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8 13:22: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一拃长,步长,一庹长等等,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我先是以《两只老鼠在吹牛》的片段笑话引入,以一只老鼠用错“厘米和米”这两单位来吹牛结束,教育孩子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像笑话中的'这两只老鼠一样,吹个牛皮都会吹破,用错单位还会被人笑话。孩子们听后都有了一定要学好“米和厘米”的决心,接下来课堂就显得轻松容易了许多。

  反思: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2)填入合适的单位长度,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做此类题目刚开始有些许薄弱,有的孩子甚至会用尺子去量给出的实物,让人啼笑皆非。因此让孩子记住1厘米(手指甲的宽度)和1米(伸开双手的长度大约1米)显得犹为重要。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

  新学期开学,我和孩子们就一同进入二年级的数学王国里去共同探索新的知识了,迎接我们的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学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如:用三角形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整堂课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圆形、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铅笔、黑板等,以及用尺量出自己身体上的数据,还有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从学生课后的练习和作业中看出: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经验的积累。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很高, 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

  使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是,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过程,学生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有些学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二是没有准确掌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少转换方法。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个别学生很容易忽略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该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三是个别学生会出现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意的现象。例如:500克+1500克=20xx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对于涉及计算和单位换算的长度单位计算题目,部分学生容易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出现错误。

  针对上述出错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如熟记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等。二是使学生切实掌握辨析清楚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方法,能正确判别它们之间的进率,以确保单位转化的正确。三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即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相应的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相应的进率等等。经过尝试,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策略后,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练习中,先是用同一样的物品一个接一个摆着量,再是用同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后者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让学生自带的硬币或曲别针,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操作活动组织还不够有序。如果能小组活动,教师准备好学具,每组四样,学生组内每人选一样来摆,对比起来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也便于组织教学。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因为活动中,时间不够紧凑,处理练习时,第二题没来得及量。第三题学生估测有一定的难度,课上也没处理完。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5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落实的比较好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家中的物品,积累关于实际物品的长度概念,对于孩子建立长度单位的直观概念很有帮助。当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个别孩子因发育差异,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通过多次练习逐渐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力求教学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6

  不足之处: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厘米,用尺子量身边的小型物体的长度基础上学习的。提出一个问题,黑板有多长,我先用学生尺去量,结果量了好多次才量完,学生一阵嘘嘘声,太麻烦了,后来一个学生说她的尺子比较长,是30厘米长的,稍微快点了,但是还是很麻烦。这时学生说,老师不是有很长的尺嘛,还有学生说那是米尺!好吧,就用米尺,结果量出来有4米长。

  量黑板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来量,老师帮忙。提出除了用米尺,还可以用卷尺,量衣尺测量。

  让学生说说米尺和学生尺的不同用途,学生就说,量大型的物体要用米尺,量小件的物体用学生尺比较好。

  详细认识米尺,也是从0刻度开始的,最多是100厘米,为什么又叫米尺呢,因为总长是1米,说明100厘米=1米。那么黑板长4米=400厘米。

  用手臂表示1米有多长。当孩子们平举着手臂,微微向前弯曲,大概就体会到了1米原来是这样形象的。

  第一天忘记带量衣尺和卷尺了,第二天带来了,先用量衣尺量腰围,挑一个胖点的,瘦点的,先教学生怎么量,然后让学生给学生量,让学生给老师量,分别把数据记在黑板上,量了几位同学后,学生对腰围也有了大概的印象,再上来一位学生,估计一下,大部分同学都估计得比较合理。因为量衣尺不够,只有个别同学实践量腰围。所以需要布置到课后作业,让学生家里去量。

  成功之处:

  学习米,厘米,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长度感,即使身边没有尺子,也可以大概估计物体一边的'长度。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估计一下,以提高估计的准确度。在学生学会了用食指宽度表示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微微弯曲表示10厘米,用两个手臂平举微微弯曲表示1米后,就很方便地估计了。

  先估计教室长度,估计学生的身高,估计桌子的高度等,然后再用米尺测量。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

  课本最后面的做一做,要求量出一根绳子的1米,2米,3米,更加增加了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8

  一: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这节课,一次“不周全面”的情景设计,让我明白发展学生的情感远比发展学生的知识重要。我庆幸自己没有利用老师的威严“遏制”他们当时的“气愤”,才有了那样简单却深奥的语言,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告诉我他们的真实想法,才有了一些平时不爱举起的小手如今高举过头顶、、、、、、我越来越明白,要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其实很简单:可能是一句表扬的话;可能是一个关注的眼神;可能是一次对他的微笑、、、、、、

  上完这节课,我更加坚定要优待每位孩子的想法,记得有位名师曾说:关注每位孩子,因为你不知道哪朵云彩会下雨。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我了解到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长处不同,不要拿常规标准衡量每位孩子。多想想:米有所短,厘米有所长,在良好的心态下就能教好更多的孩子。

  二、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9

  今年我带的是二年级学生,是我去年从一年级带上来的,说实话很有感情了。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只有一年时间的老师想着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我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获得初步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能力。课本第一单元是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应用性极强,是在一年级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设置的。在一年级,学生通过比较实物的长短,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这一单元学习的长度单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目的,教材例题1首先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来度量长度相同的实物,结果使用的度量物体有的用的数量多,有的用的数量少,这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乱,从而得出统一长度单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在生活中会减少一些麻烦。在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铅笔度、尺子、三角板、方块等量桌面的长度,学生学会了用食物测量物体的长度,紧接着又用这些物品测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记载度量的数字,效果良好。通过以上的操作和演练,是学生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就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认识两个最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实物和举例的方法来完成此教学,我让学生伸开自己的双臂,使他们初步感知自己的两笔长度大约是一米,床的长度是两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颗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举例感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觉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步是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

  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后,就要进行换算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呢,教材上的例题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绳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这根绳子由多少厘米长?”我教学时没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变了一下,我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边上1米的长度,让他们把每次量的做上记号,学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问: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这要把5个数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点麻烦,但是我还是看重了实践操作的过程,只有通过操作演练,学生才能更好的战功理解知识:1米=100厘米,者是实验得来的,而不是我们凭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真实性和严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长度单位加减联系和有关长度单位的应用问题,通过检测,反馈出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部分细节问题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一个知识就是认识线段,新课标没有从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过构建简单表象让学生来认知线段的有关知识:直直的,两个端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可利用黑板边沿、桌棱等,在认识了线段之后,就需要学生动手画一画了,按照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先找准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画到应至的地方,必须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记还有两个端点,在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所学知识,要在一些图形中数出有几条线段,为此,我从易到难画了几种不同的图形,指导学生仔细数,先数出长的线段条数,再数出短的线段条数,加起来就行了。

  总之,通过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我发现课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来的,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意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同时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本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发现教学法为主,充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操作、思考、交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征,注重了对情景的设置。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节清楚,层层递进

  本节课教师目标明确,设计了4个层次的观察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认识直尺——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几厘米”几个环节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了铺垫,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与作用。

  2、巧设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有人说: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当学生自主探索出了测量方法,并能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之后,他们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课堂平实高效

  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平”与“实”的课堂,该讲授的地方教师精心而准确地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则放手让学生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用得恰到好处,做到了真正的切实高效。

  4、给学生继续学习的渴望

  一堂课的结束,恰好是另一个知识学习的开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本课的结束设计,即呼应了前面引入阶段的测量课桌长度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用直尺去测量更长的物体或距离的局限性,学生产生了学习更多知识需要。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1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水平来说,比较难。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及较短的物体的学习活动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要把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许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学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要学会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 。在建立"米"的直观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很难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小组合作,用厘米作单位对黑板、教室的长度进行测量,测量时,2人测量,2人记录。当记录人员记录的数据超过100厘米后,学生自然感受到操作有了难度,学生就会想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更合适,于是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这时教师就引出“米”这个单位,学生就自然明白要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要用单位长度较大的`工具进行测量。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3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如:用三角板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4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学生发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为后面学习厘米和米作了铺垫。最后通过“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反思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