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

时间:2024-07-24 16:51: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找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变化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根据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 15×6= 15×3=

  (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变化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单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第二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随机应变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如果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第二题,(如果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2

  一、良好的自学习惯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我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本事。比如,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把自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资料可经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我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一样,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我的思路把课堂资料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我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教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必须的代表性。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能够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能够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构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构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构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职责心。职责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仅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成为创新性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

  《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习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习。

  本节课,我创设了 “野外探险”这样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除了在回顾整理旧知环节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我也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比如:李东逛公园、小强游泉城广场、飞机场的雷达屏幕及最后答题纸上的综合练习等等,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实际性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4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这一内容也为化简比打下基础,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比的基本性质部分,因此,在比和比例这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核心内容价值和功能:比这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用来指导生活,所以这章把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学情分析

  1、由于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就开始带的,所以我对学生学习基础很了解,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基础比较扎实,而该部分内容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较紧密。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授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即每学年都会学习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前一基础上的深化和加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的。五年级时候本班学生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上,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理论准备,所以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候没问题的,可以轻松掌握。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的最大障碍应该在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的比的化简和求比值,两者容易混淆,在此要给学生认真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使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掌握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2、培养学生做事、待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5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抓住一个“思”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三、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重视一个“练”字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讲究一个“创”字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6

  众数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的第三个统计量,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其实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还是不容易的。由于第一年接触新课标教材,而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教材中又是没有出现过的,于是反复阅读课本、教学用书,领会教材,尽管如此,仍然上了一节失败的课。

  原因一:教师有限的知识限制了课堂。尽管教师在备课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但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统计量的理解仅仅限于平均数表示总体水平,中位数表示中等水平,众数表示多数水平,对三者的联系、区别及它们的优势与不足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肤浅。因此当学生在完成练习题选择谁去参加比赛时各持己见,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显得无力,难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学生,使学生不信服老师的观点。出现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在处理主题图时比较草率,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感悟到用平均数、中位数作为依据不合理时,过早地引入众数这一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停留在了表层上。当时在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选队员参加比赛的看法,从而发现单靠平均数、中位数来描述数据的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再引入众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三个统计量的特征及不足,同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在练习中也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原因二:教师理解、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比较弱。从对主题图的处理到课后的练习都证实了这一点。课后我才意识到因为是第一课时,练习中针对同一具体问题不管教材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课堂上都应让学生分别求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多问几个用这个数据表示合不合适,为什么?通过层层追问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比较三个统计量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不同角度,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只有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也就可以准确地选择统计量来表示数据了。

  归根结底,除了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外,更主要的是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仔细品读、研究,因为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挖掘教材简单中的非凡,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解读,才能使每一个材料在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让我们的教与学更生动、更有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7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理清当中的奥秘。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流程是:

  一、从常规的口算入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

  二、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汇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唤起回忆;

  三、利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让个别学生进行汇报,并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四、通过题组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哪些能简算,哪些不能简算,进一步理解简算的要求和特点,然后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的应用进行反馈,达到练习的目的。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能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从学生的错例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问题入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学之间及时提醒等方式,减少错误率的发生;

  3、通过课堂上多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说理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有自信。

  4、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88125,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

  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

  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1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125相乘,最后再乘11。

  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能有侧重点地选择算法。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对于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这节课中出现得不是很明显,对于学生概括知识点不是很全面;

  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问题,在后面教学中要更加注意;

  3、对于中下生的辅导,兼顾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书写的理解、式题的特征等,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等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不掉队。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8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板书“整理数据”)

  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节目种类。) 师: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票,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数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9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学时,我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带零花钱?零花钱怎么用的?由此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认识人民币。然后学生进行汇报,同时我在黑板上贴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我又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第四套人币。展示过后,我进行总结认识人民币的一些方法,如观察颜色、数字以及汉字。我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个小游戏,“我来指,学生举起手中的人民币。”通过分类与观察,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这节课的重点是人民币的换算上,我设置了一个用一元钱买笔的情景境。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购买,学生积极思考,很快的就想出了办法。有的学生直接拿一张一元的够买,有的学生拿两张五角得的购买,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想出了用一张五角的、两张二角的和一张一角的购买。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加以热情的鼓励和赞扬。通过游戏,揭示出1元=10角的关系。

  后,我设置一个购物的活动,让学生那一元钱来购物,学生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很好,学生有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营造出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第四套人民币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不如用真实的人民币让学生去观察、触摸效果好,所以学生掌握不是十分牢固。在探索元、角、分的关系时,1元=10角强调的次数少了些,学生记忆不深刻。这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改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0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1

  《商不变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整节课下来没有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组题目,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组算式中的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删了一组算式,直接通过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学习内容。这个例子恰好是个特殊的例子,即相邻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因此多数学生得到的规律是: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这里我希望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虽然,我让学生去比较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式子,但是学生的思维好像定势了,这堂课开放的不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举的例子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学生并没有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自己举例,显得太过勉强。虽然一部分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为害怕学生弄不懂就反复讲解,反复强调,结果让已经弄懂的学生反而迷惑了。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讲解上,后面没有时间练习,学生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机会。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效果不是太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2

  《小数的性质》意在引导学生在探究比较大量材料的前提下,寻找不同数位小数之间的关系。本堂课,我也试想在课堂上还充分时间,给予学生小组合作,自己研究。但是随着课堂的演进,一切超出了我所料。

  回顾整堂课,就着备课本的教案以及课件,我先提问学生,2.50元是否等于2.5元。学生兴趣高涨,立刻举手表示自己的理解。面对学生积极的情绪,我不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改变将此作为“引子”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实例展开讨论。学生提出:2.50元表示2元5角0分,2.5元表示2元5角,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2.50元和2.5元可以用等号连接。也有学生表示,结合数位顺序表,2.50元中的2.50表示2个一,5个十分之一,0个百分之一;而2.5元表示2个一,5个十分之一,单位相同数字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二者可以用等号连接。现在回想学生当时的说法真好。

  接着,我问,像“2.50元=2.5元”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出几个吗?班级里一个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上课举手总是分外积极的男生,第一时间兴奋地举起小手。出于考虑这样的问题,不难,我请他来回答。学生提出“4.30=4.3”。我问,同学们,这样的两个数字相等吗?没有了单位名称的帮助,学生迟疑了,有人说不相等,有人说相等。于是,我赶紧切入主题,给出今天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习了这堂课后再来解答。

  然后我引入例题,激发学生思考“0.1米、0.10米和0.100米大小相等吗?”我想按着教材的提示,学生应该会去考虑将0.1米化成1分米,0.10米化成10厘米······但是事与愿违,学生依旧停留在计数单位上,之前的学习,以米为单位,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分米,第二位是厘米,第三位是毫米,后两位是0,就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其实都是表示1分米,似乎停留在此处乐此不疲。整个年级68名学生竟只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将其转化为不同的小单位来思考。面对学生死寂的氛围,我有些纳闷。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状况,在学生迟迟联系不到单位之间的转化之后,我心里干着急,但又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引导他们往书本的提示的方向靠拢。最后万般无奈之下,我语:“我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想的?”屏幕上出示了,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我指着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问学生,这三个之间的大小是什么关系,令我大为吃惊的是,两个班学生都想到的是三者之间的进率。那一刹那,我想为什么当学生看到两个有着联系但不同的单位名称的时候,脱口而出的竟是他们之间的进率呢?难道是我平常提到的次数太多?尽管之后课堂还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心里一直很难受。总感觉这堂课不应该呈现如此惨淡景象。

  综观课前课中,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必须得承认自己在课前备课所花时间还不够多;如,在讨论三个长度的大小时,教参就指出,“可以启发学生想:0.1米、0.10米、0.100米各是几分之几米?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单位来表示?并分别在米吃上指出其长度”我想事先自己做足了准备,不至于有手足无措的慌乱感。其次,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需锻炼,学生学情了解不多。

  合格老师的道路,其修远兮,吾将且行且珍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3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4

  《精打细算》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教学重在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发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感受小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复习除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虽然学生经历过整数除法的学习过程,但由于时间相隔太久,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知识上的遗忘;而通过复习小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探究。因此,从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来看,新课前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通过创设去学生所熟悉的百佳超市和供销商场购买牛奶的场景,由此引出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突出精打细算的的主题,自然的引入小数除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小数除法的兴趣。

  三、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当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学习知识,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算理,掌握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应对齐以及小数部分有余数添零再除的过程中,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相互质疑,合作讨论。但学生经过努力后,依然对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有障碍。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通过“元角分”知识和小数意义的提示,学生看到了前进的路标,快要停滞的航船再次展开风帆,破浪而行。老师此时就悄悄退居后台,欣赏学生的智慧的碰撞。

  四、回归生活,巩固提高本课设计了2个练习题,第一个是果酱题,紧扣精打细算的主题,巩固刚学的知识。第二个是关于今年旱灾的开放题,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够达到爱心教育的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

  我还有很多的不足。特别在调控课堂和深挖学生的思想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5

  教材分析

  学生们在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辨别方向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根据俄学生的实际,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这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西、南、北)来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难点:正确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1、师:你们还记得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吗?

  师:真不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知识。 有的同学提到了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利用磁针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指南针,用指南针来辨认一下我们这个教室里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这样来确认方向的。在平面图上我们又是如何确认方向的?

  2、引出课题:

  师:听说同学们这么聪明,花仙子也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多媒体课件演示)今天我们就跟随花仙子一起去方向王国游览,认识一些新的方向。(板书课题)

  二、设疑,探究新知

  1、复习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多媒体课件演示)师:我们来到了方向王国的学校,以学校为参照物,也就是以学校为中心,在平面图上谁先来介绍一下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3、小结:师生一起归纳并记忆四个方位

  师:在平面图上判断方位时人们习惯上先看东和西,再看南与北,所以就有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的习惯说法。比如:东和北之间的方向称作东北方……东北方和西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东南方和西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我们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你会用一个词来表示平面图上的8个方向吗?

  4、认识指南针上的8个方向

  师:请你根据指南针给定的北方把其余的7个方向填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师:随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根据一个给定的方向来确定其它方向的?

  生边说,师边点击课件。

  5、在平面图上变换参照物辨认方向

  师:刚才我们是以学校为中心来辨认方向时,体育场在学校的东南面,如果以体育场为参照物,也就是以体育场为中心,学校又在体育场的.什么方向呢?

  三、游戏,实践运用

  1、爱心行动

  师:同学们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在参加完运动会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出示课件)

  2、吃水果

  师:小动物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请同学们去果园里吃水果,但有一个条件,每人要提出一个问题才能吃到水果,谁先提问题?以草莓园为中心谁来说说草莓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是什么果园?以你们自己的果园为中心,你们果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把你们的指南针放在桌子的中心用它来帮助你们,小组内议一议。

  3、 游戏:“走跳棋”我们再来做一个跳棋游戏,(课件演示,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人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1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1

数学教学教案反思优秀02-05

【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6-23

小学《通分》数学教学反思10-10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21

【优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5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找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变化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根据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 15×6= 15×3=

  (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变化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单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第二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随机应变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如果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第二题,(如果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2

  一、良好的自学习惯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我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本事。比如,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把自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资料可经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我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一样,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我的思路把课堂资料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我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教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必须的代表性。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能够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能够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构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构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构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职责心。职责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仅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成为创新性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

  《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习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习。

  本节课,我创设了 “野外探险”这样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除了在回顾整理旧知环节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我也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比如:李东逛公园、小强游泉城广场、飞机场的雷达屏幕及最后答题纸上的综合练习等等,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实际性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4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这一内容也为化简比打下基础,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比的基本性质部分,因此,在比和比例这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核心内容价值和功能:比这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用来指导生活,所以这章把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学情分析

  1、由于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就开始带的,所以我对学生学习基础很了解,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基础比较扎实,而该部分内容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较紧密。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授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即每学年都会学习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前一基础上的深化和加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的。五年级时候本班学生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上,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理论准备,所以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候没问题的,可以轻松掌握。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的最大障碍应该在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的比的化简和求比值,两者容易混淆,在此要给学生认真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使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掌握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2、培养学生做事、待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5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抓住一个“思”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三、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重视一个“练”字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讲究一个“创”字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6

  众数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的第三个统计量,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其实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还是不容易的。由于第一年接触新课标教材,而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教材中又是没有出现过的,于是反复阅读课本、教学用书,领会教材,尽管如此,仍然上了一节失败的课。

  原因一:教师有限的知识限制了课堂。尽管教师在备课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但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统计量的理解仅仅限于平均数表示总体水平,中位数表示中等水平,众数表示多数水平,对三者的联系、区别及它们的优势与不足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肤浅。因此当学生在完成练习题选择谁去参加比赛时各持己见,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显得无力,难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学生,使学生不信服老师的观点。出现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在处理主题图时比较草率,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感悟到用平均数、中位数作为依据不合理时,过早地引入众数这一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停留在了表层上。当时在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选队员参加比赛的看法,从而发现单靠平均数、中位数来描述数据的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再引入众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三个统计量的特征及不足,同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在练习中也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原因二:教师理解、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比较弱。从对主题图的处理到课后的练习都证实了这一点。课后我才意识到因为是第一课时,练习中针对同一具体问题不管教材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课堂上都应让学生分别求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多问几个用这个数据表示合不合适,为什么?通过层层追问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比较三个统计量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不同角度,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只有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也就可以准确地选择统计量来表示数据了。

  归根结底,除了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外,更主要的是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仔细品读、研究,因为它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挖掘教材简单中的非凡,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解读,才能使每一个材料在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让我们的教与学更生动、更有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7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理清当中的奥秘。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流程是:

  一、从常规的口算入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

  二、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汇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唤起回忆;

  三、利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让个别学生进行汇报,并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四、通过题组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哪些能简算,哪些不能简算,进一步理解简算的要求和特点,然后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的应用进行反馈,达到练习的目的。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能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从学生的错例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问题入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学之间及时提醒等方式,减少错误率的发生;

  3、通过课堂上多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说理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有自信。

  4、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88125,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

  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

  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1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125相乘,最后再乘11。

  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能有侧重点地选择算法。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对于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这节课中出现得不是很明显,对于学生概括知识点不是很全面;

  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问题,在后面教学中要更加注意;

  3、对于中下生的辅导,兼顾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书写的理解、式题的特征等,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等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不掉队。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8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板书“整理数据”)

  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节目种类。) 师: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票,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数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节目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目,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出什么节目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9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学时,我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带零花钱?零花钱怎么用的?由此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认识人民币。然后学生进行汇报,同时我在黑板上贴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我又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第四套人币。展示过后,我进行总结认识人民币的一些方法,如观察颜色、数字以及汉字。我又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个小游戏,“我来指,学生举起手中的人民币。”通过分类与观察,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这节课的重点是人民币的换算上,我设置了一个用一元钱买笔的情景境。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购买,学生积极思考,很快的就想出了办法。有的学生直接拿一张一元的够买,有的学生拿两张五角得的购买,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想出了用一张五角的、两张二角的和一张一角的购买。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加以热情的鼓励和赞扬。通过游戏,揭示出1元=10角的关系。

  后,我设置一个购物的活动,让学生那一元钱来购物,学生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很好,学生有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营造出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第四套人民币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不如用真实的人民币让学生去观察、触摸效果好,所以学生掌握不是十分牢固。在探索元、角、分的关系时,1元=10角强调的次数少了些,学生记忆不深刻。这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改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0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1

  《商不变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整节课下来没有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组题目,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组算式中的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删了一组算式,直接通过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学习内容。这个例子恰好是个特殊的例子,即相邻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因此多数学生得到的规律是: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这里我希望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虽然,我让学生去比较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式子,但是学生的思维好像定势了,这堂课开放的不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举的例子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学生并没有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自己举例,显得太过勉强。虽然一部分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为害怕学生弄不懂就反复讲解,反复强调,结果让已经弄懂的学生反而迷惑了。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讲解上,后面没有时间练习,学生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机会。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效果不是太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2

  《小数的性质》意在引导学生在探究比较大量材料的前提下,寻找不同数位小数之间的关系。本堂课,我也试想在课堂上还充分时间,给予学生小组合作,自己研究。但是随着课堂的演进,一切超出了我所料。

  回顾整堂课,就着备课本的教案以及课件,我先提问学生,2.50元是否等于2.5元。学生兴趣高涨,立刻举手表示自己的理解。面对学生积极的情绪,我不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改变将此作为“引子”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实例展开讨论。学生提出:2.50元表示2元5角0分,2.5元表示2元5角,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2.50元和2.5元可以用等号连接。也有学生表示,结合数位顺序表,2.50元中的2.50表示2个一,5个十分之一,0个百分之一;而2.5元表示2个一,5个十分之一,单位相同数字表示的意义相同,所以二者可以用等号连接。现在回想学生当时的说法真好。

  接着,我问,像“2.50元=2.5元”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出几个吗?班级里一个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上课举手总是分外积极的男生,第一时间兴奋地举起小手。出于考虑这样的问题,不难,我请他来回答。学生提出“4.30=4.3”。我问,同学们,这样的两个数字相等吗?没有了单位名称的帮助,学生迟疑了,有人说不相等,有人说相等。于是,我赶紧切入主题,给出今天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学习了这堂课后再来解答。

  然后我引入例题,激发学生思考“0.1米、0.10米和0.100米大小相等吗?”我想按着教材的提示,学生应该会去考虑将0.1米化成1分米,0.10米化成10厘米······但是事与愿违,学生依旧停留在计数单位上,之前的学习,以米为单位,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分米,第二位是厘米,第三位是毫米,后两位是0,就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其实都是表示1分米,似乎停留在此处乐此不疲。整个年级68名学生竟只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将其转化为不同的小单位来思考。面对学生死寂的氛围,我有些纳闷。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状况,在学生迟迟联系不到单位之间的转化之后,我心里干着急,但又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引导他们往书本的提示的方向靠拢。最后万般无奈之下,我语:“我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想的?”屏幕上出示了,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我指着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问学生,这三个之间的大小是什么关系,令我大为吃惊的是,两个班学生都想到的是三者之间的进率。那一刹那,我想为什么当学生看到两个有着联系但不同的单位名称的时候,脱口而出的竟是他们之间的进率呢?难道是我平常提到的次数太多?尽管之后课堂还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心里一直很难受。总感觉这堂课不应该呈现如此惨淡景象。

  综观课前课中,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必须得承认自己在课前备课所花时间还不够多;如,在讨论三个长度的大小时,教参就指出,“可以启发学生想:0.1米、0.10米、0.100米各是几分之几米?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单位来表示?并分别在米吃上指出其长度”我想事先自己做足了准备,不至于有手足无措的慌乱感。其次,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需锻炼,学生学情了解不多。

  合格老师的道路,其修远兮,吾将且行且珍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3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4

  《精打细算》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教学重在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发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感受小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复习除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虽然学生经历过整数除法的学习过程,但由于时间相隔太久,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知识上的遗忘;而通过复习小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探究。因此,从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来看,新课前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通过创设去学生所熟悉的百佳超市和供销商场购买牛奶的场景,由此引出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突出精打细算的的主题,自然的引入小数除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小数除法的兴趣。

  三、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当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学习知识,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算理,掌握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应对齐以及小数部分有余数添零再除的过程中,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相互质疑,合作讨论。但学生经过努力后,依然对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有障碍。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通过“元角分”知识和小数意义的提示,学生看到了前进的路标,快要停滞的航船再次展开风帆,破浪而行。老师此时就悄悄退居后台,欣赏学生的智慧的碰撞。

  四、回归生活,巩固提高本课设计了2个练习题,第一个是果酱题,紧扣精打细算的主题,巩固刚学的知识。第二个是关于今年旱灾的开放题,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够达到爱心教育的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

  我还有很多的不足。特别在调控课堂和深挖学生的思想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5

  教材分析

  学生们在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辨别方向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根据俄学生的实际,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这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西、南、北)来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难点:正确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1、师:你们还记得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吗?

  师:真不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知识。 有的同学提到了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利用磁针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指南针,用指南针来辨认一下我们这个教室里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这样来确认方向的。在平面图上我们又是如何确认方向的?

  2、引出课题:

  师:听说同学们这么聪明,花仙子也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多媒体课件演示)今天我们就跟随花仙子一起去方向王国游览,认识一些新的方向。(板书课题)

  二、设疑,探究新知

  1、复习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多媒体课件演示)师:我们来到了方向王国的学校,以学校为参照物,也就是以学校为中心,在平面图上谁先来介绍一下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3、小结:师生一起归纳并记忆四个方位

  师:在平面图上判断方位时人们习惯上先看东和西,再看南与北,所以就有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的习惯说法。比如:东和北之间的方向称作东北方……东北方和西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东南方和西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我们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你会用一个词来表示平面图上的8个方向吗?

  4、认识指南针上的8个方向

  师:请你根据指南针给定的北方把其余的7个方向填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师:随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根据一个给定的方向来确定其它方向的?

  生边说,师边点击课件。

  5、在平面图上变换参照物辨认方向

  师:刚才我们是以学校为中心来辨认方向时,体育场在学校的东南面,如果以体育场为参照物,也就是以体育场为中心,学校又在体育场的.什么方向呢?

  三、游戏,实践运用

  1、爱心行动

  师:同学们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在参加完运动会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出示课件)

  2、吃水果

  师:小动物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请同学们去果园里吃水果,但有一个条件,每人要提出一个问题才能吃到水果,谁先提问题?以草莓园为中心谁来说说草莓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是什么果园?以你们自己的果园为中心,你们果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把你们的指南针放在桌子的中心用它来帮助你们,小组内议一议。

  3、 游戏:“走跳棋”我们再来做一个跳棋游戏,(课件演示,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人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