主要是抓住课文两处语言特点,一是文中四个叠词的运用。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叠词运用的.好处,自然、有效。二是文中有一些同偏旁的词语,其中 “围困和挣扎”比较有代表性,让学生利用这个语言特点去体会语言背后的意思,在老师的范读下,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天塌地裂的可怕。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塌地陷的可怕。

  4、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第一部分,构建起学生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想象,复述第一自然段,描述“可怕”的场景。学生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把神话故事真正读进自己的心灵。为下一节课讲述全篇课文做准备。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够到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待加强。但总体而言,我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并结合八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及教学实践,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的境界。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6

  20xx年9月15日、16日我共用了两节课进行完《女娲补天》的教学。当时设计导学案时本来设计的是一课时,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新接触的文言文,进行起来很慢,不顺手,所以用了两节课才完成。

  在课堂上我做到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达标检测等模式。但是学生对高效课堂刚刚接触,还不适应,不过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挣着抢着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

  在七一班上第二课时时,一开始的检查复习浪费了时间,包括生字、词语解释。在进行句子翻译环节时,由于学生课下没有预习好,导学案上很多学生没写完,一直在课上又让他们填写,浪费了不该浪费的时间,使这节课前松后紧,合作探究问题时有些仓促,当堂检测没有进行,最后小组总评价没有到位。在小组打分环节,感觉打分太不均匀,有的组太多,有的组太少,如一组得了30分,七组才得了4分,对于不爱展示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激励,另外对自己的板书设计感觉不满意,有些繁琐。对于课堂小结上完之后才意识到不应该老师总结,最好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感觉满意的地方是学生到台前讲解句子翻译时很到位,另外班上95%的同学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认真听讲。这节课我注重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他

  们懂得了怎样学,如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解释,包括文言实词虚词,还有对于句子翻译掌握了缺少主语的必须翻译出来,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必须翻译出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在朗读时,我采用了轮读,齐读,抢读等形式,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很多学生都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来谈自己的感悟。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给学生放神话视频,学生兴趣盎然,感觉还不错。学生在展示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自己能够及时的给予掌声表扬,学生信心大增。

  在进行高效课堂时,也要随机应变,对于难点学生探讨不出时,教师要加以引导讲解,完全依赖学生也不行。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模式。所以以后我会从学生实际出发,踏踏实实研究如何写好导学案,在导学案的编写上更加精心设计,考虑周全,争取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如何上好高效课堂上多动脑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7

  《女娲补天》这是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通过这个神话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这种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

  1、教学效果(思效)。

  神话故事的特点就在于想象力丰富,所以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交流,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等场景,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感兴趣,所以学习兴致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主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为认识人物形象特点打好伏笔。

  (2)以“读”贯穿始终。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来读,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使学生获得真实体验、进一步升华情感。在这节课上,不同形式的读发挥了不同的功能,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原则。

  (3)教学中的“补白”艺术。这篇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语言文字也不难理解,怎样才能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就需要我们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处,把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学习第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补白”: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真实感受“水深火热”的惨状,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还有女娲寻找石头的过程,也可以利用补白方式,想象女娲寻找石头的艰难。

  3、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灵活。没有耐心听取学生的质疑,而是直接搁置了。还有,教师注重了范读,但是学生自己练读时间较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造成朗读感情不到位。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如果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的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今后教学设计时,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比如学生对于五彩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教师就可以大胆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想象、去搜集资料,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乐学,学的也会更有效果。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8

  教学片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精彩?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串讲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1.师: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

  生:我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这一段写出了天破了以后,世界变得很可怕的样子。

  生:我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这一段用了很多好词,比如:天塌地陷 恼羞成怒

  师:你们想看看当时的景象吗?(放动画片节选)

  (通过演示动画的直观手段,让学生看到课文中描写的难以想像的景象,同时对课文出现的词加以理解,如:恼羞成怒 天塌地陷等,并为指导学生的朗读做了铺垫。)

  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出当时的情景?自己练练。指一名同学读,大家评。

  生:我觉得你读得声音很洪亮,好像还没有读出世界变得可怕的样子。

  生:我想读一遍,请大家听听。(读后大家评议。)

  生:我觉得你读出了共工打败后恼羞成怒的语气。

  师:什么是恼羞成怒呀?

  生:就是共工打输了,觉得很没面子,很丢人,就非常生气。

  生:我觉得你读得特别好,我好像又看了一遍动画片,我要向你学习。

  师:说说你怎么读得这么好?

  生:老师你不是说过,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像吗,我就是在读的时候想像当时的样子。

  (让学生照她的样子练习读,全班齐读。)

  2.师:你还喜欢哪个自然段?

  生: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女娲补好天后还用乌龟脚把天支起来了,天再也不会塌了。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女娲很善良,看到人类在受苦,发誓要补好天。

  (老师让小组同学读,指导读出下定决心,一定做到的语气。)

  生: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这段写出了女娲不怕困难补天的事。

  生:我也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最后终于成功了,我很佩服她。

  师: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来读读吧。(大部分同学起立朗读。)

  3.师:你们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声音很大,就是太快了,没有读出女娲补天时辛苦的语气,应该读慢一点,比如:不知烧了多少天火,炼了多少石子。“多少”要慢点读。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天补好了。

  师:同学们评价得很准确,同桌一起体会,读一读吧。

  (学生练习读后,再全班评读,老师再做指导。)

  4.师:课文读完了,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教会学生认真思考,质疑的能力。]

  生:女娲为什么要选五色的石子呢?

  生:因为天上的云是五颜六色的,所以要选五色的石子。

  生:天那么高,女娲能够得着吗?

  生:女娲是神,她能飞,天再高她也够得着。

  5.师:你们觉得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女娲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别人做不了的事,女娲做到了。

  生:我觉得女娲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她看到人们在受苦就发誓去补天。

  生:我觉得女娲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

  6.师:让我们带着对女娲的赞美之情,再来读一遍课文吧。

  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习课文前,我首先让学生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了解。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等办法解决,也可以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或和老师同学讨论来解决。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中的几个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最后练习感情朗读,在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理解课文之后,我请同学说说自己查到的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的同学找到的故事情节也不太相同,因为本文是童话传说,随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给它润色,所以,相同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

  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虽然学生都知道这并非是真实的故事,但大家都感受到了古代童话的魅力,了解了古代人民的想象力。

  没想到学生查到的资料如此丰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经常查资料,锻炼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识字教学中,我一改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识字方式,把识字过程放在合作、自主、探究的气氛中,学生互教互学,合作交流。全班只解决难记的几个字,生字的学习不忘方法,学生的识字方法五花八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合作探究的识字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在品读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学习,学生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感悟,在评读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别人,通过感情读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提出质疑,并由学生自主解决。在指导写字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写的字,让学生自评互评,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体现了写字的育人功能。课后通过开故事会,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9

  神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学生从小一直接触的文学形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品读神话,在读中有所感悟;如何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是我课前深深思考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课堂主要交给了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紧促。先精读课内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归纳出学习方法,再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外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接着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神话故事,最后,总结神话特点,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其间贯穿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力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知识相融合。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学习积极性很高。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再现故事情节,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学习表达方法。

  各种方式的读,目的是欣赏画面,感受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神奇的画面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无痕中实现积累语言的目标。

  《后羿射日》是与《女娲补天》同类的一篇课外阅读。我引导学生运用上面学的的方法来学习本文,首先让学生运用方法自读,完成《后羿射日》自主阅读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的方法让学生抓住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品质。

  展现学生自己收集的神话故事,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习作打下了基础。

  神话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它的正义神奇故事和美丽的语言征服了世人。所以我个人认为神话教学最终要回归神话。要向孩子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神话。用语文教语文,让孩子学会学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本节课中我结合有声媒体动画,从听觉、视觉总结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欲望,真正做到围绕主题增量阅读。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较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足。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这样使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怎样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女娲这一神话人物不怕危险、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故事,提升表达能力。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下几点来展开。

  1、反复读文促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基础。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故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但每次读文都有目的性,不是为读而读。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感知,然后展示读(赛读)进行体会,交流后再感情读。在多种朗读形式的作用下,在老师充满情感的鼓励引导下,最后大部分学生能读出女娲难过而又焦急的心情了。

  2、品词析句重感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学习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女娲补天》这篇文章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读文后大抵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不难的,但要让学生深切地理解女娲的精神品质并受到熏陶感染还得靠品词析句来完成。学习3、4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不容易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画,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这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找寻关键词句中,边读边想边说,这就是一个品析感悟的过程。

  3、读练结合重积累。

  本节课的特色之一在于注重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联想迁移。如用关联词说说女娲采集石头时的想法;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复述课文等,目的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做到读练结合。其次,练习的形式多样,词、句、段都涉及其中,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拥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展开想像快乐学。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通过“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提出“你能想象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中展开想象。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热烈,发言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合理想象,成为了课堂的亮点。

  5、感受神话的神奇。

  女娲的神力具体体现在课文的第4个自然段。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女娲的动作来感受。“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就这简单的一装一端一对一泼,就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这看似轻松的动作却是常人不能做到的,这就女娲的神力。尤其是“泼”这个动作,还有“金光四射”“立刻”两个词语最能体现女娲的神力所在。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够到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待加强。但总体而言,我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并结合八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及教学实践,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的境界。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1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

  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的教学注意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读的训练。课文中“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听得入神。同时,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课后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可以作些指导。复述是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能背诵原文,要把课文内容尽可能详细地讲出来。复述前要熟读课文,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复述时,话要说得清楚、明白,就像是在给别人讲故事或介绍某种事物一样。教师可以选择部分或全篇进行示范,学生再仿照教师的示范分组练习。

  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

  2、由于把课文读的太多,课文的复述没有完成。应该直接跳到补天的过程之上,再让学生去感悟女娲的品质。可在前面书读得有点多,后面显得有点紧张。

  3、我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2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发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进行迁移。《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3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成功之处: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认真仔细的研读了本课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读懂课文,了解大意,并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再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在品读重点,读中悟写方面,我先让孩子们了解大体的情景,接着再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着走进天破的时刻,感受女娲当时看到的、听到的,最后让孩子们感受到害怕的心理,但同时又着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很难过也很无耐的状态。一再的'让孩子感受到女娲娘娘找五彩石的不容易和辛苦,同时也让孩子表演出女娲娘娘煤炼五彩石时相应的动作,以增加孩子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从而体会和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不足之处: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品读环节,就让孩子们品读的不是很多;整堂课的气氛也不是很活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努力,更上一层楼的。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过程。体会女娲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你知道下面的图分别介绍的是哪一个神话故事吗?

  《精卫填海》、《宝莲灯》?

  2、你知道什么是神话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女娲补天》

  二、梳理文章脉络

  1、在你的印象中,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生:女娲是一个善良的人。

  生:女娲是一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2、默读课文,思考:从本文的描写中,你知道女娲为人类做了哪些事?(创造人类、求神灭火、造船救人、女娲补天)你知道重点是写哪一件事?

  3、读题,你认为课题的中心词是哪一个?

  4、抓住中心词“补”质疑。(归纳:女娲为什么补天?——事情发生的原因;女娲怎样补天?——事情的经过;女娲补天的`结果——事情的结果。)

  5、带着你们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写了这三个问题?

  三、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精神。

  (一)学习第一节

  1、出示句子:“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a、自由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b、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你能带着痛苦、恐惧、焦急的心理把当时悲惨的景象给读出来吗? d、你认为此时他们最需要什么?

  e、在这样的环境下救人会遇到哪些困难?

  f从这里,你体会到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怕危险、不怕困难) 过渡:既然天火已经熄灭了,那为什么还要补天?

  (二)学习第二、三节。

  1、女娲做了个什么决定?

  2、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勇敢 智慧)

  3、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过渡:谁愿意为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呢?

  生:?

  (1)女娲补天的材料是什么?

  (2)这样的五彩石好找吗?

  (3)想象,“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

  也许?也许?再也许?

  (4)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女娲补天的艰辛?

  生:1、“女娲决定?补上。”

  2、“她忙了几天几夜,?纯青石。”

  3、“于是,她又找啊找啊?找到了。”

  5、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指名读、挑战读)

  课件出示,请大家齐读,读出女娲的艰辛。

  6、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课件出示)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补天,她先寻找五彩石,接着她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再把_____________,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生:?

  7、从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什么?

  (女娲补天的过程很艰辛。)

  8、女娲补天的过程很艰辛,那女娲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女娲补天成功以后,人们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二自然段,想象女娲补天的景象。

  四、拓展延伸

  师:学了《女娲补天》这课,看到女娲主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断地努力着,遇到困难也没有放弃,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女娲。(课件出示) 夸一夸女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女娲补天这篇优美的神话故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不发达,不断受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渴望认识自然,改选自然的理想,显示了人类力量的伟大。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有很多,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家可以读一读,以后我们可以开一个故事交流会,把你看过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2、阅读课外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1、女 娲 补 天

  创造人类

  略写求神灭火

  造船救人

  详写女娲补天 不怕危险 不怕困难 甘于奉献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

  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一、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我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公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三、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5-17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2-16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2-20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优秀11-26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2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15篇03-21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23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精选23篇)10-20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9篇03-2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