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①和②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和③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
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家长听。
观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我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教学板书:
1.观潮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潮来时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观潮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赏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伟观”的深刻内涵。
情感价值目标:品读课文,领悟文中“弄潮儿”的精神,培养学生欣赏、热爱、挑战大自然的情怀与勇气。
二、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探究“伟观”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领悟文中“弄潮儿”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情怀与勇气。热爱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情怀与勇气。
四、教学过程:
(一)趣解“观”字,引伟观。(4分钟)
同学们,汉字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它是田字格里的小精灵。这节语文课,就让我们从一个汉字说起。
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字,大家认识一下,出示ppt,(观字的篆书)你能猜到这是哪个字吗?(观)
大家看看这个字左边是它的声旁,念雚(guan),甲骨文和金文时借瞪着眼的猫头鹰来表示“无所不见”的洞察力,后来另加义符“见”,篆文整体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觀”,如今简化为“观”,“又”为代替符号,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它的本义为:有目的地仔细看。
“后来演变为很多种义项,老师为大家选取了我们经常用的几个义项,请你们看看这三个义项。
生读:①看,察看;如:观赏②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如:观点③看到欣赏到的景象。如:奇观。当然,它还有一个读音读第四声,(guan)意思为道教中的庙宇,如:道观。现在我给它加一个“伟”字,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意思?
雄伟、壮伟的景象。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知道有哪些伟观?
生:(预设)三峡大坝、黄果树瀑布、泰山、黄山、华山、珠穆朗玛峰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心中的伟观大部分都是自然景象,而老师心目中的伟观是攀爬珠峰、探险南极、登上月球,这些人类挑战自然的伟大景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南宋文学家周密走进他的观潮,欣赏一下他笔下的伟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通读课文,晓文意(5分钟)
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篇古文,请注意读准字音,等会儿我要抽查哦!。
抽查:
1、钱塘江大潮是初来时就汹涌澎湃吗?(不是:“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仅:读第四声,意思为:将近,几乎。第三声则意思为:仅仅,才。如:绝无仅有,不仅如此。)
2、哪位同学能把第二段的第一句话读一遍?(停顿处理的非常好)
3、水军演习的项目有哪些?(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根据内容来分开断句)
4、吴儿在水中弄潮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逆流而上,哪个字就写出了这点?…..溯)
5、他们在什么地方观潮?(江干(gan)上下)(江岸的上下游)
(三)跳读课文,寻伟观(5分钟)
文章都有文眼,就是……
(出示ppt解释文眼)
(ppt):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性词句就叫做文眼。(老师读)
请大家再次跳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文眼。
师:读完了?知道了吗?(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覌也)对,就是这个句子。(板书:伟观)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判断句。“也”在这里的翻译为是,就是。比如这段话结束时也有一个句子用了“也”字,大家快速找找,(杨诚斋诗云…..是也),那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很明显,这是对钱塘江海潮的(肯定与赞美)(老师示范读)来,(指名读)要像老师这样读的字正腔圆,还要摇头晃脑,读出古文味儿。(全班齐读)恩,这次读的有些味道了。
师:作者周密写了哪些伟观呢?
生:(预设)写了钱塘江大潮、水军演习、吴儿弄潮、观潮盛况、
(四)品读课文,赏伟观(12分钟)
1.赏海潮之伟观(8分钟)
师:文中那个自然段集中描写了钱塘江海潮?(第一段)好,我们一起将第一段文字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画面?
生齐读第一段。
师:请你选择一副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给同桌听听,待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学生浏览,找画面,同桌交流。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
生:(预设)大声如雷或声如雷霆(海潮涌来时声音大的像雷霆一样,将海潮的声势从听觉的角度给我们表现出来)(你能调动感官来欣赏,方法很好)
吞天沃日(吞和沃字都是动词,采用夸张的手法把海潮浪花冲天,波涛怒吼的场面形象的描绘了出来,给人感觉非常震撼)(你通过赏析动词抓住了要领)(朗读)
玉城雪岭(把泛着白沫的潮水比喻成了用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玉和雪字写的.很唯美,城和岭字则写的非常有气势,写出了海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景象)(你的赏析富有浪漫色彩,很美)
仅如银线(银线这个词语就用的非常妙,一方面写出了海潮的远远地形状,还写出了海潮的颜色,非常直观,形象)(你把文章读的很仔细,能够找到被大家遗忘的句子)
杨成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潮涌来时就像是高高的白色城郭一样,气势十分雄伟,潮水横卧在水面上就像是给江面系了一条腰带)
师:对啊,作者说,杨万里的诗句里面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那么这样的景象是指哪样的景象呢?
生:(预设)银为郭就是对应的“玉城雪岭”,玉系腰就是对应“仅为银线”
师:看来我们在引用诗句时还要讲究符合语境,恰到好处。
师:这些画面有一定的顺序吗?(由远及近)
……..
板书:海潮雄伟
师:大家的描绘非常精彩,就让我们再来通过朗读一起感受一下这雄伟的海潮,请全班同学齐读第一句,然后女生齐读:“自既望….仅如银线”接着男生齐读到“势极雄豪”,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师小结过渡:听完大家的朗读,老师被深深的震撼了,真想去钱塘江一睹为快啊,假如真的能去现场观潮,作者建议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时候去呢?(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日)你怎么知道的?(书上写了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不错,同学们学习时关注了注解)看来,只有在潮水最为盛涨的时候我们才能欣赏到最壮观的景象。古往今来,八月去观潮的人还真不少呢,文中哪个段落就写了观潮盛况?
2、赏人潮之伟观(3分钟)
(第四段)
师:好,谁能把第四段为大家朗读一遍?(指名读)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观潮人多?
生:(预设)珠翠罗绮溢目(借代,比如老师叫某位同学名字时说:戴眼镜的同学)车马塞途,都是写人很多。
饮食百物都涨价也是在写人很多。
师小结过渡:确实,那几天的江岸边一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吧,作者为何要在此处用一个段落突出强调观潮的人很多呢?(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更加突出前文中海潮的雄伟气势)原来,还是为了突出海潮,这么多的人仅仅只是观看了海潮吗?
生:(不是,还看了水军演习和吴儿弄潮)
师:下面请听老师把二三段朗读一遍,请你边听边思考这两个问题。
教师配乐朗读。
(五)研读课文,悟伟观(18分钟)
师:请大家根据这两个问题在文中进行圈点批注,一会儿我们小组交流。(1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
1、这是一场的水军演习,文中这样写到:。
2、字最能体现吴儿的特点(请从文中找一个字),理由是:。
师:现在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我们这边两大组负责第一个问题,另外两组负责第二个问题。待会儿我们看看这两大组中哪些小组表现最积极?(每个小组交流3分钟,开始吧)
小组展示:
师:我们先来请这边两大组把第二段朗读一遍,哪些小组先展示?
(预设)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水军演习,文中是这样写的: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声势浩大。
这是一场变化多端的水军演习,文中这样写到:既而……..
这是一场战斗激烈的水军演习,文中这样写到: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这是一场气势恢宏的水军演习,文中这样写到:艨艟数百,分裂两岸。
这是一场战斗迅速的水军演习,文中这样写到:烟消波静…….
这是一场技艺高超的水军演习,文中这样写到:并有乘骑……..
这是一场气势壮观的水军演习,文中这样写到:艨艟数百…….
你能把战斗激烈的场面读出来吗?(倏尔…..)倏尔什么意思,(忽然)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还学过哪些?(既而、少顷、俄而等)
师:在这样的演习场面中,我们的水军真是技艺不凡,训练有素,堪称奇伟啊!(奇伟的意思就是指奇特不凡,超乎众人)
(教师板书:水军之奇伟)
师:下面请另外两大组把第三段也先齐读一遍,那个小组先展示?
1、我们用了一个勇字来概括他们的特点,你看文中说到他们在鲸波万仞中出没,而且还能变幻出各种姿态,确实非常勇敢。(哦,他们勇在面对惊涛骇浪时不退缩,争先而上,非常富有挑战精神)
2、我们用的一个字是善,文中描写这些吴儿们之所以能在鲸波万仞中弄潮,是因为他们善于泅水,本来就有高超的技艺。师:善字确实能一下子概括出弄潮者们的技艺之高超,你们也很善于抓住关键词阅读。
3、我们用的一个能字,因为文中说这些吴儿们在水中表演,拿着彩旗出没于惊涛中,但是旗子没有沾湿,这确实是非常高超的本领,我们认为能字最能体现出作者对他们的评价与赞美。师:你们很厉害,能够慧眼识金,找到一个比善与勇字更具有力度的字,这个能字不仅写出了作者对吴儿们高超技艺和勇敢精神的评价,更写出了他对吴儿们由衷的(赞美),那我们来读读这段,看看如何才能把这种赞美之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师:读的时候要注意:“而旗尾略不沾湿”是一种明显的表示不敢相信的(惊讶)之情,所以要读出惊讶的感觉,最后能字要略微重读,稍稍延长停顿。师示范,生再读。
师:看来这些弄潮儿确实有着过人的本领,非凡的胆识,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吴地之俊才啊(板书:俊才),同学们可否也组个词语?吴儿之什么伟呢?(板书:俊伟)那就让我们再来带着对这些吴儿们欣赏赞美的情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争取能现场背诵。…….来,我们一起背诵这段文字,不会背的可以偶尔瞄一下。
全班齐背第三段。
(六)教师小结,颂伟观(2分钟)
同学们表现很精彩,看来我们都是课堂上的弄潮儿。
是啊,从八百年前的吴地男儿争相弄潮,到近代人们攀爬珠峰,探险南极,不都是人类不断挑战自然,不断超越自我的壮观景象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宛若天成,不正是这天地间最令人震撼激射的雄伟景观吗?感谢周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了钱塘江海潮这样的自然伟观,感受了水军之奇伟,吴儿之俊伟的精神伟观。(边说,边画潮水)请看(一、二):(ppt浙江之潮……)齐读。下课。
五、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伟观 精神
自然
吴儿俊伟
水军奇伟
海潮雄伟
观潮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提高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教学中意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按顺序、抓特点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教学中,巧用课件、插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读、找、议,品析语言特点,掌握其语言规律,习得其语言的精髓。同时,注重优美词句的积累、精彩句段的赏析和修辞方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钱塘江大潮视频资料及人声鼎沸的音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出示海水涨潮的课件,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的景象。)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河流。
2.师: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请你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那么,作者眼里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
3.(课件出示“观”)设疑: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快去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目的在于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观,产生积极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的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纠正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
盐官镇 屹立 昂首东望 顿时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耳欲聋 霎时 余波
教师强调:“震、霎”为翘舌音。
4.小组交流理解词语,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1)课件出示云雾中的山,帮助理解“若隐若现”。(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2)链接播放人声鼎沸、嘈杂的音频,体会人声鼎沸。(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学生观察图片时,重点引导说出水面与天边相接的画面内容。
(3)出示水天相接的图片,直观理解“水天相接”。(水天相接:形容烟波浩渺,广阔的水面看不到彼端。经常用来形容大海或者壮阔的水域。)
(4)出示江水浩浩荡荡流淌的图片。(浩浩荡荡:水势浩大。)
5.写字指导。
(1)指名认读课后生字。
(2)指导难写、易错的字,重点强调:“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3)教师相机示范,重点示范“滚”“逐”的书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书写指导中,重点突破难写、易错的字。
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2.交流读文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4.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读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教会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设疑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板书课题)我们虽然没有亲自欣赏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但是通过阅读和展开想象,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2.(课件出示问题)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汇报:作者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握文章脉络。
二、精读课文,品文赏潮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景象的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喜欢“潮来前”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来时”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头过后”景象的分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3.各小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汇报。
4.学习潮来前,学生汇报,相机品析重点句。
(1)课件出示重点句: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2)找一找描写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的词句。(引导学生抓住“薄雾、笼罩、宽阔、若隐若现”等词语,体会江面宽阔,薄雾笼罩的特点。)(板书: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
(3)体会潮来前人们的心情。
(4)出示课件,展示江面开阔,薄雾笼罩的图片。
(5)指导朗读,语气富有轻重变化,读出江面宽阔、薄雾中若隐若现的缥缈之感。
(6)教师小结:潮来前,作者通过对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5.学习潮来时,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1)师: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的突出“变化”,它有哪些突出变化呢?
(2)变化一:潮声越来越大。
①引导学生抓住“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体会潮声的特点。
②出示句子,分层次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上要有变化。
出示重点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变化二:潮头越来越高。
①引导学生抓住“一条白线”“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体会潮头越来越高。(板书:万马齐奔 山崩地裂)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时,要引导学生说出由这个词语想象到的画面。
②课件出示表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几幅图片。
(4)变化三:观察顺序。
结合描写“潮声”“潮头”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5)观看钱塘江的视频资料。(教师随机板书:万马齐奔 山崩地裂 气势雄伟)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齐读。
(7)(课件出示优美的轻音乐)指导学生背诵。根据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练习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学习潮头过后,了解大潮的余威。
(1)出示重点语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
课件出示重点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中进一步理解钱塘江大潮之奇。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3)课件出示潮退后的图片,请学生欣赏。(适时板书:余波汹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圈点词句、自我评价,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留下思索的痕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习作水平。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1.学完课文,同学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课件出示:课文回顾)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请同学们一边观看播放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一边编导游词,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材料,经过整理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同桌之间交流。
3.请几名同学说说导游词。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钱塘江边,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不愧为“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和视频以及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来编写导游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整理、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
1.拓展有关钱塘潮的著名诗句。
课件出示: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明)王在晋《望江台》
2.小结: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背熟第3、4自然段,并且继续搜集一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诗句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课后对学生提出背诵要求,让学生拓宽学习语文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1.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读”为主线,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个场景便汇报学习哪个场景的收获,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教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结合。多处动笔,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基本上都完成了,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的训练还是不够,有些学生还不能够通过读文,感受“奇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观潮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了解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2、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词语认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的3、4两段——潮来时。各小组在小
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
学习提示:
1、大声朗读
2、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
3、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们组内的同学听。
4、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三、小组成果分享
1、作者是按( )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和大潮( )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2.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四、朗读指导,引导背诵
1、出示
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2、.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五、课堂小结:
钱塘奇观天下传,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同学们,过几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了,有机会去欣赏欣赏钱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吧。如果不能亲临现场,也可以观看电视直播或上网观看。
板 书:
从远处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观潮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会认“盐”“屹”“浩”等12个生字,通过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理解“奇观”“浩浩荡荡”等词语。
2.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关键语句,理清课文写作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聚焦“潮来前”“潮来时”的景象,通过抓关键词、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尝试借助关键词描述画面,感受潮来前的平静、潮水时的奇特和壮观。
【教学重点】
感受文本描写钱塘江特别之处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勾连大任务,明确学习的任务
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跟着何老师一起编写了《天天去旅游》,每个人都推荐了一个好地方。接下来,我们进入单元课文学习。我们要去浙江海宁看钱塘江大潮,去云南大理看月下美景,夕阳西下看江上的美景,跟随花牛草地悠闲,再去海上看星星。最后,根据单元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修改推介一个好地方的习作。
2.今天第一站来到的是盐官镇的钱塘江边,【PPT出示课文第一段】谁来读?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1)什么叫奇观?
(2)什么叫天下奇观?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潮。读题,贴板贴。
二、初读课文,梳理大潮的“序”
1.请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完成观潮初识图。
2.读完课文,你一定对观潮有了初步的印象,谁来说说?
3.你瞧,同学们这么一梳理,观潮的顺序一目了然。围绕第一句,作者依次介绍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三、潮来前,感受钱塘江的“阔”
1.每年的农历8月18,很多人为了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专程赶来。虽然潮水还没来,但此时的钱塘江却仍有一番特别的美,你看到什么了?谁能找到读一读。
PPT出示: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2.此时的钱塘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板贴:宽阔】
预设1:只有这么一处写钱塘江的阔吗?还有吗?
预设2:什么叫横卧?“横卧”的钱塘江给人什么感觉?表示“阔”的词,还有吗?
5.同学们真会读书,请你读一读这句话,表示宽阔的词可以拉长一点,你试试看。
6.你瞧,这是宽阔、平静的钱塘江。
7.同学们读得真好!作者抓住“宽阔”,写出了此时钱塘江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介绍一个地方很好的方法:抓住特别之处来介绍。
四、潮来时,提升变化中的“序”
1.午后一点左右,潮终于来了!所有人都沸腾起来了。请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完成思维导图。
2.交流。
你发现上面一排在描写什么?是呀,潮水声音的变化。
下面一排,又在描写什么呢?是呀,潮水样子的变化。
3.小结:这就是此时的钱塘江的最大的特别之处了。
4.交流声音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潮声吧!
出示PPT: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谁能读好这三句话。
(2)这里有三段潮声,请你来对应这三句话。咱们先来听一遍。
(3)请你连一连,说说理由。预设:为什么这一处是最响的?什么叫山崩地裂?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潮声?咱们再来听一下山崩地裂般的潮声吧!
(4)大家同意他的排序吗?咱们请一位同学配音读,我们感受潮声的变化。
(5)伴着潮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句话。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第三句齐读。
(6)读着听着,你发现潮声是怎么变化的?
(7)师小结:潮声从远处滚滚而来,由轻到重,由远及近,这样有顺序地写,特别好!【板贴:有顺序地写】这是这篇文章,我们发现的第二处“有顺序地写”了。第一处,第二处!
4.听完潮声,潮水的样子也极富于变化。【PPT出示思维导图】上面两处写的是白线,下面两处写的是浪潮。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处,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选一处,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咱们先一起来欣赏这条白线。描写白线的,有两句话。
出示: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1)请被白线吸引的同学说说,读着这两句话,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同样是这一处的,有要补充吗?
(3)作者描写白线,连着用了五个动词来描写它的变化,请你圈一圈。
(4)交流:什么叫“横贯”江面?“贯”在字典中的解释是:那么“横贯”的意思是?
(5)从这些动词中,你对这条白线有了怎样的认识?
(6)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7)想看看钱塘江大潮在这一处的表现吗?看视频。
再近些,浪潮的风光更迷人,被浪潮吸引的同学,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出示: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说画面。
(2)理解“两丈”。你想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怎样的画面?
(3)什么叫“齐头并进”?你想到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样的画面?播放视频应证想象的画面。此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潮水的画面应该是怎样的呢?
5.同学们,潮来时,钱塘江大潮快速移动,你看!
6.读着读着,你发现潮水的样子是怎样移动、变化的呢?这是我们找到第三处“有顺序地写”了。
7.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回扣大任务,落实写作方法
1.同学们,让我们回到《天天去旅游》,请拿出你们的习作。你围绕这两点,你有什么修改计划吗?
2.我们来看xx同学的习作,你发现他的优点和问题了。
3.我给每句话写上序号,请你给他排排序吧!
4.修改自己的习作。
观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
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
笼罩(lǒnɡzhào)
薄雾(báo)
横贯(ɡuàn)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板书:平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开阔)
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
2.老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昂首东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第4自然段:近处。
(3)第3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
老师总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
明确: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明确: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山崩地裂)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想象,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可以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设计意图】:准确地体现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契合学生的'心理接受情况,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那今天呢,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潮”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观潮》。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2、新授——初读
1.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方式:圈画、批注、借助工具书、互读、交流
2、检查反馈
(1)字词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找出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3.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3、新授——析读
潮来前
(一)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二)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理解关键词 图片:横卧
联系实际:若隐若现
(三)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潮来时”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备)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2)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3)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体会,哪个更好?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一)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4、新授——品读
发现写法
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总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
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7、布置作业
作业一: 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作业二:搜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观潮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等词的意思,能给多音字薄、号、闷据词定音。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体会当时人们心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调 整 栏
1.今天老师要来领大家去观潮(读课题), 这里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看过大潮吗?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呢?
3.出示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 观潮和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呢?天下奇观呢?
(2) 拓展: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3)朗读指导:重音突出自古以来、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什么时候去看?到哪儿去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看谁找得最快?
2.出示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1)这一天是指哪一天?这里又指哪里?据说可
换成什么词?
(2)探究:为什么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引导阅读资料袋)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 自学检查
(1)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多音字):称为 蒙蒙的薄雾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字形重点:蒙 薄 罩 贯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3)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像一个魔法师在变魔术,你们发现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潮来之前的情况吧。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2.潮来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美;人多;江面平静)
3.说话练习: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盐官镇迎来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如果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介绍眼前的盛况?
4.总结:每年到钱塘江观潮多达几十万人,江潮来临之前,江面是平静的,薄雾笼罩,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在这么宁静的外表下竟酝酿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江潮,大自然的力量真奇特啊!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批文入境,感悟奇观
1.读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品潮来之奇
(1)午后一点左右,你听,潮来了,那声音是怎样的?(闷雷滚动)谁来学一学?这样的声音就叫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2)体会人声鼎沸:假如你就是钱塘江大堤的一名游客,听到潮声来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3)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4) 是啊,此时此刻,钱塘江堤人声鼎沸,什么时候又沸腾了呢?
(5)品读重点句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早上开始,人们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
人们终于把潮给盼来了。怎能不沸腾呢?大家快去看一看吧,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潮?
板书: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城墙
重点体会:
a.潮水的长:横贯江面(区分横贯与横卧的不同,体会潮水动态之美)
b.潮水的高: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吃惊、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
c.拓展: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白色战马
(6)朗读指导: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吧!
(7)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8)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抓住潮水的声音、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9)欣赏课件: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时刻吧!
(10)尝试背诵: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让我们把这壮观的景象留在心间。赶快去背一背吧!
3.品潮后之奇
(1)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组织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江水已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干什么去了?(侧面描写,说明江潮的魅力)
(3)这样的奇观让你激动吗?带着这份激动,向世界宣布,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三)作业
1.词语运用练习。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去了,消失在( ) 的地方。
2.作业本5、6题
3、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的写法,写一段话。
雨越下越大,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观潮 潮来时:
一条白线 白色水墙 千万匹战马(形)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观潮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观潮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好的地方
C、观潮人——多
D、响声——大
E、浪潮——壮观
F、人的情绪——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大潮雄伟、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我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观潮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后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我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好,反应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观潮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
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我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⑴ 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⑶ 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 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 同桌交流。
⑶ 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 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观潮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2.掌握文中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写作方法。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写作方法。
2.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一首美诗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二、初读:理解一个字词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第四段要读的很有气魄。之后多媒体引导学生理解“潮”。
(多媒体呈现)
潮:海水的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所造成。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
利用“壮观”二字,引出本课中对钱塘潮评价的关键词——天下奇观,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个词展开,并要求学生圈下来。同时顺势引导“天下奇观”的用法——还可以描写其他独特、美丽、让人惊讶、让人享受的景物。
三、再读:尝试一种说法
教师范读第三段“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后,告诉学生课文首先写了“潮来之前”。接着让学生大声朗读后续内容并思考,后面的内容用一个“潮”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来该怎么说,从而得出“潮来之前”、“潮涌之时”、“潮过之后”,要求学生将这十二个字批注到书本上合适的位置(适时提醒最合适的是标注在段落部分)。自然而然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写作顺序——前中后,这同时也是很多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再读这三个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潮水的——教师给出思考角度,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从而得出可以把本文的细节、手法概括成:先闻其声、再绘其形。并要求学生把这两个词批注到合适的段落位置。之后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另外一种说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四、挑读
1、品味一种手法
让学生自读文中描写“观众”的句子,并找出其中美词(观潮人群、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人声鼎沸、人群沸腾),之后学生齐读词语,思考并回答写“观众”的作用——如“可以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可以让人眼前有一种观潮的壮观景象”、“写出了人们对潮的期待”等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衬托——即“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2、学用几个词语
学生齐读描写“潮水”的句子,找出其中的美词并说说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呈现文中的四字词语“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汤汤、山崩地裂、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让学生大声齐读,要求读出气魄。之后教师再有感情的.范读,学生仿读。引导学生明白本文在描写上的特点就是——大量的运用了四字短语。
接下来出示任务——运用几个短语说一句形容钱塘大潮的话。要求先写再说,限时3分钟。教师先给出范例如“潮来前风平浪静;潮来时横贯江面,浩浩汤汤,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潮退后依然风号浪吼”。完成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所写的话,教师适时点评,锻炼学生语言学用能力。
六、品读:分析两个美段
多媒体呈现课文最后两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要求学生齐读之后,观察段落中的任意一个位置,进行话题写作——这里写出了……做好批注并发言。如“浩浩荡荡”写出了潮的宽广;“山崩地裂”写出了潮的来势凶猛。“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写出了潮的声势浩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从侧面写出了潮的壮观。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最后教师再补充并再次要求学生做好批注:
“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写的是颜色、高度;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写的是形态、宽度、速度;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正面写的是声音,侧面写的是威力;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写的是速度、力度、高度;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潜移默化的了解词和句的作用,知道了什么是侧面烘托、知道了写景的文字可以从色彩、声音、形态等方面去观察,也可以从动(潮水漫天卷地的力量)、静(观众的等待)角度去观察。
七、作业:学写一段美文。
【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反思11-03
观潮教学反思04-01
观潮教学反思05-21
《观潮》教学反思08-22
《观潮》教学反思11-18
观潮教学反思优秀02-08
观潮教学反思通用04-27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21篇)09-15
观潮优秀教学反思范文05-08
《观潮》教学反思(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