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3 15:12: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十几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第一次准备邀请课,说实话真不知道从何下手,自己就一个人先准备起来了,在参考了多个教案以后,星期一我把自己准备的课试上给了师父王老师看了。整节课上下来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乱,非常乱。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只是在我的传授下机械地捆小棒,学生也不明白要他们捆小棒到底有什么目的,自己上下来感觉也很累。之后就向师傅请教,师傅的第一句话就是:这节课还是挺乱的。之后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重新跟我讲了一遍,怎么样做才会将本节课的重点正确并清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习得本节课的内容。

  经过修改,本节课的终于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这节邀请课。先来说一说这节课的一些问题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片断1:

  出示10根小棒。

  师:数一数有几根小棒?生:10根。

  师:你会像老师这样竖着摆10根吗?看谁摆得又快又整齐,摆好后抱臂坐端正。

  提问:这些小棒里有几个一根呢?生:10个。【板书:10个一】

  师:接下来看看老师把这10根小棒怎么样了?

  课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师: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谁捆得又好又快。捆好后抱臂坐端正。

  师拿着一捆小棒问: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几个十呢?(通过这个提问引导学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生:1个十。【板书:1个十】

  师:刚才我们把10个一根捆成了一捆,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是】

  追问:几个一是1个十?(再次追问学生“几个一是1个十”,强化概念的形成。)

  (课件出示)生反复说这句话,开火车说。

  教学片断2:

  摆12根小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个十,那要摆12根小棒,只要再怎么样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课件演示)

  师提问:看,这12根小棒是几捆加几根呢?生:1捆加2根。【板书:1捆加2根】

  师:你会说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12根小棒是几捆加几根?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师:12根小棒就说1捆加2根,(边说边摆在黑板上),你会像老师这样一边摆一边说吗?

  在教学这一过程时发现学生在说“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这据话时还是不太能够清楚地表达,课后就在想是否应该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照着样子去说。低年级的学生在说话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我们老师就得慢慢培养他们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并且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是想法,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上关注的重点。

  下面简单说说上了这节课自己的一些收获。

  1、真正地明白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明白自己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白一节课的背后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过这次自己先试上,之后师傅帮助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用怎样的问题才是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易懂易答,什么样的问题才真正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课堂问题在一节课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问才会激发起学生对新知探索的兴趣。

  2、适时的鼓励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促进他们好好表现的`动力,只要我一说:“表扬谁谁谁。”所有的学生都会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扬的话语要多变才会让学生感到新意,他们才不会腻烦,从而才能专心地听讲,积极地表现。

  3、学生说话的完整性也是要关注的,本节课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会只回答一半,说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强调要说完整,但还是说不全,日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本次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自己学到了很多,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真正适合学生的认知,如何问才会让学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够正确地回答,如何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习得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是真正快乐的学习。通过这次邀请课的锻炼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我教学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我觉得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操作,

  在玩中学习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上完本节课后,让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关注学生,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是一个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一年级学生动手各种学习能力尚未形成,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我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 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注重以下几点: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新课前,我借助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数出5、7、10、19这些数,随着数字的逐渐变大,让学生意识到数数要认真,并从10里抽出了小棒图10个一是 1个十。这既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准备。接着新课引入认真数这里的苹果。提问:数字12怎样表示出来。特别是摆小棒的方法予以了充分肯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教学的重点,处理教学内容。

  1、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感到运用旧知识已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探索,寻求新方法。学生想出了2根2根地摆,3根3根地摆,5根5根地摆等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并用拨珠子的方法表示1代10。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以1代10的表象,了解个和十的实际大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计数单位,初步感受位值在计数中的作用。

  2、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珠子再对齐的方法说出12的组成;并用相同的方法学习19与20.利用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然后再摆上一根,变成了 20根,这时,我们应该怎样摆?学生很自然地想出:把这10根小棒扎成1捆的办法,并得出:2个十是20.在11教学时,注意让学生观察计数器中的珠子,提醒学生看清数位。在能够说出数的组成时,通过自己喜欢的数,说一说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练习数的组成;通过抢答题的形式让孩子练习数的组成。

  3、11-20的数数,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离开实物数数的活动。在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教学中,我安排了:

  (1)、摆放苹果并按顺序读,跳着读的环节。

  (2)、并安排了习题让孩子练习,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1、问题比较琐碎不明确,并提过一遍的问题,在孩子说出正确答案时又提了一遍,此时应该换一种提法谁愿意再说一说。学生能够说上来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不要拖太长时间,这样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

  2、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组织教学,表扬鼓励性的话语较少,没有从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指名回答问题时只看到个别同学,没有面向所有同学。

  3、让学生摆小棒过程中,应让这几名孩子拿着小棒到讲台摆一摆,这样几种方法比较之后能够更直观的看出1捆小棒与两根小棒的`摆放方法数数方便。在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时,学生还没有理解捆成一捆的原因,而老师也没有加以说明,所以学生对一捆就是一个十,理解困难。

  4、由于12的教学处理时间过长,导致学习19、20时有些快,出现拖堂现象。

  5、在数序教学中,我只是单一的让孩子顺着数数,改一种方法如不仅顺看数,也要倒看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顺着数一个一个的大起来,倒着数一个一个小下去。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有利于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系列数数的活动中领悟知识。

  6、在学生练习数的组成时,可采取猜数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自己摆一个喜欢的数,只告诉别人自己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别人猜猜自己摆了几;通过指名学生上黑板上来摆小棒,并说说数的组成;让学生在摆好一个数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摆的数是由几个一和几个十组成的。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11-20各数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小棒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4.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看尺子提问题时,生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运动员介绍自己,然后下面裁判的评价、提问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学生在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

  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但在整节课中,我忽略了学生估数能力的培养。过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操作时间过多,导致新课没能按时完成。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会读11-20各数,知道数的顺序、组成和大小比较。

  3、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我潜心研究,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书上“过马路”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上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数数的目标安排在了这一环节,孩子们自己数出了数量以后,我又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把图上数量在11~20的所有物体都一样一样的数了一遍。之后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用11~20各数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课件出示:钟面,日历一年有12个月,今天是11月4日,运动员身上的号码,门牌号等,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讲了这么多内容以后才进入新课的学习,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后边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我应该把这一环节处理得简单一些,去掉学生小组交流的'环节,把数数的目标移到例1进行。

  教学例1时,我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铅笔?”这样一个问题入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铅笔的支数时,由于我们班孩子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孩子们摆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摆成了4个三角形,有的摆成了3个正方形,有的摆了2个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对孩子们摆出的方法我都给以了夸奖。在展示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最好?虽强调了把10支捆成1捆这种方法,也让他们动手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认为还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于后面我让他们摆十几时,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摆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换成11根,这些摆法就会少些。在学生摆出各种方法后,我不应及时评价,而应该在孩子们汇报时把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让他们共同去比较哪种摆法最简便。我还可以这样说:用刚才的办法,你会用小棒摆出十几的数吗?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例2时,我先讲十几的组成,通过边摆小棒边说数的组成,以及师生、生生对口令,使学生对十几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有了较熟练的掌握。之后让孩子们摆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几根?该怎么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满10进一,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能及时总结出方法,先摆1捆就是1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学生对数的组成掌握得就会更好。

  一个数的大小,总是与数轴上的某一个点相对应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卡片和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认识点的位置与数的大小之间所构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在练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我还利用翻书进行了巧妙的过度: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数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把书翻到87页,第二题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就知道了。这样过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孙主任和年组教师的评课,使我对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去粗取精,把这节课上得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

  xxxx年11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管城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使我真正意识到了教师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的重要性。现把我讲的这节公开课的一些所得所想总结如下:

  1、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本节课的开端,我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导入,当我询问学生“你知道牧羊人一共数了几只羊吗?”学生竟然有些茫然。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其让学生成为旁观者,不如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我应该这样子询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你知道你一共有几只羊吗?”

  2、让预设成为生成的基石。吴正宪老师说过:“教师要使预设的问题,是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引出“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进而推出“一捆就代表一个十”课题后,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游戏环节:让学生依次摆出从盒子中数出11根、13根等数量不同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令我没有预料到的是,部分学生竟然把捆好的一捆小棒重新拆开,试图一根一根地数。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前面环节的设计,没有突出计数单位“十”的在日常生活计数或数数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面对自己没有预设到的课堂生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积累一些教育机智。

  3、教师要善于发问,努力融爱于语言的锤炼中。有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对我说过:“你的语言素养决定你的课堂效率和效果,你千万别把教室变成你的演讲场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达天赋。”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吸引人,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课堂上容易过于频繁地提问一些看似有效,实则没有真正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譬如:“是吗?”“对吗?”“同意吗?”“你们听懂了吗?”

  4、教师要学会放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授课时,我总是担心孩子们回答不出来、学不会怎么办,总是替学生去回答。学生课堂讨论和思考没有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长远考虑,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是不利的。比如,这节课中,我在处理数一数的练习题时,小天使问道:“你有什么发现吗?”刚开始学生回答不上来,但教师不要过于心急,应该循循善诱,逐步让学生发现“十加几,就是十几。”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教学“十”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数出10根小棒,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还有5根5根数的,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将小棒用一根皮筋捆起来。在孩子们自己动手后,他们对于一个十是10,不仅能记住而且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在孩子们深入理解10之后,我边摆小棒边让他们数数,11、12、13、14……当数到19以后,我问:再添上1根,是几呢?这些单根的又够一个“十”了,我们又可以把他们……孩子们紧接着说“捆起来”,于是我就是顺其自然的接着问:“20里面有几个十”学生很清楚的就知道了“20里面有2个十”。虽然孩子在学“十”的概念时学的比较扎实,但在学习数的组成时,问题仍很多,我让孩子们自己摆一摆,同桌之间讨论讨论,对于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一个数时,孩子在表达上依旧存在不少小问题。

  纵观整节课,虽然孩子们学的开心学的很积极,但依旧有不少的问题,我教学数的组成时,花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在教学后面的内容时,显得有些紧迫,在出示直尺图时,我让学生从0数到20,又从20数到0,只强调了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并没有深化,没有拓展到基数和序数的认知上。同时,我在教学时使用的素材不够丰富,如果能用不同的材料,让孩子们去数一数,去圈一圈十个,那么他们的认知就不会仅限于小棒上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及组成,并能正确、迅速第读出10—20各数。本节课我本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的理念,通过创设操作情境,增加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在学生观察完主题图并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摆出11根小棒,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学生们摆出了几种不同,我接着问:“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是11根?”,多数的学生立即把10根挪在一起,剩下一根摆在旁边,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树立高效优化的学习意识,(也就是在众多的`组合方式中选取简单明了的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这种摆法,同时把10根捆成一捆,提问:“这一捆可以看成多少?”大部分学生说是“10个一根”,只有一个学生说是“一个十”,通过引导少数学生能够说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接着我用计数器让学生再次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有了这样的操作过程,学生就不难理解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接着让学生用最优化的方法摆出11—20的其他各数,要求边摆边说每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十几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在这节课,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重视的是学习过程。通过操作、探索、交流、归纳等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同时还体验了学习方法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举一反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成功之处: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2、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 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对此引入时让学生数小组的人数,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如让学生用11-20的各数来说一句话,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也可以从小到大连,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设计意图: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

  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 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整个教学过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卖铅笔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了小动物买一枝、五枝铅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通过出示“买十枝铅笔可以怎么拿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次的操作:1、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计数单位10的意义,抽象出10个一就是1个十。2、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怎么摆让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呢。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刻体会10个一是1个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老师摆,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的互动中体会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巩固练习部分:1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并体会数的大小顺序,渗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草莓、小伞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指导学生怎么数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过小熊去进货的场景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突显了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有些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此,教研员沈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环节方面,在教授20的认识是有点突然,衔接部分不太完善。特别是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讲解不够透彻。我想如果能像上同题课的沈琦老师一样处理,让学生经历从“1个一到10个一”的过程,学生对于“10个一是1个十”的结论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了。课后反思了一下,我觉得针对这个难点的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可能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加简单明了一些。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3-1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05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15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11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8-14

《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6-09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20

《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03-11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8篇)11-06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