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出示孟子的画像)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句
畎亩 傅说 胶鬲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学生活动要求:
请学生小结第1段所列举人物的最显著的共同点。
2、拓展故事。
讲一讲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个我们只知道他姓百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条绳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这个字就是指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隶。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背诵第1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再齐背,还要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用排比句列举事实,颇有气势。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5、请学生自读第2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自读要求:
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出句子整齐的节奏、韵味。
6、请学生明确字、词的含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7、背诵第2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体会句式规律,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8、齐背1、2两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2、背默1、2段,记住词语的特殊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师生齐读课文。
四、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五、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练习巩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án)亩:田间、田地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这种论证方法叫做举例论证。)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即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于忧患”)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即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生于忧患”。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即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死于安乐”。
五、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当堂背诵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 学生齐读课文。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 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
a.读准字音;
b.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
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二)教读第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2.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8.师: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三)教读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以点到面的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最后熟读成诵。(具体过程略)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渐渐懂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 举:举用,选拔。
② 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 动心:使心惊动。
④ 曾益:增加.
⑤ 曾:同“增”
⑥ 恒:常。
⑦ 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 作:作为,奋起。
⑩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里面,指国内。
13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 拂:通“弼”,辅佐。
15 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②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③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④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⒈巩固常识、背诵课文;
⒉掌握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点拨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走进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二、巩固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三、讲授新课
(一)、完成学习目标一:朗读课文基本成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听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朗读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完成学习目标二:疏通文意,掌握重点的词语以及用法。
要求:
1、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语句翻译流畅,语义表达准确
方法:
1、先自译
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三)完成学习目标三:理解文章内容
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结构。
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把文章划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不考虑文章的段落、标点)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论证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
第二部分
第2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
(正面)和(反面)
第三部分
第2段结句: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享各种教材,我是一个语文老师,为了照顾残疾的丈夫,在家做自媒体,每天分享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与您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习指导二:细部研读: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作用: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2、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身处逆境,努力奋发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4、文章第二段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作者从个人的成才说到国家的治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正面和反面说理的语句。
5、文章从个人的成才说到国家的治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
学习指导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以及相关的名言。
事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名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有人说中国处于和谐社会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失去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从个人或国家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现实社会竞争的残酷性注定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于安乐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是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如果能将劣势化为优势,以忧患为起点走向成功,那将是一种阅历,一份财富,更令人佩服!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经得起生活中的种种考验,在以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3、情感目标:体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1、诵读评析
2、小组竞赛
3、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生物上有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中,这只青蛙会果断地跳出来,成功逃生;但把这只青蛙放在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一个道理:叫?(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非常的棒,其实这个道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论述过,他就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他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二、目标展示:
首先齐读教学目标,了解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
1、孟子其人
孟子:名柯,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后人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著作有《孟子》。
2、《孟子》其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课文,要求:
(1)快速背诵课文
(2)识记课下注释
字音字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行拂fú
法家拂士bì曾益其所不能zēng
重点词语:
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弼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苦:使……痛苦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
乱:使……颠倒错乱所以:用这些办法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恒过:经常犯错误
作:奋起,有所作为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4、自主复习
(1)先对照文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组内讨论解疑。
翻译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再读课文,要求:识记内容理解(4分钟)
(1)论点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论证思路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论证观点?
明确:人才和国家
③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④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首先举出六位名人的事例,得出结论:凡担当大任的人都要经受磨炼;接着指出一般人也要经受磨炼,然后又从反面论述国家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得出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文章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受三个方面的磨炼,分别是:
A,思想方面:苦其心志
B,生活方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
⑥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⑦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⑧阅读第③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6、对比阅读
中考对比阅读考察角度:
(1)表达方式
(2)写作手法
(3)思想感情或观点
(4)人物形象
(5)谈感受或启示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20xx山东济宁)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明确: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三、教师寄语:
四、作业布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举实例 六位圣贤(排比)
提观点
苦 劳 饿 空 行拂
心 筋 体 乏 乱所
志 骨 肤 身 为
艰苦磨炼
作阐述 个人→国家
得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品质。
【教学重点】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课时计划】
2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孟子的另一篇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去感受一下孟子是如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从以上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点拨】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3)学生接龙译句,师纠正。
(4)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给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1—2):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层(3):正反论证困境造就人才的原因。
第三层(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概括文章内容主旨
【点拨】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文开头列举6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何作用?
【点拨】用排比句列举了6个人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意在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的道理,为下文论理奠定事实基础。
2、文指出指出磨练的益处有哪些?此处有何特点?
【点拨】磨练的益处:一、培养了坚强意志和毅力,二、增长了才干,即担当大任的能力。
特点:此处用排比,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增强气势。”故“领起全段,表明由上述事例生发此段的议论。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因素有哪些?内因、外患那一方面更重要?
【点拨】孟子认为造就人才不仅重视客观艰苦环境磨练,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人恒过,然后能改”说明改过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是错误变成正确的先导。“困于心,衡于虑”是思想斗争的表现。经过一番苦心焦虑,自然会激发进取的意志。“征于色,发于声”写一个人进行思想斗争的脸部表情和谈吐。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内忧外患哪一方面更重要?
【点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先讲“入”突出“法家拂士”作用,是重视和强调内因。这一句讲述了“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方面艰苦磨练。
5、文最后一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用?
【点拨】文最后一句是警策之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阐明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6、联系实际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点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告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7、收集能证明观点的实例和警句
人无远虑,必在近忧。——(论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魏征)
四、深入探究,归纳写法
1、论证层层深入,说理清晰明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
2、语言气势磅礴,排比增强感染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用排比句列举历史人物,这样既给文章增强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论述磨练的益处用排比,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增强气势。
五、课堂练笔,巩固提升
结合所学三篇文章,运用排比句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
(六)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
由于聋生受听力缺陷影响,他们的知识积累要比健全学生迟滞很多。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速度也要慢很多。针对学生这一生理特点,我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课堂上借助课件呈现教学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作家作品,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竞赛和感悟,理解文意,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而享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针对聋生视觉相对发达而感悟、体验较为贫乏这一特点,授课当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和残余的听力,借助课件,呈现授课内容。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通过竞赛、诵读,讨论、点拨,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受到教益。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感知文本:
首先,了解作家和作品:(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明确)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与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其次,教师播放朗读课文的课件,师生欣赏。
之后,把全班学生分为AB两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方式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词句。
1、正音释义:
A组:舜shùn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B组:曾益:(zēng)同“增”,增加
A组:衡于虑:(héng)同“横”,梗塞
B组:拂士:(bì)同“弼”,辅佐
A组:拂乱:(fú)违背
2、词类活用:
B组:饿其体肤 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组: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于动词)
B组: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生于忧患(由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4、翻译句子:
A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外来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的。
B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由此可知,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之后,挑同学读课文的译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欣赏感悟: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之后,同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则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如,学生推荐:第一段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①这六位在成名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这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如,学生推荐第二段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出: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是关于造就人才的问题。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
又如,学生推荐第三段内容时引导学生明确: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作者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会灭亡。(教师板书:治理国家;居安;亡国)
再如,学生推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时,引导学生明确:本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总结拓展: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同?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
当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时,教师适时总结: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希望我们都能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养成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老师相信: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非常精彩。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相关文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03-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05-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10-0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03-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02-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06-06
【通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02-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7篇04-0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9篇04-0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8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