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教学反思1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注重实际应用。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好地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老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本学期是我在咱们学校带的第一批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为了以后真正做到打造高效课堂。特做反思如下:
一、反思教学观念和方法
以往的地理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我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学校倡导高效课堂的契机下,我积极的探索高效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等等方面的东西,也从众多老师的优质课堂上学习了不少好的经验,并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以期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大力改进之处,希望能进一步的改进。
二、反思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改进措施: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
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 反思教学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
改进措施: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总之,我个人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只有多学习,多反思,才能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地理教学反思2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很多同学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标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课标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巧用地图,图文转换,强化记忆
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特有工具。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发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感知和识记的过程中,各种感官的神经中枢都参与,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识记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减少遗忘。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处处渗透了新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学是否完成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反思地理教学法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更需要引导,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教学反思3
转眼间快一个学期了,在这个学期中,八年级20班、21班、22班、26班、27班共5个班级的地理教学,27班的班主任及文综组的教研组长,任务繁重,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面对生源极差的现实,我感到压力很大。所以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现将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首先,遇到了许多困惑。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其次,组织好、引导好学生。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与这种新课改精神很吻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模式的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本人总觉得在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做得不够。
再次,应该认真研究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地理教学反思4
这次教研课总的说来还算成功,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自己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这堂课让我学到了许多,特别是听取专家及兄弟学校教师的评课意见后,我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也正是这堂课让我对新基础教育理念有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课程过程分析及反思
1、欣赏歌曲《拯救地球》
课程过程:学生用心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思想精髓
任务设置:热身运动,把学生带入英语学习的氛围,通过歌曲引入主题
设计目的:学生能将抽象的环保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识及感知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问题: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够。新基教育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融合。
(2)改进方法:深入学生,与学生一起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愉快、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
2、地球常识的竞赛
课程过程:学生对问题进行快速的反应及解答,
任务设置:竞赛题目较为简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并巩固以往的旧知识。
设计目的:学生巩固以往所学的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实际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优点:新基础教育,关注”生命成长”,强调课堂的人文气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功的满足.而这一环节的设置正式体现了这一点。一些简单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活跃起来。并有从易到难让学生轻松学习。
(2)问题及改进方法:新基础教育理念的精髓即:教育人性化,强调关注所有生命体所有学生;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所以当一组学生所得红花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小组时,老师要随机另外出些题目给这一小组,让这一小组的红花数量由所增加,而不能忽视
3、回答问题:什么是环境
课程过程: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任务设置:让学生对环境这一概念有个准确的理解
设计目的:能够理解环境是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
实际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问题:环境定义的图片出先得太早。
(2)改进方法:在这一环节,关于环境概念的图片可以后些出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4、欣赏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并作小组讨论
课程过程:学生欣赏并讨论最喜欢的`图片
任务设置:通过展示好的环境的一面,让学生感受好得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设计目的:两两对话,提高其合作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际效果:学生能感受到美的环境所带来的愉悦感,并能通过两两对话的形式提高其用英语反思:表达、交流的能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问题:图片的展示速度又些快。
(2)改进方法: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由各积案近的过程。所以应将图片展示的速度放慢;并且可以对照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理解。
5、展示一组环境污染的照片并作配对活动
课程过程:学生观看图片并将文字与图片配对
任务设置:通过展示被污染过的环境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同过“找设计目的:朋友”式的配对活动,将图片和描绘性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实际效果:更为深刻。
设计目的:学生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文字图片配对的活动,对几种典型能的环境污染形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优点:前后两组截然不同的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2)问题:图片的展示速度又些快。
(3)改进方法: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由各积案近的过程。所以应将图片展示的速度放慢;并且可以对照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理解。
6、讨论污染的种类及来源等
课程过程:学生对特定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
任务设置:一小组的形式对环境问题的进一部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听力等交际能力设计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设计目的:加强学生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反思:习惯。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问题;学生在讨论时显得有些紧张、拘谨。
(2)改进方法:今后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7、作一个关于小区环境调查报告
课程过程:学生对其感兴趣的同学家的小区环境做一个调查报告
任务设置:这个活动让学生既关注书面知识,又式学生把书面知识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
设计目的: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即: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实际效果:。
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的意识或能力。
实际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优势:这一设计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紧密相关的。
(2)问题:做总结时由于时间紧,只叫了一位学生做报告。
(3)改进方法:将时间安排得更为合理,可以邀请2-3位学生做报告总结。
8、宣誓活动
课程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宣誓
任务设置:学生与老师一起做宣誓,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及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设计目的:学生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的得到加强
实际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反思:
(1)优点:这一环节的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责任感。
(2)问题及改进方法:此环节在处理上不够流畅。今后在类似这种环节的处理上要在前一个环节中有所铺垫。
二、对“新基础教育”的几点体会
1、新基础教育课应该是务实的课,而不能空有形式却没有内容。
2、丰富多样的形式是需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每个活动都必须充分利用,而不能对每个活动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
3、每个环节的衔接要自然流畅。
4、教师掌控课堂气氛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注意运用幽默感等对课堂气氛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
地理教学反思5
我们实验中学高中艺术班,虽然说是南昌市艺术生源最好的,但就其文化道德综合水平来说,除个别外大部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普遍的现象是,学生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学习生活习惯也差: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上课吃东西、顶撞老师、迟到、旷课、早退、不交作业、考试舞弊、抽烟、打架等情况经常发生。我长期与学生家长接触交谈发现,多数家长一方面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收入都较好;但另一方面,都深感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为:溺爱孩子,使孩子形成了较多的不良习惯;同时又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要为孩子选择一条高考捷径——实验中学高中艺术班。我们文化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般低于专业课,只有在学生高考专业加试以后的三个月,文化课才受到学生重视,所以高中艺术班文化课很难组织。
一、加强自身修养、尊重艺术班的学生,你会赢得学生的加倍尊重
当我初次走进艺术班的地理课堂时,感觉学生们都会静静的听你讲要求和讲课,发现美术班和音乐班的学生有些不同,美术班虽然男生多但更安静,而音乐班女生多却安静不了多久。接下来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第一次,第一次遇到学生上课讲话影响我正常的教学,我对她(他)说:请你不要讲话,可是学生的回答却窘的我在全班同学面前下不来台阶:“我又没说话,谁是证人”;第一次遇到学生因不想上课想溜出教室而被我阻拦时,学生情急之下说:“我要拉肚子”,我只能放行;第一次遇到学生上课睡觉……第一次的艺术班教学,我遭遇了许多尴尬和锤炼。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多了我就成老手了。如今,当我遇到学生上课不听讲而讲话时,我不会急于马上指出来,我会镇静的等一下,好鉴别该学生是偶尔说话还是要忘乎所以的持续说话。如果是偶尔说话的'同学,我去制止,一般会遭到学生的反抗、拒不承认。如果是忘乎所以的讲话,正在说话学生的注意力在说话上,不会听讲,更不会注意到老师的任何举动,我制止他(她)们的方法也很有艺术性:一种是边讲课边装作不经意的走到他们旁边,轻轻地敲打桌面提醒他(她)们,这样做的好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这种方法对多数人有用,因为艺术班的学生,各种坏习惯的一旦养成后,家长和老师管教管导时,一般是简单粗暴,忽视对孩子的人格尊重,所以一旦学生出现反课堂的行为,教师对该行为进行管理时,用这种心理暗示,既制止学生的讲话把学生拉回到学习的思维来,又让学生有人格尊严,更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另一种方法是立刻把讲课停下来以目视或手指向说话的学生,待全班学生都目视他(她)们时,学生们会自己发现犯了错误。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那种上课时对老师有强烈的对抗心理的学生,利用老师和学生们团结在一起形成的强大心理力量,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强大的心理压力,逼迫其回到正常的课堂中来,这么做的好处是教师在管理时不容易和学生产生直接的冲突,
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当我遇到上课时学生趴到桌上睡大觉时,我不会漠视,而会加以管教:轻轻地走到学生旁边,小声的叫醒学生,请他(她)用站立或用冷水洗脸的方法清醒一会儿,如果是用站立的方法,就一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嘱咐该生自己觉得清醒后自己坐下(不必等老师批准)。这种方法的使用,好处是教师巧妙的运用了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管教,同时又利用教师对学生的亲情引导,赢得全班同学对教师的尊重。
地理教学反思6
摘要: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应包括: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反思课堂成功之处,积累课堂“亮点”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
“反思”它是指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古人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怎么样才能做到“相长”呢?这就要提到教学反思。只有教者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发现问题、知道不足,进而弥补不足、解决问题,然后又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就“教学相长”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我们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1、地理课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是要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是要培养应试型人才还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还是“以教材为纲”,唯教材是从,这类教师是在“教”教材;或者还停留在原有的经验阶段,认为地理课应该教给学生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删除的繁、难、偏、旧的知识仍然补充到地理课堂中,极大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城市的交通运输》一课时,我用株洲市区的交通图代替课本中的香港交通图来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又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节时,我鼓励学生“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的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每个班级产生的垃圾都能分类回收,换来的钱还能用于班级建设;以前每逢生日学生都互送卡片,教师节老师也能收到不少,现在都改成短信问候了;有许多孩子还动员自己的家长提篮子、提布袋去买菜;教室里随手关灯关水已成为了大多数学生的习惯。
2、谁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是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的又有几何呢?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害怕学生不懂,于是乎讲了一遍讲两遍,于是乎有了满堂灌,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变成了听众,变成了“要我学”。
反思二: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
首先,目标的设计要明确,细化和具体化,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我提出的目标之一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可人为的降低或拔高。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一节时,教学目标应定位在“通过读地形图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这一特征”,并不是要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其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貌特征总结、板书出来,并要求学生掌握,这就是人为的拔高了教学目标,增加了教学难度。
2、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的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提高课堂效益。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而非设计成教师怎样去教。
比如学生对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一定的难度,对“夏季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冬季相反”这一句话也只能识记不能理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去体会。“夏天的中午赤脚走在河边的沙滩上,你的脚有什么感受?当你走到河水中又有什么感受呢?”“寒冷的冬天赤脚踩在水里与赤脚踩在地上哪个更冷呢?”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从生活经验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了。
3、对问题设计的反思
课堂思维训练也是学生通过自学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练习什么?怎样练习?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宜的训练题。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气温日变化图”,这样设问:
①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何时?
②什么时候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
③气温最高值为什么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和地面辐射最强时?
从这三个问题中让学生分析思考,引导认识地面储存热量对地面温度的影响,以及大气吸热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气温为何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且还要落后于地面温度最高时而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这样环环紧扣,逐层深入的设计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温度、大气辐射、大气温度四者的关系及热量的盈亏讲得十分透彻,学生极易掌握。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训练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深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给思维最丰富的启迪。
同时,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问题一要有价值。提问时要主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效思维性的问题,它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上提出“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提得有价值,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二要有梯度。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如提问“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学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时作答困难,我提的问题是:
⑴西亚位于哪两洋五海三洲之地?
⑵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海联系了哪两大洋?
⑶土耳其海峡连接了哪两海?
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4、对练习设计的反思
地理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反馈最主要来源于练习,练习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反思教师给学生的地理作业是否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是否对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有帮助。因此作业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时,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对农业没有什么概念,对因地制宜也是一知半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有一个公司要在株洲投资一些农业项目,拟开发的项目有:黑山羊养殖基地、优质水稻基地、鲜花栽培基地。现有醴陵泗汾镇、天元区马家河乡、荷塘区明照乡欲引进上述项目,请查阅资料,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分析,该公司的项目应该如何布局?这道题结合株洲地区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分析株洲各地的地形、气候特点以及传统产业的优势的基础上来确定农业产业的布局。由于与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三、反思课堂成功之处,积累课堂“亮点”
有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撼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我们总能发现不足,找到改进的地方,但是每一堂课也许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好的方法,好的问题,好的习题,精彩的教学片段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的财富,我们应该把它们收集起来,“积腋成裘”。久而久之,我们将收获到一个沉甸甸的硕果。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将十分有利。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勇于剖析自己的人,做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地理教学反思7
为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特点,以及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将逐渐被淘汰,而代之以计算机处理及显示系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地理事件进行显示或对地理事实的处理,演绎出地理原理。然后对地理原理进行质疑等一系列活动,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和显示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对设置的事实进行模拟处理,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本教学模式的环境支持和具体要求:
一、硬件方面
要达到教学目的顺利完成,硬件方面最低应该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处理系统、输入和输出系统。其中计算机处理系统是硬件方面的主体,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工作台,也就是教师首先把地理事实、事件、演示等通过键盘或其它视音频系统输入到计算机处理系统,经过处理而产生一些视频信号,计算机处理系统要求机型在486以上,内存8M或更高,硬盘1G或以上,4倍速光驱,16位声卡,功率比较大一些的音箱,显示卡在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图形/图像加速卡,这样的配置使文字、表格、图形、动画、图像等信息处理均能顺利完成。
经处理过的视频信号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大屏幕上,投影仪的规格可以根据经济条件而定,但作为计算机的配套设备投影仪必须是数码输入而非模拟信号输入,所以投影仪最好选为液晶投影仪,其投影屏幕尺寸至少为1.5m。所有的图象、声音信息均可由教师把现成有关教材的图片、图像文件截取进行创作,然后由图形输入板、话筒、键盘、鼠标等输入。如果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建立一个带有多台终端具有网络控制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践。
二、软件方面
第一部分是教师进行创作教材的工具软件,由于硬盘有限,可以安装一常用的工具软件和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可用WIndow.3、DOS6.22,工具软件有3ds、Photoshop、CorleDraw、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有Word、PageMake等文字处理及排版软件,有音视频播放及处理软件。
第二部分是教师创作的多媒体与计算机集成应用教材,它既包括教师创作教材的能力,又包括创作的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教师创作教材的能力是实现本教学模式的关键。
近年来,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各行各业冲击较大,同样也较快的应用于教学方面。许多学校把计算机教学列为基础教育,作为教师认识到应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对未来教育技术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现代和未来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即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当然并非要求地理教师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懂得较多的硬件知识,但起码对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要熟练。对工具软件的应用初步了解,对DOS、WIndow操作情况要熟练,学会图像输入(扫描仪的应用)以及会用3ds、Photoshop、CorleDraw的初级制作,这样就为创作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矗对于创作的教材本身必须体现科学性与实践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所创作的.教材要有科学依据及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既要要求教材有具体层次,如知识要求、基本训练、思想教育三方面和技能掌握程度作出具体指导,使教学过程中要求明确,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所谓实效性,就是所创作的教材要结合新形势,渗透新原理(城市发展、区位理论),分析具体实例。如生态农业、城区规划;三峡工程的效益与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商业活动与灾害地理的预测等等。
要作到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要求教师一是必须钻研专业知识,使自身对地理规律、原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如地球的公转、自转,工业、农业区位理论等的全面掌握。二是要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如发生重大的地理事件、各地的民族风情、资源利用现状等等。三是要求教师关于观察事物和收集资料,并把捕捉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关于收集资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电视、报刊图片等信息收集。如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环球30分》的世界各地风土民情;《科技长廊》的科技发展(关于地理方面的GIS、生态农业、军事地理等);还有《地理知识》、《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所刊登的地理图片。同时把动画图像及时制作出来,把图片进行扫描输入到软盘或硬盘上。
②实物演示收集。如地球运动演示、地壳运动演示以及矿物标本展示等,这一方面的演示虽不能让每位同学都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图形图像软件局部放大处理功能进行演示或展示。
③周围环境信息收集。对学生来说,周围环境信息的收集,有利于学生对所熟悉的事物进行重新审视了解它们的未知面,即所包含的地理规律、原理,如大棚菜地、玻璃花房的分析了解“温室效应”的理论;树叶向光、背光的疏密程度,了解光照条件对植物的影响;雨过天晴首先感到的是寒冷,了解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等等,除此以外收集方面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敏锐的眼光。
地理教学反思8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
五:解放学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辟智能活动空间,增大手脑活动频率。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地理教学反思9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而如何改革传统输灌式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改的重要课题。各地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合作、引导、探究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这两年的地理教研实践过程中,运用“学案导学”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近几年来,为实施素质教育,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由于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而优化教学过程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效益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而“学案导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一教改,可使优化课堂教学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地理学案这一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合作、讨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通过学案,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很强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实现和推广,同时,把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自我学习、检测、评价,有成就感,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很受学生欢迎。
“学案导学”教改体现师生间、生生间“沟通”与“合作”活动,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等特点,而这一特点适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因为课改的突出特点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这一教改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课改后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编写好学案提纲,提纲是学生自学的向导,编写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究的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同时,提纲应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反映知识体系和结构,
学案内容在使学生自主获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心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问题,特别在读图问题上,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与分析,让学生交流与探讨,体现合作学习特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出典型的练习,学生通过自我检测,反馈自学能力与自学效果,然后通过“学生相互评价→学生个人自评→教师评价”过程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
“学案导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结构提供了载体,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传统的备教案转化为备学案,并与导学有机地结合,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
由于学案针对学生特点,学生易于接受,并通过自我学习与评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教训,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案把练习引入课堂,减轻了大量课外作业负担,达到了课内完成地理学习任务的要求。
学案通过“知识体系”、“反馈练习”、“学习小结”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自学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则进一步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及解决问题,在读图方面,既培养学生读图的方法,又提高了通过地图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教改在教学实践中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值得反思。
反思一:导学内容问题:导学内容设计是否恰当与合理,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设计导学内容时,能否提纲挈领,紧扣教学目标;能否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能否对课本内容进行册减、合并和重组;能否联系生活实际等都是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要钻研新大纲,新教材,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导学的艺术和技巧。
反思二:自学效果问题。一些学生适应不了课堂上较长时间的自主学习,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后进生,习惯于“你讲我听”模式,懒于动手、动脑,过分依赖教师,若教师辅导,督促不力,他们就不会利用时间去阅读课文,不会去思考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
反思三:教师备课问题。该教学法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好材料、深入备课:既要备好所教学的内容,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备好学法,备课量较大。因此,如何建立与教材同步的课堂教学材料,以便每节课施教时随时提取和应用,以减轻教师备课量,这是需要探讨的现实问题。
为此,在今后的学案教学中我们要注意:
1、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差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4、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地理教学反思10
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多月了,我又参照地理课程标准重新回顾了这段时间的地理教学。这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了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地理课的开展紧扣“学议导练”模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就如何提高教师在课堂中的“讲”的有效性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课堂上能发挥地理学科的联系生活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初中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地理知识十分的多。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啊”、“为何冬季白天时间短”、“潍坊夏季为什么吹东南风”等等,我们能够适时引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增进他们对于某些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学到温带季风气候的时候,学生不明白东南季风与西北季风的区别,适时引用生活中他们对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感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地理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能够关注差异,善待错误
讲究教学的实效性,不能不提到数学课堂中两个非常有价值的要素:学生间的差异和学生的'错误。
我们常常把某些学生看成是“差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在课堂上不捣乱就好。其实有些时候,适时的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差学生”去解答,再给以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起码会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认真的巩固。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别,注重整体,提升能力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要善待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错误是有共性的,学生也许会因这些错误而增进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学习欧洲气候,在问到欧洲气候海洋性明显的原因时,七班姜永琪回答时将北大西洋暖流划分到了“海陆因素”,其他同学补充时能够指出错误但解释不了原因。碰到这这种出了初中教学范围的问题,作为地理教师就要合理把握形象解释。如果就此放过,会让学生对这一环节的知识点留下猜疑。不利于整体知识的掌控。
三、重视整理,形成网络
地理新教材非常注意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进行编排,但是,教材是以静态的序列呈现的,不可能充分满足知识学习的结构化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授课必须根据知识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形成一个流畅的知识网络。比如,第七章第三节西亚部分。教材上给出了四个板块,牵扯到了位置范围、资源、产业和宗教这几个方面,相互之间过渡困难。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利用西亚地区的战争频发这一现象,让学生查找原因,将西亚的知识进行统筹,构成一个整体网络。学生的学习激情明显高了很多。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师如何有效地讲才能让学生更高效地学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地理教学反思11
通过执行《发展与合作》一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备案:
一、三点值得探究之处:
一是时间问题:若允许,最好用两课时来执行。一课时的时间太紧,要达到教学目标很勉强。若用两课时则游刃有余,可以用更多的实例来将问题予以阐释,而且实例也可以讲得更具体、更精彩,也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该节的乐趣和学习价值。
二是资料问题:没有更多的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来展示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差距。要是有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生活、环境等的照片,将给学生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不言的教育效果。
三是课堂控制问题:由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多,因而对于班级管理相对较弱的班级,容易造成一发不可收拾,不能很好地执行教学目标。
二、两点成功之处:
一是组织学生在图上迅速找国家活动。整个活动气氛十分活跃、积极。当我报出要求他们迅速找到的国家名的时候,几乎每位同学都埋头在图上找,其着急的表情足以证明他(她)多么想首先找到老师所报的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且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要是可以,我愿意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变着花样开展这个活动。正如在教学目标中提到的“表现性目标”取向一样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反应是多元性的,所学到的东西也是无法预知和估量的`。同学们一旦熟悉了各个国家名称、位置,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好处,能使他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在思维空间里找到落脚点,从而使知识点在头脑中立体呈现。比如一提到著名诗人泰戈尔、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大数学家高斯等等,就即刻在头脑中反映出印度、英国、德国等位置。使知识间得到相互强化。就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而言,就是在这样的积极寻找中就逐渐培养了起来。远比指着图让他(她)看的读图练习效果好得多。
二是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深入剖析中进行知识灌输和德育教育。每一届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都会有同学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提出:那些国家那么小把它占领了算了。这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关系国际事务,另一方面又显示出缺乏基本的国际常识。我即刻抓住这句来自同学的话,实施国家间地位平等和国际合作的教育教学内容。效果很好。
地理教学反思12
第一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对学生要做到:不管是哪堂课,不管是哪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必须认真听。现在我感觉绝对不能放纵学生,不能让学生以地理是副科为借口而不认真学或者甚至是违反纪律干扰我的教学。现在初一3个班,我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作好笔记和我布置的作业,积极思考问题。当他们有分神,做小动作,甚至讲小话时,我都马上上前提醒,如屡次犯错则施之以措辞严厉的批评,再辅之以叫起来读地理课文和阅读资料,我觉得这样对他们有好处,且他们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关心。如果他们不听课,看其他与地理无关的书籍时,我都是当场缴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明白,上地理课时看其他书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哪怕你多么地不喜欢地理,多么地学不进地理,地理课都不是耍课,都不是可学可不学的课,要打好基础,老师一律对其他书的没收是要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要他们在初一对地理知识就有最基本的了解,否则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是如何的艰难。我跟他们讲,现在很多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很难,总结原因大多是读初中时根本就没怎么认真学地理,或是根本就没学过地理,因此初一就必须学好地理,不能重蹈覆辙。对学生唯有严格要求,学生才会真正地尊重这位老师,这是我的真实体会。不管学生有多么的不情愿,有多么的反感和抵制老师的批评和教诲,老师都不能害怕心虚或是心软,尤其是新老师,一定要度过这一关,对学生要严而又严。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学生对某一科有兴趣,课堂上不该有的.“活动”就会少许多,对老师的关注和对知识的渴求就要多许多。初中时期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课尽量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不时抽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发表看法,形式新颖活泼,不拘一格。沙区初中地理教学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动题多,有利于发挥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我基本上在讲述活动题时都是抽学生来回答,或是阐述观点和意见。在启发学生思路的时候我是不拘一格,尽管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也觉得理所当然,要让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总比压抑好,学生有表现自己的天性和欲望,老师要尽量满足,有时候我还组织学生辩论,尽管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另类,我都是鼓励他们回答。当然对少数故意大声吼叫,有意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学生则要另当别论。我还建议学生多到新华书店去转转,关于地理方面的百科知识都可以去了解,比如《中国国家地理》、《中学生地理百科知识》和《华夏人文地理》等杂志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经久不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地理地图册》是学生必须要看的,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懂看透,要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我还带有一些有趣的图片,有时候电视报纸上有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20xx年暑假重庆的干旱问题,重庆大学城最终落户虎溪镇的原因,修建三峡水库的利弊分析问题等等。记得上“地图”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对在地图上如何判别方向有深刻的认识,我让全班同学画出学校的简图,图上可有指向标,注记和文字说明,很多学生都欣然完成任务。
第三一定要因材施教。《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是不是我们一定要完成呢?我看不一定,因为《教学大纲》是针对具有一般知识能力基础的学生,且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学生量身打造的,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基础特差且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差的学生来说,要灵活处理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之间关系的问题了。比如在讲述《俄罗斯》这一节时对有的班级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摩尔曼斯克港为何是个终年不冻港?而有的班级我只是告诉他们摩尔曼斯克港是一个终年不冻港。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漏洞百出,可以说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了,但我还是给他们鼓励,表扬他们的思考精神。摩尔曼斯克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在北极圈以北,属于极地气候,按理来说摩尔曼斯克港一年中很长时间是冰封的,但我们同时也从报纸上,电视上得知俄罗斯经常在巴伦支海举行军事演习,他们演习的军舰就停靠在摩尔曼斯克港,有时候冬季也在演习,为何?学生认为正是因为极地气候,所以终年不冻;还有的认为摩尔曼斯克港在北冰洋沿岸,有北冰洋的作用,所以不冻。我引导他们看地图,在结合上学期所学的气候洋流问题,告诉他们海水终年不冻,关键是水温,气候是影响水温的,但除此之外,还有洋流呢,这里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来,终年不冻就顺理成章了。还有课本第78页的活动题,题目要求说出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以及气候不同的成因,对某些学生我只要求答第一问,而另外一些我要求两问都答,尤其第二问难度较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问都能回答准确,只有少部分学生误以为-48℃比-17℃要高。很明显上扬斯克冬季气温比莫斯科低许多,而夏季则与莫斯科相差不大,降水量来说上扬斯克不莫斯科全年都少,所以我引导学生总结上扬斯克又干又冷,那里人口稀少,而莫斯科属于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俄罗斯首都,人口稠密。第二问就是原因分析。我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来分析。首先让他们看《地理地图册》第39页,就气候来说,上扬斯克属于极地气候,所以又干又冷,且冬夏气温相差大,莫斯科为温暖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海拔较高,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所以更加剧了两地的气候差异。第三地理位置,上扬斯克纬度更高,且更靠近北冰洋,冬季北冰洋是个寒极,寒冷气流对其影响大过莫斯科,而莫斯科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盛行西风影响使其冬夏季降水都不太少,冬季气温不过于太低,因此虽圣彼得堡比莫斯科纬度更高,也曾作过俄罗斯的。
通过知道学习较为认真的学生看地图,跟着我的思路分析思考后得出来的答案可以使他们印象更为深刻,同时对实在对地理不敏感的学生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使他们在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学到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反思13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新基础课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帮助学生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質疑地理课堂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效实现知识技能、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意识培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事物与现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从综合思维角度,展现地理知识的网络结构,让学生辨证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影响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问题,通过综合思维观察地理事物现象的规律,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学“城市环境问题”时,教师向学生列举煤烟、粉尘、城市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电磁辐射等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让学生综合分析各个污染要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从意识层面为学生树立综合思维解决现实地理问题习惯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总结得出,污染对城市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大气污染造成城市空气污浊和酸雨,工业废水污染会破坏地下水质等知识本质的理解,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综合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来思考探究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明白城市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综合思维素养的有效性和实用行,通过问题情境罗列地理要素,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事物的系统性和联系性规律,有效培养学生利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包含差异与联系、空间、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素养,可以让学生全面科学合理的内化,对地理区域人地关系的理性的认识,并深度理解和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规律。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分析区域的发展联系与综合特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例如,教学“人口迁移”时,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从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生态因素入手,思考人口迁移的因素,激发学生区域认知的内在需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深圳特区城市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资料,指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和整体角度思考造成的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在讨论分析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过程中,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全面区域认知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在区域背景下去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形成深度认知,还能让学生站在区域角度,自觉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促使学生在分析、解释、交流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通主观体验让学生深入感受地理知识实践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以及地理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好小地球仪,课堂中教师首先利用三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和观察地球是如何运动的?通过观察总结得出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形式,当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分组亲自操作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分析、交流,深刻的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教师要重视课堂实践氛围的创设,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展示机会,在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从多角度探究思考知识问题,使学生在良好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所具备的地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地理教学反思14
进入高三以后,学生的心情开始变得急躁,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作为高三教师都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文就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几点思考。
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
3.教给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学生学习方法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地理教学反思15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在教学内容上给高中地理教学以较大的触动,认为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得到学科教学内容,体验课程,感悟课程,即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体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给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地理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问题情境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难,或是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冲突,或由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产生障碍,从而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提问。例如,在必修人文地理部分,如果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显然是很枯燥的。因此,在课堂上也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实例时学习、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完《城市与城市化》这一章以后,就让学生运用本章知识来对自己家乡所在的地级市进行分析,这样既能使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又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增长学生的见识。而在必修自然地理部分,创设情境同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以后,让学生写一篇科幻文章,主题是“假如黄赤交角突然变得很大或很小,我们会怎样”,学生就必须充分思考黄赤交角对地球和人类的意义了,这样学生对黄赤交角的理解就会非常深刻。
二、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问
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内六区,面积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扩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二)循序渐进,设计递进式提问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例如:高一《地理》,内容是对较复杂的地理现象的研究,我设计了以下提问,较轻松地解决了这一知识难点和重点。
(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
(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课堂提问设计得当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的情感渗透,使提问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大的
吸引力,促进提问目的的实现,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开展课堂讨论,提供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目前,课堂讨论依然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课堂活动方式,因为课堂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经常有讨论这种活动的出现,这就说明新课标是很强调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但是课堂讨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如在学习必修自然地理部分时,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讨论往往不能达到效果,还会浪费课堂时间。但相反,在学习必修人文地理部分时,由于知识侧重于人地关系,而学生长期亲身经历这些人地关系,所以用讨论的形式能够集思广益,把课堂知识扩展出去。比如在讲“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下自己所感受到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变化,这样就不至于使课堂太过沉闷,而且又能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就能把探究性学习下放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学会提取和运用知识,从而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地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型等的不同,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操作,既注重整体化又兼顾个体化的教学模式,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诸多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
【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12-03
地理教学反思03-24
地理的教学反思04-03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3-19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02-16
地理教学反思优秀03-17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4-02
高二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高中地理12-06
初中课堂地理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