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30 09:18: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说勤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勤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教学反思1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奋也要有个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动也是需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奋,一是抓关键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带自己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与理解是真实的,印象深刻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的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小结,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板书,说说两个例子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要有意识选择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为他们写作作铺垫,课文举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新课结束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习,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说勤奋》教学反思2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三、以问导学,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四、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

  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桥梁,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勤奋》教学反思3

  文章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先学习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但也很勤奋。他手中鲜花是怎么得到的.。然后从华罗庚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为切入点,引出基础较差、起步晚的童第周,他手中的鲜花是如何取得的。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比较轻松。但课后背书的情况不是太好,主要是课文太长,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看来对于学生的读书仍需加强。

《说勤奋》教学反思4

  一、闪光之处

  1、悉心解读文本。

  《说勤奋》这篇四年级的课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作者的观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典型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观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说理文的价值导向。初拿到这篇课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平实,这样的课文真正上起来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难以让学生喜欢。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我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并努力实践着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潜心会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课文教课文。

  2、精心设计课堂。

  在经过了悉心研读教材之后,我最终设定了以下三个版块:开门见山导入,初步明确观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道理;精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结构。全文的教学重点较为为凸现,思路也比较清晰。在课堂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关键处、精妙处进行对比的品读感悟,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不足之处

  1、自读的时间多了,但是全班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感觉不够;

  2、还有一个“尾巴”没有上,原来设计时是引导学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点题总结”,然后质疑:是不是只要这两部分就够了呢?为什么?抛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这样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说勤奋》教学反思5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强的文章,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个中心,通过描写司马光和童第周两哥人通过勤奋成才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明白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再指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合童第周的故事。在学习这两个故事的时候,我先讲解司马光的故事,先让学生仔细的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或词语,并画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和精辟,让他们先自己体会,然后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我再进行更能进一步的讲解,这样避免了足额生过度的依靠老师,让学生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解和足额身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天资聪明加上他的努力勤奋。在讲童第周的故事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同时让他们思考童第周和司马光的不痛之处,这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和小组的`其他学生交流,从而得出更加完整的结果。讲完这两个故事让他们反复的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从而体会文章的中心,不管一个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差的人,只要勤奋就能取得成功。

  本课的教学基本上还算成功,但是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学生刚开始合作,所以合作的效果方法不是太好,所以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些学生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下一步,想培养学生大胆的回答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地动起来,学到知识才是我们的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闵成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中年级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中年级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习。

《说勤奋》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议论文的格式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

  3、能背诵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以往学习的记叙文所不同的文章——议论文。(教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议论文与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吗?老师相信同学们打开课本后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的。

  师:同学们,你们需要多少时间来读课文?(学生说3分钟、5分钟、10分钟,最后统一为10分钟)(这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读方面,通过练习朗读要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长句要会破句;二是生字方面,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默、会理解,待会老师要来默写。)

  生:读课文。

  (教师巡回检查,特别注意上官志浪、范文杰等)。

  时间到,让学生停下。

  师:10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有多少同学愿意来读一读。(举手的人只有十几个)没关系,我们练习得不多,能读的人先来试一试好吗?

  生:读课文。

  (读完后学生评价)

  生:我觉得崔玲刚才读的时候太紧张了,所以速度太快了,但是她读得很流利。

  生:她刚才读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读得不是太好,她把句子读破了。

  师:崔玲,你能否找一位同学和你比一比,看看你是不是比他读得好。

  生:我找符莉莎。

  生:读课文。

  读完后齐声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都觉得符莉莎读得不错。那你们现在愿意跟着符莉莎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吗?

  生:愿意。(齐读课文)

  师:不错,同学们课文读得都不错,下次要争取自己站起来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能否用一段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勤奋为什么重要呢?

  (只有两个人举手)

  师;看来老师这处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关系。同学们,其实议论文有一定的写法:摆出观点——举例证明——深化观点。那么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是观点?是什么观点?具体事例是什么?什么地方又是深化观点?

  (马上又多了五、六位同学)

  师:有好几位同学已知道了,我们就先请他们来说一说。

  生:学生按照议论文的写法复述课文。

  (能大概地把课文复述出来了,但是太简单。)

  师:你们对他刚才的回答满意吗?他刚才的回答是不是能充分说明老师提的问题?

  (好几位学生提出来觉得太简单,特别是举例证明部分太简单。)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说才好?事例部分能不能证明观点,也就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把事例部分复述一遍。

  生:复述事例部分。(还不错)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事例部分复述得怎么样?能不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生:都认为这位学生事例部分复述得很详细,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师: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完整地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行了吗?

  (明显地比刚才又多了五六位)

  生:再一次复述课文。

  师:你自我感觉一下,你今天讲得怎么样?

  质疑,爱你没商量:《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案例

  师:读了课题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班很多同学举起了手。同学们围绕题目已经有了很多大大的问号,请大家把你的问号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1: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人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2: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

  生3:普罗米修斯又是如何盗火的?

  生4:普罗米修斯盗到火了吗?他的结果怎样呢?

  生5:火到外都有,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呢?

  生6:课文为什么叫《普罗米修斯盗火》?

  生7:题目为什么不叫《普罗米修斯偷火》?

  生8:普罗米修斯从哪里盗火?

  ……

  [思考]:

  面对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我把他细细地归纳了一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无法也无须解答的,如生6和生7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我跳过去了。一类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但今天无法解决的,比如生1的问题。我也没有这样说:这个问题我们第二节课再解决。也许到了第二节课时,学生已经不再感兴趣,或者已经忘了。我是这样解答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为此老师还找了一本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书,我相信你读了课文和这本书中的有关片段后,一定会对普罗米修斯有个深刻的了解。第三类问题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说它不是问题,是因为较大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已经知道答案,而因为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一样,也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些问题感到困难。比如生2、生3、生4、生5、生8的问题,我正好利用此问题组织学生读书。

  师:这些问题班上已经有些同学能解答了,可是还有些同学不会,要想会很简单,现把课文读一读,我相信会的同学会更多的。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生通读全文,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对这些问题能解答了吗?请你把你能解决的问题说一下,并读一读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段落。注意了,老师还要检查你书读的准不准呢?要不要把你准备读的段落再练一次。

  生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练读。

  师:现在都已经准备充分了,大家有机会做一个文明、敏锐的听众了。

  生结合问题读课文相应部分。

  [思考]:

  初读课文,学生一定要读透读准,一定要多读。这时候教师巧妙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这环节的处理上,我借助于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帮同学解决问题,以寻找答案为借口,促动学生多读书,这时学生乐读,而且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真正落实了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

《说勤奋》教学反思7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注重朗读,创新引导。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二、比较学习,巧破难点。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而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奋”也让他们敬佩不已。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勤奋”与自身联系起来了,原来自己只要勤奋也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获得成功。因为不管是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是通过勤奋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不过由于课堂上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谈自己的打算时,说得还不够具体化,但我想他们只要有了这种理解,多多少少在潜移默化中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说勤奋》教学反思8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三、以问导学,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四、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桥梁,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勤奋》教学反思9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因此,我在上课一开始就从“理想”入手,引出说勤奋。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课堂上学生自读的时间多了,但是全班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感觉不够;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时间把握不好,在此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去交流,只匆匆出示几句名言,让学生读,原先设定的教学环节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课堂上还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表扬激励的方式少等等。

  我想如果让我在上着一课,我课前会对收集资料,多备学生,在课堂中注重多引导学生感情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悟;同时还注意把握好教学环节的步骤,语言力争简练,提问题应更注重实效性;课堂上还注重多表扬学生等。

《说勤奋》教学反思10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条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阅读加深理解。

  为了使文中童第周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有感染力,也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课前我准备了《一定要争气》这篇文章让学生自读,体会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奋。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等词语,童第周在路灯下苦读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而且,学生对于童第周对人民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也有了了解,为理解课文结尾“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好了铺垫。

  二、教给方法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动笔做记号。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由于课文并不难以理解,两个例子的结构也有所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引导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课前补充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来谈感受。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进行自学,我有意识地教给了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找关键句子和词语来体会人物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比较学习巧破难点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颖,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到渠成了。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而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奋”也让他们敬佩不已。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勤奋”与自身联系起来了,原来自己只要勤奋也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获得成功。因为不管是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是通过勤奋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不过由于课堂上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谈自己的打算时,说得还不够具体化,但我想他们只要有了这种理解,多多少少在潜移默化中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师生对话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整堂课我紧紧抓住“勤奋”谈勤奋,在轻松愉悦、灵活深刻、丰富幽默的对话中,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民主、平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谐,师生浸染于真实美好的氛围里,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阳光中。这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过程,“解放了孩子的头脑”,让他们学会思考,学得主动,学得聪明,学得愉快。在教学议论文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要用典型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生动、幽默的对话来暗示和点拨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启发,学生学得生动而又深刻。

  “平等对话”也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共同体验应当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分析重点段落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动笔,做记号,留给他们个性的空间,再交流,谈感受,学生说出我是从哪句中的哪个重点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让学生评价,补充,珍视了学生个性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也不错。

  学好语文还要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融入教材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就是让学生把课前做好的有关勤奋格言的书签赠给同学,以此来互勉,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勤奋”,还学会了积累。

  六、注重朗读,创新引导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勤奋》教学反思11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说理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文章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通过研读词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第三小节,讨论交流后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导入整个故事。让学生先试着解释一下这句名言的意思,再结合童第周的故事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学生通过反复读,逐一体会: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童第周的“拙”体现在哪些方面?面对自己的不足,他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他基础比别人差却能取得成功呢?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学生在读与思考之中逐渐理清了思路,问题的设置也激发起了学生学期的热情。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的:首先是感觉课堂上某些过渡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其次是在交流相关“勤奋”的名人名言时,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12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通过研读词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第三小节,讨论交流后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学生提高读,划,议,说,听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课文说理的方法.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更是让全体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了学习!

  二,读中品味.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给学生一片充分朗读的天地,我的课堂更真实!

  三,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割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应该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确手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但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板书中出现了别字,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我会再接再厉!

《说勤奋》教学反思13

  高年级的语文比赛课,令我最犹豫的就是这一节课上哪些内容,要进行取舍。当早上得知要上《说勤奋》一课时,我脑中的弦绷得更紧了。因为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主要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相对于其它课文,内容缺乏趣味性。如何高效的上好这节课,同时又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是我备课时主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我选择生字词以及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前的交流利用奥巴马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抓住“勤奋”这两个字;生字词以难读难理解的四字词为主;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词感悟;最后留下思考: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能否成才?待第二课时引入第二个例子完成。

  上完后,整节课比较顺利,流畅,但同时也缺乏高潮点,没有激起学生的共鸣。在上第二自然段时感悟司马光用“警枕”这一句时,无论怎样引导,学生说的比较单一。我在思考是否有些操之过急。或者说我应该再把第一课时内容安排少一点,浅显一点,这样学生是否学得更扎实,更有激情呢?

  《说勤奋》教后感

  一看到“说勤奋”这个课题,我就告诉自己,切记:别上成品德课。为了避免过重的说教,那就得把语文味上出来。前段时间从学校博客的中读到胡昕组长转载的一篇文章,说到王崧舟提出语文课得有“三味”。在我执教的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体现着语文味。

  一、注重生字词的教学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本着把生字读准、把文章读通的原则,大胆地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检测。同时,对于“勤”“末”“惯”这些常见字也做一些写法、读音上的适当的`点拨。从反馈效果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

  二、渗透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种说理文,如何不露痕迹地介绍体裁特点?我尝试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那为什么作者要先问再答呢?学生在对比品读的基础上自然体会到设问句的强调的作用了。

  三、由“勤”入手,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勤读书;在学生自学、交流完第二自然后,我总结出:勤动笔;在品读“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警枕”等词语后,我又板书出:勤思考。这样,不仅是学习方法的传授,也是全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说勤奋》教学反思14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先确定学习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第一个事例时,孩子们都能找到要点,此时我提出: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们对之前交流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得出: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因此,写法的指导也自然地渗入教学中了。

  第二个事例,我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完二、三、自然段后,我要求学生对两个事例进行对比,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回答既简练又到位,一下子就指出司马光是天资聪明又勤奋努力,而童第周虽然一开始基础较差,但通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也取得了伟大成就。两个例子,两个视角,使得论证更严密。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我让学生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教学本课时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先确定学习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第一个事例时,孩子们都能找到要点,此时我提出: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们对之前交流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得出: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因此,写法的指导也自然地渗入教学中了。

  第二个事例,我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完二、三、自然段后,我要求学生对两个事例进行对比,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回答既简练又到位,一下子就指出司马光是天资聪明又勤奋努力,而童第周虽然一开始基础较差,但通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也取得了伟大成就。两个例子,两个视角,使得论证更严密。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我让学生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反思15

  《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中光注重“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自由读的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列举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困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16

  《说勤奋》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经历“参与——建构——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对话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第一版块,由四个关于勤奋的成语引入课题。由于比赛课要求上第一课时,上课的学生又没有提前预习课文,所以在这一块我设计了读通课文、开火车读词语和找、读难读的句子这几个环节,为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准备。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让孩子快速找出文中直接点出勤奋非常重要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不够明显),学生从中品读、理解,在四句话中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勤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三块,围绕两个具体的事例(学生自主学习一个事例),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四块我设计了谈谈自己的感受,拓展学习名人名言。这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上课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总体感觉这节课较满意的地方——把握教学重难点,扎扎实实教学。在这节课上我从每个细节入手面向全体学生,抓住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得法,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一方面,整体教学节奏偏慢,因循学生的朗读、自学,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寸,遗憾地导致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上完,使得这节课没有整体感。另一方面,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精当,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还需继续磨练。教学之路漫漫,我将上下而求索!

《说勤奋》教学反思17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上“凤凰语文网站”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弟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不过在课堂上我认为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的,我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准备,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18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奋也要有个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动也是需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奋,一是抓关键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带自己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与理解是真实的,印象深刻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的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小结,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板书,说说两个例子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写文章时要有意识选择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为他们写作作铺垫,课文举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新课结束后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习,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说勤奋》教学反思19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主人公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的:首先是感觉课堂上某些过渡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其次是在交流相关“勤奋”的名人名言时,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说勤奋》教学反思04-08

《说勤奋》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08

说勤奋教案01-08

《说勤奋》的教案03-03

《说勤奋》教案09-02

《说木叶》教学反思04-02

《雨说》教学反思06-03

说课教学反思01-07

说课的教学反思06-10

《马说》教学反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