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1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1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时是识字部分,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中,注意教材的整合和实践性,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
出示生词是为学生提供识记的环境,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是为了帮助学生读准。除去拼音认读生字词,是加强已认汉字的复现。在巩固生字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则采用多样形式,运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记字,学字,更进一步巩固了生字记忆还拓宽了学习的途径。六个环节层层推进,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以词识字,运用已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识字,体现了二年级识字的教学的特点。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一是安排了说一说“我知道,这是结合了课文内容的特点,以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获取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二是展示多种有趣的邮票让学生欣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让学生课后自己设计邮票,并加以说明,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性。最后通过下节课让集邮的小朋友带邮票,同学间欣赏的形式,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2
《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
娄湘生老师曾说: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3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反思、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位语言、积累语言。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其他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再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
一、让学生在“解构”的阅读中进行多元思考
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但是,我再上《父与子》时,更多地是在想办法让学生从各种“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凭借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多元视角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这种“解构”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我在课堂中先后呈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位父亲”进行多元解读。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可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初始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应关注事情的过程,不论结局如何,这位父亲坚守信念、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然而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了,解构了,有的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因为这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执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起;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他的所作所为是过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两种见解相互阻遏,相互推翻,相互取消,从而达到了深层意义上的确立。
二、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
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王尚文先生指出:“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文。”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4
语文课堂上,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把“父亲挖到孩子的过程及子的无私表现”声情并茂地解读出来后,带动了同学们积极地与文本对话,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用自己真切的童心去体验,用自己稚嫩的心灵去理解,充分地与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深入地领悟了人间最美丽的“亲情”。之后,老师用投影展示课文情景图的同时,播放了一曲歌颂父爱的插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再次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了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顿时,课堂上师生都沉浸在对父爱的真切感悟中,使课堂教学瞬间达到了升华,这一切也感动了听课的各位老师,就在教师眼泪即将流下的刹那间,老师用投影展出了一道拓展延伸题:改变结局,多思考。内容如下:
结局1:父亲挖出了血肉模糊已死去的儿子。
结局2:父亲正在寻找儿子的时候,忽然一声巨响,父亲也倒在血泊中。
同学们擦去泪水,开始了讨论。有的学生说:“当挖出了血肉模糊的`儿子后,父亲为失去爱子悲痛欲绝。”有的学生说:“亲在寻找儿子的时候倒在血泊中,更能说明父爱的伟大。”还有的学生说:“从这两个结局中,我感到了父爱的无私与深厚。”
在学生正在体验“父与子”经历生与死考验后亲人团聚的动人场面时,却忽而要发挥想象,感受“悲而又悲”的另一种结局。这种对文本的超越,学生品尝到的只是痛苦,这种体验已经背离了原作者的初衷,这种多元思考是没有意义的。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却恰恰缺少人文关怀。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5
《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谊。
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深切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阅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我还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时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这句话时,引导学生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来朗读。
最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6
《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首先,大家对“了不起”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需要提高的地方也有很多:
1、语言过于平淡,没有感染力,未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课堂中的朗读不到位,学生没有被真正地感动。
2、主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
3、教师讲得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太少,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与理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7
《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二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8
教授这一课,我的目标很明确:抓住一条主线(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分成两个板块展开教学。第一板块是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质疑解难来感受父亲的形象。第二板块则在此基础上,学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悟儿子的了不起,然后总结中心句反复出现的用意和好处。最后以学生转换视角,改写课文,来达到语言的转换和写法的模仿。
本课教学的亮点有:
1、扎实进行归纳课文大意的训练,有很好的.效果。初读时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归纳文章大意。第二课时,默写词语后,又引导学生运用提供的词语回顾课文大意。这两个环节中,对学生归纳课文大意进行了有效指导,训练面广。
2、读书环节中始终不忘学法指导,随时提醒学生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阅读。如比较句子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提出问题等。
3、小练笔的指导有层次,对学生练写有帮助。课后小练笔是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想些什么?说写什么?我把它与学生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通过一步步地指导,使学生的练写水到渠成。
(1)改写16小节,将阿曼达告诉父亲的话改成直接对同学们说的话。
(2)想象自己就是阿曼达读好这段话。
(3)引导学生想象它们在等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4)师生合作想象画面,(老师讲遇到的情况,学生想象阿曼达的话和想法。)
(5)转换角度,学习课文写法,以《废墟中的阿曼达》改写课文。
本课教学的遗憾之处有:
1、课堂上的引导还不够机智。比如:当我引导学生质疑时,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父亲疼吗?累吗?”这样浅显的问题。当时,我明知学生的问题没有提好,但一时不知怎么引导。只好自己直接问学生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这样“质疑问难”的环节就变成了一个过渡,而没有真正起到训练学生学会提问的目的。课后一想,我当时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父亲当然疼,能不累吗?在你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思考怎样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培养质疑能力才不是一句空话。
2、第一课时围绕第12小节,设计了多次朗读训练。有个别谈感受读,集体读,男女生读,老师引读,直至背诵。目的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父亲那伟大的形象。但我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所以学生的朗读只是机械的重复,虽然最后能背诵了,但是朗读的感情还是比较平淡。比如:朗读第一小节时,当学生看了录象还是读得比较平淡,我应该引导“能把这种感觉读得再强烈些吗?”让学生再读一遍,以便尽快进入角色。而当学生朗读具体句子还不到位时,我也应该引导学生“怎么读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哪儿该强调”等注意朗读技巧,这样学生能读得更投入,更有感情,而不仅仅是走过场。
对于本课教学的反思:
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效呢?比较两课时的教学,我认为第二课时更有效。首先,第一课时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虽有所悟,但比较被动;而第二课时的教学更加开放,学生学得更加主动。其次,第一课时以朗读感悟为主,但反复的朗读因为指导的不到位显得有些多余;第二课时里学生默词说大意,读文说感想,想象写小练笔,总结写法等,听、说、读、写的实践内容和时间比第一课时多,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比较实在。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还需要一节课的时间。看来,课堂上还要再压缩,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可以使教学更高效。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9
积极的听说读写思,被称为“积极语用”。它的重点是在于语言文字学习的运用,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扎实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选择适宜的语用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1、“消极用语”的存在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上课,最常见的就是对课文的一般性描叙,另一种是伴随着老师在课堂上无意的一些话语,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些被称为“消极用语”,而这些由消极用语引起的不良现象是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些积极用语避免的。如《父与子》,有些教师一开篇就告诉同学们要感谢地震中的父亲,他靠自己的双手坚定地救了自己的儿子。最后升华感情:我们也要谢谢自己的父亲,他们同样伟大。随后,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问:“为什么文中的父亲这么伟大?”“为什么儿子阿曼达要坚持等自己的父亲?”最后:“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大屏幕答案一展示,孩子们读一遍,重点笔记抄写在书上,升华感情,这节课也就这样乏味地结束了。
2、让积极语用的乐趣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尽管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但更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品味语言,揣摩写法,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语言文字的乐趣,感受自主学习、自悟语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是以《父与子》为例,我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洛杉矶大地震的真实视频,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再以此引导学生来叙述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朗读。音乐插入,让学生感受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凭着对文章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上台自编自演地震中的'父子,表现各自的表情与心理变化,感悟父爱的了不起。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和不理解的难句,老师加以指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互相解答。接着,播放汶川大地震的一幅幅图片,老师在旁边做讲解,学生在音乐中写话。积极语用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快乐地锻炼,激活了儿童内在的言语需求,让学生适应了积极用语。
二、发挥积极语用的作用,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份热情
小学语文课上,尤其是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各种上课“招式”都比较熟悉了,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反应也许就显得不是那么灵活、富有气息。那么,该怎样改善这种现象呢?
要以学生为本,更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发展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用最贴近学生语用的发展区去找准学习的支点。如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首先谈话引入,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回忆一下课后积累的有关思乡的名句。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有同学回答:“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露从今夜白,切切故乡情。”“悠悠天宇旷,月是故乡明。”……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兴致勃勃讨论后积极举手发言,讲出了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和想念。在同学们情感达到高潮时,播放音乐,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请同学们回答这是出自哪首诗。课件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铺垫。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了解学情,四人小组交流读书所得,互听互评,让学生感性地朗读、品味。再如第二自然段:“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让学生读后写批注,童年时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记得这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念着家乡、深爱着家乡。理解了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并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带着想像去补充自己最感兴趣或熟悉的一个片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写出来或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种“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与作者共享欢乐;也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发言自,让学生充分表现,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去感受积极用语下小学课堂活泼动人的景象。
三、结论
一位老教师说过:“语文的课堂教学不是单一的,它像万花筒一样,也可以变换出许多色彩来。这些需要我们去多动脑,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使用积极用语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有开放的胸怀,使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走向四面八方。“让学生学有所成,在学习中获得喜悦,这是愉快教育的成功所在。”积极用语的使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最终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10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感情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作比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份执着。
而后再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所有的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部分的教学中主要抓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身心疲惫,依旧执着地挖着。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念。
纵观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稚嫩浅薄。只抓住了主要,却忽视了其他细微的地方。比如在教学“劝说”部分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当时情势的危急:地震空前巨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余震、倒塌、爆炸等,救援没有意义,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的`。而我在教学中却强调成“他急切地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帮助他”。这让学生产生了错觉:其他人不如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不够热心。这便偏离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再如后面对儿紫的阿曼达的认识,学生只局限于他对同学的关爱和谦让。但这些在平日里不足为奇,可当时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下呀,儿子很有可能因为一时一刻的耽延而丧生。如果让学生这一点体会更深的话,儿子的“了不起”便不言而喻了。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11
《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
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在这方面我给孩子们的训练太少,同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导。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再在复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最后对这个概括进行浓缩。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我深知自身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摸索,使自己进步也为了使孩子们有更大的进步。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12
《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马老师第一课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我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本课我多采用了集体读,避免了学生个别读兼顾不到学困生,达不到以读升华感情的目的。通过问学生震情这么严重,这么多人劝你你为什么不离开,升华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学生在文本互动的环节中抓学情谈:36个小时过去了,父亲会对儿子说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田佳萍用到了:“儿子你一定要等着我,爸爸一定会救你的,你一定要坚持住……”张顺恒说:“阿曼达,你不要害怕,爸爸一定会救你出来的!”通过写和说更加坚定了父亲救儿子的决心,也更进一步的`说明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这一环节过渡自然,教学目标落实的较好。
这篇课文我还采用了抓主促次的教学方式,父亲的内容多讲精讲,儿子的部分学生自己学习概括,自主学习,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了父亲对儿子承诺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会和我在一起。”
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父与子的认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这篇课文的把握处理上,我也还有不足之处,如: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不能兼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如果能以文本再次升华感情,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初中词汇教学反思初一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13
《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绝望离开。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他去解救,因为他曾对儿子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挡,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直至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3位同学。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充满了父子间的爱。
开放课时教学的是第二课时。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教师抓住“你对这对父子有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就不错。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也就是抓着“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显得条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在教学时,教师的感情比较充沛。语文课上,教师以情动人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直觉得,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感性的,是易于动情的。面对文字,教师自己就应该比较敏感;很难想像,一个毫无生气的语文教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作为新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1.在教学时,不够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没有适时地进行范读。在学生无法体会课文,并且在教师引导之后仍然读不出感觉来时,教师就必须进行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不能学生读不好,教师讲解,讲解之后还是读不好,就放那些句子过去。这不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教师没有讲解好,这样很影响教学效果。
2.“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如为了教学父亲挖掘废墟时的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句话,学生还没把前一句关于挖掘时间的`句子弄明白,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学生直接带到这个外貌描写上来。同时,教学这个外貌描写的句子时,教师没有联系到写作方面。实际上,这里是很好的了解如何在习作时恰到好处地利用外貌描写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个机会。很可惜错过了。
3.在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因为教师课前准备不够,课上几次问到“父亲为什么这么坚持/儿子为什么这么坚持?”时,学生都只提到那个信念,教师也没有及时加以点拨,都算对。事实上,答案最好说到父爱、父亲极强的责任心、父子情深等等,都更到位。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尝试,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保持做得好的部分,并尽快改进不足之处。努力!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 14
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情境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风格,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情感脉络流畅:
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父亲所做→父亲的感人之举,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地下的三十八个小时→把机会让给同学,共谱人性颂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
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再配上音乐,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再如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使学生将自己以阿曼达的身份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随之高尚起来!
3、注重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
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一分责任,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你想的是什么呢?相信随着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间自有真情在,老师向同学们向学生推荐了三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让我们在一次次阅读中,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让我们(与学生共同朗读)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这一拓展不仅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种亲情教育不止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动,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需要改进之处:
1、没有注重本文是略读课文这一特点,牵着学生的痕迹太严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正是这一道理,切记,切记!
2、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
学完这节课,我感到我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犯了相当然的错误,高估了学生,一味的沉醉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要想与学生情感共振,还有一段历程,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情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篇篇的课文阅读中、体味中,感受人生的生活百态,去丰富自己的思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10篇)06-19
讲故事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12篇)12-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0-23
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17篇)11-18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推荐01-14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06-19
口语交际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12篇)11-25
《父与子》幼儿园欣赏教学设计04-18
《父与子》读书笔记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