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时间:2024-06-21 12:37:41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

  当数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离退休已经过去了一半多,感觉自己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人也慢慢地懒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诫自己,必须好好地抓紧时间,改变自己,多看看书,充实自己,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推卸,让自己对自己心灰意冷的。当学校布置寒假作业时,我选了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书,坚持学习。通过对这本书的初读,感受也有那么一点,稍微激动了一把。

  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学生涯。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整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这个假设十分简单,但含义深远。

  所有教学的复杂性可以由学生和学科解释,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己。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术。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时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2

  读这本书的感受:比较艰深,需要反复研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是一本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著作,这让我有些头疼,因为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理论类的书籍。当我看到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时,我更是一筹莫展!毕竟,我并不擅长阅读外国人的著作。说实话,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确实非常理论性,很难理解,有些部分我不得不跳过去,但也有些地方让我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并且耐心消化他所传达的真知灼见,从中收获颇多。这本书使我对优秀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受益匪浅。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的疗愈和拯救。正如帕尔默在他的书中所说:“教育是将学生引向理解世界和真实生活的精神之旅,如果我们不鼓励探索内心世界,学校又怎能实现其使命呢?”这句话深入人心。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两位教育家的名言,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激发和鼓舞。”雅斯贝尔斯也说过:“教育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就像一棵大树撼动另一棵大树,更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我在阅读帕尔默的书籍时得出的新观点,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学生要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设定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胜过教师和教学过程。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有时也会被滥用。教师可能不再勇敢地讲课,放弃了主导作用,成为了课堂的“甩手掌柜”。学生学习很活跃,但缺乏秩序和深入,经常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存在认知上的偏颇。正如帕尔默所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因此,当前课堂改革似乎陷入一个怪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感到困惑和疑虑。然而,在帕尔默的书籍中,他为我们提供了指引。他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甚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些方式都有启发性和优点,但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因此,他提出了“主体为中心”的概念。这个“主体”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媒介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专注于这个“第三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或接受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共处,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当前的高效课堂建设中,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组织、引导和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场所,真正好的教学源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我期待并将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3

  与《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相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有些艰深,已经放弃逐字阅读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细细品读。这本书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说说学生的恐惧。

  作为一名新老师,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不安走上讲台的。孩子们会喜欢我吗?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之间迅速熟悉起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我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吗?尤其有时候,这种恐惧会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对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每节课都会提问他们,下课后第一时间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询问他们的听讲状况,并且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可谓尽职尽责。时间慢慢过去了,孩子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这种恐惧和无奈终于忍不住发了出来,真想把几个孩子放弃,任其自由发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样子,似乎对这一切的情况浑然不知。而我,以为恐惧的人只有我一个。但是,《教学勇气》提到恐惧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尤其是学生自己也充满了恐惧。

  直到有一天,一个平时学习习惯不爱好的孩子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在家里也特别懊恼,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上课听着听着就跑神了。另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家长跟我说,老师,孩子每天特别用功,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反应有一点慢,现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和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心里也有很多的恐惧,怕老师和家长批评,怕同伴因此嘲笑他们,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想学好但又无计可施。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成年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自身的独立和主动让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惧,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孩子来说,在恐惧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例如一个孩子,课后生字总是不会认,更别提写了,翻看他的语文课本,没有丝毫预习过的痕迹。我很耐心得跟他说了他预习的好处,并且教会他,不认识的字,可以在课文里找答案,还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查找,在会读的生字下面打上一个对号,不会的打叉号,多读几遍。

  教育的主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愿孩子们在没有恐惧的教室里生活、学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原本老师怀着一颗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教师这个职业,爱着虽无血缘的孩子,爱着那三尺讲台。然而因为现实中在教学上的种种要求,不少教师心灰意冷。在这本书中,作者帕尔默带领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带着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再次激发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情。

  一、教师要勇敢地退位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听众吗?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倡导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在书中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作者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无论是否以学生为中心,至少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再继续延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是可以互换的。在一次教与学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样的收获,不仅需要好的导游,也需要游客沉浸其中,享受这份乐趣。旅游时导游常常会提到“团队”导游与游客处于平等地位,导游不能强买强卖,游客也不能故意捣乱,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人,是一个共同体,教与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共同抵达目的地。

  数学课属于思维训练,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即可,更重要地是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就代表“难”,得分难、做题难、听课难。这些现象都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刚踏入教学岗位的我们,都害怕学生不能“听话”,听懂我们说的话,按照我们所设想的路线走。教学形式放不开,多是教师“满堂灌”,还要强按着哪些活跃的学生,不要跳出学习圈。数学中的数字或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看不懂的孩子觉得简直就是外星文。加减乘除,选择怎么那么多?针对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讲台,走进孩子,退出我是教师,我就是权威的角色,走进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群体。把教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数学教室中真正地生长。在课堂中,不要显示作为教师是多么优秀,而要通过我的设计让学生的智慧迸发出来。

  二、教师要勇敢地面对真我

  面对真我,找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给真我留下足够的空间。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位教师,即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们要敢于面对真我,面对自己的不足。

  面对众多的学生,掩饰自我的不足,担心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我的师父一位中年的优秀教师,常年带班一年级,20多年来,她与学生的关系很好,但在她的课堂上并未严肃,而是欢乐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以能够帮助到老师为快乐,以能够有比老师更好的方法为自豪。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刚刚进入职场时,但是自己没有更好的方法讲题而苦恼。但师父常告诉我,说出“不会”,并不可怕,请教学生,作为教师的权威并不会受到影响。时常夸赞学生的好,反而会拉近你我的关系。还记得那时师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恰好兼职这个班的道德法制老师,上课铃声刚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解决数学题中,题目是怎样剪出这幅对称图。学生们手里还正在尝试着,我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询问,原来上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带着他们剪图形,可是试来试去,也没有剪成功,数学老师便求助于他们,学生便十分积极地寻找办法,迫切希望能够自己能够最先帮助到老师,那时的他们是如何的认真,这样的场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却很少出现,一直认为学生求助教师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师求助于学生很少见到,询问师父这件事,师父告诉我,在学习中,不要总是以教师固有的姿态面对学生,适时的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才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恰恰能拉近你与学生的关系,离学生更进一步,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真我,虚心向同事学习。优秀的.教师也是从一个新手开始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步一步、一节课一节课磨练出来的。或许你还是新手,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许你对于教学还有许多疑惑。身边的同事正是你学习的榜样,旁听同事的课,学习同事好的教学方法。名师、教育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优秀的同事就在我们身边。最近有幸能够加入数学工作组,通过初选,三十多名优秀的教师齐聚一堂,组长所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摩优质课,书写听课反思。观摩优质课是常事,每学期都会组织区级的现场课观摩,还有送教下乡,当然每学年也一定会有一次公派学习的机会,听名师、听大家的课,然而只限于观摩,观时有众多思绪,有种势必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的决心,然而几天的培训下来,可能剩下带回来的只有疲惫的身躯。初次听到这样的要求,心生恐惧,不夸张地说,我不会写听课反思,甚至听课时我究竟该记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上岗前没有人专门教过。在大学里学习时,没有哪节课时专门讲授如何记听课笔记的。写文章也不是我的强项,虽是500字,也有些为难。第一次、第二次,观摩在学习中,观摩什么也在学习中,但意识到反思是必须写的,因为观摩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唯有写下来,才能记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师要勇敢地坚守

  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有些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承担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务让我们对于这份职业失去信心,因为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课堂……

  曾经的我,经历着糟糕的教学经历,课堂上混乱、学生违反纪律不听讲。当学生出现这些时,让学生留下,请家长,这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经历也一次又一次地磨灭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观身边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师上课时是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一堂课结束时依然是愉悦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龄的老师依然怀揣着教育梦想呢?但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打击,作者都告诉我们,要坚守,永不言弃。

  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涌入怀中。”

  我们也要向作者学习,不怕问题,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地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自己真实的文字触及了我们读者的心灵,作者从现象到本质,引领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进的动力,这本值得回味的书,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对真我、勇敢地坚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5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 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的内心为之一震的是“勇气”二字,仿佛内心的秘密被赤裸裸地揭穿。第一反应是问自己,教学还需要勇气吗?如果一位厨师写一本书,叫“做菜的勇气”,设计师写“设计的勇气”,清洁工写“扫地的勇气”,这样的议题,好像就会变得异常滑稽了。对很多人来说,教师不过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甚至是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但是相信每一位站过讲台的教师,都难以反驳,教学的确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只是,在与这本书相遇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我从小对老师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崇敬感,更准确一点,可以说是惧怕。无论我遇到的老师是严厉还是慈爱,我始终对老师怀有一种深深的惧怕,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老师是权威的象征,他们站在讲台上仿佛就能决定很多事情。老师是多么幸福,他们仿佛无所不知,他们能决定今天我们的作业有多少,能决定今天谁能受到表扬或惩罚,老师在讲台上似乎是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而坐在下面的我们显然战战兢兢、像是随时等待被评判的“囚徒”。

  然而,当我站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羡慕可以安静地坐着听课的“囚徒”们。因为对我来说,很多时候,那三尺讲台就像一个审判台,而我才是被学生围观审判的“囚徒”。我担心自己讲错知识点而失去权威,担心自己讲的内容太过枯燥无趣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担心由于太过温柔而失了威严,又担心太过严厉而招致学生厌恶。这些,都是当时作为学生的我所看不到的,当然,也是现在我的学生们所看不到的。

  从学生到老师,这种身为“囚徒”的感受,我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种恐惧的文化,“从小学起,教育成了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习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我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的管理工具。”这种恐惧的文化,使学生和老师以及教育本身,都深受其害。作者接着论述了这种恐惧的来源,事实上是对于失控的一种拒绝,恐惧不断地失去自我认同。

  “我们想要的是符合我们开出条件的相遇,以便我们能控制其结果,以便他们不会威胁到我们关于世界和自我的观点”。比如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成为一位博学的、有趣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当我面临沉默的课堂,学生暗淡无光的眼神,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无疑与我的期待相背离,让我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许我是一位乏味的、糟糕的老师,而我的学生们一点都不喜欢我。这一判定,是对自我认同的一种挑战,无疑会引发我们内心的痛苦。而本书接下来从恐惧文化出发,深刻地剖析了学生以及教师内心的恐惧,让我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找到了答案。

  一、学生的恐惧:“问题学生”为什么总是和我作对?

  其实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就是问题学生十分令人头疼,甚至感觉问题学生故意在和自己作对,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有时候问题学生的种种问题,容易让我们对学生产生误解。课堂上沉默的学生,我们误以为他不尊重课堂,不尊重老师。但是帕尔默告诉我,“课堂上沉默和表面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的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年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

  当某些学生总是以重复犯错的方式来“找麻烦”时,我们误以为他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有意地挑衅老师。但是帕尔默告诉我,“事实上,学生发出的经常是恐惧而非鄙夷的信号”。无论是对于沉默的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调皮的学生,为何我们总会错误地解读学生发出的信号?因为我们没能理解,其实对学生来说,面对老师或者成人,他们会自然地将自己置于弱者的位置,当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时候,他们时常以沉默或者有悖于规则的方式来对抗内心的恐惧,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恐惧,大概就能理解,任何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无论他表面是保持沉默还是张牙舞爪地进行着反抗,他的内心无疑是充满恐惧和痛苦的。

  当我们能够理解学生的恐惧时,对待他们的错误时便不忍再用粗暴的语言或是责备来加深他们内心的恐惧了。相反,我们要学会倾听。“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给学生多一些关注、关心和尊重,允许学生沉默,只有当沉默被允许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只有学生的感受被尊重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教师的恐惧:我为什么总是把问题归咎在学生身上?

  当我们的教学中遭遇不顺时,我们习惯于将问题归咎在学生身上。我们常常抱怨学生无知平庸,认为学生不够勤奋,太过幼稚贪玩,却极少将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为何我们常常错误地解读学生的行为?为何我们常常忽略学生内心的恐惧?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知,“我们习以为常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教师面临的恐惧非常多,工作不受赏识,工作没有价值感,其中有一种恐惧我们极难察觉,那就是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这很好地解释了某些时候我站在讲台上像个待审判的囚徒的感受,而我的学生们就是审判者,我通过学生的状态和反应来确认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当我的学生们认真地聆听,积极回应时,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是成功的。相反当学生陷入沉默,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时,我的课堂也许是枯燥乏味的,我是一个失败的老师。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忍受学生的沉默或者消极反应,实际上是忍受不了对自我的否定以及无能的判断。此时,保护自我的本能会将错误归咎在学生身上,通过抱怨学生,我们实际上是用一种逃避的方式来对抗着内心的恐惧,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三、对抗恐惧:用爱培育一颗珍珠

  帕尔默提出,恐惧无处不在,但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糕,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作者肯定了恐惧的存在,以及它的价值,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根源于内心的恐惧,或许正是源自内心对于卓越的渴求,对于进步的期待。也就是说,察觉到恐惧的存在,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恐惧能强化教育。我们不必在恐惧中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们内心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

  破除恐惧唯一的方法是直面恐惧,察觉它而不是逃避,透过那些令我们恐惧的真相去寻找突破的方法。最终要落到实处的,依旧是更好地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时寻找到更好的与学生一起通往知识殿堂的途径。在后文中,帕尔默从教与学的悖论、教学共同体以及不再分离几个角度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能够心怀希望教学。

  如果说围绕着教育的恐惧,像一粒粒沙子一样时常让我们感到痛苦,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爱将这些沙子培育成一颗珍珠。育沙成珠的过程也许缓慢而艰难,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但是这个过程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成品不单单是学生,更是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6

  读这本书的感觉:比较难懂,需要反复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刚拿到书时,发现这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我的头脑顿时有点儿大了,因为我向来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再看看作者,原来还是一个外国人:帕克帕尔默,我头脑更是大了!因为我不仅不喜欢看理论书籍,更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著作。说实在的,帕克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很难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去读,但也有的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让我感受良多,从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两位教学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树撼动另一大树,是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容易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书匠,将教师当成谋生的一个行当,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做,所以,往往满足于教学的技能。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你”,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基本上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新鲜,第一次听说过的,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算,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课堂效果并不太理想。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我期待着,努力着。

  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7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8

  帕克·帕尔默(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畅销全球二十年,唤醒教师,给教师力量,改变教师生活,它是一部绝妙地书写教育的杰作,激励教育工作者们摒弃得过且过的将就,追求精益求精的讲究,激励我们回想立志从教的初心,指引我们重树“天职”观念,从而给我们注入无怨无悔地从教到底的动力。阅读这本书,如坐春风,在教学的漫漫长路中,可以随时聆听一位伟大的教师当面教诲,汲取前行的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我们很多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引导,有些行为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任重而道远,但是想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充满忧虑,担心自己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各种突发的情况时,处理不当,出现错漏或者偏差。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荣誉与鲜花,而且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还有忧虑与恐惧,因为你永远预料不到,学生他们有多少奇思妙想或者千奇百怪,越负责的老师就越多忧虑。就如帕尔默在书中说到“当我是年轻教师时,我热切地盼望:有朝一日,我对教学工作胸有成竹、能力超群、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可以毫无畏惧地走进任何一个课堂。可年近六旬时,我知道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总是心中有恐惧,但我不必心慌于恐惧——因为我心中还有其他让我能说能做的广阔天地。”帕尔默,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博士学位及13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全美教育出版社协会的两项“杰出成就奖”,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像这样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尚且有着如此深沉的忧虑,就不用了说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了。但正是这种忧虑和恐惧,让我们开拓思路,积极充实自我,感恩而敬畏地生活和工作。

  时代在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教师该如何鼓起教学的勇气,因为对于教书育人,很多专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大相径庭。面对教育改革,我们又将何处何从?这本书将“教学勇气”解读为“心灵之事”,认为教学事关在课堂为了实现真实教育构建所需的共同体,而实现真实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心灵。

  帕尔默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把教学理解得格外透彻。本书所有的立论都基于一个逻辑前提: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既然作者认为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真我,同时不能丢失心灵。文章借助一系列见微知著的实例,深入浅出,又字字珠玑。比如质疑当今一些教育改革,对技术心醉神迷,对内心世界不屑一顾。其中就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相信,每一个客观问题都可用某种技术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医师是治疗身体而不尊重心灵,培养的牧师是当公司总裁而不是当精神向导,培养的教师只管掌握教学的技巧而不管探查学生的灵魂。”实在是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优秀教师的优秀,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在文中指的是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汇聚。由此,作者认为,当今教育,不能“一刀切”,不能把某种教学方法捧为独步天下的方法,应尊重学科和教师的多样性。读高中时候,我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得益于两位老师的指导:王跃香老师和倪东明老师。王老师的课,幽默风趣,她的课堂不时用精辟的比喻,还有插入“陈四文讲古”式的潮汕话。上她的课,我们总是在笑声不断中把历史知识给记住了。倪老师,学识渊博,他的课线索鲜明,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我们所有同学在课堂上都是聚精会神,几近鸦雀无声,个个紧握着笔,不停在笔记本上书写着,生怕遗漏掉哪个精彩的要点,心中满是崇敬之情。“教无定法,不一而足”,而这些好老师在教学中将自我、学科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展现无限的人格魅力!

  这也是帕尔默索呼吁的,他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唤醒作为导师的力量,导师的力量不一定在于能传递优质的教学模式,而在于唤醒学生的内心去认识真理,“一种多年后回想起导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时仍可再次感悟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可能要过许多年才会感谢那位传授令其不满的真理的教师的原因。比如,我们很多老师,有时聚在一起谈论历届学生时候,很多感叹当年“很坏”的学生,他们毕业了,反而更懂得感恩,时不时有联系老师,嘘寒问暖。这也就可以理解,当我们大家一起谈起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教师时,我们往往不记得具体所学的知识,但老师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我们心中的原因了。至今仍清晰记得高三班主任寄语,他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你们以后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严于律己,坚守自我”。老师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努力践行,时常警醒自己!

  作为教师,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一位教授多届高三的数学老师,他在朋友圈这样感慨: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他还很幽默形象地写道,教师刻苦钻研,兢兢业业教育学生,就像一位游泳教练一样,带领学生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然而畅游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体力好些的学生和你上岸了;但有些力不从心的,你得一个个回去捞。在你喘息的时候,你会惊恐发现:还有往回游的?!记得20xx届的一个男孩子,偏科很严重,数学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接近满分的,但是150分语文,总是考七八十分。他蛮努力的,但好几次考试都考89分,差一分才达到及格线。他自己很沮丧,跟我说,语文就是他的克星!已经高三了,如果这个成绩提不上来,基本跟一批无缘的了,最多考个2A。我鼓励他不要灰心,让他查缺补漏,每天多练题,并且做完都拿来给我改,再跟他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这样,课间操,晚自修,都有他问问题的勤快的身影。最后高考成绩出来,他很高兴,第一个打电话过来报喜,说他的语文考到了110分。他超出一本分数线30多分!110分,对于许多学霸来说不算什么,但他已经努力了,也尽力了。确实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力,无法强求,努力和付出未必成正比,此时,只能无怨无悔,问心无愧,这一些无不需要教师强大的内心,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能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时代正在发生变革,教育改革时下也方兴未艾。作为教师的我们,心怀希望地教学,不要去屈从于体制的钳制,也不要甘于在悲观中沉沦。我们要有强大的内心,去呼唤,去传播种子,点燃希望,激发更多的探索新知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汲取无限的正能量,潜心教学,不断前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9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虽然我们带领的幼儿园孩子没有问题背景,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那些个性特点特别强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有耐心的引导。

  我以前教过一个小朋友叫晨晨。他爸爸常对我说:“我们家晨晨很调皮,请老师多多提醒教育。”由此,使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果然,开学一个月间,他正如他爸爸所说的“十分调皮”,把皮球扔到楼下、推同伴、打人、在学习活动中开小差……连班中的小朋友都知道:晨晨很调皮、不听话。每次他出现状况,孩子都告状说晨晨的不是。后来班里小朋友开始迷上了玩飞行棋,而一向喜欢玩闹的扬扬也对飞行棋产生了兴趣。当我来到益智区观察他们活动时,扬扬高兴地跟我介绍:“老师,我是老二,他第一,我第二,他第三,他第四。”看他介绍的有模有样的,但真的轮到他玩的时候发现他只是负责抛骰子,棋子是由其他小朋友帮他走的。我感到好奇,扬扬平时数学很好,走几格棋应该难不倒他啊!于是我鼓励他:“扬扬下一圈轮到你的时候棋子自己来走,好吗?”在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扬扬自己走了棋,成功的体验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直催着后面的小朋友赶紧,并期待着下一轮。瞧他耐心等待他人游戏,认真观察的样子,我为扬扬感到高兴。高兴游戏时间扬扬不再是那个爱捣乱令人头痛的`孩子、高兴扬扬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多观察他的表现,抓住他的闪光点,从正面采用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应该说每一个表面顽劣的儿童背后都潜伏着他的闪光点,晨晨也是如此,如:他在进餐方面表现得就较好,能熟练地用筷子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对集体游戏活动感兴趣,积极投入;愿意帮助同伴……于是,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表扬、肯定;接着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要求他改正;并与家长积极联系,取得他们地配合。果然在不断地表扬、鼓励下,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我认为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愿意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相信每个教师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让我们用发现、期待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圈点之处。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1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2

  “当我是年轻教师的时候,我热切地盼望这么一天:我对教学了如指掌,我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进任何教室的时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可是现在,年近60,我才明白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这段话,节选自《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相信许多和我一样从教多年,一直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从教准则的中年教师们,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恐惧。我们会害怕自己的教学不能带学生深度体验学科的魅力,我们会担心学生与我们经由学科的联结不成体系,碎片化,我们也顾虑我们倾尽全力,却终究发现,自己的教学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舞。

  这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是一名作家和从教三十年的教师,花了十年的时间思考、打磨,最终完成这本著作。接触这本书,源自新高考之后,自己在英语教学上的力不从心:新课改和新课标带给我的最初的喜悦,被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疲于应付各门学科的消极应“战”状态冲刷得所剩无几。内心的恐惧与困惑让我不得不反问自己—到底是学生的眼里没有了星星,还是我自己的心里失去了热情和勇气?

  我决定停下来,好好反思自己的状态。我一边深入检讨自己,一边寻找出路。挑选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是出乎意料地,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直击我心灵。

  在提到如何克服本文开头提到的恐惧时,作者说道“我不必处于恐惧中进行教学: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应是更深入地了解教学,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书中令我印象同样深刻的,是作者某次在课堂上对所碰到的不听讲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描写:“在漫长又痛苦的一个小时里,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唤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他们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读到这一段,我哑然失笑,这难道不是我自己的.真实写照吗?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作者在经历了内心自怜和气愤之后,却发现这个学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父亲不支持他继续读大学。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人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行走,他们其实是被附加在其思想和心灵之上的无形的操纵者控制着。作为教师,我们始终经历着我主观的和我自己的,我主观的和我学生的内部景观不断更新相遇的过程。

  在这本书的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中,作者总结道:“教学是创造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并打了一个比喻:“我在教室中的任务,相当于所想象的牧羊犬的任务。学生一定要他们自己去喂饱自己—这被称为‘主动学习’。如果他们要这么做,我一定要把他们带到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一本好的课本,一个预先计划好的练习,一个引发性的问题、一组纪律良好的对话。然后,当他们已经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我一定要把他们移动到下一个放牧场。我一定要把这个群体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对迷路或逃走的个人要给予特别的注意,在这个时候我还必须保护群体,使他们免受捕猎者带来的恐惧。”

  至此,作者贯穿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核心信念便呼之欲出: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读这本书,我反复体会琢磨着这样一些概念:自身认同和完整、分离、恐惧、悖论、伟大事物、共同体等等。我正面临的痛苦和混乱慢慢得到了化解:做一名用心教学的教师,带领我的学生一起去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3

  如今每年暑假总有一本教师必读书,今年也不例外,学校推荐了一本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初始一看这书题目,高!大!上!教学勇气,我们做老师的每一次进讲台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哪怕现在我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过十年,每当看到那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脸,总有那么种新鲜感,更不用说次次教室人相同,节节课堂知识却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识也总要想出不同的学法。

  可是很遗憾,不知道是我这个理科生阅读能力太差,还是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念与我跨度太大,《教学勇气》这本书,我读到越是后来越是迷糊,字倒是认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书本内容与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相联系,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别离的生活,帕尔默在这两章中以艾伦和埃里克的不同经历及自身如何面对一个“地狱学生”的教学实例来论证,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备的强大自信及无所畏惧地面向全体学生,不拘受于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事件中,而这一切的根底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归之于师生间的相互诚信。

  教师,一门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有最高评价的美誉、最温馨的爱称,在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个“师”的印迹,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向往,有感于此,自己在中学生涯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宣称,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有很多的无奈、恐惧。

  我教书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个初二班级,当时刚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师提醒我了:这个(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干了。我知道我所带班级成绩不好,可绝没想到差到如此。这个班给我带来了很多“第一”——倒数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门主课,三门倒数第一,数学倒数第二。每每想到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为我自己找理由、找借口,逼到最后我对自己说压力就是动力,有挑战才能表达自己的`能力,如此抚慰自己。调整心态,总结、反思、批评、谈话、教育,我在疲惫之中充满了期待,可是在后面的考试中,五门课,三门倒数第一,现实总是那么惨酷,可是让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学这次总算没垫底,虽然也是那么惨淡。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况,如果连我都丧失了信心,那我的学生们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学海的“此岸”。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届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字就是懒。卫生懒,开学初每每进教室随处可见纸屑乱丢,后面的废纸篓里总是空荡荡的,而在它旁边却倒处是零食袋等垃圾,屡教不改,往往还查不到丢垃圾的学生。体育懒,开学体育课没上几节,体育老师来抱怨了,我们班学生太懒了,做操手脚伸展不开,跑步跑不动,连排队都是东倒西歪的。于是我很“荣耀”地成了体育老师,每每体育课前总要训话。作业懒,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中有空白、作业不认真等等,每个任课老师都诉苦过,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班主任所教课目的作业,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催促订正、补写作业就差不多占了我一半空余时间。帕尔默遇到的是一个“地狱的学生”,而我那么面对的是一群。家校的联系让我更受打击,在家时父母根本没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心中不由恼火,我在学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费无数的口水,都让学生到家全败在了家长上。可埋怨归埋怨,工作还得继续做,谁让我是做老师的呢,全当小孩子健忘,耐心着教吧,罗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战胜利都要八年。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是所谓的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将来我的学生能放飞我所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坚持在教学前线的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4

  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曾经,许多人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改变,有的人选择了离开,略带哀伤头也不回地走了。这就是我对教学现状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师现实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相对于其他鼓舞过我的思想家来说,帕克。帕尔默用心写作,也更能打动人心。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重重的教与学的热爱者。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着我,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教育在改革,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寻找自己的心灵。那曾经热爱教育的心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琐碎的工作中,在传统的认可与奖赏中逐渐迷失。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忠诚地栖身于此。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15

  当今是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表现于教育教学,就是大多热衷于所谓“立竿见影”的教学技巧,却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声不屑一顾。《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教师的心灵,为我们开了一贴镇静剂和清凉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学不假外求,它就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因此,十多年来,它一直摆放在我的书台最醒目的位置,书页中散发的那份纯净得“勇气”,在支撑着我坚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当教学困惑我的心灵时,翻翻它,便会有一份释然后的轻快;每当学生问题纠结我的情绪时,读读它,便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

  一、坚持的勇气,源于“心灵回归”

  阅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就犹如经历一次心灵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引领我以新的视角来体验教学的悲与喜。大师的教诲叩击我深藏心底的勇气——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在教育实践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

  自身完整要求我们识别那些能整合到自我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迷恋于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相信,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会给我们主宰现实的力量,使我们从现实限制中获得自由。我们被一种似乎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我们抛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告诉我们的一样:给自己一份坚持的勇气,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广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

  二、倾听与对话,源于“心灵相犀”

  帕尔默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对恐惧文化这一章我比较感兴趣。我们身边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我们没想到这对我们形成的糟糕状态,帕尔默解析了这种恐惧,使我受益匪浅。

  从小学一开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习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尽管我想把这一事实丢在脑后,那时我觉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学生,躲在他们的书本后面,匿名隐藏于人群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学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减——这样教育进入黑洞。

  只顾一个劲的责怪学生。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这个比方帮助我理解了教学的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遗憾的是老师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学生的状况,很少花时间去思考教学能够治疗的弊病。

  当我们采用把信息注入到学生被动的躯体的方式教学时,这些入学时本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就变成了知识的消费者;等他们毕业离开时,已经变得死气沉沉、麻木迟钝了。

  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为了逃避,学生会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问题——只给我事实。”教师则说:“这些是事实——不用去思考它们,直接记住就行。”

  为什么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以一种会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可怕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内心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面对学的恐惧,我们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因为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多么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让我们从善待学生开始善待自己,透过学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提升。

  学会放下架子,学会平和,学会等待,认真倾听花开的声音。“教学相长”,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对话,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李镇西老师就喜欢带所谓的“差班”,把转变“学困生”当作是一项研究,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善待学生,完善自己。愿意和大家相互鼓舞,鼓足教学勇气,追逐那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学习共同体,源于“快乐分享”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体”的论述。如果说我之前就有关于“共同体”的时髦词汇的积累,而这里,“共同体”强迫我形成我的教学责任,清晰我的教学理念,明白我即将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学中的“伟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认识的“主体”的“浅出”的理解。他说:“认知始于我们被某一个主体所迷住,但迷住是主体在我们身上作用的结果。”他还说:“我们必须相信主体的内在生命并全情投入之。”从而进一步告诉我们,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学生不会被忽略,教师也得到尊重,而此时,“主体”就是一个比学生经验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扩大他们个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师“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的“秘密”。于是,认知、学习、教学于共同体中,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源自心灵。“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会带来致命的损害。”(诗人卢米)作为教师,当我们在我们的职业“场”中,我们就要心无旁骛,镇定从容,并努力“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这就是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心得体会05-13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3-0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6-1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1-1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8-29

(精选)《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6-11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6-20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10-09

(精)《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06-15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集锦15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