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颂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首先,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其次,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再次,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要让学生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要及时复习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2
语文教学改革持续进行了几十年,中学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串讲和翻译,面面俱到;学生来不及思考,甚至从来也不思考,被动地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很难提高。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完全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难易程度,盲目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厌烦、畏惧,觉得遥不可及,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文言文的的热情和信心。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采取以下方法教授初中文言文:
一、设置精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导入语,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导入新课,并且指出桃花源不仅景美,且人们的心灵也美,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通过解题推断文章意思,初识课文
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设置的问题,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并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想弄明白。大多数问题在课文或者注释都有,让学生认真看一遍课文和注释,能顺便划下重点知识,解答问题,还可以带出文体和背景知识。
例如《出师表》的学习,对照注释,明确“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结合本文,学生可以知道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是陈何情,言何事。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补充历史典故——白帝城托孤。学生了解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和忠心,思考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要和刘禅陈述什么事情,自然而然引入课文。
三、反复诵读,拓展阅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文言语段,才能培养比较准确的文言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坚持就能培养较强的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悟出来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反复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另外,多阅读一些历史,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四、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知识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五、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客观地说,初中教师强调的积累重点往往有两点:一是背诵文言文,掌握常见的词句,将积累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当然要追求积累内容的丰富和完整。学习文言文应对文言文的文言现象作初步的归纳整理。比如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整理时要分门别类,附带例句和出处,坚持每学完一课就整理归纳,其实整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在日常教学和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迈出最坚实的步伐。总结出更好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3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都是过分强调教材中的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影响下,使得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了,课本教材也成了枯燥无味和僵化死板的一堆材料,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根本就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非常差,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笔者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
1、把提引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导控出发点
教育界一直流行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才会真正投入;如果干的是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很难真正用心。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对于有兴趣的内容,学习热情就会高,劲头就会足。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导控中,一定要注意提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比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放音乐《命运》,并介绍: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以上案例中,老师对文本把握较透,注重引导,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而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取向,通过"找乐趣"的办法,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意义的深处。这样的做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整堂课就导控得非常自如。
2、引导学生加强交流,少教多学,以议为核心
语文课"少教多学"的`教学基本要素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少教多学"强调的是讲学生不懂的。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管是读懂、练懂、做懂,还是议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少教多学"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认知效果,减少了无效劳动。要培养学生敢向老师说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而获得老师的尊重时,将会进一步促成他们见解的形成。七年级语文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在教学中,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由于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有自己的爱好,因此,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体会得深刻,在互相交流中都能各抒己见。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3、以巧妙的板书提示整堂课的结构
板书也是课堂导控的重要手段。板书要力图成为一堂课的"思维导图",要让学生通过板书轻松把握整堂课的内容。一堂课结束时,学生看着板书,可以回忆得出整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为使板书规范有序,一般而言,正式板书居黑板中央,辅助板书居黑板两侧。主板书中,要注意逻辑结构清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字体规范而美观。总体而言,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清,想得明,还要看得美,看得舒服。这样的板书,对课堂的导控才能真正发挥辅助作用。当然,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室都有了多媒体,很多老师都喜欢直接用屏幕展示要板书的内容,而不再用黑板来板书。即便用多媒体,也建议在最后呈现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一目了然。
4、高度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可能是对某些指导理念的误解的原因,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忽视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现状,其实语法和词汇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忽视对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必然会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关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技能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另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必须要有能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语言的应用技能。这里说的语言技能应该包括听、说、读和写四个层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的专项或综合性的语言实践锻炼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导控是教师有效控制课堂,使课堂持续有效地发挥正效应的一种行为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引导和板书都是重要的导探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思维和学习。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4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笔者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七年,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薄弱。由于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农村从小接触文言文较少。大多数学生所接触到的无非是课本上的以及练习里的。再加上主动性学习不足,造成了农村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造成了文言文基础的薄弱,越学越吃力。
2、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不理解。教师往往采取逐句翻译的方法,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师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种缺乏参与性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麻木,缺乏兴趣。课堂教学结束后便是让学生记忆,掌握所学的文言实词虚词。这样阻断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追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3、文言文本身脱离实际。文言文跟白话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基本上不会使用文言文。学不能致用,因此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的文言文中知识遗忘,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融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中。
这些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目前文言文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文言文课文中在介绍事物时由于古今的差异,学生有时不能理解透彻导致对内容混淆,而学生本身缺乏主动性却不愿再深入地研究。这就需要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现文中的画面,这个时候,教师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凭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体验,直接参与组建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画面中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的感受,从而主动去深入学习,透彻地理解文意。
二、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生活
初中教材中以游记为题材的文言文较多,作者记叙了自己游玩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有些语句文言色彩较浓,如果要求学生背出、默出,恐怕也只能是机械背诵而前背后忘了。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学生才能记得牢。这就需让学生收集体验,感受作者的生活和经历,要对作者游玩的地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时候,教师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启发式,当然,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启发,如:作者那时的心境如何;特别是为什么会去这个地方;为什么挑这样的地方赏景等。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和不服输的精神,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求得文言文教学的兴趣盎然和事半功倍。
三、陶冶情操,与作者心灵交流
一些文言文蕴涵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一些仕途不利的作者的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寄情于山水;二是表达含蓄。要学生在阅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件易事。古人云“文中有画,画中有声”,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其实就是一幅画,想要理解画面的意境可借用音乐来体会。因而教师可利用音乐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来个“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仅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
四、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想象力
发挥学生想象力,做到“读写一条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说写结合,培养想象力,可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为读和写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写的完成过程,正是学生千百次反复读和探索的过程,辅以想象对文章故事再详细叙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把握文学主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随着学生反复地读、想象和写中得到相应的提高。当然,简单地让学生扩写会让学生反感,进而对学习新课兴味索然。因此,教师也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展开教学活动。
五、朗读指导,读出语感和语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在初中教材中也不乏一些优美的诗词,而古诗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平仄相间,互相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在讲授这类文言文时就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凭着语感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
六、激情辩论
教学《伤仲永》这课,我为了加深学生对成才与学习之间关系的理解,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让正反两方对爱迪生的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进行辩论。学生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正反两方辩得难解难分,都阐述得有理有据。最后大家握手言和,以辨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这节课避免了死板的文言文灌输式的教学,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加强古今联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5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健康的人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目标。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对教材文言文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等进行深挖,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简要阐述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审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历史悠久、语言优美、内容深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建立在文言文教学基础上的审美教育更无从谈起,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大。文言文与当代白话文有着天壤之别,很多学生感觉文言文艰涩难懂、字词含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受传统文言文授课方式的影响,当前很多语文教师仍然采用对照译注进行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排斥心理。这种教学现状不但影响了文言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教育初衷,也影响到在文言文正常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将审美教育贯彻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是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审美不单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感,只有调动激发起学生审美的情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在获得美的感受时才会激发审美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才能对美产生情感,才能真正喜欢上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小石潭、岳阳楼等优美的景色展示给学生,然后以导游者的身份告诉学生: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去安徽滁州醉翁亭,全面领略一下欧阳修老先生的醉翁亭美景。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审美激情,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品味语言,诱发审美想象文言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有着巨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仅仅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极挖掘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仔细阅读、品味揣摩。通过这种语言品味,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在感受文言文语言美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审美的目的。
3、用心感知,提高审美理解初中文言文选取的内容大都是古人的经典之作,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内容深刻,具有很深的意境美,作者高尚的情操蕴含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要让学生通过用心感知,体会作者描述的意境,通过让学生自由想象,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审美理解和审美能力。如在教学“蜀道难”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蜀道非常陌生,尤其是对于蜀道的奇丽惊险无法体会,对于文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飞湍瀑流争喧胚,砅崖转石万壑雷。”等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媒体将文章中的这种描述具体化,让学生在欣赏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的美景中,用心感知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境,通过用心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深刻内涵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4、加强朗读,获得审美体验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语言工整、讲求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进行形象感知,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意境。如在教学“与妻书”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深深的爱,但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体会到林觉民高尚的人格美和真挚的情感美,通过朗读一个高大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巍然屹立。这种通过朗读获得的审美体验更加真挚、更加深刻,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又通过感受人物的人格美,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中蕴含的各种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情境创设、语言品味、内容感知、朗读训练挖掘文言文中美的因素,不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的心得体会04-22
《文言文》教学反思03-25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教文言文的教学反思01-11
初中教学心得体会06-09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11-14
(经典)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1-09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2-09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7-07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