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为深入推进我县医疗体制改,根据《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和省《关于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试行)的通知》、《xx市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疗集团)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医疗集团)为核心,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方便群众就医、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水平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主导,统筹规划。按照《xx县域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规划》的要求,规范有序组建医共体(医疗集团)。
(二)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三)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医共体(医疗集团)以总医院为龙头,通过人员、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等要素为纽带,把县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整合起来,为县域内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四)便民利民,群众受益。通过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县域内医疗服务质量的同质化管理,做深做细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工作目标
通过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保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到20xx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提高到65%,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上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卫生机构转诊人数年增长率达到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技术、项目不断增加,全县医疗卫生一体化、规范化、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工作任务
(一)组织架构及管理体制
1.组建两个医疗集团。
组建xx医院医疗集团,将王沟镇卫生院的人、财、物,全权委托给xx医院管理,组建xx医院医疗集团,xx医院加挂“xx医院医疗集团总院”牌子,xx卫生院加挂“xx医院医疗集团分院”牌子;将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财、物全权委托给xx中医医院管理,组建xx中医医院医疗集团,xx中医医院加挂“xx中医医院医疗集团总院”牌子,凤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xx中医医院医疗集团分院”牌子。
原有人员编制人事关系、原资产及债权债务关系维持不变。医疗集团按照县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的章程开展工作。
2.完善外部治理体系。
成立医共体(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医管委)由县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组织、编制、经发、人社、财政、审计、卫健、医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统筹医共体(医疗集团)的建设规划、投入保障、人事安排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县卫健委,办公室主任由县卫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执行医管委的决策、协调部门工作、处理日常事务。
3.构建内部管理体制。
(1)加强建设。建立医疗集团委,隶属于县卫健委委,医疗集团实行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在医疗集团委领导下,全面负责医疗集团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2)成立理事会。理事会是医疗集团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协作关系、服务模式、运行质量、利益共享机制和重大人事、财务、绩效考核工作,理事长1名,由医管委任命产生,原则上由总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2-3名、理事若干名,由理事长提名并报医管委批准,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后聘任,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备案。
(3)设立监事会。人员3-5名,监事会是医疗集团监督机构,负责监督集团运行情况、财务情况、理事及管理层人员履职情况等,定期向理事会通报违反相关章程行为及行为人,向县医管委报告集团总体运行情况。成员由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医疗集团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长由理事会推举并履行相关程序后产生。
(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医疗集团内各级医疗机构独立法人地位不变,但实现统的法人代表,由总医院法定代表人兼任分院的法定代表人。分院负责人由县医管委会同总医院研究确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相应手续,由各医疗集团聘任。
(5)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在总医院设立医疗集团委办公室、管理办公室,并分别成立6个管理中心,即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公共卫生指导中心、卫生信息管理中心、后勤保障服务中心。总医院健全完善统的医疗集团内部管理体系,落实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管理一体化。
(二)完善运行模式
1.实行“六个统”
(1)统人事管理。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统调配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人员培训培养计划;
根据医疗集团业务发展需要,研究分析并向医管委提出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人力资源统筹调配使用的意见,建立健全人员聘用管理、岗位管理、职称管理、执业药师管理、护理人员管理等制度,实行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按岗定酬,同工同酬。
(2)统财务管理。 设立财务管理中心,实行“统领导、独立核算、集中管理”模式,保持财政投入渠道、补助政策不变。对总医院和分院的财务收支、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等统管理。
(3)统医疗服务。设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指导实施统的临床和业务管理技术规范,做到规章制度统、技术规范统、业务指导统、工作考核统。集团内医疗机构共同遵守统的诊疗和操作规范。原则上总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副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有在分院累计工作1年以上的经历。
(4)统公共卫生管理。设立公共卫生指导中心,负责对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管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管理和指导。把做深、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组织合适的.人员参与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在首诊式签约、重点人群签约、个性化签约上多做文章,努力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提高签约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吸引力。
(5)统卫生信息化管理。设立卫生信息管理中心,总医院积极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实现集团内部行政办公、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互联互通,以务实应用的原则,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两大数据建设为基础,以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全面实现健康信息共建共享。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临床检验(病理)、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实现“基层检验、上级诊断”,检验检查互联互通。
(6)统后勤保障服务。设立后勤保障中心,负责集团范围内集中消毒供应、后勤物资、药品、耗材、设备的集中保障供应,努力降低药品、耗材虚高定价,建立动态灵敏的短缺药品反应机制,确保临床用药及时有效供应。
1.完善双向转诊。科学划分集团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制定项目范围、服务清单和管理办法。建立向上转诊“绿色通道”,上级医院为医疗集团内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一站式”服务;在医疗集团内部搭建统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总医院提供不低于30%的专家号源由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优先预约使用。畅通向下转诊“便捷通道”,总医院要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实行管床医生责任“包干制”,充分运用定期联合查房、信息化实时查询等手段,为患者就医康复提供连续性服务。
2.促进专科共建。在总院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孵化中心”,重点围绕康复、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儿科、消化、口腔、眼科等领域,指导基层开展特色科室建设。到20xx年基层分院和下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省定规范化建设标准,创建省级基层特色科室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3.加强业务协作。总院定期安排学科带头人或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深入基层,进行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手术指导,开展科研和项目协作、学术讲座,建立长期性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同时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开展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在总院建设远程中心,对分院及成员单位开展远程医疗、远程培训、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实行医疗集团内信息直联互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共享,推进预约诊疗、协同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等协同高效开展。
4.强化公卫职责。推进县、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进一步规范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管理,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提高签约、履约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职责分工
1.医疗集团总医院:负责与医共体(医疗集团)内的成员单位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组织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双向转诊、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人员带教与培训、远程会诊等工作细则。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各专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承担对所有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组织医共体(医疗集团)日常工作例会、工作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汇总。
2.医疗集团分院:承担辖区内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治疗,完成医共体(医疗集团)理事会规定的其他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启动阶段(20xx年4月)
组建医共体(医疗集团)理事会、监事会,明确各自职责功能。制定完善医共体(医疗集团)章程,召开医共体(医疗集团)成立大会,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全面推进阶段(20xx年5月-12月)
20xx年5月开始,两个医疗集团试点实行开展工作,根据运作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将xx卫生院、xx卫生院、xx卫生院等xx家机构纳入xx医院医疗集团;将xx卫生院、xx卫生院等xx家机构纳入xx中医医院医疗集团,全面实施医共体(医疗集团)管理模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强基层的有力举措,增强政治责任感,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强督促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好医共体(医疗集团)组建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推动医共体(医疗集团)健康发展。
(二)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制度保障,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等协同改,创新人事、编制、职称、薪酬等管理方式。要持续加大对医共体(医疗集团)的投入力度,对于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要给予资金支持。
(三)健全考核评估。由医共体(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制定医共体(医疗集团)绩效考核办法和评价细则,对医共体(医疗集团)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医保资金使用、居民健康改善等。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投入、人事任免、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以及人员薪酬分配挂钩。
(四)强化宣传引导。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和对社会的舆论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共识,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群众正确认识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试点,探索突破医药卫生体制改中的瓶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为我县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 篇2
为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以推进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市、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整体效益,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注重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和连续性健康管理。以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为重点,坚持医疗、医保、医药统筹联动,通过探索下放卫健部门管理职能,建立医共体内人员、经费等新的管理模式,增强市域医共体综合管理协调能力,真正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打造“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共同体,形成区域内更加紧密的医疗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医共体建设,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整合,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不断扩大,双向转诊衔接顺畅,急慢分治高水平实现,为“健康xx”建设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通过医共体建设,促进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分级诊疗制度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实现“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让群众享受到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健康服务。
(三)通过医共体建设,实现医疗对公共卫生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质量不断提高;防治结合更加紧密,医防深度融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模式逐步推开;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通过医共体建设,充分发挥核心医院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市、镇、村三级联动更加顺畅,分级诊疗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公益性质,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主导,将维护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将公益性贯穿于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全过程,将提高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改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试点先行、创新机制,资源整合、提高效率,上下联动、合作共赢。
(二)坚持三级联动,突出共同发展。建立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事业统筹发展、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三级联动、以市带镇、以镇促村的医疗卫生发展格局。
(三)坚持纵向整合,突出优化结构。统筹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注重发挥核心医院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坚持责权统,突出资源共享。实行市、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定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核心医院权力和责任清单,及时协调解决医共体实施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核心医院对成员单位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卫生室等实行全面管理和运营,享有管理权和人事任免建议权。
(五)坚持两个确保,突出共建共享。确保医共体单位独立法人地位、事业单位性质、功能定位、制度、财政投入不变;确保医共体单位的职工身份不变,把医共体建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医院命运共同体。
四、主要措施
(一)明确医共体建设布局规划
20xx年以市医院为核心医院,与xx卫生院、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成市医院医共体试点。20xx年覆盖全市所有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健全医共体治理体系
建立医共体外部治理体系,由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承担医共体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医共体建设办公室设在市卫健委,办公室主任由市卫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市卫健委分管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执行管委会决策、协调部门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完善医共体内部协调机制,核心医院设置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成员单位之间上下联动、双向转诊、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协调工作,做好工作信息、数据收集和汇总等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提交医共体建设办公室研究解决。
(三)探索“1+1+2医共体”模式
市医院作为核心医院,帮助大仪中心卫生院xx年创成二级医院。构建以大仪中心卫生院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刘集、陈集镇卫生院共同参与的二级紧密型医联体。大仪中心卫生院的普外科、儿科、妇产科、影像科、麻醉科等科室开展的相关业务与刘集、陈集镇卫生院共享,相关的`患者可直接转至大仪中心卫生院。本着资源人才向中心集聚的原则,刘集、陈集镇卫生院的外科、妇产科、麻醉科等科室医师可横向多点注册到大仪中心卫生院,开展相应的医疗服务。
(四)推行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管理
全面推行总额控制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医保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核心医院和成员单位年度医保总额指标,重点强化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扶持。年度总额指标确定后,包干给核心医院统考核结算,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探索实行同一病种同一定价。
(五)加强基层药品供应保障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确保全面配备并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在医共体内探索建立统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实现核心医院和成员单位间药品统目录、统采购、统配送、统结算,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严格执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购销“两票制”,认真落实短缺药品“每月零报告”制度,着力保障临床用药需求。
(六)坚持医共体“八统”管理
1.统机构管理。充分发挥核心医院的管理优势,实现与成员单位统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医共体成员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原机构性质保持不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变。
2.统财务管理。医共体成员单位保持市财政投入渠道、补助政策不变,执行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保持财务独立建账、单独核算,实行“统领导、独立核算、集中管理”模式。成员单位原有债权债务归属性质不变。设备采购、工程维修等实行年初上报项目预算计划,由市卫健委根据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及当年预算资金情况审批后实施。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原有的物价收费政策、医保报销等政策保持不变。核心医院强化对成员单位的成本核算。完善医疗服务收费制度,建立医疗收费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
3.统人事管理。一是推行“县管乡用”,按照“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原则,从医共体成员单位调剂一定数量的编制,统由核心医院招聘及引进人员。医共体内部实行人员双派送,各成员单位编制数和在编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二是核心医院可下派业务院长和护士长到基层挂职;基层医务人员到核心医院进修、轮训实行制度化安排。为避免削弱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核心医院不得将基层医务人员抽调到核心医院工作。核心医院统筹人力资源,结合基层需求合理安排下基层人员,并报市卫健委备案。根据成员单位发展短板,组成医疗、院感、护理等技术帮扶团队,每个成员单位至少配置一个不少于4人的医疗团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督查指导工作。通过设立专科专病门诊、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等方式,积极推动成员单位特色科室建设。三是赋予核心医院对成员单位的干部提名权,核心医院派出人员担任成员单位院级领导人数,不占成员单位干部职数,不纳入委管干部序列。成员单位组织负责人任免按现行体制办理。四是医共体内医技人员可横向多点注册,核心医院派出的专家按“双百双驻”相关规定予以补助。
4.统业务管理。核心医院帮助成员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安全等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成员单位医疗质量控制,保持规章制度相同、技术规范相同、培训要求相同,定期开展监督评价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核心医院医务、护理、院感、药事等职能科室对成员单位对应科室实行业务垂直管理。由核心医院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对成员单位开展质量控制管理督查指导,定期开展考核,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5.统资源管理。核心医院应对相应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能。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机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消毒供应、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勤服务等统。
6.统绩效考核。制定医共体绩效考核方案,将医共体内医疗机构职责和任务落实情况、基层人才结构改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双向转诊落实情况、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情况等作为绩效考核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与核心医院的专项补助、院长年薪等挂钩。核心医院建立医共体运行考核机制,将成员单位履行功能定位职责、分工协作、能力提升、遵守章程等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并对医疗业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保指标执行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别与财政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医保基金挂钩。
7.统药品耗材配送。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机制,实行以医共体为单位的药品耗材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集中竞价、联合采购、统配送机制,医共体内部药品耗材实行统目录、统带量采购、统价格、统配送、统监管,核心医院负责监管成员单位药品、医药耗材采购情况,允许药品在医共体内相互流通,保障药品的供应配送和质量安全。
8.统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共体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上推”和电子病历核心内容“下传”。支持医共体内部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协同应用与服务。核心医院通过信息平台加强对成员单位的监控。积极推行“互联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模式。建立统的城乡居民健康数据库,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以远程医学会诊系统为手段,建立检验、影像、远程会诊、病理检测和消毒供应“五个共享中心”,实行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少重复检验、检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建立网上智能教育,提供临床诊疗业务和操作规范培训。
(七)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探索推出便民惠民就医措施,引导居民在基层首诊。核心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对上转病人优先安排接诊、检查和住院,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下转到成员单位,并指导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工作。建立转诊档案,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和尽量减轻患者就医费用负担的原则,制定合理、方便、畅通的双向转诊具体实施细则。
五、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7月)。召开工作动员会议,解读政策,统思想,让所有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并支持医共体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二)制定方案阶段(20xx年8月)。拟定核心医院的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定医共体章程、工作方案、考核细则,签订相关协议,进行工作对接。
(三)实施运行阶段(20xx年9月)。市卫健委与核心医院进行相关工作衔接,落实核心医院对成员单位的管理,医共体试点正式运行。
六、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开展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市卫健委要牵头制定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和配套政策,加强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有序开展。核心医院要结合实际,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和完善医共体工作制度和日常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医共体有效运行。
(二)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市财政、人社、编办、医保等部门,对医共体建设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医共体建设顺利开展。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医共体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考核评估,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医共体考核制度,将资源整合、财务管理、公共卫生职责履行、基层就诊率、区域就诊率、年人均就医次数、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和费用控制、双向转诊比例、运行绩效、技术质量、医务人员廉洁从医和社会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每年底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对成员单位开展绩效考核。
(四)加强舆论宣传,确保建设效果。积极组织政策培训,统思想认识,加大对医共体建设工作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医共体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建设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 篇3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逐步规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保障健康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度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融合公共卫生资源,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进一步密切医共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和高效运行管理机制。
二、工作目标
改现行医疗管理体制,按照对群众健康负责的原则,深度整合县域医疗服务资源,有效融合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和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县域医共体向紧密型过渡和发展,进一步规范就医秩序,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重构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行政、人事、财务、设备、药品、医疗、信息等管理长效机制;深化薪酬制度改,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切实提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质量进一步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能整体提高。县域内就诊率逐步提高到90%左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主导。加强委、组织领导,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正确处理好与市场、医院的关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规划、投入、管理职责,加大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力度,落实医保、医疗、医药综合管理。突出管办分开、政事分开,落实公立医院运行自主权。
(二)坚持机制创新。坚持办医主体不变,积极推动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逐步理顺财政投入、医保支付、药品供应保障、人事管理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牵头医院人事、经营及财务自主权,实行责、权、利相统的管理机制。
(三)坚持分级诊疗。以健康为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加快推进医防融合,构建有序就医、分级收治的新格局,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负担。
四、主要任务
(一)调整组织架构,优化卫生资源布局
1.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组建“xx县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和“xx县中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县医院紧密型医共体由县医院牵头,与xx县妇幼保健院及xx镇、xx镇、xx示范园等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及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定点村卫生室组成。县中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由县中医医院牵头,与xx县第三医院、xx乡、xx乡等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及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定点村卫生室组成。将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下沉至县域医共体,县内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自愿选择加入医共体。
2.建立健全县域医共体管理模式。成立xx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理事会,作为县域医共体最高决策机构,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人选由县委、县提名,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制定理事会章程,并成立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医共体院长负责制,医共体管理团队由医共体院长、副院长(多名)、总会计师组成,其中,医共体院长由理事长提名,经理事会按组织程序考察通过后,由理事长聘任,任期三年;总会计师由理事会派驻,并对理事会负责;医共体副院长及下属单位的院长、副院长、中心主任由院长提名,经理事会按程序考察通过,由组织部门按组织程序任命后,由医共体院长聘任,任期三年。县域医共体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医共体及下属单位管理团队聘任和考核制度。
3.规范县域医共体内设部门设置。医共体下设人力资源发展、财务核算、审计、医疗保险结算、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信息管理、后勤服务7个管理中心和健康促进、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远程医疗服务、中心药房、消毒供应6个资源中心以及医共体办公室、绩效考核办公室。统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其中医学影像中心、远程医疗服务中心设置在县医院医共体,全县共享。(牵头部门:县卫健委;配合部门:县委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完成时限:20xx年7月底前 )
(二)密切三项机制,构建“两包三单六贯通”
1.密切利益共享机制。打包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建立紧密型利益纽带。
(1)医保基金打包。医保管理部门将基本医保基金按医共体人头总额预付,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当年筹资总额扣除增量基金风险金(与上一年相比筹资增量10%)进行预算,将不少于95%的部分作为医共体按人头总额预算基金,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因合肥市医保政策调整超出医保基金总额部分由市医保局承担,因健康脱贫、自然祸患 、应急处理等其他原因合理超出部分由县财政承担,不合理部分由医共体全额自负,结余部分全部由医共体留用,用于医共体自身建设和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县域医共体内因患者交叉就诊、双向转诊等原因产生的医保费用,由医共体间协商解决。
(2)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打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医共体辖区年度常住人口筹资标准总额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医共体,交由医共体统筹用于医防融合工作。强化疾病防控,服务,考核结算,量质并重,医防融合,做实健康管理,促使医保基金支出减少。
2.密切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办医责任、内部运营管理、外部治理综合管理三个清单,实行清单制管理,厘清责任边界,明晰运行关系。
(1)建立办医责任清单。按照办医的领导责任和保障责任,建立办医清单。清单明确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发展、建设、补助、债务化解等内容。
(2)建立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充分发挥牵头医院“龙头”作用,健全医共体内部管理体系。乡镇卫生院实行“事业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在投入渠道、资产属性和职工身份三个不变前提下,实现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三统”:人财物等资源三要素统调配、医疗医保医药等业务统管理、信息系统统运维。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建立严格转诊病种目录,促进能力提升与分级诊疗。医共体内部按照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强化分工协作,分级收治,统运营管理,建立防病就医新秩序。
(3)建立外部治理综合管理清单。按照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行风建设,建立综合管理清单,厘清管理内容、管理要素、管理流程等,完善外部治理体系。谁审批、谁管理,谁主管、谁管理,依法行政、规范执法。
3.密切服务贯通机制。围绕乡镇居民看病就医问题,在专家资源下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药品供应保障、医保补偿、双向转诊、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六个方面实现上下贯通,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专家资源上下贯通。促进县乡医务人员双向流动顺畅,县管乡用,实现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可以享受到县级医疗专家服务。
(2)医疗技术上下贯通。统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推进服务同质化,保障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能看得好病,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I、Ⅱ类手术等问题。(牵头部门:县卫健委;完成时限:20xx年8月底前)
(3)药品保障上下贯通。牵头医院全面建立医共体中心药房,医共体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统药品采购供应、药款支付和药事服务,保障乡镇卫生院药品有效供应和合理使用。
(4)补偿政策上下贯通。完善医保补偿政策,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要求,合理确定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起付线标准和补偿比例,支持分级诊疗,保障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保补偿标准。
(5)双向转诊上下贯通。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需要转诊的疾病患者,及时上转县级医院,安排专人跟踪负责。疾病康复期,顺畅下转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6)公卫服务上下贯通。融合疾控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资源,实现医防融合,让乡镇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妇幼保健、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
(三)实行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共体运行效率
1.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落实医共体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自主权。推进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制定医共体岗位设置、薪酬体系绩效考核等制度。实行医共体院长、总会计师年薪制。实行医共体工资总额核定制度,建立以工作量和质量、满意度为核心的分配机制,重点向临床一线、技术骨干人员倾斜,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
2.加强医共体精细化管理。逐步实行医共体总会计师制度,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财务会计管理,实行全面预算和全成本核算,推进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优化医疗收入和医保结余资金医共体成员分配方案。加强医院质量管理和控制,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全面开展惠民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化执业环境,尊重医务人员劳动,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3.加强综合考核管理。实行医共体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以及医共体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建立医共体对下属单位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突出功能定位、职责履行、费用控制、运行绩效、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和社会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公示考核结果,与管理团队的绩效、任免和奖惩挂钩,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挂钩。推进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强化社会监督。
(四)积极发展智慧医疗服务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推动医疗服务流程再造,让群众少跑路、少排队、少等待。加快建设公众健康服务平台,落实智慧医疗支付系统、基层移动健康管理和互联网签约服务等项目,提供预约挂号、自助支付、检查检验结果查询、体检报告和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等网络综合应用。加快实现县、乡、村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五、保障措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医共体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一)压实责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综合医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积极争取及省、市政策支持,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统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县卫生健康、财政、医保、编办、发改、人社、市场管理等有关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确保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实效。
(二)部门压单履职。县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职,按照“两包”和“三单”要求,大力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医保部门要将医保资金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每季度前10个工作日内及时足额预拨到位,合理确定城乡居民医保补偿标准,体现分级诊疗的改要求。县财政部门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由医共体统筹用于医防融合工作。县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统筹指导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县域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县编制、人社等部门负责落实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事项等。县宣传部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深化改、有利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社会氛围。
(三)工作压茬推进。建立督导、考核和问责机制,分解落实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理事会统筹协调,定期调度,跟踪督责,确保我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务期必成,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 篇4
为进一步深化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有效整合区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健康为中心,以“医通、人通、财通”为主线,坚持“主导、统筹规划,准确定位、医防并重,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原则,推动区县域综合医改。到20xx年,基本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基层总诊疗量占比高于平均水平,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按期达到健康行动计划目标。
二、组建模式
(一)推进纵向联合。市级医院通过托管、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形式与区县级医院组建医联体,强化技术、服务和管理协作,带动区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区县域内可以由1—3个区县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参与的医共体,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服务。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管理,为村民提供安全、方便、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强化横向整合。区县域内实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集约化管理,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科学配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水平,形成发展合力。
(三)引导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积极引导区县域内社会办医院、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参与医共体建设。发挥专科优势,鼓励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与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区县精神卫生机构组建专科医联体,鼓励区县域内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专科联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积极参与医共体建设,加强技术指导,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
三、完善区县域医共体管理体制
(一)建立健全区县域医共体管理协调机制。落实办医主体责任,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应当依托医改专项小组,定期召集机构编制、发展改、财政、人力社保、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及牵头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代表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共体建设发展等重大事项,统筹决策运行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医共体日常监管。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医共体日常管理工作,强化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具体承担医共体建设的筹资、建设和绩效考核等工作。
(三)完善医共体治理机制。医共体牵头医院应当成立理事会,明确管理方式,制定制度章程,规定各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区县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加入医共体理事会,推动医共体履行公共卫生职责。
(四)保持“三个不变”。医共体成员单位机构性质、名称和人员身份保持不变。根据工作需要,按照程序审批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加挂“xx区(县)xx医院xx分院”牌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不变;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不变。
(五)明确管理权责。各区县在推进医共体建设中应当进一步明确医改专项小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院理事会的权责关系,形成权责明晰、分工协作的权责清单,理顺医共体管理体制。
四、加强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内涵建设
(一)推进技术下沉,实现“医通”,形成服务共同体。
1.推进病种下沉。以基层首诊66个病种为基础,确定基本医疗服务范围,由牵头医院组成技术团队针对基层首诊病种短板实施精准帮扶;鼓励牵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联合病房,共建特色专科,开展安宁疗护,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引导服务下沉。
2.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下沉。坚持预防为主,制定医共体公共卫生职责清单,落实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区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精卫中心等专业机构的业务优势,将适宜的公共卫生服务下沉,有针对性地补齐基层短板。
3.推进药事服务下沉。牵头医院统筹医共体内药事服务管理,推行在线处方审核,促进合理用药。建立医共体门诊药房与社会药店联动保障供应机制,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4.推进服务质量同质化。牵头医院统筹医共体内医疗质量管理,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等方面执行统标准;推行DRG管理,逐步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创建,促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5.推进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在区县域内统筹建设区域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为基层提供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等服务,形成“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格局,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牵头医院可以建立慢病管理中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科室建设,形成防治一体化的慢病健康管理模式。
6.推进双向转诊服务。牵头医院负责制定医共体内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健全内部和外部转诊管理办法,统筹使用床位、号源、设备等,畅通转诊渠道。
7.推进医防融合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管理、队伍、服务、绩效、信息”融合为重点,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深度融合。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牵头医院医生应当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打造精品家庭医生团队,探索以健康管理为基础的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新方式。
(二)推动人员下沉,实现“人通”,形成责任共同体。
1.健全人员统筹使用机制。创新区县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探索实行医共体内人员由区县级医院统筹管理,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定向派遣”,由用人单位根据招聘岗位需求,科学合理设置招聘岗位条件,按规定和程序核准招聘方案,统组织招聘。基层新进在编人员,户籍关系可以留在牵头医院所在地,人事档案由牵头医院统管理。建立基层人员遴选机制,对在基层工作满10年以上,表现优秀、业务能力较强的卫生技术人员,可以遴选到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2.健全人员岗位管理机制。医共体内统设定岗位职责,明确岗位条件,实行竞聘上岗。成员单位加强人员聘后管理,突出岗位履职评价,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实现岗位聘用“能上能下”。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特设岗位,从市级、区县级医院引进中高级职称人员,不受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制。
2.健全职称评价办法。建立完善全市通用的高级职称申报条件和评价标准。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申报条件和评价标准,鼓励医疗卫生人才服务基层。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向市级三甲教学医院下放卫生技术副高级职称评审权。
4.健全人员下基层服务机制。严格落实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者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或者对口帮扶医疗机构累计服务不少于1年的制度。牵头医院选派部分科主任或者技术骨干到基层挂职,在原单位的身份不变,待遇不降,挂职期满回原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晋职、提职、评优、评先。
5.健全人员在岗培训机制。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到牵头医院进修、培训,选派优秀骨干医生定期到基层查房、带教。
6.健全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机制。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医共体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以及领干薪酬、任免和奖惩等挂钩。完善医共体内部考核管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挂钩,探索医共体内部“绩效工分制”。医务人员收入由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牵头医院绩效分配应当向到基层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倾斜,推动人员下沉。
(三)强化资产管理,实现“财通”,形成利益共同体。
1.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实行统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管理,履行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监督等职能。
2.统药械采购和设施设备配置。各级医保部门加强对药品耗材采购的监督管理,发挥医共体集中采购的.议价优势,有效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医共体可以设立唯一采购账户,统采购目录、统价格谈判、统药械配送、统货款支付。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的统筹配置,按照资产处置相关规定,将医共体内闲置设施设备流转到急需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资源共享。
3.建立利益调节机制。在遵循《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预算和资金管理制度规定的总体框架下,建立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资金池”。健全“资金池”管理机制,由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一定比例提取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收入,整合财政补助的运行、建设等资金,统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环境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偏远乡镇绩效补偿等支出。按照“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出资一点,区县补助一点”的原则,建立区县级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统筹用于人员上派下挂所需费用,用于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诊断、会诊、药学服务等费用。鼓励牵头医院临床科室到基层领办对应科室或者设立专家工作室,增量收入合理分成,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4.建立医保总额统筹使用机制。医共体内医保资金实行“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引导医共体合理诊治,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资金使用绩效。
5.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加大公立医院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保基本、买服务”的`激励性财政补偿机制,发挥公共卫生补助资金、基本药物补助资金作用,根据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服务方式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推动。
1.扩大试点。将试点区县扩大到xx、xx等xx个区县开展试点。其中,xx个区县分别纳入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范围,南川作为市级试点。鼓励其他区县自主开展试点。
2.基线调查。20xx年2月,试点区县完成基层诊疗病种、区域内就诊率、基层诊疗量占比和居民健康水平状况等基线调查。
3.制定方案。20xx年3月,试点区县完成方案制定,启动试点工作。
(二)监测评估。
1.制定评价指标。20xx年6月,完成试点区县医共体建设评价指标设计。
2.开展监测评估。20xx年12月,对试点区县开展阶段性评估,掌握工作进展,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
(三)总结推广。20xx年12月,对试点区县进行初期评估,总结推广有效经验。20xx年,医共体建设覆盖所有区县。
(四)完善提高。20xx—20xx年,加强指导,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医共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新秩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医改专项小组、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进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深化区县域综合医改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给予医共体建设更大的改空间和政策支持。
(二)明确部门职责。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对医共体建设、运行的指导和监管;机构编制部门支持区县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创新;财政部门指导区县财政补助机制改,对试点有成效的区县给予转移支付倾斜;人力社保部门加强区县人事政策指导;医保部门加快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建立与区县域医共体相适应的医保制度。
(三)完善信息平台。各区县在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统规划下,推动医共体内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保障等信息系统融合,完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功能,统药品、医用耗材编码,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加强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衔接,实现区域信息有效共享,提高医疗卫生协同服务效率。
(四)强化跟踪评估。市级有关部门要指导区县完善工作方案、开展基线调查,组织开展阶段性评估,加强对试点区县的跟踪指导,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配套政策,总结推广改成功经验。
(五)加强宣传动员。各区县要加强宣传,开展政策解读,正面引导舆论,让群众和广大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医共体建设工作,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调动各方面参与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完善城乡健康保健服务体系,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医改成果,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卫健为发展思想,坚持主导、创新机制、分工协作、提升能力、群众受益的基本原则,以“大病不出县”为目标,统筹推动县域综合医改,以建立县级中心医院为龙头的紧密、整合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切入点,加强政策支持,完善运行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将优秀人才、适宜技术、优质服务下沉到基层,引导群众到基层首诊。
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不断完善医共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构建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合理规范就医秩序,实现发展方式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主导,统筹规划。落实规划、指导、协调、监管、宣传等职能,以《xx省“大病不出县”两年行动计划》为指导,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就近就便、方便群众原则,统筹规划医共体建设。
(二)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坚持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结合医保支付方式等改的推进,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三)资源下沉,提升能力。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医疗联合体内统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以往各医疗机构之间所形成的有关医疗技术合作、协作关系不在医共体建设管理规范框架内。
(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共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总体目标
20xx年,基本搭建医共体制度框架,拓展深化我市分级诊疗模式,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办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共体,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医共体。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共体等分工协作模式,推进按病种付费,探索对医共体打包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引导医共体内部初步形成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畅的转诊机制。
到20xx年,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四、医共体的工作模式
医共体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市医共体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一)紧密型医共体。紧密型医共体为一体化、唯一法人代表的医院集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精简人员、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组建方式为:市中心医院对市第三医院(委托承担万福镇10个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万福镇卫生院(承担万福镇原罗屯乡7个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梁屯中心卫生院共3家医疗机构实施医共体管理,3家医疗机构所辖的村卫生室实施一体化管理。
(二)松散型医共体。松散型医共体为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层级清晰,布局合理,各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服务模式。
组建方式为:xx卫生院共27家医疗机构实施松散型医共体管理,27家卫生院对所辖的村卫生室实施一体化管理。
五、运营及管理
医共体内部要进行资源优化整合。紧密型医共体内部要成立医疗集团,实行人、财、物统管理,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建立统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将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并发挥作用,实施医共体内部上下联动,一体化管理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松散型医共体暂按医联体模式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可探索松散型医共体的管理模式,到20xx年底,松散型医共体逐步过度到紧密型医共体,实现财务收入、人事薪酬、人才培养、设备配备、医保支付和运营管理等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体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分级诊疗医疗服务体系。
六、主要任务
医共体内部的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分级诊疗相关要求以及医共体协议约定内容,履行医共体职责,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市卫生健康局负责对市医共体日常的管理与运营进行考核。
(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构建医共体,建立共同发展新机制,转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理念,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及特色专科建设;结合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培训,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教学查房和远程医疗等方式,提高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诊治水平。重点细化医共体框架内医疗机构间预约诊疗、双向转诊、优先住院、就诊绿色通道和减免挂号、诊查费等医疗服务优惠政策,引导辖区居民在医共体框架内,自愿选定1个乡镇卫生院、1个市(县级)医院,作为日常看病就医的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
(二)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市中心医院为牵头医院,负责完善分级诊疗操作流程,落实医共体内转诊患者各项医疗服务优惠政策,畅通结算渠道。
医共体内的各医疗机构负责本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同时,下级医疗机构负责接受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并为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接续性医疗服务。
(三)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医共体要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有效衔接,形成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防与治的有机融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满足群众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需要。
医共体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按照《xx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要求,确定专门部门,配备相应人员,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当地群众就医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四)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
建立医共体内规范转诊机制,重点畅通下转通道。鼓励医共体内各级医院建立联合病房,鼓励牵头医院开展日间手术,将手术后、急性病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接受继续治疗和康复等连续性医疗服务,上级医院派驻医生通过会诊和查房等方式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一康复一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五)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在医共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共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探索对部分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转诊可以根据双向患者就医需求,通过延伸处方、集中配送等形式加强基层和上级医院用药衔接,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取药。
(六)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医共体牵头医院负责医共体内医疗质量的管理,制定各专业、各科室、各部门质量控制标准,并开展医共体内质量控制管理,逐步实现医共体内同质化管理。
医共体内上级医院要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培养,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七)加强医共体内专家管理
医共体内统筹薪酬分配,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鼓励医共体内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区域内疾病谱和重点疾病诊疗需求,派出医务人员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
(八)统资源管理
统信息平台。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共体的支撑作用,统筹推进医共体相关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实现医共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医共体可以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提高医学科研技术水平。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贴近城乡基层,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可探索医共体内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医共体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推进医共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建立医共体内统的药品采购、管理平台,形成医共体内处方流动、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
六、工作步骤
(一)确定方案阶段(20xx年5月—10月)
通过双向选择和相对方式,组织各医疗机构协商确定医共体组成,制定医共体建设工作方案,医共体签订协议之后,在5个工作日内报市卫生健康局备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6月—10月)
组建的医共体要完成制定医共体章程,需明确双方职责、开展业务内容、双向转诊流程、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出诊安排、提供优惠政策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等基本内容和医共体特色工作等,并报市卫生健康局。
医共体根据工作任务,逐步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探索医共体工作的最佳路径,优化服务流程,有效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到顺畅的医共体保障和服务。
(三)巩固总结阶段(20xx年12月末)
总结医共体建设工作经验,巩固已经签约的医共体运行机制。继续研究解决医共体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医共体运行和服务流程。
七、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医改成员单位和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增进健康福祉的有力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部门职责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推动落实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以监督、指导、考核为主要方式的行业管理;财政部门要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
医保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医保实施方案、合理拉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间报销水平差距,增强在基层看病就医的吸引力,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诊;编制和人社部门要在编制核定、薪酬制度改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发改和民政部门也要结合本单位业务工作对医共体医院给予支持;牵头医院要加强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的投入,做到上下互联互通。鼓励医共体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方式,吸引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并发挥作用,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三)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与医共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医共体绩效考核结果,对医共体内上级医院下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的医生给予工作补助,所需资金按现行经费渠道解决。
建立与医共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医疗集团内部要制定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药品、医疗管理、药占比、日门诊住院率和平均住院日等一体化管理考核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强化考核和制度约束,建立医共体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共体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情况等。不单纯考核业务量,要将上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上级医院履行责任、完善措施,主动帮扶基层,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晋级、晋升等挂钩。
在对医共体考核中发现违背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医共体成员,卫生健康部门可要求其整改,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可终止其成员身份。市卫生健康局将根据考核结果每2年对医共体协议机构进行调整,不断完善和提高医共体运行的效率和工作质量,使之成为开展分级诊疗的重要依托和平台。
(四)加强督查评估
市卫生健康局要通过调研、专项督查、定期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指导各医疗机构有序推进医共体建设,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建立医共体效果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方法,综合评估质量、安全、效率、经济与社会效益等因素,要坚持问题导向,防止和破解大医院垄断资源、“跑马圈地”“虹吸”基层资源、挤压社会办医空间等问題。
(五)强化宣传培训
市卫生健康局要开展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进一步统思想、形成共识。要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加强对分级诊疗和医共体建设的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改变就医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有序就医格局。同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将医共体做大做强。
【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医共体护理帮扶工作方案06-20
建设项目管理实施方案07-04
班团一体化建设培训心得12-15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06-26
活动实施方案共6篇09-11
活动实施方案共3篇09-07
活动实施方案[共6篇]09-01
活动实施方案(共5篇)08-26
活动实施方案[共5篇]08-30
活动实施方案[共4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