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7 08:32: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541和51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③教学6和7的组成,根据一幅图写出数的一组分解,虚线框里的表达直接从左边得到。感受研究6、7的组成,只要进行三次操作就够了,为提高8、9、10的组成的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④教学8、9、10的组成,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数的一些分解说出另一些分解。体会较大数的组成,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半,就记住了另一半。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逐渐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七年级一班部分同学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七年级二班的总体就会稍逊一点,整体都呈现一种状态。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结合一些在教学中的具体例子,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老师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截一个几何体"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类似。

  四.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如教学《探索规律》这一课时,传统的教法是直接给出日历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件进行相应的练习,而新的教学方法却安排了比较充实的实践、探究和交流的活动。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日历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动机。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在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日历中的规律,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了学习的功效,整个过程让学生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教师只从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学习主人的姿态、使其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提高其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五.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新教材的优点很多,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好的学生能积极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哪些调皮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我十分头疼,如何解决呢?我将在下半期的工作中尽量多关注差生,让他们的学习有所提高。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在学完正、反比例、一次函数,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之后的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从课本的体系来看,这节课明显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二次函数,能区别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不同,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并能初步理解实际问题中对定义域的限制。

  但是如果光从这些知识点上来讲这节课,其实很简单,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储备基础上很容易迁移和接受这些知识,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好设计的呢?

  重新思索教材的编写意图,发现课本这部分内容大部分篇幅是在讲三个实际问题,由此引出了二次函数,我才意识其实这节课的重点实际上应该放在“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从而形成定义”上,有了这个认识,一切变得简单了!

  整节课的流程可以这样概括:学生感兴趣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出学过的一次函数——复习学过的所有函数形式——设问:有没有新的函数形式呢?——探索新的问题——形成关系式——是函数吗?——是学过的函数吗?——探索出新的函数形式——概括新函数形式的特点——将特点公式化——形成二次函数定义——有练习巩固定义特点——返回实际问题讨论实际问题对自变量的限制——提出新的问题,深入讨论——课堂的小结,这样设计一气呵成,感觉上无拖沓生硬之处,最关键的是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是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

  对于实际问题的选择,我将4个问题整和于同一个实际背景下,这样设计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尽量减少学生审题的时间,显得非常有层次性,这些实际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使整个课堂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对于练习的设计,仍然采取了不重复的原则性,尽量做到每题针对一个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小结,也遵循了从开放到封闭的原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最后讨论题的设计和提出,是我在进行了整个一章的单元备课后发现,我们其实对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是不讲的,但是不讲并不代表一点都不会涉及到,其中用到的思想方法还是相当重要的,在图象的'观察中也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再加上这个问题在进行了前面的实际问题的解答之后是呼之欲出的:多种树——想提高产量——多种几棵好呢?,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探索性的问题:假如你是果园的主人,你准备多种几棵?注意这里我并没有提出最大最小值的问题,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到,这是数学的魅力。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整节课的一个高潮和精华,是学生学完二次函数定义之后,综合利用函数的基本知识,代数式的知识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进行的思考,因而他们的想法和说法,不论对错,不论全面还是有所偏颇,其中都涉及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真的是非常活跃的,你要你给了足够的空间,他们总能从各方各面进行思考和解释。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4

  几年来,我们数学教研一直以同课异构的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与教研。所谓同课异构,指的是上同一节课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展现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用同课同构,即同年段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上同一节课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是否更能节省教研时间,共享教学资源的研发。而在同样的教学设计实施中,加以自己个人魅力,并不断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进,是否更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经过我们几个年段老师的讨论,我们决定在年段公开课中采用同课同构这一方法。我们以《圆的周长》这一课进行集体备课,并于10月29日这一天由三位老师连开了三节课。

  精彩的课堂来自精彩的预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我们备课的重点就这样放在了精彩的预设。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自己动手,用手摸物体的边线一周,用笔描树叶和图形的轮廓,测量周长等亲身体验周长的意义与测量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真切的感受周长。同时,在体验之后动脑提炼周长的含义:选择一个图形,比较快地测量出它的.周长;测量老师的腰围时,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上,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实现了对周长的深入建构。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6

  本学年我所教的班级是初一(3、4)班的数学,两个班的学生的基础有差异,3班优生少,差生多是这两个班的显著的不一样特点。刚接到他们,觉得他们还比较乖。再之后,慢慢熟悉了解之后,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学期第一次、其中考试后,要求每位同学分别写了一份书面的考后反思材料。本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后,除优生外,每位同学写一篇考试总结。结合他们说到的和我自己的一些感悟,我总结出了一下几点:

  一、对数学学习缺乏巩固。

  在教学中,我发现好些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较高,很重视数学学习,表现出很多用心的心理。绝大部分学生数学课认真听讲,用心回答问题。他们认为自己过去学得不错,此刻只要完成正式作业就行,更有一些同学认为数学家庭作业做或不做没有关联,反正上课听懂就行。于是,数学家庭作业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应对这些状况,半学期后,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改变自己对家庭作业的检查方式,和家长一齐检查、批改。此刻看来,很多同学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小部分同学我行我素,让人很是头疼。

  二、学习数学思想涣散。

  对于初一的学生,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比较守纪律,比较爱回答问题。但是过了一段时刻后,学习用心性越来越差,思想越来越涣散,有的`同学简直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还有一种现象,老师提问,下边就鸦雀无声,即使有人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也闷着不说,但是一旦教师说一点课外的东西,那他们兴致特高。还有就是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很盲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他们只知道混几年后就能够去打工挣钱,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知识,那就等于是文盲,即使打工,别人也只能把你当苦力,而有知识,即使去打工,别人也会把你当有文化的人用。

  三、学习数学耍“小聪明”

  有些同学凭自己小学阶段基础好,到初中后学习就耍“小聪明”,平时做作业时,做题粗枝大叶,回答不完整,考试的时候,不认真读题,完全没有弄清楚题意。如,数学选取题无特殊说明,只有一个答案,但是有些同学选取多个答案;题目叫选说法错误的,有同学就以为是选正确的;解题没有格式;选取题留空等等,这些,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都反复强调,但是还有同学犯这些错误。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习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二)读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8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通过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9

  第一节课纪老师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力求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纪惠玲上完一节课,我们马上在叶福泉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李维准老师接着上了第二节课,针对纪老师上节课的不足处怎样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他做了一个简单教具:细绳一端绑着一个物品,甩动成圆形,细绳短,圆小,圆的周长就小,细绳长,圆大,圆的周长就大,体会细绳也就是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大周长就长,直径小周长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学细节也更趋完美了。下午,我接着上第三节课,压力真的是很大。为了解决上午两节课精彩有余练习不足的弱点,我大胆使用了计算器,由于计算周长用到圆周率3。14,同学们算起来数字大计算繁难。使用计算器后,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同学们进行的练习更全面深入了。对新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总结我上的这节课,先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再通过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得出圆周率;然后通过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应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水平的变化来完善教学方案,实行最佳组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所学的内容按照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安排。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公式的教学目标是:会推导公式(a+b)(a-b)=a2-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简单计算。教材在安排两数和乘以两数差公式时,先根据多项式乘法法则对公式进行推导,再通过求一个几何图形的面积引出公式,最后安排两道例题。

  教学中,我基本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大多数同学也都掌握了公式的特点,会有公式进行计算,但从学生作业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事后通过个别辅导等,方才使学生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三个环节未处理好:

  一是直接引出图形,未能注重情景的创设。如果先出示一组计算题:如:(a+b)(a-b),(a+3b)(a-3b),(0.5x-3y)(0.5x+3y),限定时间让学生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然后启发学生观察这组计算题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平方差公式,再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正确性。那么,学生就能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了平方差公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此举效果可能更好。

  二是在公式得出后,我急于代替学生说出公式的结构特点,而不是让学生自己独立说出,此举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公式结构的'掌握,在后来的学习中也就难以灵活运用。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是例题的选取缺乏遇见性。虽然学生会用平方差公式求(a+b)(a-b),(a+3b)(a-3b),(0.5x-3y)(0.5x+3y),但对于一些变式题,学生则感到难以下手,比如(b+a)(-b+a),(3b+a)(a-3b),(-0.5x-3y)(0.5x+3y),(a+b-c)(a-b+c),(0.5x-3y)2(0.5x+3y)2等。如果在进行例题教学时,我除了能注重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还能适当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那么学生遇到上述习题,或许会不觉得那么难了。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在教学3和4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3和4的组成时,在讲完后,我请4个同学上台,每人发一个数字,教师说组成4的两人是好朋友,学生就两人手牵手的成为了好朋友,也可以组成4的两人是好朋友,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3、4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同学之间互相团结、友爱。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自学互学,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我多次采用"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关键是老师怎么调动。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练习,让学生"活"起来,师生一起进行闯关,感觉数学的乐趣和无穷魅力。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教学中我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纪律好、回答问题好等都可以为小组"得红旗",小组的红旗最多的每人一朵小红花,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在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在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我没有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了一句,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有位学生提出了用测绳来量出圆的周长,接下来我就让学生通过绳绕法测量出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在找同学汇报他们的测量结果,演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后,我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圆湖的周长或再大一点的圆的周长,你也能量出吗?能不能找到向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测量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活动,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不能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3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4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渗透在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但经过反思,意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能更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不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问题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引入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也可以调整课堂知识比较单调的的不足;

  四、例题的研究:以现在学生的能力足可以将例题解决,我想要是讲几个例题一起交给学生去研究,研究解决的方法和各个题的结构特点,由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种情况应如何做,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会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习的方式:练习的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不仅可以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也可以总结题形之后,由学生自己进行编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题型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改进计算不准确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还要在教学中突出自主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努力实现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让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

  在学习1 dm = 10 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 = 100 cm 、1分米=10厘米和新知1 dm = 10 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6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全体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思维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学生关注的情境。

  情境创设要体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或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物入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节课的情境设计紧扣教学主题,富有数学味。这个情境看似简单,但不会给学生一览无余的感觉,因为每棵树上都有两种颜色的苹果,简洁中蕴涵着层次性。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两棵树为基准,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列出8+5=13的算式,直奔本节课的主题,显示出该情境的'直观性,满足大多数学生成功的愿望。以苹果的颜色为基准,部分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7+6=13的算式,这样给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个机会,显示出该情境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现。同时该情境把8、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例题和协地统一起来,极少其他非数学因素的干扰,使教学环节的衔接非常自然,在教学中发挥了高效性。

  进一步用"凑十法"口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我以此为支点,在教学中进行生成点的选择。当让学生说说两棵树一共有13个苹果用算式怎样表示时,居然有学生列出了10+3=13的算式。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7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整个过程教师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为蓝本进行合理的设计改进。因此,我以美丽的大森林为背景,设计了更生动更符合二年级孩子心理特征的'情境。在碧绿碧绿的草地上先出示两种动物(2只猴子,6只小鸭子),在原有知识(比多,比少)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倍"的认识。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顺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条小鱼,12只小鸟……,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说学生对"倍"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了。

  二、关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景,一种平等的对话情景。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展现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本节课的教师时而充当"听众",时而充当"长者",引导学生去倾听、交流、探索。用"谁听明白了,请你用学具摆一摆,把我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不要说出答案,用学具摆一摆,悄悄把想法告诉给我。"给学生设置障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最有实效的评价…同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变化。新课标要求课堂给学生适度的开放,但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尊重个体的价值取向,遵循教学规律,这些将永远是课堂教学进入用心境界的先决条件。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应加强,需要自身不断的努力提高。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一个全新的舞台,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的探索实践,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8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习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是六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的把关教师,本课又是我的单元课,所以在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我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对比相互的反义词及位置交换,再通过让男女学生计算小黑板不同的两组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本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辩论,让我惊喜万分,感到十分高兴,我觉的是本课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辩论在,连我都充满了激情。我想,在教学中需要我充分预设,放开手脚,这样定能让我的课堂焕发精彩。

【数学课《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07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22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27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最新02-0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优秀02-0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怎么写04-03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19篇)06-06

圆的周长教案06-23

《周长》教学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