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课改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改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改教学反思1
一、引入要新颖
生物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强、知识广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所以在课堂上应该是愉快地、具启发性。要把一堂课上好,新课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实践证明,引入可采用诗、视频、歌曲、动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些例子:
1、用诗(散文)导入
“季节向前发展了,成熟了。在新的一年里,鲜花、树叶、夜莺、画眉、金翅雀,以及诸如此类的生命短暂的生物,都出现在它们各自的岗位上了,仅仅在一年以前,这些位置都被其它的生物占据着,而它们不过只是一些胚芽和无机体的分子。在朝阳的光照下,苞芽滋生了,长出了长条,汁液在无声的溪流中奔涌,花瓣绽开了,在无形的喷吐和呼吸中把香气散发出去。”节选——《苔丝》在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的新课导入时我选择了这篇文章,并带着“这段文章描述了一个什么景象?”因为学生一开始学习生物学还很陌生,脑海中没有构建出学习的模式,用一些生动的语句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领域。引出什么是生命?进而怎样区分生命?
2、用视频导入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第一个知识点是我国有七大生态系统,而用《生态系统》的视频引入,能很直观的给学生展现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还能使学生记忆犹新。
3、用歌曲导入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这一节重点是学习“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结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而病毒很小,我肉眼不能看到,所以用了一个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这个改编的歌曲引入。对学生而言,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丰富多彩、求新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胃口大开。
4、用角色扮演导入
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节教学中,其中一个知识点是关于我国什么植被情况,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搞个小品剧,学生自己扮演深林中的小动物,用动物的方式去讲述我们的森林在不断减少,其中面临了什么问题。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是同学感到有话可说。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为新课导入提供了直观的、高效的、交互式的辅助教学。
二、注重实验课教学
新课改也包括教材的改革,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实验内容,其中有探究实验、演示实验等等。由于学校的设备有限、课时有限,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有4个大实验、假如不作实验,学生在理解上会有障碍,所以在尽可能开展实验的同时,教师也要熟练课堂讲授实验。以下关于学习实验内容的例子:预习实验内容:这看似简单的工作一定要提前布置给学生,生物学的实验内容比概念内容难记、 解,所以要让学生大概知道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是什么。不懂的在原文找答案,还是不懂的做好标记,上课认真听讲,并提示学生这往往是考试的难点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再看一遍实验,然后简要的讲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也可以提问)。后就实验的步骤大家提出问题(也就是不懂的地方)。用这种形式能使不敢回答的`学生也积极回答。学生自己找答案:当问题提到一定的时候,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然后能解决前面学生问题的学生可以举手。这样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起到指导修正答案的作用。
三、尝试多种教学方式
生物学的趣味性不只是在内容上,因为生物学是所有学科中能运用教具和教学方式最多的学科,生物新教材中也是尝试放入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两种:一种是在教室就可以完成,如资料分析、观察、讨论、演示实验等,第二种,如调查、实践实验等。教师可以按照课本的提示适当选择完成,而且以上几种都可以作为开发教材的线索,找到每一节课到底适合什么教学方法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四、每节知识的连贯
新课改的教材特别重视章与章、节与节的连贯,只有连贯才能很好的构建知识,体系,学生也能更好的记忆、理解,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每节课书本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特别是与前一章的联系。以下是教学要特别注意的:1每个新课导入或知识点导入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2可用联系的形式,用以前学过的知识。3设计提纲,知识网络图。
五、与学生的互动
新时代的教学,在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在新课改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把教师讲变为学生回答,多用设问,让学生回答。特别注意:1越是课本的重点知识,越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2较难的知识可先阅读,学生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回答。3用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可促进落后生积极主动的学习。4利用好课本的探究实验。
新课改教学反思2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知识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思辨方法突出的历史教育应该在此过程中肩负起重大的社会责任。经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把新旧课程进行深入对比,感受到高中课程新的特色:①课程目标能力化;②课程结构合理化;③学习知识广泛化;④实践活动针对化
可见,新课改更加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更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来把持知识的外延。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这些特征,更好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便成为每位教师深思审度的重点。
二、新课改中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有效的历史教育应当给人以思想,给人以眼界,给人以胸怀,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文化?……”[2]要做到有效的历史教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1.教学理念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以讲授为主,而新的课程改革让教师认识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和分享兴趣和经验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促进学习的过程。所以,历史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应由居高临下的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就对教师有了全新的要求:①知识储备要充足;②课前准备要充分;③课堂引导要有序;④讲授技巧要精准。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孔子与老子》的授课。传统的教学是讲授的过程中穿插提问和总结,但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后,教师便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展示,创设了“孔子精神”的.情境,指出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使孔子的面目变得复杂神秘,请同学们查找资料,选择适当的角度和适合自己的思考及研究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并总结孔子精神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这需要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学情状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其实新的教学理念中让教师的许多功夫也应下在课外。
2.教学实践的反思
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的恰倒好处的应用,是值得深思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要成为奔淌的河流,成为专家型教师。在备教材之外,更应该在上课前“备理念、备资源、备目标、备教法、备延伸”。由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随之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新
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①总结成功经验;②查找不足原因;③记录学生情况;④改进教学失误。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宋明理学》的授课。备课时准备了很多资料,也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但在实践中却有了不尽人意之处。就拿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解思想家主要的学术观点。但不论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哪一个不是思想博大精深?至于“三教合一”更是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朱陆之辩,原本要从世界观的不同切入,但没有学习哲学的学生根本不太明白什么是世界观,更别说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了。所以课后自我反思,感觉到了三维目标的确定容易,但要重在落实。这就要求必须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让学生便于破解难题,必须在知识积累、学科素养、教学资源上拥有更丰富的积累。
3.教学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听课被动,师生缺乏主动交流。这种教学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学生仅是“在学习”,没有“会学习”。而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认识到真正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宽松和谐氛围的民主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传道、授业、解惑”。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授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改前四课内容的合并,而且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内容并吸收消化,要求教师精心设置具有特色的问题并将全课内容高效整合,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要点分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懂得如何设计问题,更要努力让学生的思想火花迸发出来,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就该注意问题的指向,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3]
4.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培训后上岗,边学习边教学,难免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①新教材,取舍左右为难。由于历史的教材编写现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专题编写体例,而学生凭借自己的初中历史学习水平难以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学习相衔接,教学跨度和课时容量明显加大。以便出现粗讲不放心,精讲没时间,取舍时左右为难的窘境。②新课时,上课举步维艰。由于高一未分文理科,历史学科每周两课时,如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进度要求,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为了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任务,那么每堂课的容量就会增加,不仅无法实施新课改中的新的教学方法,更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业压力。③新任务,学生不堪重负。就历史学科而言,每课课后习题都有“解析探究”,但课堂之外还会给学生留有研究性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学业负担的加重。
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迷茫,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的改进和完善。“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得更好,教师在思考中前行。
三、新课程中的教学建议
1.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必须全面实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适应新角色,要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自觉获取新知识。
3.建议教学形式多样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4.加强知识思想整合教学过程中多借鉴历史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成败得失,帮助学生体会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真谛,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热情,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毋庸质疑,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是一次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全新变化,是真正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规模尝试”[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进而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教学反思3
在初中英语新课改之后,本人略有心得,作出如下教学反思,希望能对英语爱好者有所帮助:
一、新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实施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素材典型,语言情景真实,语言表达规范,语言现象率高,符合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
3、在编排体系上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套教材中,语言技能,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紧密联系。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新课改的前提
1、新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新课改的教学大纲和精神要求,以及在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
2、新课程观念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已经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
通过实践新课改,我们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性格的,是发展的主体。
三、脚踏实地地进行新课改,使课堂教学有了新的飞越
1、采用任务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不感觉在“学”,而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英语学习变成了模拟交际,代替了枯燥的“句型操练”。比如Unit 8的Task要求学生调查班上多少同学家养狗、猫、鸟等宠物,并用英语汇报,这比当然替换练习吸引人了。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知识竞赛、谜语猜测、问题辩论、动脑动手、故事大赛等。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学习成绩考试 它的目的方式在于检查学生在一个阶段内所学的材料,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形式有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
(2)课堂表现的评价 它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兴趣,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
(3)单词评价 单词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关口,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材料,首先会读,然后会默写及运用。
(4)作业的评价 它是检测学生学习英语态度的方式,通过作业适时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优缺点,不失时机进行适当的指导。
4、新颖的练习方式
在课堂上有配套的课课练,课后有补充练习本,这些练习题一改以往的枯燥的`面目,每道题创造适当的语境,有声有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让学生通过学双语日记和办小报的方式加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任教的班级创办英语角,为他们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5、教师突出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们做了以下努力:不怕出错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的习惯;加强朗读训练;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加强固定表达方式的收集和整理;让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如对话、做短报告、采访、讲故事、讲笑话、角色游戏、演短剧等等)。
6、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了45分钟的效率,生动的画面以及地道流利的口语,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新课改教学反思4
在新课改下,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改进与提升专业知识和个人发展空间,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我,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教学反思的理论探析
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反思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鞭策自己不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教学反思的作用
(1)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伴随教师专业进修与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是教师对课堂行为本身的重新认识,让隐藏在课堂上的假设浮现出来,然后再和新理念的要求或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活动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课后反思就是反思课堂设计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对于实际教学
效果不好,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在重审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增加,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2)教学反思还可以转变教师的生活方式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繁重的工作生活中走出来,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品位得以提升。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在生活的为人处世上,教学反思都可以帮助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开阔自己的心胸,体会到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3)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经验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新课改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这种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成为一位反思型的教师。
二、思想政治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反思的认知不足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可是有些教师却认为每天批改作业就很累了,哪还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上课不带书都能把课上下来,用教学经验取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反思就是画蛇添足;还有一部分教师纯粹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觉得写教学反思只不过是一项任务,只要交上书面的东西就行,反思不彻底,草草了事。
2.教学反思的方法单一
教师在教学反思时,主要是通过写教学后记,而后记也一般是写这节课的优缺点,比如说这节课的优点: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等,缺点: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板书写得不好、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蜻蜓点水般的简单带过,没有深入的挖掘、探究问题的本质,明知道有不足,可到下次上课还犯同样的错误。
3.教学反思过多侧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今的素质教育更紧抓学生的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关注的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教育学生的心灵更为重要,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精神方面的知识授予他们,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我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影响不仅是在课堂上的那40分钟,甚至也应该在学生的课余生活里。
三、思想政治教学反思的措施
1.要提高认识,勤于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他们不断地获取新知,而且还需要他们用心去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所作所为与思想感受,从而达到“知”“行”与“思”的相互促进与统一。勤于反思,坚持反思,思想政治教师才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程度,同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李镇西老师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坚持写教学日记,而且一写就是几十年,这样的气魄和精神,试问有几个教师可以堪比?
2.了解教学反思的'内容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反思的内容就不同。在这里,我首要参照研究的教学反思内容是:教师、教学过程、学生。
教师方面,首先要反思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教学的协助者和引导者,是和学生平等和对话的关系。还有就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准备,包括精神上和行动上的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就要求教师要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行动上的就是要备足课,上好课。学生方面,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对待,照顾特殊学生;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做好处理课堂意外的准备。
3.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自我提问法,即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关注、分析、探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反思要从学生的眼中看自己的教学,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融入到学生的内心里去,为日后的教学打基础。
对比法,就是把自己的教学与他人的教学进行对照,找出不足。教师要积极参与听课,尤其是观摩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课,把自己的课与之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学习优秀教师的长处,结合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是完善教育的重要命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步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能建立科学的教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在教学活动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教学反思5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新课改教学反思6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对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误区一: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有时可能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思路,就不是一堂新课改下的课。因此,在教学时,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新课改不是课堂非要热热闹闹,新课改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例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再比如: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误区二:否定或摒弃“讲授法”的合理运用。
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有专家认为:“由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中小学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满堂灌与死记硬背,注重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但并不是取消讲授,也不应是用探究发现学习来取代讲授。”很多老师都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讲“多”者往往会被冠之以观念陈旧、不和时宜等许多莫须有的罪名。那么,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要不要“讲”了?我们应该给“讲”一个什么样的名分?首先,讲肯定是要讲的,不过,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讲”和过去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中的“讲”相比起来,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但是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一个完全将自己摆到和所教的学生同样位置、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合作者,但是,教师又是他们中间的“领头羊”,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他们中间的“专家”。
二是内容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注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是“金子”,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但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尤其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他不但要向大家说明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而且还要告诉大家自己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是如何修炼成的,即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生硬的结果。
误区三: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学的独特功能。
在地理新课改中紧跟时代的节拍,利用现代的媒体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地理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例如:在《东南亚》一课中通过影像文件展示东南亚的美丽风光,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流雨的形成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对流雨的形成过程与原因,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也更具直观性。讲述东南亚的地形时,我让学生先看陈毅的《致缅甸友人》,伴随着高山流水的古筝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发现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
在使用电脑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课件时,对简单知识的制作,也会浪费教师的时间。在课件的使用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地理学科特点,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三板”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时,充分利用“三板”教学的灵活性,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避免因知识形象化而忽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板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经过精心设计的地理板书,是地理教学内容的精华,是构成地理知识的骨架。教师通过板书把教学内容要点分类、编码,简明扼要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训练学生边听边记的能力,也利于学生依据板书笔记对照教科书进行复习巩固。板图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简单的工具(如粉笔等)和简炼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成的略图或示意图(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它只取其形似而不计其细节,也就是说,只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即可。板图具有简便省时、随用随绘、形象生动等特点,恰当运用板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非洲的地理位置时,我先在黑板上绘出非洲的轮廓图,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关于非洲地理位置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记忆,把文字描述的内容转化到板图上。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有的上台标注了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亚洲等名称,有的绘出了赤道、南北回归线等代表性的纬线,并突现了赤道穿过非洲中部的特点。“怎样体现非洲的经度位置呢?”在我提出这个问题后,经过短时间的静默,有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了20°w经线,非洲位于东半球西部的经度位置终于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我不失时机地及时表扬,并借机总结了学习某地地理位置的规律。同学们通过图文转化、绘图、填图等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并在头脑中建立了空间观念。“板画”和“板图”一样,是教师在教学中凭自己的记忆和熟练技巧,在黑板上用简易的笔法,随教学进程,配合口头讲授,迅速地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描绘成画。它具有板书、板图所不能及的独特作用。例如:在讲地形雨的成因时,教师用几笔勾画出山脉,用箭头表示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用虚线表示降雨,这样迎风坡多雨的特点就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我们在新课改中一定要找到新课改的根本实质,领会新课改的内涵,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探索我们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法与规律,走出对新课改认识的误区,还地理课堂一片湛蓝的天空。
新课改教学反思7
【关键词】理念;内容;方法;过程;效果
反思是一种心智活动。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学理念
有一种说法,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理念。没有科学的英语教学理念,就没有科学的英语教学行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每一位初中英语教师都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
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念,把握好新课程的标准,吐故纳新,做到新理念与课堂英语教学的完美结合。
其次,教师要始终能把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摆在首位,所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地开展,这样才能上好一堂高质量的英语课。众所周知,教学理念不新,即使再新的教材、再新的课程也都无济于事的,充其量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反思教学内容
教师要对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要弄清编者的编写意图。当然,英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英语教材,有时英语教师还要对英语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必要的艺术处理,如果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原封不动地照本宣科,那只能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虽然我们的英语教材已经经过多次的改革逐步趋于完善了,它的内容也比较系统和科学,而且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前一定要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反思,当然,英语教学内容的反思不完全是指对英语教材内容的反思,还要反思每堂课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目标是否一致?反思教师所选择的材料与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是否一致?反思英语教学的内容是否过时落伍?反思英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有所突破?
三、反思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教师仅仅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去践行。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无定势,学无定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教师只有努力寻找适宜于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找适宜于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才能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总之,英语教师要学会灵活机动地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四、反思教学过程
英语教学不能只凭经验。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是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一是反思教学的内容是不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还有哪些需要弥补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否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是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精当?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二是反思学生是否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怎么让学生主动参与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如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是否足够?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反思了这些内容,教师就会根据自己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会做必要的修改。对学生学英语的行为要进行反思,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要观察好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是怎么听讲的?思维和情绪等行为的变化怎样?学生学习的兴趣、质疑的状况、主动参与课堂的程度如何等等。
五、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英语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节课结束后,都要再做一次课堂回放,回忆学生是否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是否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是否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否调动了学生的高度热情参与学习,学生的情感是否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所有这些都是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每节英语课上完,我们的英语老师一般都会感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改进,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重新回顾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效应,转变自己的英语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教学反思8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之际,物理新课改之路该如何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
一、引导学生敢于梦想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家探究物理学精神的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教师应善于挖掘利用这些科学探究精神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敢于梦想成为科学家,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二、寓教于乐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三、从生活中获得知识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学现象蕴藏着无穷的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联系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国遇到的现象,把物理学规律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要真挚,教态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一腔热血去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和真实的教学信息反馈于教师,教师就容易找到教学中的疏忽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查漏补缺。使教师的教学做到进一步的完善。
物理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
新课改教学反思9
摘要:随着新教育改革的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迎新一轮的反思。在新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新要求,力争从根本上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从各地的实践证明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弥补过去教学活动中不足的地方,而且是教师取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重点分析了四川省内新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并有所反思。
关键词:新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作为一门在平常应用较为广泛的基础科学,受到各高中学校的密切关注。在过去的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升学为目的采取题海式方法传授物理知识,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而不能理解物理在实践中的巨大价值。随着新教育改革的进行,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得到了反思,教学活动开始以物理为载体拓展学生新思维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宗旨转换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发展奠定基础。
一、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一般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条教学公式就很好地说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新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就要很好地利用这一公式,只有对高中物理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和长远发展。这不仅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物理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新程改革下,各高校要不断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反思,向当前研究性学习不断靠拢,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途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反思,从而找寻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如今,新程教育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正需要这种反思精神。新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抛弃原“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下就从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了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途径。
1教学手段的反思
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复杂困难的物理知识,有以下手段可供选择:
(1)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避免理论堂的死板,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除了演示理论知识以外,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仿真、视频、实例动画等改变教学方式,(fsir)在增加堂趣味性的同时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在备时应该避免大量字,以简洁易懂的提纲和表格为主,以此说明问题。
(2)学校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通过自主讨论解决部分知识难点。学生可事先查阅书籍和资料得出相关结论,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查阅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川部分学校可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可以开发相关网站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观念的反思
一般教师的观念都为非主动,没有自己的思想,通常都是简单的.重复和抄袭,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教师必须学习相关新程,积极反思自身教学观念,在深层面上更新和改变四川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四川高中物理新标在对物理知识教学提出了新标准和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也是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培养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其相关方面的教学。相关堂教学一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教学过程的反思
四川高中新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了解问题的发生和解决途径。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前体验人生、了解社会、关心底层人士,积累相关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比如,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且相互交流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和解决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一起探究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和学生成为朋友。教师做总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讨论过程上,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另外,“探究式学习”也可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外,鼓励学生融入社会。
三、新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四川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更深一步进行自我调节,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四川省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回顾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进取,丰富专业知识和开阔理论视野,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知:在新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国家培育出一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伟大建设作出贡献。在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中,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促使高中物理教学在新时期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献:
肖吉霞。浅析我国新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xx(01):91
初中物理教学堂背景导入方式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谈高中物理教学新导入的技巧
新课改教学反思10
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认为,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传达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警示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千人一面"cccccc的沉疴。
尽管课程改革工作在不断深入,但是现在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摸石头过河的状态,加上应试教育长期的压抑和束缚,中学生习作中"人文背离"现象十分突出。初中学生大部分时间与课本打交道,生活面狭窄,加上年龄偏小,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对生活缺乏真切的体验。再加上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普遍采取"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对写作的结构、用词、开头和结尾都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惊人的趋同性,人云亦云,丧失个性,了无生气。学生的习作中普遍存在"四化"现象,即题材单一化、主题赞歌化、结构雷同化、语言平淡化。这些令人勘忧的现状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最主要的就是导致"人文背离",把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这就明显地偏离了作文训练的真实性、人文性要求,抑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思想认识水平的物化形态。目前初中生作文缺乏新意,这跟老师片面地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和写法标准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的习作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把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动笔放在首位,激励、引导学生多向思维,使学生习作时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限度释放,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不断高涨,写作能力自然水涨般高,一大批想象丰富、富有个性的佳作自然会脱颖而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出要求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要专门向学生大讲作文技法,而且要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新课程改革后的作文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先进理念。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带领学生多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格。尝试课改的实践经验使笔者深深认识到: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就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无羁无绊,写出个性鲜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挚的习作来。
当然,学生的习作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把生活推向读者,而是应善于对生活的表象进行挖掘、提炼,要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待生活具有慧眼,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学生要写出具有一定水准、个性鲜明的佳作只靠老师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写好习作的关键在于课外的积累。教师在平时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也可以通过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接收新思想、新信息,留意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动写作素材。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导学生写好习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厚积而薄发"的准备工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擅于记忆的特点,有计划、有意识积累材料,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在习作时自然会思想活跃、语言生动、善于想象,有利于在习作中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
总之,我们教师在作文实践中,应紧紧围绕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培养和张扬学生个性来作文章,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个性。
新课改教学反思11
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当然不例外。虽然把语文课和数理化一样以40分钟为单位设置不尽合理,虽然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课外学习,但是老师的作用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学校不就成了空壳?有一个忽略过程的观点是,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也确实切中了很大程度上存在的只重灌输,不顾接受的问题的要害。但是细想起来,根据教学实践者的探索经验,老师切实的引导和步步落实的强化教育为学生奠基自学的路径,适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是学生少走弯路,尽快步入学习学习轨道的有效途径。省略了这个艰苦的过程,强力灌输一种理念,接受者形而上的盲目施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自由放任,甚至使学业荒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是对的,但缺少了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不能从一面走到反面,把一切责任都交给学生。某种意义上说,新理念过于理想化,理想化到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做了过高的估计。确实有个别学生会生发自觉的探究和求知的欲望,而且获得了喜人的成功。我们可以随时观察学生中的脱颖而出者,因材施教。但不可以以极少数的实例为追求模式,确定教学方针和策略。导致假大空,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要引导有效,引导得法,引导有序,引导深入。
教师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语文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有广博的知识,有敏锐的语言感觉,同时有相当的专业艺术和专业精神。学校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组织性,强制性,系统性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学校的功能。要想提高教师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还要有足够的投入,不能搞花架子,搞形式。加大对课堂教学有效行为的研究,使教学行为更加科学,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科自身特点,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应该成为工作的重点。
学生不知读什么,他们的眼前是一片漆黑,是层层迷雾,登山者尚知山在哪里,看得见山的高度,才可能准备攀登。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读什么、怎么读,教师有必要做出示范,引领他们感受阅读的趣味,领悟阅读的方法。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现有的教学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的建构过程,无视学生的自觉感受,应试目的的驱动,偏离了语文本身的学习航向,纯粹是技术性的操作。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在调整教学思路,更多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策略,不是要减弱教师的引导,而是要提高教师的引导能力。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阅读什么的问题。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零碎到整合。什么是浅呢?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得懂,没有疑难的文本应该是“浅”,适当的、逐步的提高难度,使阅读呈现一种梯度。我深切的感觉到教材出现的问题,最突出的,概括起来,是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强迫学生阅读距离他们太遥远的作品,二是强迫学生阅读思想内容艰深的文章。前者如历史作品,后者如冯友兰、鲁迅、庄子、钱钟书...年龄差别大,时代距离远,地位很悬殊,文化差异天壤之别...不是说要拒绝阅读优秀的古典文学,也不是要一味迁就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是一定要重视认知规律,保护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不受挫伤,逐渐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难度,提高阅读速度。必须注意,正在进行着的阅读教学是强迫性的,教材被奉为圭臬,爱不爱不由你,愿不愿不由你。学生还没有读文本,教师就急于把现成的解读强加于学生,学生完全被动。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室一言堂的局面,学生昏昏欲睡,无奈的接受似懂非懂的高深理解。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几乎是一种精神折磨。编写教材者自有其良苦用心,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又都是蜻蜓点水,孤鸿一瞥,指望学生能自主探究,而事实上学生已经被挡在了文本之外。编写教材者也有苦衷,难易、深浅、梯度如何把握,面向广大的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教材中涵盖更多的信息,还需顾及方方面面的评议,也有诸多无奈。
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为了短视的应考,为了安心的服从,为了自己的俸禄,为了自己的差事,就可以不顾学生的心理,无视学生的需求。要细心的呵护孩子们好奇心,探求欲,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充满耐心、温情地铺设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读什么?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地域、年龄、时代、人文、难易。
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学生首先愿意关注的是与自己有关的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活动状态。最先产生兴趣的动力来自于对照比较的'心理动机,进而斟酌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以求改变或推动生活。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一开始就从阅读反映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的人的生活状态的文本开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所有与阅读相关的手段,全身心投入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行动中。在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潜移默化的完成文化浸染和人格建构。
对学生最惹眼和惹心的是所读文本中所反映的人物在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的生活状态,与之加以对照,修正自己的生活状态,见贤思齐的生命本能促使孩子们寻找更高的人生目标,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目光会投向更广阔的空间,搜寻与之相关的信息,不断建构适合自己的人格因素。《赤壁赋》《逍遥游》《滕王阁序》《人生的境界》《宇宙的未来》……与孩子们的世界相距遥远,甚至老师的解读都欠说服力,让学生怎么解读?所写内容既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硬着头皮读下去,又跌入不知所云的万丈深渊,无论怎样读都达不到“其皆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不是不要读这些经典,只是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时先入为主的设定了阅读的高度。学生只好茫然地望文兴叹,找不到些许自信,哪还有继续阅读的兴致?《阿长与山海经》《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童趣》……其中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在我们离开学校许久后每每想起,心头还会闪现中学时代七彩的生活,内心泛起阵阵青春的涟漪。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抓住这样的契机,让教材牵着我们的鼻子,从一个有趣的地方及时离去,把孩子们带入荒僻的原野,然后继续跳跃,好像有意识地在跟孩子们的读书趣味捉迷藏。当然可以引起学生阅读浓厚兴趣的不止是童趣,只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小心翼翼地呵护,使其能保持长久的活力。
教师毕竟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你的阅读可以是示范阅读,示范精读,示范诵读,示范方法,示范批注,示范疑问,示范解疑,示范误读,示范探究——示读读书经验。和学生一起阅读,毫无顾忌的阅读。
有个技术性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筛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但同一篇文章不一定引起每个同学的兴趣,让喜欢该篇文章的同学将文章复印留存,待课后细细咀嚼品味。逐渐积累,作为阅读的基础,引起继续探求的需要。循序渐进,就有希望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境地,这时才好谈得上自主阅读。但老师的引导还在继续,不觉间也可能会到达《人生的境界》边沿。
新课改教学反思12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一、个性张扬得到了重视,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却被忽略。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学生有了动感。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二、许多教师重视了课堂评价,评价的语言也更趋向于激励,但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还是同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比如,某同学读完课文后学生间的评价,不是说某某同学这里加字了,那里漏字了,就是说某某同学声音太小了,低年级同学这样评价,高年级也是这样评价,似乎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既然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三、多媒体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应更科学、合理。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四、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但应该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还需我们合理把握。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学习,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了合作,没有了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是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五、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过程分析代替目标落实,二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过程的体现。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了过程的体现。本人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老师教的过程,即教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就拿语文朗读指导来说,朗读一般也讲求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朗读的遍数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程,但更应体现出质的训练过程。怎样体现呢?同样要通过数量来体现。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能体现出诵读训练的层次性来。要能让学生在多次的反复的不断训练中,逐步地去体味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感悟的程度。还比如说数学中对学情的反馈,反馈学情主要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另一种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信息)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学情的方式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待,前一种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后一种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了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而很少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而这才正是学情反馈的目的所在。
新课改教学反思13
新课改反思(一)——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同一部音乐作品,识谱的人可以欣赏;不识谱的人也可以欣赏;本国的人可以欣赏;外国的人也可以欣赏。它可以超越种族、语言、信仰的界限,与人类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去激发他热爱音乐的情境。
二、把“过程与方法”设为课程目标之一。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从教学过程讲是“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角度将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而新《课标》站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音乐本质来看,他具有愉悦性特点。人们通过听觉产生一种“审美情趣判断”。他是审美经验积淀的心理反映,是一种美感的享受。因此人们需要音乐,他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因此音乐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参与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愉悦,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并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新课改教学反思14
今年面临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虽然进行了培训,但对于新教材的教法心里依然没底。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一下我的做法: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知道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同时大多是住校生,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训练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依次训练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Reading)技巧;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本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听写;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坚持大部分时间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youallthesame.Itdoesn’t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等生,我则提高对他们要求,如单词听写不能低于九十分;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三、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oneofyourbestfriends”、“Makealistofqualitiesagoodfriendshould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结果发现,比起以往我直接讲述,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得更牢固,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而我也更轻松了。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
总之,这一学期,在教学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地揣摩,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改,有计划有针对地做好教学工作,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序的进行,取得更大的进步。
新课改教学反思15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
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
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药,它是课改的强心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04-19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04-19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心得12-14
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15篇11-11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7
夜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5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07
新课改培训总结03-03
新课改培训总结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