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9 10:54: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教学反思15篇

教学反思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充分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收集了大量有关长城的图片,音频,视频,运用了爱剪辑等软件。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结构,“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在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还剪辑了一个视频插在中间。在体会劳动人民辛劳与智慧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说话环节,让学生来赞美劳动者。最后进行总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朗读比较拖上。

  2.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不够熟练,今后还得努力学习。

教学反思2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我提出疑问引起兴趣,导入新课,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拼读;然后由我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这期间,我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写3个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思考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营造了书声琅琅的教学氛围,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无边无际)的天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但是在具体教学时,我又在思考:怎样让学生了解说大话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说谎话的区别。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并且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个词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了。

  通过第三个关键词“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这在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环节,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课文中我着重让小鸟和青蛙,从语言,生活习性等各方面进行了对比。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理解青蛙的自负,和小鸟的谦虚。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

  文中两个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分析青蛙的表情让学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还体会到要有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我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练习,但我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习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不喜欢青蛙的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

  寓言故事的教学,到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我在教学寓意这一部分时,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的,而不是纯粹的说教。“如果有人说你是坐井观天,你明白他在说你什么吗?你想对坐井观天的人说些什么?或者让学生出点子帮助小青蛙:“你们愿意像小青蛙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吗?你们能出出点子让小青蛙也能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吗?这样就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并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3

  《银杯》选自七年音乐教材,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本课我采用了老师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学生参观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聆听教师范唱,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使之喜爱上这样的民族歌曲,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

  本课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展示舞蹈,让学生聆听音乐,直接从听觉、视觉上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再运用谈话的方式,欢迎孩子们来到鄂尔多斯大草原,感受蒙古草原的气息,在课堂中运用旅游口号“我快乐,我歌唱,音乐之旅我最棒”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逐步教学;再讲解歌曲演唱背景、环境,谈谈用什么感情演唱歌曲;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小组讨论哪种处理方式最好听,最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最后演一演,在情境中演唱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银杯》是一首风俗性宴歌,它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歌曲独特的风格特征。于是让学生观看相关蒙古包主人款待客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再现场景,增强音乐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旅游团旅游的形式进行学习,观光旅游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课堂中马蹄声声,酒歌嘹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能够集中学习音乐知识及歌曲,课后孩子们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音乐是不分国界的,我们民族的音乐,也走上了世界,看到酒歌走进世界顶尖级音乐大厅,心中无比的自豪与激动”。

教学反思4

  前几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尊严》这篇课文。这是四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一个故事。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读书体会;不再牵引着孩子朝着我所设定的方向走,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读书,自己体会,自己交流读书感悟,大胆的往前走。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真是精彩连连,让我惊喜不已。

  在学习课文之初,我让学生先自己读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认真阅读,感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并要求他们在旁边做好批注。交流中给学生充分发表读书的体会以及对问题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三处对话,由对话引导学生走进哈默,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体会得很好,他们通过抓住“面呈菜色”、“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等词语体会到年轻人及逃难人饥饿至极。又通过逃难人的“狼吞虎咽”与年轻人坚持以劳动换取食物的不同表现,体会到了年轻人是有尊严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从读中去体会,并尊重学生的感受,让本堂课的教学氛围显得轻松且活跃。

  语文教学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同等重要。但我在进行教学时经常会忽略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总觉得进行了语言训练就破环了情境,显得有些累赘。在学习本文时也是一样,很少设计言语的训练。课后我结合课文进行了一些总结,其实若能处理得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可以和谐统一的。而且适时恰当的语言训练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文中学生在理解哈默是个有尊严的年轻人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关联词的训练来加深理解,比如选择“尽管……还是……”、“宁愿……也不……”、“只有……才……”等关联词来说说哈默的想法,对帮助学生走进哈默的心里,揣测哈默的内心是很有帮助的,只可惜在课堂中没有运用到。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5

  1、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声母j、q、x,认清声母j、q、x的形,能够读准声母j、q、x的音,掌握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教学时,我先出示“小鸡、气球和西瓜”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并能从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字母,学生的思维积极,能很快的找出来,给学生加深了印象,初步体会j、q、x的读音,然后结合文中插图让学生认写,最后利用儿歌加强学生的记忆:小鸡j j j,气球q q q,西瓜x x x。为了让学生记住j、q、x的发音,同时也调动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忆。我引导他们通过体会“鸡”“气”“西”的发音,从而发准j、q、x的音。

  2、利用短视频突破重难点:j、q、x与ü与相拼ü的规则是个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一个短视频以礼貌故事的形式把他们相拼的规则呈现了出来。学生就明白了

  为什么j、q、x与ü与相拼,而不与u相拼,在理解中加深记忆,又进行了礼貌教育,随后紧接着就出示了相关的一些小练习,在练习中对这一难点继续进行突破和巩固。jqx与ü相拼时省写ü上两点的规则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不足之处:

  1、多媒体技术中的工具运用不熟,有些工具的功能出现问题不会解决,插入时出现了问题。视频+音频,放出来的画面和音质不好。

  2、授课内容不完整,本来还要学习书中的一首儿歌,里面涵盖了j、q、x和韵母i相拼的音节,进一步巩固两拼音节的读音。由于前面的时间把控不好,没有进行完。

教学反思6

  前几天我教学《山雨》这一课,现在我回顾一下:

  为了教学好这一课,我看了《山雨》的讲课视频,听了《山雨》的录音,更加认识到《山雨》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山雨、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感情。本文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山雨的声音美和色彩美。因此我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先让学生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指名学生回答:“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山雨、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感情。”然后我问学生“本文写了山雨的什么特点?”有学生回答是“声音”。有学生回答是“色彩”。因此我总结到本文就是从“听声见色”两方面表达了浓浓的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我让学生从文章中首先找出描写声音的语句与大家分享,有学生找到: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有的同学还找到:

  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然后又让学生找出描写声音的语句: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然后我让学生对描写声音的语句进行诵读,进一步感悟作者的独特感受体验。然后指名学生朗诵,学生读得不是很有感情,于是我师范读课文,由于我已经听过录音,我的朗诵比较有感情,有特点,学生们听了很是高兴。于是让学生再读描写色彩的句子。学生读得比较有进步。后来在评课时,教研组长给我很高的评价。认为我范读课文读得好,我想这都是我事先做的准备工作好。另外,有老师给我提出,应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显出层次感。我想也是,应该让女生齐读,或者男生齐读,或者个别领读;或者读声音,或者读色彩,诵读在这里应进一步着重突出。看来,教学过程的教学重点还没有得到突出。第二天测试时,有的同学一道小题中没有做好,这一小题就是检测山雨的色彩美的填空。每一课的教学重点怎么解决,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7

  一、新课改下的教学情况

  原有高中语文教材一册六个单元,一学期上完。新教材一册四个单元,在高二上学期的前半段基本上就要结束必修课程五本教材的教学,也就是半个学期教完一册。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实施后,教学进度将从原有的半学期教完三个单元加快到半学期教完四个单元。

  如果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把新教材每个单元四篇课文一篇不拉地教过去,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因此,不敢大胆删掉、或略讲自读一些篇目,必然造成平均用力,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把握住编写体系的线索,我们就不难看出,在课堂上对人教版新教材处理,不能拘泥于传统语文学科形态的知识分类,照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的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知识系统。因为,这样违背了语言的“习得”规律,也违背了新课程目标对发展学生三大能力的要求。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老师在教材处理上就不应该把力气放在《沁园春长沙》的生字词,放在炼字、夸张等修辞,放在韵脚、格律上。课时应该从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中节省出来,投入到以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中,从文体和人文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情感与节奏,分析毛泽东主要通过秋天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把握住编排体例的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教材处理上做取舍应该抓住单元重点备课。以能最典型地体现情感与意象的美,同时又体现了诗歌用字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为标准。第一单元里《诗两首》值得精读,《雨巷》里关于“姑娘”这一意象的解读,含蓄惆怅而又饱含期待的情感,都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探究的;《再别康桥》则是以康桥优美的景色这一意象,带出自己恋恋不舍的情感。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很值得玩味。相比之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情感与意象浅近明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的《断章》过于含蓄晦涩,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不如其他几篇,因此可以在课时安排上少花时间。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选择典型的、深刻的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走完上述过程,取舍是必须且必要的。

  二、课改中产生的问题

  从这次半期考的情况来看,学生的.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几个:

  1、阅读面较窄。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从小看课外书的机会不多,中外名著看得较少,名家作品几乎不接触。

  2、阅读能力较差。阅读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类似故事会、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难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

  3、表达能力不够理想。高一刚开始,学生难以适应较难的理科学习,于是把大量时间放在做理科练习上,而忽视了语文练习,省略了阅读题的训练。

  但在教学中,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是个难题,如何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让阅读占有一席之地,是将来必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8

  实数的教学内容较多,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我在课前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体会到:备好一课,功夫不少。

  按照上一课的学生学习情况,我从上一课学生最为热心的逼近法估值入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2的算术平方根是实实在在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还展示了学生用逼近法探究的简单过程,体会了也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回忆了我们前面学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π,渗透德育教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比西方早1000多年研究得到圆周率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体会小数点后7为的感性认识:用10千米为半径画一个圆,测量这个圆的周长,测量误差在1厘米之内。感受到祖冲之的了不起!带领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新数——无理数。

  让学生认识有理数是有限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也是教学难点,通过有理数的分类,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也是有限小数,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可能是有限小数,也有可能是无限循环小数。总结出:有理数总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其中m、n是整数,m不为0),安排学生计算、,找出它们的循环节,体会分数总是有理数。

  对于无理数的名称,介绍了虽然人们先认识到有理数,后发现了无理数,但是先命名了无理数,同时才命名了有理数,这里有科学发展的故事,想知道这个故事,并从中得到一些道理的同学,可以查阅你们的学习资料或上网浏览百度《无理数的发明者的命运》。安排这个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并由此得到追求真理的精神。

  研究实数理论时,着重从“同”与“不同”上进行了比较,由学生阅读和操作,体会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建立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很多,并把研究从课前、课上延续到课后,从课本、资料到网络。

教学反思9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积极愉悦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主动地巩固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当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时,他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跳水》这一课,我创设了几个问题:这本是一件闹着玩的事,却让事情变得有危险,谁是最主要的原因。假如你是孩子,你会怎样做?你是船长还会有其他方法救孩子吗?当时同学们兴趣很高,充分酝酿后抒己见,有个学生说如果他是船长,会立即叫水手们把海棉、棉被等放在甲板上,小孩摔下来不会硬碰硬,那生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有个学生说如果他是那个小孩,他就用猴子喜欢吃的东西逗它,猴子贪吃,自然会靠近他,然后趁机把帽子抢过来……,此时,不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教得非常轻松。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不但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正直成意义构建的主体。如教学《跳水》一课,在“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中,描述猴子的动作、神情,一连用了多个动词,准确传神。教学中如果采用猴子怎么样,孩子怎么样的问答式,这些精彩之笔就将因无法凸现而大大失色。教学时可以用表演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0

  《比尾巴》这一课,我本着“课堂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运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的热情”。这一理念展开教学的,首先经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团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在整堂课中,我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一样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我的独立思考代替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我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整个过程充分尊重了主体的地位。

  另外,本课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在第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问句和答句的读上,我读,让学生发现问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之后经过齐读、指名读,让学生充分感受问句和答句读法的不一样。接下来,又进行了男女比赛读、个别读,谁读的好,就请他来给大家示范某一句,让大家跟学。最终,请个别同学采用问答形式来读,并请个别学生来表演着读。大家的兴趣很高,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是,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地在那学着小动物的动作来表演课文。

教学反思11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春节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了三句跟节日有关的诗,清明、重阳、中秋,从而引入今天和春节有关的.《元日》,并解释题目意思。接着学生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讲解生字。理解关键词语含义。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4、交流每句的意思,同桌说一说。连起来说意思。最后,感悟升华,引出作者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感受诗人革除旧政,实行新政、强国富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心情。

  整节课,我有意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些特点:节奏、押韵和诗眼,从而让古诗这一文体,不光停留在读背上,还要理解它的写法和渊源,从而进行传承。学生在“找诗眼”时,找到了“除”、“换”、“送”等字,而且有理有据,理由充分,这样的思考与理解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想法也是很独特的。今后,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学得方法,思得深刻。反思这节课,前面读词读诗的时间有些多,后面拓展时有些仓促,不够深入。另外,王安石写诗的背景放在理解诗句之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联系诗人和作者的情感,从而明白诗人的写作目的。

  古诗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阅读,学有所得,应该是我们长期探求的方向。

教学反思12

  《认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几”指的是事物的顺序,是其中的某一个。“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学生判断一共有几个并不难,指出第几个必须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要难得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1、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而场景是静态的,缺乏动态性。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我创设了过渡语: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创设第二个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题,由于课前学生对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还是比较出色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高涨。

  2、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又特意安排了点灯笼游戏这一环节: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识几和第几”。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

  第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第四,做完练习后,其实我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开来,比如说: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啊,我们的教学楼一共有几楼?你们家住在第几层之类的话,这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道理。

教学反思13

  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在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这是二声部的歌曲,教师用书上是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而我却压缩在一节课中完成,同学们学得有些吃力。

  课后,有的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这首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很难学。”唉!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后来在上其他班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听唱两三遍,然后再弹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弹第三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那个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节奏居然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

教学反思14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

  一、优点

  本节课我利用比赛捏鸡蛋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利用在沼泽地和雪地行走的.两个人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到实验就在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

  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

  二、存在问题

  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对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备课不符合,在备课时让学生做探究实验,没想到上课时才发现实验器材只有一个压力小桌,没有办法改成了演示实验。

  在讲例题时,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

  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时时间比较紧张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三、措施

  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反思15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首先谈话导入,创设情境,进而介绍关于作者老舍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想认识老舍笔下猫的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听朗读自学生字和词语,并分析形近字,在扎实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指名读课文,在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提出大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用笔画出重点词语,读读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并且想想作者在写猫的性格古怪的时候,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指导学生学习1至3自然段。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学习结果,最后,出示课件,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向。然后顺势导入第4自然段,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问题: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来写的?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展示,同时出示课件点播指导学生学习。

  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以问题引导为中心教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

  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力求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和句子时,让学生反复读。分组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已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猫的古怪,贪玩,尽职等特点,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谈感受,学生在这一部分表现非常活跃,超出了原来的预想。有些学生直接在这一环节概括出了主题。

  让学生自己从字词句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来谈收获,真正的达到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

  在拓巩固这一环节,让学生写一个小练笔: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学生动笔很快,好多学生通过模仿本课写作特点介绍了自己了解的小兔子、乌龟、小狗等等。有些学生文章题目立意新颖,如:《我家傲娇的小公主》《帅将—皮皮》《我家的小调皮》《爸爸的护卫队》等等,他们分别从外形入手,通过一两件事写清楚了动物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拟人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读完动物们好像活了起来。接着顺势讲解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学生一目了然。

  最后,布置了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背给你的同桌听。这样设计体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高效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现刻意感觉的无意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积累词句,从而把这些词句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另外,在课程设计中,我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充分调动了其学习兴趣。

  语文是听、说、读、写,语文是字、词、句、篇,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语文能的培养。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07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7

夜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5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杞人忧天》教学反思03-07

花之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4-13

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教学反思06-03

落叶教学反思 《落叶》教学反思01-09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最新11-18

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通用12-06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