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宝宝过于亲子依恋的应对方法
宝宝今年1岁零10个月,特别爱黏着妈妈,只要妈妈在家,就总要求妈妈“抱抱”,妈妈不知道是不是应该顺着她吗?会不会把她娇惯了?孩子太依恋,父母该怎么做?专家回答如下。
专家回答:你的孩子现在特别爱黏着妈妈是正常的现象,这是一种依恋的表现,也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必然的心理现象,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出生下来由于养育者对他的精心照顾以及与他感情上的交流,使得婴儿和养育者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联结,形成了依恋关系,而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系具有先天基础。一般孩子在6个月至2岁之间对养育者产生明显的依恋行为,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离开了依恋对象就会产生健康焦虑和反抗。因为你哺育孩子并给了孩子爱,所以孩子对你产生了依恋的情感。依恋情感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交往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在7个月以后学会了爬,能够自主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的认知范围也扩大了。随着语言的发展,为他与人交往创造了条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为孩子的“独立”创造机会。孩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使得孩子勇于离开母亲,自如地探索外界,孩子相信他的母亲不会丢弃他,当他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会及时地给予他们保护。
如果这时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反复无常,突然“不告而别”或欺骗孩子,不履行谎言,造成孩子的恐惧,不安全感;有的家长过分地呵护孩子,不敢放手,使得孩子胆小,不敢离开母亲,安全依恋就无法建立,孩子就特别地黏人,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就失去了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交往和认识事物的学习机会。
关键是家长如何做才能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7个月至2岁是孩子建立安全的关键期。随着孩子生长发育,要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会,让孩子去接触养育者以外的人。当孩子在1岁左右开始尝试与同伴交往时,需要家长在旁边鼓励他,帮助孩子逐渐学会,学习如何与小同伴对话,互相如何给取玩具,以致互相模仿。孩子2岁以后发展到相互合作、互补和互惠活动,这将是孩子社会交往发展的转折点,为以后孩子学会分享、感情交流、同情心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岁以后孩子就要逐渐习惯和母亲暂时分离一段时间,逐渐习惯与他人玩耍和交往。
孩子过于依恋妈妈的原因
1、重照顾忽视自立
很多家庭过于溺爱宝宝,无条件满足宝宝的一切需求,宝宝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时,父母为了安全,极力阻止,妨碍了宝宝独立能力的形成,使得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依恋感逐渐发展成过度依恋、依赖。那些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由于祖辈对孙辈呵护有加,更容易多溺爱少教育。
2、早期依恋关系不稳定,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
有的家庭,父母过于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宝宝,就雇保姆或者把宝宝寄养在亲属家,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宝宝安全感不足,情况严重的宝宝老是担心妈妈离开自己,几乎是每天都生活在惶恐当中,见了妈妈就黏上了。
3、妈妈没有精心照顾
有的年轻妈妈过于贪玩,觉得小宝宝不懂什么,吃饱穿暖就成了,当襁褓中的宝宝向妈妈发出爱的呼唤的时候,她们并不敏感,甚至置之不理,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对这个世界很不信任。受此焦虑情绪影响,他们也会很依恋妈妈。
4、受过惊吓
宝宝的感官系统非常敏锐,当夜晚或者有恐怖事件发生的时候,妈妈没有陪伴在宝宝身边,或者事后没有及时给予安慰,会导致宝宝神经紧张,对妈妈产生依赖。
对于宝宝来讲,能够形成对妈妈、对亲人的安全依恋型关系,才能身心健康地走向独立。过分依恋妈妈的宝宝属于不安全依恋型,妈妈需要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让宝宝尽快地与你形成适度的依恋关系。
孩子过于依恋怎么办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依恋行为同睡觉吃饭一样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宝宝不愿独自玩耍,喜欢黏着大人,那是他对熟悉的亲人逐渐产生依恋情绪的表现,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宝宝黏人至少说明他的情绪能力发展正常。
教育宝宝不容易,2岁以前,妈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宝宝,让宝宝感受到妈妈非常爱他,这样宝宝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够有信心走向独立02岁以后,妈妈依然十分爱宝宝,但是妈妈爱的方式要改变,就是不能事无巨细都替宝宝做了,要给宝宝一定的空间,让宝宝自己去完成,这样宝宝才能很好地发展各种能力,让他从心灵、身体各个方面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宝宝才不会过度依恋妈妈。
1、亲自养育宝宝
妈妈最好亲自抚养宝宝,料理宝宝的一切事情,让宝宝充分感受到妈妈爱自己,愿意时刻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保护自己的安全。
当宝宝长大一些,妈妈去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照顾人,这个人要有爱心,能够及时满足宝宝的一切需要,让宝宝感受到安全。当妈妈确定好谁来照顾宝宝时,最好先让这个人和妈妈、宝宝共同生活一段时间。
比如,这个人是奶奶。妈妈平时要多做宝宝工作,告诉宝宝:“妈妈去工作,奶奶陪你玩!奶奶会像妈妈一样爱你!到了晚上,妈妈就会回来!”妈妈一定要记得按时回家,这样宝宝才不会产生焦虑情绪。
分别的时候,妈妈要心情愉悦地跟宝宝说再见,这样宝宝的心情也会轻松些。
即使宝宝由别人照顾,妈妈也要多给予宝宝关爱,比如,尽可能抽时间陪宝宝玩耍,经常以温柔的目光、话语或者抚摸、搂抱、亲吻来与宝宝交流,让他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支持宝宝独立
独立性是宝宝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关系到宝宝自信心、自理能力、责任心等的建立。宝宝从1岁能够走路的时候起,就表现出了独立的需要,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
既然宝宝什么都想自己来,妈妈就给宝宝这个机会,即使他做得不好,妈妈也不要责怪,最好手把手教宝宝怎么做,但绝不可以替宝宝做,这是防止宝宝过度依赖妈妈的关键一步。妈妈要勇于放手,让宝宝自己吃、自己玩、自己睡,宝宝习惯了独自玩耍,长大就不会太黏人。
当然,宝宝毕竟不具备独立做所有事情的能力,有些事情,妈妈还是要帮助宝宝来完成的,这样才不会打击宝宝做事的信心,使得宝宝依然积极地开发自己的能力。
对付不听话的宝宝换种方式如何
两三岁的小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多少遍,他们总是不肯听,因此常常令众多的父母烦恼。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说,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冬冬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爸爸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冬冬,你身上盖好被子,蚊子使劲一咬,哎哟!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冬冬听完,乖乖地把被子盖上了。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妈妈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冬冬就会主动地盖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为“主角”的故事
快3岁的冬冬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他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
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小兵不到3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宝宝过于亲子依恋的应对方法】相关文章:
宝宝白天不睡觉的原因及应对方法08-04
宝宝脸上有红血丝的应对方法08-19
宝宝入园不适应的应对方法08-10
宝宝入园时分离焦虑的应对方法11-21
应对厌奶期宝宝的四大方法04-11
一个月宝宝拉肚子的应对方法08-09
如何饮食应对宝宝咳嗽11-11
网球中场球应对方法11-08
婴儿眼睛对眼的应对方法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