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30 11:09: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很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身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卢云老师主要抓住对话、重视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一.真读书,学语言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卢云老师能抓住“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读,尤其是重点段落,重点句子的反复地读,多种形式地读,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卢云老师做到了“读读悟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出示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句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明知陶罐不敢碰,却还说你敢碰我吗?那铁是什么目的?

  生:想把陶罐碰碎。

  师:为了嘲笑它,抓住对方的弱点,嘲笑别人这就是——?让学生去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找词:奚落。

  紧贴语言,把多元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解有根有据,引导学生在寻根问底的探究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了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二.朗读中拓展

  课文中语言如此有涵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我们要谦虚,不要骄傲;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骄傲的人下场可悲。教师要做到不但仅局限于学生把书读好,也不是把拓展思维训练放到朗读理解课文之后,而是让它穿插在朗读中,处处有朗读,处处有延伸。教师还要利用精湛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评价、激励的话语融入学生的身心,学生在诵读中感悟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油然而生对陶罐的同情、赞美,朗读也水到渠成地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在读中感受读的乐趣,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

  三.感受语言,亲近文本

  教师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要求学生把自身的感悟用简短的句子表达出来,“创作”出自身的见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立意或语言独特的句子,以表达自身对课文个性化的感悟。如:我设计了夸一夸陶罐,劝一劝铁罐,这样即提升了他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他们得到了人文的熏陶,使学生身心受到身心的洗礼。

  陶罐:“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身的缺点,也看自身的优点,你还能看见别人的优点,我要向你学习。”

  陶罐:“你真谦虚,对待朋友的态度那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面对铁罐的傲慢,你还那心平气和的说话,你可真有风度啊!”

  铁罐:“你不要太骄傲了,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铁罐:“陶罐对你那好,你还那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这样积极创设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练笔,使学生把课文的内容、语言化为自身的理解、感悟化为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心理,使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在心中不断扩大、丰满、立体化。

  总之,卢云这节课让学生“真读书”、“学语言”、“重情趣”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思、悟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训练了表达。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点文章。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请两位学生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我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考虑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3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纳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同学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同学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实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沟通。让我欣喜的是同学不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欢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并请同学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同学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同学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如下:精讲环节中,在总结学法的时候我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细节之处没有讲得更清晰,导至小组合争论走形式,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有些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学习时,人员安排不够合理,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还需加强。通过国培学习我能熟悉到自己不足。要准时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4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中,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

  一、抓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讲解“轻蔑”一词,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理解,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二、关注提示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第三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如: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神态和内心活动,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个性化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领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和睦相处。因此,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虽然这堂课自我感觉讲的不错,我和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堂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但对学生的关注度、评价、引导等方面,还要加强锤炼,增强自身的文化功底。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5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就应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我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些许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急着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试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先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到达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不起在哪读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齐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备得滚瓜乱熟,甚至评价语我都会仔细琢磨。但是透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透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地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赵小利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针对“抓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对话的语气”这一研究主题,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图理解“傲慢”一词的意思,与“谦虚”做对比。课上学生理解比较到位,但读的火候不够,下次我想改进为观察后模仿铁罐的表情,帮学生打开局面,烘托气氛,免得学生放不开,不好意思带着语气读。

  2、通过工具书理解词义,我把字典中对“轻蔑”的解释原样呈现给学生,此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能读出瞧不起的感觉。

  3、替换词语感受“恼怒”中暗含的蛮不讲理,表现出铁罐一心用自己的长处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在一些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我发现这个环节他们会出现重复,“先问恼怒什么意思,让学生换个词,后来又问为什么恼怒用的好”,浪费了时间。并且,此处几经引导学生都没有把铁罐的恼羞成怒读出来,于是我讲解“恼羞成怒”一词,并板书“羞”,点出铁罐的无理取闹,接着范读这句话。因为我知道有几个孩子能读好,可“住嘴”一读出语气,他们就怕别人笑,果然在我先读后,就有学生恰到好处的模仿我读出了铁罐不讲理,恼怒的样子。于是我马上表扬他,和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都放开了自己的`拘束。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到第四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并浅层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气急败坏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最终选择了“气急败坏”这个比较恰当的词。

  通过四组对话的朗读指导,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帮学生印证他们的想法。后来便水道渠成地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抓提示语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7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教学重点为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由于在第七单元中类似课文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本文语言生动,贴近儿童实际,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上这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在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用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 并请学生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如下:精讲环节中,在总结学法的时候我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细节之处没有讲得更清楚,导至小组合讨论走形式,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有些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学习时,人员分配不够合理,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还需加强。通过国培学习我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要及时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8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很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身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中,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

  一.抓住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例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讲解“轻蔑”一词,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理解,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较大的帮忙。

  二.关注提示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第三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如: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神态和内心活动,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个性化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身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领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自身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和睦相处。因此,教学第二部分很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身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虽然这堂课自我感觉讲的不错,我和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堂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但对学生的关注度、评价、引导等方面,还要加强锤炼,加强自身的文化功底。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9

  《陶罐和铁罐》是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老师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

  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0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很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身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了解、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明确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健全,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

  在这次工作室研讨教学活动中,我所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第27课《陶罐和铁罐》。它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荡然无存。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在课文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以多种形式的读去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特点,《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故我设计了让学生默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示神态、语气的词语。再让学生用上句中提示的语气和神态再读这些部分,初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再抽生分角色朗读2——4自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奚落”、“懦弱”等词语,并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配以表情和动作,接着通过师生合作读这一形式进一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即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陶罐的谦让、友善、宽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新课标》要求: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有两方面:理解和积累。要在此学段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教学本课时,我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了课文中的词语:看不起、奚落、恼怒、和睦相处、懦弱。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懦弱”这一环节时,我这样处理的:师:铁罐奚落陶罐是“懦弱的东西!”,“懦弱”是什么意思?可以找找它的近义词。一学生说是“虚弱”,另一学生说是“弱小”。我引导学生:说一个人虚弱、弱小,我们不会看不起他,而说他懦弱,我们就会瞧不起他。“懦”字有个竖心旁,就说明这个人胆小。那“懦弱”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胆小怕事、软弱无能、不坚强。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还刻意利用各种语境,送给了学生许多好词佳句,如:支离破碎、坚如磐石、耐人寻味、明知故问、趾高气昂、心平气和、忍气吞声、灰飞烟灭。学生也能将平时积累的一些词语正确地运用到课文的语境中,如:火冒三丈、气急败坏、怒气冲冲、怒火中烧、大发雷霆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我相信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这堂课教学中,自我感觉不够理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朗读的形式还不够多样,在学生中抽读的面还不够广。引导学生积累的好词还可以写在黑板一侧,让学生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将理解积累落到实处。

  我想:在教学中,边走边思,边思边走,作教学的有心人,精品就是在有心中慢慢磨出来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善。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开始,我一向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忙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于是,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超多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资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就应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的转换:按部就班读对话顺水推舟入情境

  传统的教学总是在教师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跟着问题一步步串着走,这主要体现了教师是主导而完全忽视了学生是主体。我们说,教案要板块设计,非线形的一问一答,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发各种多元化的思考,闪烁出课堂的亮点。应对陶罐和铁罐来一回的对话,我以前试过先读铁罐所有的话,体会他情绪的变化,再读陶罐应对铁罐说的所有答话,烘托出陶罐的气概。但是这样的朗读脱离了对话情境,对话对话,本来就是对着说话的,一味读一个人的语言,使得课文学习支离破碎。之后我又设计了一组组对话朗读的模式,请三组同学模仿人物,分别读好这三次对话。但是这三次对话平铺直叙下来,均匀指导,层次又不明显。学生在朗读人物对话时也总是少了一份神韵。之后,经过许多老师推荐,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按部就班地指导朗读对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那么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入到故事搞笑的情境,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呢?老师不是在背教案上课,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感受这个生动的故事。于是在之后的课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与学生们一齐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

  三、教学设计的变化:单一地侧重由面到点

  在我的观念中,一堂好课就要有重点,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环节,因此,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一向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整堂课读对话,学生容易疲倦,课堂的气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读到最后虽然感情是有了,但是总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学生兴趣减弱,整堂课的资料含量也很单薄。之后有听课的老师提出,教师上课需要大气,不能过重计较一些细节,过于强调对话,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后联系,学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读越没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使对话部分变得粗线条一些,在品读对话前加入一个全文感知的填充课文资料的小练习。学生在自由读文后,看着资料提示,很简单地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这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既要富有人文性和又要具备工具性,为了充实课堂,让学生能在这堂课中学有所获,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结合,在课堂尾声时,又有一个写话的练习陶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铁罐,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学生在感悟文章,认识两个人物后,对他们的性格,对他们的品质,对他们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都有了或深或浅的想法,请他们写写想对这课文人物说的话,这是一个人文性的综合练习,在写话中学生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也看自己的优点,你还能看见别人的优点,我要向你学习。”

  陶罐,我想对你说:“你真谦虚,对待朋友的态度那么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我想对你说:“应对铁罐的傲慢,你还那么心平气和的`说话,你可真有风度啊!”

  铁罐,我想对你说:“你不要太骄傲了,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铁罐,我想对你说:“陶罐对你那么好,你还那么傲慢,你必须交不到朋友的。”

  ……

  这样丰富精彩的写话是学生基本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所有的感触。这样的语言文字综合性练习是新课程课堂所需要的。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始终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课件出示对话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直接打在说的话后面,原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提出神态语,更快、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但是这样急于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却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让学生失去了在对话中亲身感悟的经历,教师直接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这是严重丧失语文人文性表现。这样单独出现神态语,让它脱离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适宜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3

  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围绕“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颇佳。

  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听一听,画一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让学生听完课文后,让学生添画表情后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一个学生说:“铁罐在说话时十分生气,后来还恼怒成怒,大发雷霆,所以我要画出它双眉竖起,两眼圆瞪的样子。一位学生画完陶罐的表情后说:“我想表现陶罐当时的谦虚,说话时心情的平静。”所以它的表情应该是笑眯眯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3、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再戴好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是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读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在设计教学中,我尝试了放手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学生更主动参与课堂。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4

  在上课前,我在班里问了一下孩子们,你们觉得哪篇课文最搞笑,孩子们都觉得《陶罐和铁罐》最搞笑。所以我选取了这篇课文。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透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料。那么,以什么作为指导对话朗读的突破口呢我在课前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初步掌握主要资料,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话讽刺陶罐的"这个问题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接下来,让孩子们透过读课文,把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勾画下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对话的朗读指导,怎样才能做到求真,求实,求趣呢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述,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会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用填空的形式来读出陶罐和铁罐的表情,最后分主角朗读课文。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课文的10-17自然段,资料简单易懂,所以我请孩子们先自读课文,再把自己读懂的资料说一说,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讲解。

  之后,用"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回归整体,引发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谈见解,说感想,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习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学习情绪很激昂,很踊跃。但我觉得从我自身的素养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我的评价语不够简洁到位,不会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上课时总有点慌,生怕时间不够,心里总想着这个环节快完,快点进行下一个环节,这也是我每次上完课后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多锻炼必须会有长进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

  《陶罐和铁罐》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这篇课文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寓言照亮生活”进行分析。讲述了国王的橱柜里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坚硬无比,瞧不起谦虚的陶罐,常常奚落它。多年以后荒凉的土地上,陶罐依旧光洁、朴素、美观,成为无价之宝,而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2.学习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效果:

  1.教学本课时,我给学生设定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把目标分解为3个小的.预习单。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自学能力,让学生心中有目标,然后根据录音和自己的朗读进行初步探究,对文本有整体的认知和理解。

  2.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在学习文本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突破重难点的时候让学生各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情感带入,以情激情。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就指导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从提示语中我们能感受到铁罐的傲慢、轻蔑的态度。学生大部分都能找到,为了有更好的情感体验,我指导学生想象添加一些傲慢、轻蔑的态度:双手叉腰,斜着眼睛,用手指着别人的鼻子……同样的方法,添加到陶罐身上。添加动作之后,那种情感学生体会的更深刻;为了刺激学生阅读能力,还让他们小组合作上台表演,男女生融入角色,在读中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语记情感体验出来,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也水到渠成。第二部分结局的对比让学生看到了不同的下场,更加深刻明白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进行比较。

  3.教学中我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对话练习中,对学生的话语不能意义指导到位,有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阅读时放不开,而我有些忽略;另外,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读过之后没能及时让学生评价,如果能让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在读这样效果会更好。对学生思维把握不够深入,当学生的回答与提问预设不相符时常会措手不及,使得关键词语的板书与教学环节脱节。

  4.评价语单一,重复语句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重视课堂鼓励,寻求与文本、教师的共鸣,但整节课对于学生表扬较少,评价语单一。学生说过的话重复的较多,对学生放不开手,这是需要注意并加强改进的地方,希望自己以后的教学中能多加注意。

  反思这节课,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改进,在以后教学路上才能不断进步。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6-1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6-24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07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3-18

最新《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4-1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模板04-04

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8-13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01-14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04-05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通用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