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本年级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三百多人,在以前的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期的教学活动中,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教学内容以社区为中心,从社区的居民、设施入手,加深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社区的认识,由此拓展到对不同社区的了解。从社区中共同问题的出现、解决,认识社区组织的作用,通过了解它的产生过程,建立初步的民主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考虑社区的发展,并且以恰当的方式付诸实践。
2.“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以地图学习为基本线索,从画教室、画学校周围的地区,逐步拓展学生有关地图的知识及相应的技能,丰富合作的体验,并增强合作的能力。
3.“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以商业活动为中心,从家庭日常购物入手,使学生认识不同的购物场所,思考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了解商业工作者的劳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价格的形成及商业活动的道德问题。认识货币的功能及发展,学习保护人民币的常识。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念或结论。
2.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课程安排:
第一单元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9课时
第二单元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9课时
第三单元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11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标、新教材所体现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特征为基准,注重体现新教材的思想性、学科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原则;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让孩子通过有意义的生活来学习道德,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创设具有活动性、生活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综合型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本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工作和教研氛围。
2深入学习课改新理念,认真积极稳妥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强化教研组建设,不断健全教研组工作常规,努力做好教研活动促使教研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三、工作措施:
1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不断创新教研,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活动,提高实效。
2学期初,教研组组织教师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在教学中留意观察和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记录;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学习、梳理,教研组共同商讨确定两三个重点问题,作为本学期所重点研讨的问题。
3全方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抓实教学基本功。以说课、评课基本功培训为突破口,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
4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科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积极探索、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改进功能。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3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永恒的愿望》第二单元为《地球真美丽》、第三单元为《成长记录册》。其教材的编排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册教材共设三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
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二、学生分析
该班的整体素质比较高,绝大部分学生思想表现好,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劳动观念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三、教学目标:
1、感受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并因此感到自豪。
2、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到我们应该支持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被迫进行的自卫性质的正义战争,歌颂为正义二战的人们。
3、感谢地球对人类的养育之恩,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
4、感受成长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及与同学的友爱之情。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进度安排:
1---5周
第一单元
永恒的主题
6---10周
第二单元
地球真美丽
11---16周
第三单元
成长记录册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 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人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 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 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 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 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 4.同样是学习(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 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 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 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 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 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 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 我的劳动感受
第九周 有多少人为了我
第十周 不说话的“朋友”
第十二周 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十四周 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十五周 可爱的家乡人
第十六周 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七、八周 复习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班级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两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
2、我要安全地成长;
3、我的成长与家庭;
4、我的邻里生活;
5、我的成长与学校;
6、我的成长与他人;
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同时,这个时期的少年的发展也极其复杂、充满矛盾。尽管这样,他们身上也出现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质的变化,这个年龄的少年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成人感”的发展。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2、引导学生以现实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少年们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他们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引导学生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将世界存在的原本道理逐步融会于儿童的心灵之中。
4、引导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逐步向成人靠拢,指导他们辨别正确的成熟的`行为,不盲目地模仿。
5、引领学生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三、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四、课时安排
一周二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本册共包含三个单元:
说说我们的社区生活、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
三、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教学目的: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制定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时,需充分考虑学科知识与学科素养的有机结合。以下是可能的教学计划大纲:
教学计划内容:
1、单元主题:定义本单元的主题,例如“团结与合作”。
2、知识目标:明确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如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的社会常识。
3、能力目标:设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鼓励团结、互助、友爱的情感体验。
5、教学内容:列举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相关的课文、教材和其他教育资源。
6、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7、评价方式:确定评价方式,包括考察学科知识的测试、学科素养的展示、情感态度的表达等。
8、教学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利用主题班会积极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
主题班会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有力工具,以下是可能的操作步骤和建议:
1、确定主题: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主题,如“友爱互助”、“诚实守信”等。
2、制定计划:制定详细的主题班会计划,明确每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时间。
3、组织活动:结合主题,组织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小品演出、德育故事分享、德育游戏等。
4、开展讨论: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和讨论,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邀请嘉宾:邀请学校领导、老师或社会专业人士作为嘉宾,分享相关德育经验或进行专题讲座。
6、建立奖励机制:设立德育表扬奖励机制,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7、反馈总结: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反馈总结,了解学生的反应和收获,为下一次的活动做调整和改进。
8、形成文化氛围:通过主题班会,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结
通过制定合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和利用主题班会积极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学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公民。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
2、我要安全地成长;
3、我的成长与家庭;
4、我的邻里生活;
5、我的成长与学校;
6、我的成长与他人;
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学目标总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我的劳动感受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生情况简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中的看图不够理解,因为平时在现实生活缺乏观察力,往往产生误解,认识课文的知识不全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要贴近生活,处处留心观察,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思想品德素养,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材总体分析
1、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利用地图知识找到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优秀人物,民俗,民风,体会人们生活;
2、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古今交通发展情况,认识各种各样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种类,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美景。
三、目的要求
1、运用新课程理念,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
2、大量搜集教育和教学有关的资料,并择优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3、进行班级学情分析,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四、方法与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思想性,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
2、充实教学内容,从教材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了解社会。
第一单元: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乡土情
第二单元: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第三单元: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第四单元: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26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4-06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优秀09-04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29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21
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21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01-31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12-14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3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