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研方案

时间:2024-06-26 07:06:43 社会实践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调研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1

  (一)积累的经验

  1、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与度较高由于文科专业研究生的规模相对较小,每个班级的人数比较平均,因此,更适合以班级为单位组队,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面向的对象基本是研一的同学,一个班级即是一个社会实践团队,要求研究生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较宽,参与度较高,至少有80%的研究生可以参加。

  2、借助奖助学金平台建立激励机制目前,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取代了以往的公费自费制度。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有详细的实施细则,一般包括业务学习、科研能力、开题报告、思想政治表现等考核内容。而这可作为激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抓手。一般规定,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思想政治表现部分可以加分,以此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建立社会实践立项指导团队随着对研究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入,社会实践已从以往的随意组队发展到必须经过严格的立项评审才能开始实践。很多二级学院也建立了由学位点负责人、部分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的立项指导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立项,本着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则,依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实践的选题、预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提供专业指导,为社会实践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4、校院两级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充足的经费是保证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校、院、系、研究生四方共同出资的制度,特别是学院设有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根据社会实践团队的立项及总结答辩结果,给予适当资助(带队教师的费用全额报销)从经费上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不足

  1、实践形式缺乏有机整合,主导形式周期短,缺乏深入性和持续性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实践来看,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博士生挂职锻炼、参与导师课题的社会实践、在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等。这些社会实践形式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机的整合,而且学科分布不均,差异性较大。如,博士生挂职锻炼的名额非常有限,一般一所高校的名额只有十几人左右,每个学院真正能够面试成功参与挂职的博士只有几人。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生数量也很有限,特别是对于人文社科专业,导师能拿到的课题不多,有些年轻的导师根本申请不到高水平的课题,所带的研究生可能在研期间一次参与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目前由校院两级主导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而暑期实践由于经费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周期一般都比较短,基本是一周左右,最长也不超过半个月,实践周期为一个月或以上的实践团少之又少。较短的时间必然影响实践的效果,无论是和专业相关的调研活动还是利用专业进行的服务都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层面上,很难深入下去。且实践结束后除少数实践团外,大多数实践团只满足于应付学校组织的总结答辩,缺乏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愿,实践成果及相关研究对意向单位的反馈以及进一步的沟通和合作都做得很不够。

  2、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现有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主要是后奖励制度,如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参评社会实践工作优秀个人,但比例很小,有些学院也建立了以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如规定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有1—2分的思想侧评加分,但力度不够,尚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部分研究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变成研究生的内在需要,仍体现部分行政强制性的色彩。此外,从实践的时间上看,对于法律专业来说,暑期恰好是备战司法考试的关键阶段,大家很难全身心的投入社会实践。

  3、意向单位联系难度较大,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目前社会实践的意向单位联系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来说,调研主题大多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有一些话题也很敏感,而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接待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而不愿接待人文专业的研究生,使得一些比较好的立项题目由于联系不到合适的意向单位而搁浅。单位即使接待了人文专业的研究生,也对调研方式做很严格的限制,大多只能和领导层面进行座谈,不希望对普通职工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个别访谈。因此,听到的只是单方面的声音,获取的数据有限,影响调研的深入进行。此外,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意向单位的联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基本是一年换一个地方,实践单位在数量和稳定性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

  4、社会实践的立项环节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和意向单位真正的需求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目前社会实践的立项由校院两级共同组织完成,对于文科专业来说,立项环节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研究生的积极性,缺乏向全体研究生和导师征集社会实践主题的环节,由于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基本是班长、书记牵头立项,而班长、书记的智慧毕竟有限,从而造成选题难。

  2)缺少统一向实践基地征求立项主题的环节,当然,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实践基地还没有形成规模,部分专业缺乏稳定的、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因此,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对于某些专业来说仍以研究生为主来确定,存在单项性。基本的流程是先设计好主题,然后联系意向单位,由于立项时并非事先充分征集意向单位的建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和实践单位真正的需求脱节的现象。由于主题确定环节缺乏双向沟通,没有充分考虑到实践单位的实际需求,研究生调研的题目不一定是意向单位最需要的,二者缺乏有效的对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实践的效果。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一)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规范考核绝大多数有研究生教育的高校目前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仍以研究生工作部和院研究生工作组为主,缺乏研究生培养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社会实践只是作为一项活动来组织,尚没有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写进培养方案。而研究生非常注重培养方案,因为必须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而培养方案中社会实践环节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认为并不影响自己的毕业,可参加可不参加,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没有硬性考核机制等。因此,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惯常性和参与度,应和研究生培养部门协调,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写入培养计划,属性为必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有学时、学分的要求,并且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选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使社会实践和其它课程一样受到研究生的同等重视,从而实现在社会实践环节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对接,共同助力,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

  (二)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构建以专业实践模块为主,非专业实践模块为辅的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应借助培养方案等平台将现有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应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需求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体系,比如,从类别上说,可以包含专业实践模块和非专业实践模块,研究生必须参加专业实践模块,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参加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非专业实践模块。从内容上说,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包括博士生挂职锻炼、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以及和专业课程学习考核相对接的专业调研等内容。非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包括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志愿服务等。总之,提供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营养套餐,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等进行自由选择,使每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充分激发研究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受益。

  (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立项机制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的质量,前面所提到的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其重要的基础就是稳定的、足够数量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人文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联系社会实践意向单位和实习单位的难度都很大,因此,校院两级负责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比如和对外交流合作处、校友会、招生就业处等机构联系,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此外,项目申请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可实现双轨制,一方面应事先向已有的实践基地项目申请通知,由意向单位根据需求提交项目申报;另一方面,同时向全体研究生征集社会实践题目,然后对实践基地提交的立项主题和研究生提交的立项主题进行整合,确定题目,组织研究生按兴趣进行申报,从而将社会实践基地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专业和需求有机结合,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当然,这种立项机制是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成熟发展为前提的,因此,开拓基地、建设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四)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扩大参与度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提高社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障。前面提到的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列入培养方案,纳入教学环节,按照课程管理的模式进行监督考核是重要的激励约束方法,此外,应对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社会实践的评优评先、和社会实践内容相关论文的评选、版面费资助、推荐发表等相关激励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加大激励的力度,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充分激发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突出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智力优势,将社会实践真正变为实践单位和研究生的共同需求,提升层次和水平,注重实践成果的转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2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有别于“985”、“211”等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知识面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更好地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结合社会需求和我校学生的特点,湖北工业大学提出了“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通过双专业、“1+X”的拓展学习,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通过产业人才计划、英才培育计划等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后备人才。

  在学校“721”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已经毕业了5~8年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70%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提出了改革的举措。

  一、湖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湖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已有35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5年来,每年招收4个班,约140人,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这说明人才培养总体上合格的。目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184.5,其中理论教学137.5学分,实践教学41学分,创新素质教学6学分。在理论教学中,必修课107.5学分,选修课30学分。必修课包括三个模块: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

  实践类课程主要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部分组成。基础实践主要是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模拟电子课程设计、数字电子课程设计、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有创业综合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链式”结构特征。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验实践为补充,注重综合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为了充分了解社会需求,20xx年7月湖北工业大学制订了毕业生调研工作实施方案和调查问卷,组织团队分赴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湖北省内等地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校友基本情况、大学期间教学环节调查、实践环节调查和社会需求调查四部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47份,实际回收130份。

  1、基本情况调查

  基本情况调查中,工作单位性质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23%在科研院所,15%在国有企业,38%在民营企业,继续深造、三资企业和其他各占8%。

  从事的工作性质如图2所示,44%的人从事技术工作,从事管理、销售、科研工作的各占14%,创业办公司和研究生在读各占7%。

  2、大学期间教学环节情况调查

  对工作帮助最大的教学环节排名图如图3所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分别占29.2%、25%、20.8%、125%、12.5%。

  大学考试成绩对事业的影响,46.2%认为影响一般,23.1%认为影响很小,15.4%认为影响较大,认为影响很大和较小影响的各占7、7%。

  3、大学期间实践环节情况调查

  大学期间最遗憾的事情排在前三位的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没学好专业课、没谈过恋爱,分别占69%、23%、9%,认为学科竞赛对职业成长的帮助情况如图5所示。69%的认为学科竞赛对职业成长有较大帮助,15%认为很大帮助,帮助一般和较小帮助的各占8%。

  4、社会需求情况调查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按能力的重要性排名,排在前七位的依次是: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相关技能、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个人道德素养、心理抗压能力、业务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占13.85%、12.31%、10.77%、9.23%、9.23%、7.69%、6.15%,详细数据如图6所示。

  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在大学教学环节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工作的帮助很大,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前提。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至关重要。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除此之外,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人文素质也是促进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两手抓、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两手硬、课程改革与实践环节改革共存。

  三、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举措

  从校友问卷调查来看,湖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满足社会需求,总体上是成功的,但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需要同行们在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引起重视。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学生在基础、能力、发展定位上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自身成长实际出发,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引导学生自由发展。自动化专业在“721”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下,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制定机电创新班培养方案;针对复合型人才制定了自动化专业辅修培养方案;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体现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不同专业间区分的重要依据。自动化专业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深厚的渊源,以至于两个专业在课程体系上相差不多。事实上,两个专业所属的两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方向就能很好地将两个专业区分开来。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过程中,自动化专业体现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开设了控制理论及应用、检测技术及装置、机器人与模式识别、系统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将本科生人才培养与研究生人才培养衔接起来,让人才培养既体现专业特色又具有延续性。

  3、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以理论的应用贯穿课程始终的课程内容,打破纯理论教学为主的旧课程内容体系。课堂教学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贯穿工程意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思想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控制系统工程案例分析等应用性强的课程。在课程考核中,引入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综合设计、口试答辩等考核方式。通过口试答辩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同时经常性的口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面试的成功率。

  4、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

  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是学生形成专业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过程,对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专业知识是学生自身增值的一个重要条件,可以通过邀请知名用人单位到学校开展培训课程,鼓励并指导学生多参与学科竞赛,以及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等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除了专业实践外,从大学入学开始就增设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如社工、志愿者、就业市场调查等工作,了解社会需求、体会人情冷暖,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逐步过渡。

  5、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虽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专业,但很多学生在工作中从技术岗位走上了管理岗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设了人文方面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心理学、社交礼仪等选修课程,也增设了系统工程专业方向,增加了运筹学、博弈论、生产计划与调度等管理类课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束语

  自动化专业属于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需要的人才数量多、知识面广,是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这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分类培养出技术应用型、多能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分类培养,引导学生自由成长,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自动化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凝练专业特色、调整培养方案,并坚持落实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相信自动化专业必将焕发昂然的勃勃生机。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3

  一、美术类专业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的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美术类专业实践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创意训练、课题训练、项目训练掌握多元化的环境创业艺术创业运用,充分发挥特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创作及作品创业氛围,努力发挥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作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创业能力。

  二、美术类创业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的着力点

  (一)创业教育应着力于密切联系实际的实施方案

  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本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选取了有利于地方经济贸易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相关领域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促进人才与社会无缝对接,为地方发展崛起作出贡献。

  1、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应将专业理论讲授与艺术实践结合

  实践是建立在理论基础知识之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创业的问题基础。课堂上不仅有基本技术方法的学习,还有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个单元基础理论知识与创业过程的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通过先进行参观、示范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实际创业中的各个环节,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

  2、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中市场调研课程开设必要性

  市场调研课程是通过对创业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整理收集和考察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是学生准确了解市场定位,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的习惯。同时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中确立课题开展创业

  在创业课程实施方案中采用虚拟和实际课题来进行练习。对项目创业的过程必须全面有效的了解。通过市场调研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与解决创业中的各种问题。在创业方案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更能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二)实施方案中实践基地建设要与企业合作

  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人才培养征订、校企合作互动、校企文化对接、顶岗实习轮训、共同研发产品、实训基地共建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三)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中创业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

  在创业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否在提高创业实践教学能力,能否指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类专业的教师同时担当着美术教育的学科发展的责任,要不断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参与实际工程的创业、施工和管理,这对提高自身的创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办法。在毕业实践指导中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学生会把老师的实践示范来作为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三、高等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研究方向

  (一)高等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研究的方向选择

  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长期停留在“量”的层面上,而没有深入到“质”的层面。要从深层次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固定的、不变的、绝对的唯成绩论成败的人才质量标准。创业教育提倡绝对质量观到相对质量观,从一元质量观到多元质量观这将会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核心地位的巩固。所以说,多元的目标就是结果本身,多方向性也就是多元社会的需求。

  (二)美术类专业课程群建设与专业社会化需求的无缝对接。

  校内外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情况显示,培养高素质知识型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就业,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创业人才,要从本质上培养学生内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只有统筹各方合力,才能培养更多知识型高素质创业人才。

  四、高等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研究的意义

  高等院校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研究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和实践经验,并从试点到专业、从专业到学科逐步推广,培养能够创办企业、创造社会财富、拉动社会就业的高素质知识型创业人才。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4

  一、厘清主体对象,建设规范化活动方案设计

  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各方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所指理解不一,大部分理解为教师组织某个活动的方案设计,还有部分理解为学校课程实施的计划或学生参与活动时制订的活动方案。笔者认为,产生混淆的原因在于没有关键词的界定,活动方案按照制订主体对象的不同可细分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策划方案。

  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界定及撰写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是指学校在某个阶段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的计划,可分为三至五年规划、学年规划或学期规划。因此方案标题应注明“××学校××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如“晋江市磁灶镇尚志中心小学20xx—20xx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方法,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保障措施。指导思想,主要介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指导下学校对该门课程的开展思路;实施目标,主要介绍在课程总目标指导下学校的阶段实施目标;实施办法,主要包括课时安排、资源的开发策略、教师指导团队;课程内容,主要列举各个年段的主题活动内容及进度;实施保障措施,主要介绍学校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方法以及评价方式。

  2、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的界定及撰写

  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是指教师组织一个主题活动的方案设计。因此,方案题目应注明“《××》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如“《做沙包玩沙包》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对象、活动时长、活动过程、实施建议、活动评价,资源支持。活动主题指所要开展活动的名称;活动背景主要简述主题形成起因以及开展此主题活动的价值;活动目标指契合具体活动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活动对象指进行主题活动学生所处年级;活动时长指整个活动所需课时,是课内课时和课外课时的总和;活动过程指整个活动的组织流程;实施建议指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师资配备、社区资源等;活动评价包含评价参与的对象、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内容等;资源支持主要提供与本主题相关的文本资源。

  3、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策划方案的界定及设计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策划方案是指学生参加主题活动时在活动前策划的活动计划。因此,方案题目一般为“×××活动策划方案”,如“校园跳蚤市场活动策划方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策划方案的内容根据主题和活动阶段的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同。如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有:小组主题、小组名称、小组成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内容。项目设计活动方案一般有:作品名称、作品含义、工具与材料、制作步骤、预设草图、注意事项等内容。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一般有:小组成员、活动任务、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任务分工、所需工具(材料)、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明确活动内容,建设规范化活动组织流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因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指向的不同,决定了活动组织方式的不同,因此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流程。

  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流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自我等方面综合性、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组织流程是:确定研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策划活动――运用方法开展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结论。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经历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其重点不在于“科学研究”,而在于学习,学习研究的方法,经历研究的过程,积累研究的经验。

  2、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组织流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又常被定位为项目设计活动,它的一般组织流程是:确定要制作的项目(任务)――寻找资料丰富认知――设计方案――实际制作――获得作品。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活动中得到动手动脑锻炼的机会,从而逐步形成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评价和技术创新能力。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组织流程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是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因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组织流程是:确定要开展的任务――制订方案――联系场所和对象――开展活动――获得体验。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学生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丰富了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立足程序方法,建设规范化教师指导内容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和指导内容均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程序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应以引导学生的活动过程,指导活动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基本操作规范为主要任务。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基本指导行为应从实践过程和实践方法两方面,进行程序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的指导,做到适时、适当、适度和适合。

  1、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内容

  程序性知识的指导是指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所应具备的常规性方法的指导。如准备阶段括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主题分解、如何组建小组和如何策划活动;实施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分工、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记录原始资料和如何解决问题;总结交流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对资料归档整理、如何成果,如何反思收获和如何合理评价。

  2、方法性知识的指导内容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5

  一、社会调查实践对新时期高校文科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其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潮流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很多人文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其研究视野不再拘泥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是提倡跨越学科的界限。而开展这些人文学科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倡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取本学科的研究资料。例如,历史学研究主张改变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帝王将相以及少数的精英人物身上的状况,提倡研究“来自下层的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而开展这些内容的研究,仅仅依靠传统的官方史书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资料来源,将历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满足史学研究视角转换的需要。同样,社会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运用到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需要与历史学、文化学等密切结合。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区之中,到村落田野之中,收集一些地方性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政府档案、统计资料、族谱、碑刻、民间文书等文献资料,而且包括通过访谈获取的口碑资料。这种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如顾颉刚、梁方仲、费孝通等,已经广泛使用。当前在文科学生教育中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必为高校文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现学术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

  现今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兼具一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科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实践机会相对不多。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让他们走出校园更好地感知社会,特别是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在高校文科学生学习中涉及很多资料理解问题,对于来自社会的.资料的理解除了有一定的文献功底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例如,历史学专业涉及对基层民间社会资料的理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民国时期的各种慈善组织、公共组织等资料;社会学专业涉及对档案资料等的理解。尤其是一些从乡土社会中收集到的地方性社会资料,只有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寻找地方性材料是第二位的,更好地理解、感知、解读这些来自社会的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

  在对高校文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位论文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当前高校文科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方面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位论文如何选题。很多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不得不选择一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造成“炒冷饭”的选题现象。论文选题面临种种困难,必然会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导致很多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例如,当前历史研究的趋势已不再是开展整个国家层面上的宏大叙事研究,而是强调日益精细、日益细致的区域个案研究,提倡“以小见大”,关注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社会实践之中有取之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料,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必将在很大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民风民俗问题,这些素材经过分析、提炼,都可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现实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一般都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开展问卷调查,或集中收集政府档案、统计材料、族谱、碑刻、往来书信、契约等地方性资料,并进行访谈。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可提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家乡所在地的了解,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同时,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与社会接触,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识社会现实,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非常必要,其作用也十分重要。然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在社会调查之前,应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不是盲目地开展,而是应有一整套的计划和实施方针。首先,要求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对社会调查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准备。其次,在明确社会实践地点之后、实践活动真正开展之前,认真阅读与此地点相关的社会文献资料,比如地方志、相关档案资料等。再次,开展社会调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如前所述,进行社会调查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收集地方性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这就需要准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现代器材,诸如数码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电子器材,应将其充好电源、调试完毕、妥善准备。最后,开展社会学方面的社会实践,需要尽早开展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以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用。总之,社会调查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异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社会调查的正常开展以及调查的效果与质量。

  (二)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调查记录尽量全面、完整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值得高校文科学生注意。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比如,对一个村落开展调查,需要我们收集一些访谈资料,那么究竟应选择哪些人进行采访呢?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上了年纪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当地消息灵通的人进行采访。因为这些人在当地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当地的了解相对较多。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让陌生人愿意敞开心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采访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认真记录,对于采访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应认真加以记录,最好能对谈话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应尽可能全面、详细、完整。如对调查的确切时间,调查的事件、人物、结果等的记录,都应非常完整。因为这些调查都是不可回续的,不可能等到调查结束之后,发现有缺漏的地方再回去补救。所以,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在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应迅速做好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需要对此次社会实践及时做出总结,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是在对社会某一专题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应在此基础上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实践报告兼具实践性和告知性,结构应完整、严谨,论述的语言也应严密、精练。一般来说,在社会调查完成之后,应立即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刚结束之时,自己的直观感受最为真实,很多社会实践中的认识也最为深刻,此时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时效性最强,记录也最为完整,不会有太大的疏漏。否则,若是在实践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再去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那么很多实践过程中的感悟、认识等都会或多或少地遗忘或缺失,留下很多的缺憾。

  在当前高校教育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应注意一定的策略与方式。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过程之中以及之后,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而言,需要与时俱进,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紧跟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教师最好能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活动的结果,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6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xx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xx年7月完成了20xx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xx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xx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xx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1、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2、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3、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5、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xx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xx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7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一)调研背景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是当前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所确立的新的目标,这一举措为中国法治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十分有利的基础,也正因为有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科学的政治决策与改革背景,给所有法律人对行政法治的发展与改革也带来了信心与希望,社会舆论也都呈现出一片“终于迎来了法律人的春天”这种充满期待的感叹。社会法治大环境在积极地改变,在这种契机下新的《行政诉讼法》也应运而生。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于20xx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在新法实施前夕召开了新闻会宣布从5月1日开始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本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是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四年以来的第一次修改,新《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昭示着中国的“民告官”制度进入了2.0版的最新版本的升级时代,行政诉讼法的修改牵动了中国法学界、司法界以及老百姓的很多的梦想,社会各界也对这部法律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行政诉讼法》的修改直面司法实践中犹如顽疾的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的“三难”问题。新《行政诉讼法》针对执行这一方面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规定并完善了原有行政诉讼的执行措施,例如在新行政诉讼法的第八章执行这一章中,规定了法院可以通知银行从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行政机关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是应当给付的款额;对于不履行判决的罚款对象从旧法规定的行政机关改为直接罚款“该行政机关负责人”;

  行政机关如果拒绝履行法院则可以将相关情况予以公告,也可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除此之外,本次新修法律在执行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规定了行政机关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如果符合相关的不履行的情况可以予以拘留、判刑。因此综合看来,本次新法的修改对于执行这一问题的解决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执行措施方面更加多元化,体现了国家对于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这一问题的重视。

  (二)调研目的新《行政诉讼法》施行之际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执行的现状,挖掘行政诉讼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法分析,得出实践中的某些问题在新法及司法解释的指导下应当有的解决办法,对实践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但是新法较少涉及的部分提出改革措施及意见等。本调研项目结合行政诉讼法的最新趋势,以最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为着眼点,并且实地调研山东省某市基层法院的有关行政案件,以新法与行政司法实践相互结合,通过调研对行政诉讼裁判执行的下一步完善提出可行的意见。

  (三)调研法院及调研方法行政诉讼案件多集中于基层法院,为此项调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行性,可以更好地对基层法院行政案件裁判的执行问题进行追踪调研从而使调研的结果更具准确性与针对性。笔者主要对山东省某市4个区的基层法院进行实地调研,对各法院近三年的所有行政诉讼案件裁判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与研究,以期能够得出较完善并准确的数据。本调研项目主要采用了社会调查法、价值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通过调研反映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的具体执行现状,总结分析行政裁判执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结合新法的有关规定,对比得出相关结论,并对司法实践中的现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二、调研成果汇总展示

  在法学研究领域,对于任何一部法律施行情况的研究,都需要法学理论与司法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较为科学、有效的结论。下面几组数据便是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及某市的司法实践情况进行的调研数据的汇总,希望通过对相关调研数据的分析、比较,得出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裁判及执行情况的现状及透漏出来的问题,并以此数据为基础结合新修的行政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司法实践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诉讼案件数量对比经过对图1数据的分析,无论是从收案数或者是结案数量来看,每一年度行政案件的数量与民事诉讼的案件数量相差较为悬殊,也就是说行政诉讼的案件数量相对民事诉讼来说是非常小的,仅仅分析相关数据,或许会让人认为行政诉讼方面的相关争议少、问题少。但是经过调研发现仅凭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行政诉讼方面的争议比民事诉讼要少,因为在行政诉讼的争议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当事人选择上访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而并不是选择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现象,也反映了现阶段行政诉讼制度面临的“不信法”的问题,这是在接下来行政诉讼改革当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调研数据图2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行政诉讼案件的纠纷解决当中,行政诉讼结案方式呈现出了维持类判决逐渐下降,相对应的撤销以及变更判决的数量呈现出了相对上升的趋势。

  (二)行政诉讼裁判执行数据分析图3、图4和图5是山东省全省以及某市在近四、五年有关诉讼执行的相关数据(数据中包含旧存案件的数量),通过对比执行方面的数据可知:从全省执行案件数量的总体情况来看,总体执结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实际执行率也呈稳定上升的状态,某市法院的执行情况经历过一段下降之后又整体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这几个年份实际执行率基本上保持在70%左右,也就是说还有近30%的案件没有得到实际的执行。

  三、调研结论分析及解决对策

  经过接近一个月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法院行政庭和执行局的法官的探讨交流,深切的感觉到研究相关的法学问题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当将书本上的法学理论与实践当中的司法现状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得出较为有效、合理、完善的结论。从调研结论当中总结了几点关于现阶段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审判以及执行方面出现的问题,下面将逐一进行阐述。

  (一)调研结论的分析

  1、经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知,行政诉讼案件的数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一审行政案件的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除此之外,分析行政诉讼中各类案件的数量可以得知:行政诉讼中案件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案件类型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在调研当中,分析行政案件的种类注意到,虽然行政案件涉及面比较广,但类型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并且,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群体性行政案件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且矛盾冲突较为激烈。

  2、经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案件相比,行政诉讼案件的数量明显偏少,并且二者的数量相差悬殊。在行政诉讼相关制度的研究当中,想要探讨、研究有关行政诉讼执行的问题,首先需要思考有关审判的问题,因为在司法实践中执行是审判的后续保证程序,审判、执行相结合才能够推导、促进司法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切实解决。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正因为行政诉讼的案件数量少,行政诉讼方面的典型案例社会影响小,因此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极为有限,从而导致整个行政诉讼系统构建不完善,出现行政诉讼制度不如民事诉讼制度那样受普通民众的关注与重视的尴尬局面,以致会出现民众有问题、有争议不信任也不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而是选择上访等非诉的途径,长久如此,不仅对每一个当事人来说无法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解决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也不利于树立司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也会极大的损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建设和构建。因此,行政诉讼的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与完善,不仅要从法律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定,还应当从制度层面完善、建构相关的行政诉讼的体制机制,以期能够出现行政诉讼繁荣发展的局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上访的数量逐年的上升。

  3、对比上文的调研数据可以得知,虽然行政诉讼案件的自动履行率在不断的升高,但是行政诉讼的自动履行率和执结率的数值整体实际并不高,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无论被执行人是行政机关或者被执行人是普通的当事人,都会出现不及时履行法院判决的现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尴尬的现实情况是行政机关作为被执行人比被执行人是普通当事人的案件的自动履行率要低许多,这一现象就给法院的行政诉讼的执行工作提出了极大的考验,若无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好,法院的司法威信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法院行政诉讼的执行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4、通过调研实践中的关于行政诉讼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行政诉讼案件的各类裁判所占的数量、比例当中,呈现出了维持类判决逐渐减少,而撤销及变更判决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一状况体现出了行政法治的作用在凸显,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评价维持类判决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行政诉讼维持类判决是符合行政诉讼法律的规定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权限范围之内的。但是犹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维持类判决过多在社会外界看来并不能很好的发挥行政诉讼法的功能作用,当法官拥有的自由裁量权过多的考虑维护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发挥时必然就会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行政诉讼维持性判决过多的话,这就说明能够通过行政诉讼的裁判进入执行程序解决的行政诉讼案件的数量十分的有限,因为维持行政机关的决定的判决结果就直接切断了行政诉讼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司法实践当中,维持类判决减少的情况并不是对行政机关工作的否认,而相反这恰恰是我国行政诉讼法治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的标志之一。

  (二)解决对策经过实际调研行政诉讼以及行政诉讼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要解决以上所列的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既要对行政诉讼执行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建构,也要促进行政诉讼法律法规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奠定了法制改革的基调,加之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最新修订,并配套出台了新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这对于行政诉讼裁判执行问题的改善正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契机。

  1、具体来说,前文分析提到的行政诉讼案件相比较民事诉讼案件的数量较少,本次新修的行政诉讼法以及配套的司法解释所确立的立案登记制的实施相信会解决这类问题,因为新法规定的立案登记制等内容首先拓宽了能够进入行政诉讼程序案件的路径,使更多的案件能够运用行政诉讼法来解决。据报道新《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第一天,5月4日当天全国各级法院行政一审案件的立案数量是去年同比的三倍左右,与四月份同比也翻了近一番,这对行政诉讼制度的改革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根据调研结果的显示,司法实践中判决以及复议中多出现维持结案的案件,本次新修的行政诉讼法以及配套的司法解释也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复议机关以及司法机关需要本着负责的态度解决此类问题,否则当事人可以寻求相关的行政诉讼的救济措施,例如复议维持的机关也需要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因此,在接下来的司法实践当中,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发展,最关键的便是如何更好地将行政诉讼法新修订的制度规定落实到实处,如果能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新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相信定会出现行政诉讼繁荣发展的景象。

  3、根据调研结果的显示,可以发现行政诉讼案件的执结率比较高,但是在司法调研中也对相关的法官以及当事人进行了咨询,其实执结率高仅仅是一个方面,可以说有一部分是处于虚高的状态,因为司法实践中主动执行的情况并不乐观,实际上行政诉讼案件的执行状况以及案件是否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仍然处于未知的状态。研究新修的法律可以发现,针对于实践中的这种情况,本次新修的《行政诉讼法》也规定了相关的执行保障措施,例如改以前法律规定的对单位的罚款为直接罚款行政机关负责人个人;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并且规定了拘留等执行办法,除此之外对于公民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措施则主要是参照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因此,这就对司法实践中的执行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坚持司法的独立性以及公正性,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保证行政诉讼执行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四、结语

  《行政诉讼法》实施二十四年以来的第一次修订在行政法治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部法律的积极意义更多的也是需要体现、落实在司法实践当中,因为如果仅仅是在法律方面进行了完善的规定,司法实践当中并没有贯彻、落实的话,难免会使这部法律陷入“空有其表”的尴尬境地。正如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的庭长赵大光法官在新行政诉讼法的培训班中所提到的:“依法治国、依法治官、依法治权的办法有很多,但是行政审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治本之策,肩负着对公民、法人权利保护的重任。”但是我们也知道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期望一步到位,司法实践中任何问题都不是一天、两天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的,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边落实、边探索,法学理论结合司法实践,不断地完善创新,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我们坚信行政诉讼制度以及行政诉讼裁判执行难的问题也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也希望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能够顺利,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完美推动力。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8

  XX年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陆续启动,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海啸波及中国。许多企业破产,大量农民工返乡,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一直在象牙塔里读“圣贤书”的我们,是否应该感到前途危机重重呢?为了拓展同学们的国际视野,提高同学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院团委特在本年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由知行学社具体承办。

  一、活动目的 ;

  通过对社会热点的调研,让同学在度过一个有意义而充实的寒假的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让同学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同学们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深刻了解某些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及其积极的一面;提高大家对问题的`探索能力,分析与认知能力,使大家能通过自身的体会,调查与实践,更好的接触社会,接触国家,深入理解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3.通过对特定地区的社会调查,了解不同地区人民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理解程度,满意程度和相关实际情况。

  二、活动主题 :

  开眼看世界

  三、活动形式 :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开眼看社会”为主题,以社会各界人士为调研对象,由参与者在我们规定的调研课题中自选一个进行调研。参与者利用寒假的时间,针对社会上的特定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调研,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调研课题。 各团总支根据院团委《关于开展XX-XX学年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具体部署进行作品收集与初评,知行学社进行复评。

  届时,知行学社将开展一次以“开眼看社会,路途在何方”为主题的调研交流会以及优秀调研报告成果展,对本次调研课题所提及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探讨和解读。

  四、 “开眼看世界”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之供选调研课题

  1.副职扎堆,百姓养得起吗?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春节消费 。

  3.寒假文娱你我他 。

  4.金融风暴下的中国进出口 。

  5.就业寒冬,争度,怎度。

  6.靠近多一些,温暖多一点 。

  7.如何看待“山寨现象”。

  8.如何看待腾讯与51.com之间的“qq之战”

  9.“金融风暴”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10.延迟退休时间的影响 。

  11.微软正版计划 。

  12.怎样看待“千名研究生应聘卖猪肉”。

【社会实践调研方案】相关文章:

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方案06-09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0-22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0-28

公司社会实践调研报告09-28

农村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0-14

(必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02-14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模板10-23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精华]07-14

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05-04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通用09-12