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挑山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挑山工》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挑山工》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语言简单概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鼓励学生课前体验,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学生简介对挑山工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预习交流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写描写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四、学习生字
1、同桌交流识记字形并组词。
2、汇报交流。
3、组内交流指导写字,互评。
4、针对难点板书指导书写。
五、初知内容
1、小组内轻声朗读课文。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传统课文。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通过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我先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多次反复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营造自主、互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就先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检查自学、讨论情况,从而引导课文的中心部分,然后从重点语句入手辐射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读一部分,教师均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读懂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读心理过程化,学生提出不懂的一些问题,大多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解决。教师只在适当之处给予点拔、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挑山工》教学反思2
我上的是挑山工的第二课时,本课内容比较多,文章也是比较长的,这一节的学习重点是要学生去认识一个朴实、坚持不懈的挑山工。文章的语言写得很朴实,而我这节课正是要让学生在在这种朴实的语言中读懂文字,深入感悟。课的设计上面我分了两条线:
(1)学习挑山工的朴实。这个主要是从文字的表面,从挑山工的外貌上面去感受他的朴实,课文中写到了黑、矮、浓慢等这些非常带有代表性的语言,把一个山民的朴实的形象非常生动地刻画下来。还有就是力图紧扣挑山工的对话,从他话里面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的朴实,他的山民形象。
(2)学习挑山工坚持不懈的品质。这是本课的重点,其实在外貌的学习的时候还是可以透渗到品德的学习的,因为他的这个朴实的外貌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品质。主要是采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受我们游人的走与挑山工的走有什么不一样。
(3)以一个点为突破口,从这里起步也从这里止步。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这一个自然段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再让学生学习完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以后再次读这一个自然段,这样一来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这一段话,理解也就更加到位。
同时在感受挑山工说的那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力图让学生先整体感受,然后再是通过对比的读与找句子让学生感受这一段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含义。
《挑山工》教学反思3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我课堂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为什么这样登山?
(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难点又是教学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方式有: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
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这样避免了逐段讲读、条分缕析的支解式教学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事实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错的,学习情绪也很好。
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例如:中国的邓亚萍、杨震宁、外国的爱迪生、居里夫人等,学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上给学生创造的学习氛围不够轻松,让学生学得不够放松,课堂有些拘谨。
2、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读的机会有些窄,只注重齐读,没有读的充分。
3、课堂教学有些流于形式,教案思想太过严重。
《挑山工》教学反思4
《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这就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为什么挑山工肩挑重物,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我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有关挑山工说的话,通过反复朗读,精读细品,从而悟出其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最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里的 “它”指的是什么?通过联系上文,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异同,从而明白作者其实需要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 精神。
《挑山工》教学反思5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冯骥才登泰山时从一位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的事情。课文夹叙夹议,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与挑山工的对话说明了干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上这课时我以“先学后教,问题评价”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自己探究和试验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问题导读单指导预、预习、习效果检测——自学成果交流——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教师点拨适当拓展——问题训练检测,这七个步骤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不禁为这课的几个亮点而欣喜。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学生在导读单的指导下进行了自学,对生字、词语、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之余充分的阅读了课文,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懂得问题。
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检测的同时能有个性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如展示自己收获的词语时,爱迪生小组不但自己进行了读、解释,还别出新裁的请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进来用词语造句,并恰当的表扬每个参与小组,课堂气氛活跃。紧随其后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堂结束时的训练检测、小组评价无不显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和质疑能力
学生在课前根据我设置的“低层目标”,通过目视、口诵、手写、脑想充分自学。既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又在积累、标画、批注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的问题,如:
(1)挑山工和游人上山有什么不同?
(2)挑山工的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3)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
(4)本课和单元标题《快与慢》有什么联系?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在学生质疑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关系不大也不要去伤害他们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发散思维的精神。
2、合作和解疑能力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板书在黑板上,激励启发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之初我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在解决大部分同学集中提到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理解和思路。
他们有的说“它”指作者画的挑山工登泰山那幅画,有的说是画中的挑山工,有的说是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了互相接纳、赞赏、争辩,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理解知识,圆满解决问题。
3、表达和展示能力
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自学展示,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互相评价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论是单个学生给小组成员讲,还是给全班同学讲,他们都表现出了和以前不同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胆子也一天天增大了,自我展示兴趣高了,花样多了,个性充分得到了张扬。我终于发现原来孩子们都可以那样的能说会道。
4、延伸和动笔能力
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国的舟舟、张海笛、外国的诺贝尔、海伦凯勒等。
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既便这件事有些坎坷也不能放弃。还有的学生写到: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或许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波折,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成功。做事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能投机取巧,因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
三、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这节课通过前面提到的七步教学尝试,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这从课堂教学伊始的自学检测、课堂结束时的问题训练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完成准确率高、完成速度快,七个小组之中五个达到满分,其余两个小组准确率均在90%以上。
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不足。
1、读课文的`时间太少。整个课堂注重了学生的自学方法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加之又设计了对学生自学的检测、课堂学习的训练,课堂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读课文的时间压缩的所剩无几,所幸的是课前学生的预习比较扎实,没有影响到学习效果。我认为在课后还应布置一些朗读任务,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本内涵。
2、学生在抓住重点进行理解比较深刻时,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而是点头示意表示肯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挑山工》教学反思6
件上中学的时候曾读过这么一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当时心想,能让孔子小天下的山一定是非常高大险峻的吧,这样的山一定是很难爬的吧。后来在妹妹的教科书上读到《挑山工》这一课,了解到挑山工们每天要挑上二百多斤重的东西登上山顶,心里对他们充满了佩服。
如今又教到这篇课文,仔细读文,不禁感叹作者选材的匠心独运。浏览名山大川,可以写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却偏偏选择了这么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肩挑重物,在崎岖的山道上独自前行,一步步努力向上攀登的挑山工们,还有他们那脚踏实地、永不放弃的坚持精神。作者的构思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上课时,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板书课题后,让孩子们说说读了题目有什么问题,伟鑫首先提问:“挑山工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叫挑山工,是不是他们也能把山挑起来?”我问他能不能自己解答,他点点头:“挑山工是专门挑东西上山的,所以叫这个名字。”
接下来,自由读文,在文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在书上勾勾画画。交流阶段,先让孩子提出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包蕴”“不解之谜”“意味深长”等词语被提了出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试着用找同意词,通过字面意思等方法解释,基本都能说出意思。但是感觉有些孩子在自读时,本来并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可当看到有同学在提问时,也就随便找了一个词,提了出来。因为并没有好好想想,提出来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个词还是挺容易的。本想着说说这种现象,但一转念这样一来可能会打消有些孩子的积极性,也就忍住,没有说什么了。
交流关于课文的疑问时,有孩子问到了“我”为什么总是会遇到挑山工?在请孩子帮忙解答之后,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
遇到的次数遇到的地点分别在做什么
有个别孩子一看到这张表马上在下面说,遇到了两次。问孩子们到底几次,这下好几个人都说是两次了,也有人小声说不止。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要求仔细看书,把表填好。
当最终把表填好后,孩子们发现其实他们遇到的远远不止两次。这时,便对他们说:“你们看,刚才老师问文中的“我”和挑山工遇到了几次,好几个人都说是两次,我想那一定是他刚才在自学时,没有认真读文,而当有人说答案时,便不加思考,也跟着乱说一气。想一想这样的人云亦云对吗?学习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索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果每次都是浮在表面上,不深入文章去把文章读懂,那就是上再多的课文,花再多的时间,你也是读不懂的。”(还是没有忍住。)
孩子们这下都没有做声,不过接下来的课感觉他们更认真了。课文重点的内容基本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中那个“我需要它”的那个“它”指的是什么,也是孩子们自己答出来的。整篇课文,除了那张表,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也是他们自己解决的。
《挑山工》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中的“折尺路线”,及挑山工为什么走折尺路线?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走一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画,并请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再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线了,可还是不明白挑山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学生大部分没登过山,更不能体会“与游人一样,膝盖受不了”的感觉。怎么办呢?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抬张椅子到楼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梯,让学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线向上直走,再让学生和挑山工一样走折尺形路线,从“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个台阶,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楼,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刚才走的感觉。这下教室里可炸了锅,有的说:“直走费劲,斜走轻松”;有的说:“自己直走腿会酸,斜走腿没感觉”;有的说:“直走椅子老碰到膝盖,斜走就不会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话中的深刻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挑山工》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语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挑山工的语言)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情,要达到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
3、通过给插图题词训练学生将理解和表达结合提高书面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进一步读懂课文。
课前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们还知道了泰山的路(生答师板画),挑山工走的路(生答师板写),肩上挑着(生答师板写),理应比游人(生答师板写),但是每次都比游人(生答师板写)
3作者看到这个奇怪的现象有了疑问,想寻找到答案,你们想知道吗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挑山工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
子。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出示课件
2、学生默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你对挑山工有哪些了解,把收获批注在相应的句旁。
学生默读所画的句子边思考边做批注。
3、组内交流批注补充批注。
4、全班交流收获,教师追问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辛苦,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
5重点学习挑山工的话。抓住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的脚踏实地一心向前的精神。
6、指导学生朗读并评价。
(三)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课文插图)“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板书:我需要它 明理)
四、拓展练习深入感悟精神
同学们,只是作者需要它吗?(我们也需要)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
师: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众生思考,静无声。
师:请大家想想,写在课文25页图的下面。
生动笔写,并汇报。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下课!
《挑山工》教学反思
北票市第十小学 修春芳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起,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 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
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挑山工》教学反思9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某某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
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
①挑山工是什么人?
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
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起,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挑山工》教学反思10
本课教学着重体现“比较”理念,即挑山工与游人比,《挑山工》与《峨眉道上》比较及这篇课文与教师下水文《轿夫》比较。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前,我认真研究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
2、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3、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我得出一个结论,这节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但是,如何突破这个重点,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所思所得,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是一个大难题,同时我又是一个喜欢动点小脑筋,干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事的老师,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从哪里入手,突破重点,怎样上出新意,怎样给一点别的老师想不到的东西给学生。
我决定从中心入手,苦思冥想中,《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浮现在我眼前,它和《挑山工》一样,写的都是身负重物,在山路上行进的人,但中心却是不一样,前者歌颂的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后者阐述的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同样一类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领悟到的东西也就不同,这不就是前三课,古诗《题西林壁》所阐述的哲理吗?我决定将课文重组,将这三课组合在一起,从而教给学生如何读文章,如何定中心的一点借鉴。
在备课过程中,我又想到了自己刚从张家界回来,那里的.轿夫不也和挑山工是一类工作的人吗?于是,我动笔写了一篇下水文《轿夫》,我定的中心是赞扬轿夫热情服务,认真做好张家界的形象大使的美好品德。
三篇关于“挑山工”文章一并列,让学生比较异同,他们马上一目了然,然后我又让学生讨论三篇文章各式各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中心的。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积累运用的写人的作文。
《挑山工》教学反思1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人适合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台前风光,有的人适合后台默默无闻。我属于后者。但这次五华教研,我校刚好轮到我出台。虽然十几年来,从没表现过,也没这方面的'才能,但轮到我,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这真是赶鸭子上架。
这次,我选了《挑山工》这篇老课文。本来以为,我以前上过,表现还不错,这次应该会上好它。没想到一上起来才发现,是我太天真了,自己根本上不好它。教案改了三四次,也试教了三四次,但还不让人满意,真是越上越没信心。最后,玉霞老师还亲自上一次给我听。从玉霞老师的课上,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的风范。这是我“刚出茅庐”者所无法学到的。她的应变能力是如此强,她的过渡是如此自然??玉霞老师上后,才发现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太挤,后来就改成现在的三课时。
今天,我虽然已经完整地把它上下来了,但由于本人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并没有把玉霞老师所指导的都很好地展现出来,比如,我在课上太拘束,放不开,不能应付自如;太死板,紧抓标准答案不放;太谨慎,牢记前面试上的模式,不懂根据课上情况灵活处理??以至,前面忘了引导学生做笔记,该重点语气的没读出来;精彩地方学生该好好表现的没让表现;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够,不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很好地引导,错失一次次良机??这些都让我感到很惭愧,也让各位老师见笑了。在此,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虽然我也教了十几年,但这却是我第一次对外开的公开课,所以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请大家不用客气。在此,我非常感谢玉霞老师和我校的瑞琼老师,珍翠老师等这段时间以来,对我地认真、细心地指导和鼓励。这段时间以来,我白天要上课,批改作业;晚上,要修改教案,背教案,一到第二天要试教,我就紧张得睡不着,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背教案。虽然很辛苦,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但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终有一得。
《挑山工》教学反思12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怎么处理呢?后来我们经过集体备课,做了这样的处理:1、(第一课时)扫除生字、读书;2(第二课时)质疑,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有这三个:(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为什么这样登山?(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3)“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难点又是教学的重点。
第二课时质疑解疑深入领悟,通过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引导提炼归纳出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其实避免了逐段讲读、条分缕析的支解式教学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事实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错的,学习情绪也很好。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要学的东西。这时学生的这种注意力和思维的焦点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体验,多角度思考、发现,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让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口语的表达,让别人听了也会觉得很有条理。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札记,学会读书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国的邓亚萍、杨震宁、外国的爱迪生、居里夫人等,学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我深情并茂地总结:同学们,不仅作者需要它,我们也需要它!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今天我们虽然没登真的泰山,但是我们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中蕴涵着的深刻道理。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挑山工的工作那么辛苦,但他为什么还坚持干下去?”这本来也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但因为不是我预设中的问题,所以我没有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文本,讨论思考这个问题,使课堂教学有点流于形式,自己的教案思想太过严重。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要向挑山工学习,总结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挑山工》教学反思13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我告诉他们左脑管语言,右脑管思维,如果你两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脑右脑都好使),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先说出任务,明确目的,然后给足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不会造成他们乱说的现象),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近来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写板书,这样他们既很高兴,我有“懒”了一下,何乐而不为),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挑山工》教学反思14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某某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挑山工》教学反思15
今天在讲《挑山工》时,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都没有成功。课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担向泰山登攀的激情丝毫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小组中对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讨论显得有些冷场。
这时的教学再进行下去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
进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交流。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游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简笔画,然后根据两者的行动路线在台阶两边同一高度画了一条直线和一条折线。这时黑板上的路线图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注意,我便又拿来尺子,让一个学生来量一量,其他同学算数据。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激发学生更深入探论:“挑山工路程远、速度慢,却比游人先到达山顶”这一问题,我请一个同学讲《龟免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并通过这个故事为课文中“我”的`“不解之谜”揭开了谜底,很快讨论总结出:游人玩玩闹闹、东看西看的时候,挑山工却一个劲儿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游人先到。
本次教学就在学生们热烈讨论从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围中结束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挑山工》教学反思16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讲课之前,教师的备课很重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本节课又很容易讲成品德课,因此在教材的整体把握上就要多下些功夫。由于文章较长,我采取了抓住重点,有详有略的教学思路。在第一课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比较浅显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则卖个关子留下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针对上节课学习留下的疑问,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2课《挑山工》,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让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口语的表达,让别人听了也会觉得很有条理。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
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国的舟舟、张海笛、外国的诺贝尔、海伦凯勒等,学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升华中心引出反思。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既便这件事有些坎坷也不能放弃。还有的学生写到: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或许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波折,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成功。做事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能投机取巧,因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听到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感叹到: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在捷径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希望同学们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学生在抓住重点进行理解比较深刻时,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表扬给与肯定,而是点头示意表示肯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挑山工》教学反思17
“简简单单就是美”。教学《挑山工》这一课,一幅画、一个动作,帮我解决了不少用语言很难表达的东西。也让我明白简单其实也是一种美。
《挑山工》的第一小节是描写挑山工上山的情形,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挑山工的工作,更快地掌握这一段的内容,我先在黑板上画了阶梯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帮我来画挑山工行走的路线。这下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到书本中去寻找相关的句子,过了一会儿,他们便纷纷举手,画的路线也很是恰当。线路画完,挑山工上山的'动作又该如何安排呢?我拿着直尺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你是挑山工,这是你的扁担,你上山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请你先看看书,过一会儿我请同学来表演一下。”话音刚落,学生就边看书边舞动着双手,俨然一副挑山工的样子。
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学生愉快地了解了这一小节的内容,我想这么做远比我一个人在台上喊破喉咙地讲解要好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也特别来劲,对我所提问题也是积极思考、认真回答。所以,有时候文中内容很难讲解时,我们不妨换种角度去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也乐于去掌握,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挑山工》教学反思18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倒叙授课,问题激趣。
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挑山工的图片,组织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认识,课件画面定格在挑山工的图片上,引导学生谈谈文章中第几自然段提及这幅画了,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目标进行学习。
2、巧用视频,解决难题。
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挑山工登山时的录像,边看教师边解说原理,同学们对折尺形路线便一目了然,我再引导学生用手画出折尺形路线的样子,我也把折尺形路线的图像画在黑板上,同学们通过观察
再加上实践,解决了“折尺形路线”的难题。
3、大胆舍弃,突出重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与挑山工的多次相遇,文章篇幅较长,40分钟不可能很好感悟,又因为它只是在用实例证明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慢,其意与第二自然段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概括写一个是具体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我采用 “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质疑。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挑山工的语言。这样舍弃,保证了时间,也使得文章的重点更为突出。
4、引导自学,组织讨论。
在组织学生学习“三遇三见”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答案。接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表格的答案。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团体意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这堂课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激情过于泛滥。
挑山工应该是比较朴实的,我泛读他的话时,声音过于激昂,不符合人物性格。以后的教学中,不应该一味的慷慨激昂,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2、评价不够客观。
我在课堂评价时,只顾表扬,没有达到客观品评,对学生学习发
展不利,我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客观评价,要扬长补短,不可清一色的褒奖。
3、教态紧张,不大方。
我每到紧张时,总会手舞足蹈,让人觉得慌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竭力控制自己的姿态,做到落落大方,亲和自然。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挑山工》教学反思19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我在备课时,做了这样的处理:1、(第一课时)解决生字新词,并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学生了解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之后,提出疑问:为什么挑山工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2、(第二课时)从挑山工与作者四次相遇的对话中感受挑山工的朴素与勤劳,以及挑山工那番朴素中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的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一下的意图:
(1)、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问题“挑山工与作者几次相遇?”抓住挑山工的神态、动作、外貌把相遇时的'情景填写在表格上。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第二部分写了什么。通过全班交流,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填写的方法。并指名读,让学生感受挑山工的形象,并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让学生举一反三,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继续填写其他三次相遇时的情景。我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描写人物时生动精彩的刻画,但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无法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环节反而是多余的,因为通读下来学生在朗读方面没有任何的提高,而我也没有进行及时地引导和范读。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深入体会挑山工向着目标不停攀登的精神。课堂上由于我的引导不足,学生只是泛泛而读,此时我可以采用范读或及时的点评,给学生以启发。由此我想到了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对于学生读书的影响力有多么大。评价可以多元化,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欠缺和不足还有很多很多,但每次的尝试都是一种锻炼,我会紧记师傅和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继续努力!
《挑山工》教学反思20
《挑山工》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传统课文。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我先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多次反复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营造自主、互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就先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检查自学、讨论情况,从而引导课文的中心部分,然后从重点语句入手辐射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读一部分,教师均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读懂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读心理过程化,学生提出不懂的一些问题,大多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解决。教师只在适当之处给予点拔、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挑山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挑山工》教案01-03
挑山工教案05-31
《挑山工》教案08-07
[经典]《挑山工》教案15篇08-15
《挑山工》教案(通用10篇)02-15
《挑山工》教案设计优秀02-27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3-07
夜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5
的挑山工读书笔记范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