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19 15:43:40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心得体会1

  继续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杨庆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十章第三节“规则学习与发展数学素养”。本次阅读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很感兴趣。

  在上周的培训中,受邀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数学核心素养,而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首。听到数感,我的理解是对人对数的感觉,通过阅读我对数感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所谓数感,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最主要的途径是结合生活实际,儿童认识数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活动置于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让儿童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运用数。良好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一定的数的位置感、数之间的关系的敏锐反应和对数与数运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55,学生看到这个数能较快地反映出55是100的一半多一点;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是50和60;55是5个10和1个5组成的。

  发展数感还可以将运算技能运用于实际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儿童对各种数据的探究来逐步发展他们的数感,因为不同的数据显示着不同的位值特征和数的关系特征;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去处理各种数据,以此来发展儿童的运算策略;可以通过对不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来发展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心得体会2

  按我们的理解,学生应该是非常喜欢数学的,因为在数学中有很多美丽的几何图形,比如一年级上册我们刚学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并且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更是将此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每一节都是由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导入,在数学中我们需要解决各种各样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并不喜欢数学,甚至尝尝会害怕学数学。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常常对数学不感兴趣?为什么他们常常害怕学数学?为什么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对学生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数学?他们又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才能算作是懂数学?怎样才算是“理解”和“学会”了数学?是不是只有抽象的演绎才是数学,是不是只有用规范的运算过程写下来才算是学数学?是不是一定要严格的推理才算是解决数学问题?是不是让儿童认识符号,掌握公式,记住概念,就是学数学的基本价值追求?

  实际上,所有的这些问题,构成的是一个基本的取向性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组织学生的数学课程?于是,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真真切切的感受数学的'魅力,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一书。本书一共441页,内容非常详细,分为十三章,分别是:认识数学课程;课程结构与目标的变革;课程内容;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组织的策略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概念学习;运算规则学习;空间几何学习;统计与概率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在本学期进行的多次考试中我发现,学生经常在问题解决方面出现错误,因此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的去读了第十三章,问题解决学习。

  数学问题是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经常听到和使用的词汇。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教育界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引入一些国家的数学课程中,成为数学教育改革中频道使用的一个概念。时至今日,“问题解决”不进已经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且形成了数学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把数学视为一门“问题解决”的课程,并把“问题解决”当做一种数学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但其实,究竟什么是数学问题,它的价值有哪些,特征又是什么,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有哪些基本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这些问题我从此书中都得到了答案。

  一、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特点

  现代心理学探究表明,问题可分为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法,逐步逼近目标状态的过程。因此,问题解决实质上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探索情境中的问题结果,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的心理过程。共4个特点:

  1、理解问题阶段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称之为审题阶段,也就是问题表征阶段。它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一般来说,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阶段,能有效理解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基础,能迅速通过分析与综合构建模型并检索图式是关键。但在实际解决中,儿童常常仅凭定势的作用,从而使问题解决产生偏差。

  2、设计方案阶段

  这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阶段,若以思维方式来分类,我们通常会将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分为以分析法为主的方法以及以综合法为主的方法。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图式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执行方案阶段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解题构思转译为算式的操作过程,其实质就是,用抽象的符号将解题思路展现出来,转译成算式,通过数值的运算将问题结果求出来。在这里,每一步运算都代表着每一步的思维,但是,并不是每一步思维的程序与运算的程序都是一一对应的。

  4、评价结果阶段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从答案到问题空间的一个过程。从心理获得过程看,它既是一个有针对性地从问题目标回到问题情境的定向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将表示运算结果的符号意义的数值再转译为表示问题目标的语言意义的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仅表现出思维的可逆性能力不够,还常常表现出由于经验或认知的缺失,对解题结果的合理性判断的能力不足。

  二、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是数学问题本身的特征所致,有的是问题解决者自身的心理和能力水平所致,当然,也与最初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相关。具体有一下几个因素:情境的刺激模式、问题的表征、定势、经验、语言障碍、认知策略、个性特征等。此外,动机对问题表征也有影响。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的,他们是如何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的,他们又是如何形成数学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必要的知识,才能对自己的课堂学习的组织作出正确、有效的行为决策,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心得体会3

  大学毕业以后,有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我就会告诉他,我是数学专业的。而今,我参加小学数学教育已经4年有余了,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会回答,我是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阅读“小学数学学科”这一内容,我受益匪浅。在我原本的认知理念中,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教育的数学就是一回事儿,他们都是数学。而今,我才知道,原来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之后,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想着某一天可能会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也想着可能会高屋建瓴,视野更宽广。而今,我体会到作为教育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能够互通,却又不得不区分异同。

  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这三个“数学观”简单概括了人们对小学数学(儿童的数学)的根本认识。

  我对P8内容中“生活数学观”的'研读有了一些体会。原文为:

  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能够认识、理解、判断、运用数学,并经常能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数学,特别是要在对学生的个人、社会及职业生活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中运用数学。因此,中小学数学不应是外在的知识,让学生感到陌生,而要处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说,必须填平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儿童的经验和文化应该成为其在校学习的基础。

  我的思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减小杜威所说的鸿沟。儿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生活化的普遍现象又是不争的事实。小学数学阶段孩子们所接触到的数学,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生活。因此学习数学,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故事、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这些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出发点。也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进行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将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融入其中,就是我们当前在做的数学教育。外加引导、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些是站在儿童数学观的角度去对待成人数学世界和儿童数学世界之间的差异。读懂儿童的心理,激活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尝试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经验归纳、直观操作、建构数学知识,形成并非严格的数学概念。如此这般,小学数学教育也能在未来学生接触到数学科学起到好的作用和影响。

【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心得体会12-0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4-14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05-2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5篇05-04

数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05-17

数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1-30

读中小学教学心得体会01-23

数学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01-21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4-05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