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时间:2024-07-23 18:02:56 解说词 我要投稿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解说词,解说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所表述的内容。那么你有了解过解说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1

  时间在缓缓流逝。

  被长时间滞留在匈奴人军帐中的张骞对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在匈奴人眼里,祁连山是神圣的,匈奴语中的“祁连”就是“天”的意思。

  这片神圣的土地曾是月氏人的家园。

  在那个纵横驰骋的时代,河西走廊丰美的水草,培育出优良的战马。拥有了优良的战马,也就拥有了向更远处开拓的力量和速度,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尤其重要。

  从公元前201年开始,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就不断领兵南下。

  不堪袭扰的月氏人被迫西迁。

  从此,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成了匈奴人的天然牧场。

  他们由此握住了一把直插汉帝国西部边境的'利剑。

  汉武帝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

  他时常梦到西域,梦到匈奴,血腥的厮杀,枪刺与马蹄,他试图冲破重围,但毫无希望。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133年春,张骞出使西域的第5年。

  汉武帝失去了耐心,决定不再等待张骞使团的消息。他召集群臣,就如何应对匈奴的战略进行廷议。

  5年来,汉武帝锐意改革,大力削藩,巩固中央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在军事上,他严厉督促各地行政官员广泛搜寻并储备良马,选拔卫青、公孙敖等一批年轻军官展开军事训练。

  汉武帝刘彻决心已定,即或是张骞杳无音讯,或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要开始对匈奴的反击。

  这次廷议中,汉帝国的文武大臣们一致同意停止执行先帝们奉行的防御战略,反击匈奴。

  汉武帝刘彻计划亲率30万大军,以和亲为诱饵,在马邑围剿前来迎亲的匈奴部队。

  虽然这次被称为“马邑之谋”的军事行动由于消息泄露而被迫中止,但汉帝国自此揭开了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

  刘彻,这位年轻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将把汉帝国快速带入一个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崭新时代。 一幕围绕争夺河西走廊的政治谋略与军事行动的大戏逐渐走向高潮。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2

  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

  “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3

  公元前140年,一个男婴降生在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里。

  他的母亲卫少儿是公主府里的女仆,父亲则是平阳县一个地位卑微的官员。

  他们给这个孱弱的婴儿起名霍去病。

  此时,已经是刘彻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看上去,霍去病与皇帝的命运不会有任何交集。

  但16年之后,就是这个霍去病,肩负起了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汉武帝在他的爱将卫青陪同下来到羽林营视察。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都在紧张备战,伺机发起更大规模的战役。

  训练有素的职业军官将是决定战场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们的目光紧紧盯着正在指挥军士进行格斗训练的少年军官霍去病。

  这个出生在平阳公主府普通女佣家的婴儿原本命运平平淡淡,但转机很快就悄然而至——

  由于他的姨母卫子夫被汉武帝带入宫中并成为皇后,霍去病也从仆人的儿子瞬间变成了汉帝国的皇族成员。

  而他的舅舅正是汉帝国冉冉上升的高级军事将领,卫青。

  尽管前程锦绣的霍去病可以享受宫廷的奢华生活,但他却偏偏喜欢舞刀弄枪,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关于秣马厉兵的风云战事与帝国战略。

  他酷爱军事,喜欢骑射,每天跟着舅舅厮混在羽林营中摸爬滚打。

  汉武帝十分喜爱自己这个虎虎生风的外甥。

  在看过霍去病的训练之后,汉武帝建议霍去病要向古人学习,熟读兵法。

  没想到,霍去病却和刘彻争辩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光学古时候的兵法是没有用的。”

  霍去病犀利、敏锐的思维方式让汉武帝感到后生可畏。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的生死缠斗仍在持续进行。

  匈奴每年侵扰汉朝的边境,杀掠汉朝的官员和百姓。

  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汉帝国的国力已达到最强盛的时期。

  面对匈奴的一再挑衅,汉武帝终于下定了全面反击的决心。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他先后发动了几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对汉都城长安的'威胁。

  而张骞带回的关于河西走廊及广阔西域的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汉武帝向西拓展的信心。

  自从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被匈奴驱逐之后,匈奴单于便把走廊东段封给了休屠王,西段封给了浑邪王。

  通过这条走廊,匈奴王朝向西可以控制西域诸国,向南可与羌族结成对抗汉朝的联盟,对汉帝国西部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假若汉帝国能夺取河西走廊,那么,既能解除匈奴从西方对中原腹地的威胁,又可斩断匈奴与羌族部落的联盟,大大削弱匈奴的势力范围,斩断匈奴的右臂,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

  汉武帝刘彻知道,汉匈之间的战争是极其特殊的。河西走廊远离交通线与人口稠密地区,很难及时得到来自后方的补给。更何况

  拥有强大骑兵的匈奴人,作战方式灵活多变,突然性强,这让习惯两军对垒的汉帝国军队防不胜防。

  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率十万大军与匈奴单子主力对决,17岁的霍去病以骠姚校尉的军阶随队出征。

  在其中的一次战役中,卫青所率主力部队伤亡惨重。

  但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却率领八百骑兵孤军深人,立下战功。

  这次战役引起汉武帝的高度关注,他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年少轻狂、冲动骁勇的霍去病,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束缚,更不按常理出牌。

  这个皇家年轻军官所采用的轻骑兵快速突袭的战术正是汉武帝所期待的。

  这是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市的雷台汉墓,“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这匹青铜铸成的骏马,从两千多年历史的硝烟中奔驰而来,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鬃毛飞扬,飘逸灵动。

  汉帝国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它的见证。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4

  公元前112年十月,45岁的汉武帝刘彻率领上万骑兵部队出巡雍州,最后抵达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

  秋季的黄河汹涌澎湃。汉武帝向着西方极目远眺。

  此时此刻,远方的祁连山连同咽喉一样的河西走廊已经成为中原版图的一部分。

  汉帝国的使者、商队、军队,正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地奔赴富饶的西域。

  尽管他一生都没有踏上河西走廊,但他知道,为了打通并且经略这条走廊,有无数汉家将士为之浴血奋战,忠骨销魂,长眠戈壁大漠。

  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年以后。

  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

  它们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

  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则临界古金城府——也就是现在的兰州。

  河西四郡的每一个命名都有着独特的含义。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

  同时,在河西走廊,汉帝国还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以此扼守西大门并建立了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

  这两个屹立于西北大漠的古代名关是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在敦煌以西约八十公里的地方,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两千年来见证无数历史沧桑,被世人千古传唱。

  两千年云烟聚散,直到今天,尽管当年的四郡变成了如今的河西5座城市,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其中四座城市的名称依旧没有改变——

  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

  河西走廊的打通,为汉帝国带来了继续前行的机遇。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5

  公元前141年。西汉。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

  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此时,他的国家,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

  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

  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

  也正是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今山西、陕西北部。

  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随后又南扰太原。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营救,不想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却险些全军覆没。

  “白登之围”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

  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不及的。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

  但是,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

  通过对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

  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

  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力不从心。

  于是,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

  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

  但他们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

  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并且刚刚成为帝国宫廷中的侍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

  张骞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汉武帝非常高兴。

  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

  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这里是祁连山脉中段一条长约28公里,贯通南北的大峡谷——扁都口。

  今天,扁都口仍然是由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两侧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水系的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沿峡谷蜿蜒而下。远近的牧民在此放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两千年前,张骞和他的使团渡过黄河后,就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的。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距离帝都长安已经1000公里了。

  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

  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

  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

  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6

  “马邑之谋”过去4年后。 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又一次对汉帝国的北方发起袭击的时候,汉武帝决定派出四路大军回击匈奴。 这是汉帝国面对匈奴袭扰的第一次全面反击。 但结果却是,四路大军中一路无功,两路折损,唯独车骑将军卫青领衔的一支,出其不意地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并且在汉帝国历史上首次俘虏了匈奴将士近千人。

  这就是名噪一时的“龙城之战”。 这让汉武帝感到振奋。

  但另外三路大军的失败,却让汉武帝陷入沉思。 对于匈奴的不了解和缺乏必要的情报成为了更加迫切的问题。

  9年前,当他选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他满怀期待。 此时,杳无音讯的张骞不知是否还活着? 时光匆匆,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的监管下生活了9年。 9年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 只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偶尔会眺望东方。 那一定是长安,是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

  一个平常的日子,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

  但他的匈奴妻子还是察觉出一丝异样。

  她知道,此一去,自己的汉人丈夫将不再回头。

  张骞和堂邑父穿着胡服,穿越匈奴人的关卡一路狂奔——但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

  此时,月氏人早已在匈奴的数次打击下,分裂成两支一大部分月氏人选择西迁,他们背井离乡,途经大宛,迁居到中亚阿姆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而少数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被称作小月氏。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折向西南方向,继续寻找大月氏。他们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

  这是一次艰险的'跋涉。

  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他们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大沙漠。

  两千年前,张骞和随从堂邑父曾经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

  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今天的我们依然无法想象,张骞是如何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的。这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当大月氏王见到这个来自遥远中原的汉人时,他格外地惊奇和钦佩,但对汉武帝联合攻击匈奴的提议并不感兴趣。

  他告诉张骞:这里土地肥沃,大月氏部落已经逐渐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安居下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状态,已经无意东还。

  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再三邀请大月氏王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

  尽管他感到有些失望,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不虚此行。

  他途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数国,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

  这里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草木、畜产都与中原不同,更有一种名为汗血宝马的优良马种,高大俊朗,绝非中原所见。

  如果能够打通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咽喉要道,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视野也将更加开阔。

  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决定改变路线,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

  他们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迂回北上返回长安。

  意外的是,此时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

  张骞实在是时运不济,再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

  这一次。张骞认为自己必死无疑。

  但,令人惊奇的是,匈奴首领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

  在匈奴人的营地里,张骞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妻子——那个善良的匈奴女身边。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7

  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蛾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

  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振奋。

  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但跟随张骞的'匈奴妻子在历史典籍中鲜有提及,我们只知道,一年后,她染病故去。

  在漫长而艰辛的出使西域途中,因为这个女人,张骞不再孤独——两千年后,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信心。

  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

  尽管距离分出胜负还为时尚早,但打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斩断匈奴右翼,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的国家战略。

  3年后。

  公元前123年二月到四月。

  已经晋升为大将军的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

  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

  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

  张骞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河西走廊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坚忍不拔的探路者。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8

  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大军接收了这片匈奴人饲养战马的梦幻之地——山丹。

  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养殖基地,高原环境培养出的马匹质量远远超过中原马。

  被霍去病击溃的匈奴唱着悲凉的歌退出祁连山牧场。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兴奋的汉武帝刘彻下诏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并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府第。

  听说此事的霍去病向汉武帝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史官司马迁记录了霍去病这句话并成为流传千古的铿锵名言。

  但,霍去病的辉煌难掩另外一个人的失意。

  在这场宏大战役中,作为牵制匈奴人行动的李广与张骞部队,却陷入敌人的重围遭遇惨败。

  张骞因贻误战机,免去博望侯,成为庶民。

  从巅峰瞬间滑落到低谷,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连续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春夏大战让匈奴感到异常焦虑。

  一旦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就再无法形成对汉帝国的封锁与围堵,匈奴王朝的战略优势将丧失殆尽。

  愤怒之极的匈奴单于打算召回并杀掉浑邪王、休屠王。

  听到风声的浑邪王和休屠王万般无奈,决定投降汉帝国。

  但得知这个消息的汉武帝担心有诈,踌躇再三,决定派霍去病率领部队前去受降——这是霍去病一年之内第三次受命出征河西走廊。

  尽管浑邪王和休屠王两次战败,但他们仍然拥有数万军队,而且,受降地点远在匈奴境内,很有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突然变化。

  当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尚未到达河西时,休屠王果然临阵变卦,拒绝降汉。

  一场血腥的内讧不可避免——浑邪王杀掉休屠王并收编了他的军队。但浑邪王自己也举棋不定。

  面对人心浮动、剑拔弩张的受降场面,霍去病淡定自若,策马走入匈奴军营,来到浑邪王面前,命令军士将正要逃跑的匈奴兵就地杀掉。

  震惊不已的浑邪王只得交出佩刀,在汉军卫队护送下前往长安面见汉武帝。

  就在公元前12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历经3次河西之战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锐部队纵横驰骋,终于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

  著名的“河西之战”落下帷幕。

  连续三次河西战役对汉匈双方力量的消长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匈奴再难以依靠西域地区诸国和羌族诸部落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西方发动对汉的进袭。汉帝国西部边境地区,也由此获得了相对安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形成了从西面屏护京师长安的安全地带。

  这一年,汉帝国首次设置武威、酒泉两郡,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

  而青春洋溢的霍去病刚刚19岁。

  经过河西之战后,汉匈战争的攻守态势发生逆转,但北撤的匈奴并未屈服。

  公元前119年夏,为巩固河西战果,卫青和霍去病各带一路大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直击匈奴单于本部。

  霍去病的部队在全歼匈奴主力之后,一路冲到被匈奴人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并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

  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

  这一年,霍去病22岁。

  此时汉帝国国力强盛,蒸蒸日上,不仅陆续收复了秦帝国时代的领土,还继续开疆拓土,在今天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甘肃设立了郡县行政建制。

  在汉武帝心中,他强烈渴望能建立一个疆域万里,远方的人将通过九重翻译来朝见,在邻邦中建立威德的国家。

  河西之战结束后,汉帝国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征召从巅峰跌落谷底的张骞第二次代表国家出使西域。被任命为中郎将的张骞率领一支300人的`庞大使团,携带帝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和牛羊币帛等财物浩浩荡荡地向西域进发。

  此时,河西走廊已在汉帝国掌控之中,张骞和他的使团不再担心匈奴轻骑的威胁与骚扰。

  当年,张骞在离开西域时曾郑重许诺说,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

  如今,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一次,他们顺利抵达了西域的乌孙国,表达了结盟的意愿。

  在这期间,张骞还派副使分道赴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和天山以南的于阗、扜弥等地进行访问,在汉帝国与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之间建立起了友好关系。

  张骞和他的使团将来自中原的物产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马、银器及毛织品等当地特产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中原。西域各国纷纷遣使来汉,开始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广泛交流,这在河西走廊很多现存文物中都有所体现。

  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纷纷进入中原,我们今天熟知的葡萄、胡萝卜、石榴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鸵鸟等物种也陆续沿着这条走廊传人中原内地。

  毫无疑问,张骞的第二次出使,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奠定了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遗憾的是,河西走廊上出现的繁荣景象,霍去病无缘再见。

  公元前117年九月,年仅23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

  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地划过天宇,又匆匆地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

  悲痛的汉武帝用国礼厚葬了自己的这位爱将,并把他的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

  他的灵魂与河西走廊融为一体。还有伫立在时光斑驳的岁月中的马踏匈奴雕塑。

  时至今日,在河西走廊东面的兰州市,依旧塑有霍去病的巨大雕像,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征战河西的英雄。

  在霍去病辞世两年后,结束了第二次西域之行的张骞被汉武帝任命为大行令。

  只可惜,这样的荣耀来得太晚。

  一年后的公元前114年,张骞与世长辞。

  由此,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落下帷幕。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9

  毫无疑问,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骑兵,骑兵的关键在于优质战马,这恰恰是汉帝国所缺乏的,也正是汉军常常被匈奴牵制的重要原因。

  当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大力发展优良战马便迅速成为重中之重的国策。

  汉朝的军队开始了职业化进程,不再是平时耕种、到战时才征召的农民。骑兵战术也在与游牧民族不断交锋中逐渐成熟。在帝国丰盈的财政收入保障下,骑兵数量也急剧膨胀,一度竟拥有甲兵45万、军马60万匹,相当于中国现役部队总兵力的五分之—。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一次在河西走廊上酣畅淋漓的胜利。

  多年以后,当烈士暮年的汉武帝蓦然回首时,他或许还会记起: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发生在戈壁大漠上的生死搏杀是多么令人心悸。

  基于打通并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意图,汉武帝决定发起河西战役。

  初战告捷的冠军侯霍去病成为汉武帝突击河西走廊的首选。

  与其说选择喜欢冒险的霍去病,倒不如说汉武帝本人更喜欢冒险。

  乌鞘岭位于甘肃中南部,是河西走廊东端的起点,平均海拔3000米,两侧的山势在这里开始收缩,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也是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主要通路。

  公元前121年,早春时节。

  壮志凌云的霍去病站在大雪纷飞的乌鞘岭上,手中握着张骞提供的河西走廊地图。

  在他的身后,一万名精锐骑兵正在翻越天寒路险的隘口。

  他的前方没有尽头。他的国家需要这条通道。

  就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抗拒者以武力征服,降服者则予以安抚。

  随即,霍去病越过匈奴人放牧的天然草场焉支山,连续疾进500公里,斩杀了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

  惊慌失措的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率残部逃走。

  霍去病追击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才收兵回撤。

  这是霍去病骑兵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试验,结果大获全胜。

  年轻的霍将军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

  霍去病凯旋归来。

  但汉武帝仍然心有遗憾,他把霍去病召进宫中,彻夜长谈。

  这次河西作战,虽然深入匈奴境内近1000公里,大军贯穿整个河西走廊,但由于只有平推,没有聚歼,使休屠王和浑邪王逃之夭夭,没能达成围歼匈奴主力的既定目标。

  就在这次讨论中,一个新的作战计划逐渐成形——

  为了迷惑敌人,由老将公孙敖率军从东面进攻,吸引匈奴的注意力,霍去病趁机绕道闪击匈奴后方。

  同时,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各带一路人马,分两路纵队切断匈奴援军的`路线。

  如果计划顺利实施,那么,霍去病和公孙敖将在河西走廊会师,形成东西夹击,彻底聚歼休屠王和浑邪王部落。

  他们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作战计划激动不已。

  3个月后,公元前121年夏天。

  汉武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汉帝国的军队按预定作战行动从3个方向出发。

  匈奴单于也派出数万骑兵南下,快速进击代郡、雁门,分散汉军兵力,以期达到到汉军不敢放手全力攻击河西走廊右贤王部队的作战目的。

  汉匈之战,在数千里的广阔地带展开并迅速推向高潮。

  霍去病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兵向西北挺进,渡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大漠,至居延泽,再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深入达1000公里,按照计划绕到匈奴军队的后方。

  但此时霍去病发现,如此精心策划的第二次河西之战出现了意外——

  公孙敖部由于在行军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按预定的计划和霍去病会师。

  这令霍去病的奇袭之师突然陷入困境。

  此时,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罢兵而归;要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河西歼敌的重任。

  旷野之上,帝国的骑兵和马队整装待发。

  霍去病决定铤而走险,向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部队侧背发动攻击。

  寂寞荒凉的戈壁滩上骤然战马嘶鸣、杀声震天。

  匈奴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防线的背后会突然遭到袭击。

  措手不及的匈奴主力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遭到毁灭性打击。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早在两千年前,匈奴人就在焉支山下这片天然的草场上饲养良种战马。今天,这里仍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马场。

  这里的人骄傲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第一任场长就是霍去病。”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相关文章: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04-04

人物纪录片解说词范文11-15

观看影片河西走廊心得体会11-07

军训解说词军训解说词02-20

经典解说词09-10

解说词06-23

军训解说词 军训方阵解说词11-25

军训解说词 军训解说词霸气02-04

绿茶解说词05-18

旅游解说词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