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负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负数》教学反思1
教学了《认识负数》,因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课堂总体来说很顺。但课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不熟悉温度计?
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容易,但在练习中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认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这样处理这方面的教材,我想应该好一些:
加强对温度计的认识,通过对温度计上刻度特点初步感知意义相反的数量。
(1)不要忽视对温度计上摄氏度与华氏度这两种刻度的区分。至于两种温度有什么异同,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去了解。
(2)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单位,能根据刻度上大格与小格的划分推算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3)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以0刻度为分界线,上下均有同样的'数字。这为突出零上与零下起关键作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0的两侧,相同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例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通过观察三个地方气温在温度计上的表示,知道表示零上和零下这样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用以前的数无法表示,使新知的教学呼之欲出,感受“+4”和“—4”两种表示数的方法的需要与重要。在此基础上掌握读写方法,知道“+4”可以写成“4”,正号可以省略。
3、例2通过生活中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海拔高度,进一步掌握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此时并未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仅仅是学习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与读法。这令我在教学中很难把握,因为常常会在此时冲口说出“正数”与“负数”两个名称。
“以海平面为分界线”这是本题的关键,它既沟通与上题“以0为分界线”的联系,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地海拔高度为何要用正负数来表示的重点。我在教学时先出示图,然后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量起的?学生有多种答案:山脚、平地……然后通过读题了解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从而引出“以海平面为分界线”,高于海平面的记为正,低于海平面的记为负。
4、利用对课上所接触到的数分类,将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量抽象出来,完成两个概念的学习。
在分类过程中进行两个概念的对比,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各自特征,强调正、负数与0的关系。完成练一练,巩固这一知识点。
5、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新知。
6、堂上检测。五年级的教学与中低年级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练习量,将练习课融入到新课中。
7、及时总结评价
《负数》教学反思2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教学反思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我是以“负数的产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认识正、负数——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这四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我首先考虑到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温度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交流、比较、回报等知识建构的过程,来感知富庶的产生。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
不足:
1、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富庶的产生是为了表示更方便。
2、没有为以后学习数轴进行有效的渗透。
改进:
1、在让学生体会负数的产生及温度计中的负数时,还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负数的产生是为了更方便于表示,人为产生的一种数。
2、在观察温度计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认识数轴提前渗透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课为负数第二课时,我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用数轴表示正负数并掌握正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脱离数轴进行正负数的大小比较,最后找出规律,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从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学生的原认知,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第二课时比较大小时,是先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突出活动的'实效性。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通过大树为起点的运动状态引出数轴,画数轴;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数轴上画一画,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正负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我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同学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比较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动手画数轴表示数并比较大小),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3.充分利用数轴给正负数和0比较大小,最后脱离数轴进行比较,完成了对学生的知识引领。在比较大小时,先引导学生利用数轴进行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再进行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然后总结出规律,最后让学生脱离能够脱离数轴进行比较,认识到负数之间比较时,数值大的负数反而小,数值小的负数反而大,从而掌握正负数和0之间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二、我的感受:
1、课标、教科书、学生三位一体的思考,提高了我教学思考的深度。因为是前所未有的教学内容,课标的要求、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我设计教学活动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我能够采用目标牵动,活动块状设计,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价值、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学习过程。
2、活动化设计,因学而教,让我领略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每个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思考方法的优劣,追踪问题的原因,体现数学学习的实质——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课堂教学在预设中不断生成,使我教学的难度增加,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面对,适时、因势引导,但这样的课让我每上一次,都有新的感受,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快乐。
3、同事的帮助让我感动不已。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每次试讲,本校的老师都来听课,给我提建议,帮助我修改教案,一字一句的修改,制作课件。我真的很感动,我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指导,谢谢你们!
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如果让我再上这一课,我会更自信,准备更充分,过渡语更自然,教学程序更紧凑,激励语言更及时……总之,我会更加努力的!
《负数》教学反思3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学过的数的基础上,通过“想简洁清楚的表示”实际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引入负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引入负数后,进而给出正数与负数的描述性定义,通过练习去具体认识正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曾碰到这样的学困生的答案“若前进60米记为+60米,那么—30米表示什么意义?”——“表示向左走30米”“表示后进30米”“表示减少了30米”,显然他们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上存在一定的理解不清。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对实际背景的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正负数的意义,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并准确表达的能力。
《负数》教学反思4
负数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的数。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了解认识负数的必要性。
关注学生已有认知和已有生活经验,课前我布置学生自行去了解和收集有关温度和认识温度计,上课时,出示情境中三个城市的温度时,学生已会认读。有的'学生还能介绍温度计中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使用情况,在交流读数时互相补充,怎样正确快速读数等。通过这样教学,我觉得学生变得主动起来,我也真正尝到一个组织者的乐在其中的甜头。
练习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生活中关于正负数的例子很多,开课前举出的例子,这时候就被学生拿来用正负数表示,除此以外还有比如电梯的楼层、老师改卷的分数、球场的得分失分等等,看着学生们兴趣盎然,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找出生活中有关相反事物的数据,并用正数负数表示。
认识负数,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认识。但是,负数在数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够充分。
《负数》教学反思5
认识负数,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又一次的拓展。很久以来,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负数就是在初中学习的。我上班的时候,20xx教的那版的小学教材,也没有负数,也是初中开始认识的。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的'广泛应用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了一些,有了认识负数的基础,所以《课标》将其提前到小学阶段进行教学。
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天气预报来初步让学生感知负数的意义。我让学生模拟气象预报员来预报各地的气温情况。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说地方,直接读气温;有的学生说几度到几度,而没有说摄氏度,也是不标准的。最后有的学生读出了零下几摄氏度到几摄氏度。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读法,几乎没有学生敢起来读负几摄氏度到几摄氏度。这也是受平时生活的影响,因为气象预报员就是读的零下而没有度读负几摄氏度。接着老师示范还可以这样度,也就是是从数学的角度,应该是标准的读法应该是负几摄氏度到几摄氏度。然后,学生再来读一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以零摄氏度为分界点,高于零摄氏度的温度记为正数,低于零摄氏度的温度记为负数。规定零摄氏度时淡水结冰时的温度。零上和零下温度分别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接着,教学例2,存折上收入和支出时,显示的数据的不同,让学生明白收入的时候用正数表示,支出的时候用负数表示,收入和支出也是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学生列举了很多,说明学生掌握理解的还不错。
《负数》教学反思6
“认识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师,还指引了教学方向。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
本课力求较好的处理探索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做到能将体现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而那些接受性学习效果好的内容则通过讲授学习,使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辅相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时,注意引导学生从观察温度计入手,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归纳得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负数后,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人们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做+3℃,零下3摄氏度记做—3℃”,用讲授法教学正负数的读写。在试教时,我们也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和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我们尝试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个教学方法。这样做既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自主探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上还有一些“规定”。知道规定一种量为“正”,那么与它相反的量就为“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有的'时候,这个过程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人为补充,教师要为这个过程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这个准备越充分,学生接受知识地就越容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包括正确的学习方式等。因此,判断此时的接受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将这个内容具体化,运用于实践,最终构成知识网络。当然,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与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一方面自主探究学习要以接受式学习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探究式学习也成为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因此,在这节课中,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迁移的认知策略提供可能,使学生的记忆具有丰富的再生力。
三、设计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要注重情景,讲究实效。本课围绕教学重点,提供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安排了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新知,内化对负数的认识。与最初呈现方式单一、只是少部分人参与的练习设计相比,前者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负数》教学反思7
《负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负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到了高一年级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不足之处:一是我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非常有限,降低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三是课件的制作还不够精细。在有就是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练。
《负数》教学反思8
以往,在讲授正负数加减法时,我使用的教法是,“不走套路,直奔主题”。教材上,正负数加减法工安排了6个例题,显得比较繁琐,而按我的教法,只要一节课,即可借助图示讲清正负数加减法的算理,并概括出三个步骤八字法则。完成教学任务。
其三个步骤是:①将减法转化为加法
②将加法中的“+”号省略;
③计算
八字法则是:“同号相加,异号相抵”。
举例如下:
①(-36)-(+15)②(-36)+(+15)③-36+15
题①共三个步骤题②共两个步骤题③共一个步骤
(-36)-(+15)(-36)+(+15)-36+15
=(-36)+(-15)=-36+15=-21
=-36-15=-21
=-41
按照上述方法,最多三个课时,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这个学期,考虑到我即将退休,可能要将所带班级移交给其他教师。为便于其他教师的衔接,我按照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结果的感觉是,绕了一个圈子,最终还是按我的那一套教会了学生。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有些本来就很直观的东西,一定要抽象出来,似乎没那个必要。作为教材,必须讲清算理,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实际操作中,应该可以有一些突破,有一些创新。实践给我的经验是,我教学正负数加减法的方法是比较容易懂,比较容易掌握的
《负数》教学反思9
负数是数的家庭中新的成员,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负数的大小学生比较陌生,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虽然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周,但是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课堂积极性高,让我很欣慰。
一、努力之处
1.运用机智,随机应变
运用生动活泼的场景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课前我根据课本内容,使用教材提供的情境,精心制作了,就是4个小朋友以大树为起点进行了不同的运动,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分别出现了 -3、-2、-1、1、2,引导学生用数轴表示。但是上课前一个小时,我又思考了一下,虽说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情境,但是毕竟学生缺少体验,深刻的感性认识才是是学生在理解、记忆、应用等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强有力的支撑点,所以我灵机一动,改变了原先的设计。
课堂上我请刘祖腾作为起点不动,分别请孔秋硕、石文菲、周心静、范林睿按照指令进行运动,然后让学生如果把几个同学的运动看做一条直线,将他们的位置想象成点,学生们试着表示他们的位置,并比较大小,这样的`设计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兴致盎然,充分地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理解最深刻,记忆最牢靠。
2.放手探索,充分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课堂中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知道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 大,负数都小于0,对于正数的比较,因为是旧知识,所以不在话下,而对于负数的大小比较,能凭借着数轴进行比较,脱离数轴时,很容易出错,因此先让学生凭借数轴来比较负数的大小,然后找出规律,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一个数轴,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全员参与,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3.同伴鼓励,令人感动
课堂上出现的一幕让我很是感动,在练习中学生小组比赛用手势比较大小,刘易林连续几道题目都出现了错误,周围个别学生出现了唏嘘之声,他自己更是着急,于是我耐心地询问他:“你那个地方不明白?”他为难地说:“老师,我会比较的方法,但是我就是不会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还没能我等我反应,旁边的孔秋硕、范林睿就马上手把手地教他,这是全班一片寂静,我也没有说话,我和同学们静静地等待,被这么一幕感动着。
二、改进之处
1.课堂上由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过长,所以教学时间有些前紧后松,造成练习不够充分,以后的教学要注意这一点,这是我课堂上经常出现的问题。
2.课堂的容量过大,让所有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精力的高度集中困难较大,如何训练所有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当知识被遗忘时,留下的是能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朝这个方向迈进。
《负数》教学反思10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展示了一组洪灾肆掠的图片,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有警戒水位线,然后教师再呈现某市8月1日至7日的水位记录表,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8月2日至5日的水位都达到或者超过了警戒水位线,其余几日的水位都低于警戒水位线;细心的学生还发现只有8月2日的水位高于历史最高水位。此时教师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警戒水位和历史最高水位的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已经比较深刻,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再鼓励学生以0米为0点,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水位变化情况并标出警戒水位就不是什么难事。
然后教师出示8月1日至7日的水位统计表,让学生用正负数来记录每天的水位变化情况,并以8月1日和2日的水位作范例尝试填一填,学生很快得出8月1日的水位是41.80米,记作高出警戒水位-0.20米, 8月2日的水位是42.60m米,记作高出警戒水位+0.60米,再让学生说说每个正负数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结合表中的数据理解: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0.2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低0.20米;+0.60米表示比警戒水位高0.60米,然后再填其他值,学生通过填和说,体会到了“0”的相对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以警戒水位为0米,画出折现统计图,学生在制图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两幅图的形状是一样的。
有了以上的铺垫,再让学生以历史最高水位为0米记录每天的水位变化,画出折现统计图,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再次体会到“0”的相对性,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将三幅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谈谈有什么想法或者发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幅折线统计图的形状(即水位变化趋势)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点是每幅图的参照标准不一样,第一幅折线统计图是以0米为标准,第二幅是把警戒水位看作0米画的折现统计图,第三幅是把历史最高水位看作0米作的统计图。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还发现,虽然每次的0点不同,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变,因此折现统计图的形状是不变的.。
整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正负数表示不同参照标准下的水位变化情况,能说说每个数实际表示的意义,体会“0”的相对性,感受到在研究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人为规定0点。难点在于比较三幅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画了三幅折线统计图,学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每次都要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它的意义在哪里?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学生的困惑终于解开了,明白了画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就是要体会不同参照标准下画出的图变化趋势一样,是因为每个数的相对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0点不同而已,从而深化学生对“0”的相对性的理解。
整堂课的设计比较清晰有条理,每个环节的过渡比较自然流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0”的相对性,会用正负数记录生活中的一些数据,能说出实际表示的意义;课堂氛围融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感受深刻。可是整堂课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只知道了三幅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一样,却没有深入细致讨论不一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虽然教参建议这个讨论不作为基本要求,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类似问题,由于在课堂上没有将此部分深入处理,学生在练习时就说不出深层原因,回答比较浅显,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在课堂时间的把握上也要多注意,课堂节奏的掌握还要教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训练提高,本节课也正是因为时间上处理得不是很准,才使得最后环节的讨论没有时间深入渗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思考多请教,争取有更大的提高!
《负数》教学反思11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出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如何在教学的后期,弥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着将数轴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步: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一个数轴。
第二步:确定基准点。根据实际情境确定每个数在这把“尺”上的位置。
第三步:根据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试图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借助图形有效的解决问题。经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这种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负数》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这节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这两点:
一、游戏导入,深深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过程中,我特别设计了学生比较熟知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方位上和下,前和后,电梯的上升和下降,存钱和取钱,得分和扣分,盈利和亏损等。特别是温度计中零上和零下的引用既让学生很好的感知相反意义的量,又为下一环节利用温度计探索正、负数的有关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情景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质量。面对熟知的教学情境,学生是充满自信的,始终以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问题,从而思考问题的质量也是相当高的。创设学生的熟知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举完例子以后,体现相反意义时,引导性不够好,应多举几组例子后,在进行板书(板书太早),目标达成度不够高。
很多时候,因为教师的急于求成导致整个课程的教学不够完美。这是年轻教师教学的弊端,对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往往“火候“不够。所以,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把一节课上好。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有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几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熟知。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其中,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最难突破的一个难点。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单位“1”是一个物体,这节课的单位“1”指的是一个活若干个物体。学生在单位“1”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渗透单位“1”的具体含义。从第一组例题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分析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第二足例题也是特别注意这个整体指什么?怎样得到分数的?学生只有在找到单位“1”的前提下,才能知道把谁平均分,才能知道分数是怎样来的。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我能够根据知识的产生过程逐步的展现在学生的思维中,这对孩子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非常有益的。
(二)注重在练习题的挑选上侧重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选择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有精彩的现实情景,有利于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理解。在做每一道题以前,先让学生自己说单位“1”在题中指的是什么?在让学生充分的分析分数的意义。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结论。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抛砖引玉”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当然,课程在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就目前来说,我在研究怎样设计能使我的教学设计更合理,让孩子在接受新知识与技能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负数》教学反思13
《负数的认识》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方面的教学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和个人对此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本课,通过实践有以下体会: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降低学习难度。
课的到入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说反义词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如: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等等。这些相反意义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接着采用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以这些生活经验为学习切入点,展开负数的教学,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学习起点把握不准,预设不够贴切。
以前的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已有较多内容,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正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对与负数学生也偶尔接触过,并几乎每天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其实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对于这些本人预设教案时有所考虑,但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比想象的知道的要多得多。特别是展开环节用温度切入教学时还安排详细的认识温度计环节,课中才发现学生其实在科学课早已会熟练的应用温度计了,完全没有必要安排这样的学习环节。再如我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在那里还见过象这样负几的数时,学生竟然举到电池的正、负,尽管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并不产生对本课学习的困扰,但也实实在在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可见,课前的预设还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自身的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如在教学中,发现了预设的过于详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位过低,还有上面所提的认识温度计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等,显然应该要调整一下教学的进度内容。可是在课中并没有进行调整,显得课堂学习安排过于简单,时间也比较松散。课后反思,在课中加入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互化比较合适。首先,西方国家当前就使用华氏度,对面向世界当代孩子来说,这也将成为必备知识。其次,温度计上就有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刻度,课堂上又有时间,方便穿插这一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增强了课外知识,也能拓宽孩子的视野。《认识负数》教学反思4
《认识负数》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以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记录城市的天气情况,学生感到新鲜,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 4和- 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体会正数是零上的温度或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是以前已经认识的比0大的数。负数是零下的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是比0小的数。这样的回归,能清楚地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二、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我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究学习的地方。
《负数》教学反思14
“正数和负数一”,主要目标是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中,我让学生举例说出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分数引入今天学习的新的内容:正数和负数。但在导入这个环节中,举例说数的'过程太长、长多了,应稍微回忆举例就行了,而真正的负数的起源和在生活中的举例和练习比较少。一句话就是:概念说得不够清楚。需要在下节课补充完整的:
1、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
2、在以前学过的数(除0外)前加上“-”号,就是负数。
3、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第3点是需要重点补充,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完成。
《负数》教学反思15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积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应当说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节课比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以下几处:
一、密切联系实际,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本节课前,我让孩子们去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然后在课上讨论汇报。学生展示了储蓄卡、收支记帐本,谈到了海拔高度、电梯升降、进球失球等正负数现象,使我由衷地敬佩,他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这一学习过程,我感到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负数的来源”又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体验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有效开展探索,尝试“跳一跳,摘果子”。
由于学生在温度大小的比较上掌握得很轻松,学得兴趣盎然,因此,虽然抽象数之间的`比较教材没有出现,我还是根据学生实际,借助刘翔110米栏比赛中,悉尼30度、北京-10度、东京-6度、上海10度的城市温度,所蕴藏的正、负数、进一步来理解生活中的负数。没想到,通过学习,不仅能“知其所以然”,还由此会比较大小,
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当知识被遗忘时,留下的是能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朝这个方向迈进、再迈进。虽然开始时学生还有些拘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孩子们越来越投入,开开心心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我也很开心。
【《负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负数的教学反思12-27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4-06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18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6-14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4-16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04-09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反思02-09
《负数》教学反思(精选20篇)02-27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4-09
《负数》教学反思(通用21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